很欣賞這三位諾獎得主的務實,然而也為西方學者NGO式的小打小鬧感到遺憾:殘酷地說,這是另一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表現。貧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更是歷史包袱、國際政治與資源侷限條件下,國家制度與競爭力的問題。顯而易見卻不討喜的「史上最大規模脫貧實證範例」在對岸:基於縣際競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螺旋式成長,先求有、再求好的務實作為。
討人厭、卻成功、多半被忽視,而因文中提到的問題而不幸或瀕死的人們,可能沒有時間等他們慢慢做小組實驗。這絕非三位學者的過錯,他們也有自己的文化包袱,雖然得獎理論難有大影響,但他們至少走進實地、研究實驗、採取對策。令人為難的反倒是人們的期盼:期待有一個善良之人端出一個絕妙的神奇處方、讓問題藥到病除的奢望。這也不是人們的過錯,終究這是數千年來仰賴神奇希望的人類、刻在基因裡的本能。然而,我想這就是人類能否進化的關鍵:擺脫某種古老的制約,踩出新的一步。
作者本名戴于千,獨立創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總經理,是個生意人,也是個讀書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