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本地依獎免稅賦,國際找擔免預繳!

 

  在推動台灣的有感施政,有心官員,腳步沈重。路,找到了,但周遭拉力嚴重,最後,走三步、退二步,跌宕搖擺,備極艱辛。藝術產業,就面臨這樣的拉扯,但減免5%營業稅的立場與結果,有驚無險,沒有改變。其實減免5%營業稅之議,行政院政委張景森早在9月19日的院內協調會,已作成政策性宣示,完全減免營業稅。他要文化部與財政部賦稅署,研究後續細節。

  當前台灣藝術產業再振興、減免營業稅的結論是:一、本地畫廊(在台灣設籍),依「文化藝術奬勵條例」完全免5%營業稅。每年一次,畫廊可以在年初,就旗下所有藝術家一起列名申請,展期一年,其間交易,悉數免營業稅。二、國際畫廊(未設籍登記),找稅務擔保人(Tax agent),免除預繳5%營業稅,作品來台買賣,都可以享受0%營業稅的優惠。

  從9月19日算起,經過一個月的等待,同樣地點與代表單位的會議,二度召開,張景森緊盯執行進度。然而,財政部稅賦署,彷彿沒有聽懂張景森的前次會議的結論,在21日上午舉行的第二次追蹤會議中,依舊緊咬稅賦公平性與稅短不放,高分貝尋求翻盤。全場稅賦攻防,彷彿「回到從前」,令人唏噓、感慨不已。張景森在二次會議中,多次重申行政院此時此刻的「政策」立場,即以零稅率營造台灣為藝術交易免稅天堂,讓台灣成為亞洲藝術交易新中心。至少稅短是多少,張景森責成下週再開第三次會議,要求財政部賦稅署提供精確藝術產業稅收數字。21日上午,會議一開始,張景森就提及,蘇貞昌院長對該案,十分關切,也很期待趕快作出結果,付諸實施。一早就透過行政院秘書長李孟諺,親自給他打電話,叮噹他向與會人士,轉達政府態度,希望在歷史的巨變中,藝術產業可以透過「政策」,拿回該有的競爭地位與優勢。

  目前藝術產業,在交易過程中,牽涉到的稅賦包括:5%營業稅、20%營業所得稅,以及萬分之4的貿易推廣服務費。根據「文化藝術奬勵條例」第 30 條,只要是文化部認可的「文化藝術事業」,都可以減免營業稅(及娛樂稅)。所以在台灣登記有案的畫廊,對於5%營業稅,早已就在獎勵減免之列,但是外界並不清楚這項優惠,所以真正提出申請享用的,並不普遍。但是仔細研究該條例,母法看似大方,但子法卻暗藏小動作。這些小動作,源自文化部與財政部訂定該法案時,精於數字的財政部賦稅署,為稅收力拚的嗓音,永遠高於文化部的產業獎勵陳述,最後要文化部接受纏裹過的小腳,文化部明知不合適,但逆來順受,勉強接受子法上的妥協。

  原來,他們在可以獲得免營業稅獎勵的「文化藝術事業」,又被規範在「展覽、表演、映演、拍賣」4項範圍之內,使得畫廊展售,備受侷限,每展必申報。展前展後交易,也都受盡約束。簡單地說,例如,財政部賦稅署什麼都管,從展覽的定義,展覽期限,展前、展後交易受不受奬勵⋯?可以把簡單的文化藝術獎勵免稅案,弄到很齷齰不堪。如果一個畫廊代理20位藝術家,展覧不超過12個檔期,參展的藝術家作品賣了可免稅,其他放在儲藏室的藝術家作品的常態買賣,可不可以受到獎勵⋯⋯?!

  林林總總,讓人對「「文化藝術奬勵條例」感覺是,政府作盡好人,說盡奬勵、鼓勵的好聽話,但背後作項目卡關,使免稅的獎勵,似乎看得到,吃不到。或者,每辦一次展覽,必須申請一次,結果申請端,要不斷提申請案,文化部的審查端,也疲於奔命,最後畫廊乾脆放棄奬勵。又如外國畫廊,財稅單位以沒有在台灣設籍為由,拒絕把來台參加藝博會的外國畫廊,排除在5%免營業稅奬勵之列。以2019年元月台北當代藝博會為例,境外來台參加藝博會的國際畫廊,係由關稅代辦方,代為預繳5%的營業稅,作品得以入關,參展之後,倘若作品沒有賣出,5%預繳稅款,可以悉數退回。倘若賣出,預繳款就當作稅款,直接扣去。

  但是人性都是精打細算,免稅的香港就在咫尺之隔,所以大家動起省5%營業稅的腦筋。也就是說,作品縱使在藝博會上賣出,但雙方還是協議,暫不作成交,等藝博會結束後,參展作品重新載運出關,再把交易案改去香港進行,畫廊就可以拿到退返5%的代邀稅款。造成的結果是,一幅作品,被運進運出,為避開5%稅賦,等買家滙款香港完成,畫作又再被運進台灣,在這進進出出當中,財政部賦稅署,根本扣不到稅。21日的會議明顯提及,在台設籍的藝術產業,本來就可以享有免稅獎勵,而對於外來畫廊,也扣不到稅,不如就拿掉5%的營業稅,讓台灣的賦稅條件,等同香港,完全0%營業稅。

  這麼一來,讓台灣在地畫廊,不必負擔5%的營業稅,等於多了5%的利潤,將更具存活力。而遠道來台找商機的國際畫廊,也不需要透過通關機構,把作品拉進拉出,倘若國內賣出,就直接銀貨兩訖,方便簡單。台灣擁有許多潛在優質環境與實力收藏家,國際畫廊在思考香港的環境惡化,亞洲替代地點,轉進到台灣,甚至把到台北參加藝博會,當作亞洲藝博會中的唯一首選。談台灣的藝術產業未來,一定要先讓畫廊賺錢,同時活絡的國內外展商,讓他們不斷帶來第一手的展覽、交易資訊,「亞洲藝術交易中心」在台灣,就比較可能成為事實。

  其實,台灣應該拉高格局,朝向「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目標前進,這才是藝術產業外溢效應的極大化。稅賦單位。大可不必錙銖必較,稅短不一定是事實,而台灣藝術產業蓬勃發展,是非常可能的。物流、金流、人流齊聚,本地畫廊透過免營業稅激勵,增強競爭力,藝博會進出海關便捷,又免預繳稅款,樂易來台參展;外移的拍賣公司,評估港台利弊條件後,重新回航設點,恢復在台拍賣;而台灣實力雄厚收藏家們,存倉在外的藝術品,也在免稅的誘因下,搬運返台,這麼一來,貨運倉儲,連金庫行業都會勃興起來。

  早在30年前,台北已經出現藝術畫廊會集的阿波羅大廈,這是香港畢打行、H Queen 大廈的先驅。台灣重新在世貿展覽區,重新打造台灣版的H Queen 大廈,想必不難。南港保稅倉庫、機場附近的遠雄自由港基地,其實台灣已經累積一定厚度。如果把張景森在9月19日宣稱「台灣不大,不要自由區,我們是要全面自由化」,藍圖已具備,東風也起吹,台灣怕什麼,自信向前走吧?!台北藝博會剛結束,畫恊理事長鍾經新眉開眼笑,據說展售成績頗佳,各界評價不俗。這正是台灣藝產業分眾、分工的成果。台灣藝術產業揚眉吐氣的機會來了,台灣不能再錯失這一回⋯!!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