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Lin Bay好油/補貼像吹泡泡,不破就沒事?!

    一篇2015年的文章,清楚了說明當年盈拉政權為了得到選票,進行的稻米補貼,最後受害的反而是農民。

    為何這個政策失敗呢?第一,泰國沒有預計國際米價下跌。這是由於印度恢復食米出口,拉低國際米價。印度政府為保障國民有足夠糧食,曾在2008年禁止非basmati香米出口,到2012年取消。越南也曾在2008年短暫禁止食米出口。

    直至2011年,泰國是世界最大的食米輸出國,並估計持續是龍頭。英拉政府誤以為米價會持續高企,而且能控制約三成世界食米出口量,於是積極建倉儲米,待價而沽。

    泰米太貴,入口地紛紛尋找替代來源。印度在2012年首次超越泰國,成為食米最大出口地,越南居次,泰國只排第三。

    泰國跟台灣一樣,都用了比市價更高的價格來收購稻米,這樣只是鼓勵農民投入稻米的生產,稻米生產過剩的情況,最後反而穀賤傷農,泰國的打算是靠外銷,初期限制出口量的確拉抬了外銷價格,但高的價格反而也吸引其他國家投入種植,而導致其他產米國跟著增產,最後泰國補貼了一大堆米放著賣不出去,還失去了本來的外銷市場,外銷市場下降,而部分因為政府高價收購而投入設備、生產面積的農民最後因為政府無力收購而破產,日子反而更慘。

    台灣的稻米外銷因為過去傾銷而被美國警告,因此台灣的外銷米價不能低於生產成本,過去外銷大部分都是援外及國合會的操作。

    台灣面對稻米增產的狀況只能擴大公糧收購,自然有今年一期稻作創新高的現象,而外銷的部分,目前的大宗竟然是外銷到中國,農委會用平均一公斤23元收購的乾稻榖,再加工成精白米然後打折後用12元左右的價格讓廠商取得,廠商再去販售給中國獲利,這之間的差額都是納稅人的錢,卻變成執政黨的稻米外銷大成長,有了台灣價值果然什麼都不同。

    歷史的教訓證明,補貼生產就像在吹泡泡一樣,總有破的一天,現在的大補帖政策導致的慘況不會在現在發生,而是執政者不斷的價碼撐住泡沫,只要泡沫不要在我任內破掉就好。

 

 

作者為知名評論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