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facebook

已找到 4 則相關結果

Twitter 將了Facebook 一軍!

【特約記者謝維倩報導】Facebook自2016年因捲入用戶個人隱私資料遭洩密,以致美國川普當選和英國公投脫歐,遭到社會大眾的質疑和譴責。祖克伯格(Mark Zuckerberg)雖然頻頻到國會出席聽證會,信誓旦旦說臉書會盡其所能維護用戶隱私,並增設IT團隊檢查並刪除任何散播虛假訊息以及仇恨內容的個人帳號。    今年稍早祖克伯格做出一個爭議性的決定,臉書允許政治人士刊登付費廣告,並免除對其廣告進行第三方事實查核。    10月30日Twitter執行長多爾西(Jack Dorsey)反其道而行,他宣布將撤下平台上發布的政治廣告,包含與選舉相關以及政治人物投放的廣告,雖然此舉並非針對臉書,不可否認加深了祖克伯格面臨的壓力。    Twitter CEO多爾西表示,傳播政治方面的訊息應該靠努力而不是靠花錢,這個政策將於11月22日生效(早於12月12日英國大選以及  202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這使得兩個社交媒體似乎有點較勁互搏苗頭的味道,事實上只是雙方秉持不同的心態面對複雜的政治選舉。    有趣的是, Facebook的政策引發民主黨議員和政治人物的強烈反彈,認為該舉措會被濫用,左翼領軍人物沃倫(Elizabeth Warren)稱該臉書為「虛假訊息牟利機器」。但是Twitter卻遭到右翼人士的譴責。    川普2020年的競選團隊主管稱該Twitter的行為對股東極為不利,會讓企業損失「數億美元」,也企圖讓共和黨保持沈默,因為川普總統無疑是老練的推特用戶。Twitter回應去年美國期中選舉所發佈的政治廣告總計不到300百萬美元。    Twitter 與規模較小的社交媒體競爭對手Tiktok (國際版抖音)站在同一戰線,決定不投放政治廣告。執行長多爾西在Twitter發帖表示,當人們關注一個帳戶或轉發帖子時,政治訊息就會得到傳播,付費以實現政治宣傳剝奪了人們做決定的過程,顯然意在左右人們的判斷力,我們認為人們的決定不應受到金錢的影響。

Jack Dai/史上最大的競技場居然是?!

一直覺得Facebook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競技場,上頭有英雄、有幸福、有美麗、有慈悲、有暖心,當然也有失敗、笨拙、醜陋、背叛、謊言與仇恨⋯尤其是仇恨,是過量的仇恨。    仇恨的人們對彼此毫不留情,彷彿對方沒爹、沒娘、沒童年,從出生之時就不像個人一般。    這讓我想起之前讀到腦神經科學之於行為的論述⋯⋯     人類可以透過「思考」來決定誰是親屬、誰是同我族類,然而,就像我們每天打開手機與電視上所見,我們極容易受到誘導與操弄:政治人物與品牌努力誘導你愛上或討厭一個東西、一件事或一個人,認為某些人事物和自己比較親近,相對的,也讓你覺得某些人和自己確實比較不親近。    事實上跳出情境,比較環境、生理與心理,你們差異並不大,故這種現象被學者稱為「偽親屬」與「偽種族差異」。    操弄者有無數方法可以讓人們認為「不親近的他族之人和自己的差異之大,甚至不配稱為人。」進一步說,如果想讓人們感覺另一群人「不是人」,只有一個途徑可以辦到:與「腦島」合作,腦島是人腦中的上癮之源、製造自我獎勵迴路之區。    而刺激腦島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隱喻。 怎麼隱喻呢?一、去人性化ex. 稱呼其為「豬」、「畜生」、「垃圾」、「熊」、「機器」⋯等。二、製造偽種族差異ex. 強調他們跟我們不一樣,食衣住行與道德都跟我們不同,他們的生活民智未開,不是人過的。去人性化+偽種族差異,最後再透過媒體Channel的傳播,隱喻散播了出去,刺激人們的腦島、吸引目光、人們群聚、義憤填膺,然而「不配稱為人的他們」於焉誕生。暴民 v.s 黑警,統豬 v.s 台獨吉娃娃,維尼 v.s. 英屍,馬囧 v.s. 扁鑽⋯皆屬相對角度的同類操作。     也許是有意、也許無心,但本質上人們由於自動產出去人性化與偽種族差異的隱喻,才能殘酷的對待彼此。    因為有殘酷的心,所以有殘酷的戰鬥,因此每天在臉書上才有那麼多素昧平生的人們參與公審、加入筆戰,氣得臉色發白、血海深仇一般,如此精彩。     是的,故事就是這麼殘酷:非人哉的邏輯,是競技場的精彩,所以才有觀眾的樂此不疲。  作者本名戴于千,獨立創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總經理,是個生意人,也是個讀書人。●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IG驚傳災情,用戶叫苦連天

【特約記者王查理整理報導】IG(Instagram)災情持續發燒,全球已有數位網紅發出災情哀號,更有網友分享英文版的反應信,讓掃到災情的網友可以直接向官方申訴。 IG從三月份更新至近頻頻出現狀況,包括無法發出限時動態,無法發出貼文,甚至有貼文發出文章後正常,重整後卻一片空白的窘境,這些情況不僅在行動裝置,電腦版也出現類似問題,甚至有不少用戶反映被限制發文,造成某些靠網路流量與曝光維生的網紅族群叫苦連天。 同時此情形不僅限於台灣,與商業版用戶,有大量外國網友也反映「我無法發表任何文章,為什麼?」、「似乎是應用程序的問題」、「超痛苦,有人也有相同問題嗎?」等情況。在「Dcard」就有網友提共了英文版的反應信,讓遇到問題的網友可以反映給官方,希望透過大量反映,引起官方對此事件的重視態度與處裡速度,但至今仍無下文。 網路媒介似乎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不論工作,生活,家庭,似乎都與社群網路無法脫離,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Instagram的母公司Facebook,近日也頻傳後台狀況,頁面無法讀取等問題,讓人不禁對Facebook的相關系統與安全問題抱持一絲疑慮。  【英文反應信範本】I can’t seem to post any new photo on my Instagram.The photo I post just won’t show up on my profile or seen by anyone else. Other features can be used.I"ve tried:1.I"ve uninstalled and reinstalled2.Deleted the apps data/usage3.Logged in and out4.Used different wifis and cellular data5.Login from different devices.6.VPNI’ve tried many solutions, but the problem is still unresolved.

取代臉書 Instagram魅力大解析

圖/圖片取自freepik 【特約記者陳欣如報導】在現代人手中,每人手上都有一支手機,而人們「滑」的是什麼?Facebook?不!是現在年輕族群最流行的Instagram(簡稱Ig),而Ig的特色是什麼?究竟為什麼讓人們如此癡狂呢? 全名Instagram的手機App在2010年由凱文・斯特羅姆和麥克・克瑞格推出,剛推出就立刻受到廣大的年輕族群使用,Ig的特色是若想發布貼文,就必須得附上照片,以「照相」為主的Ig,擁有許多編輯相片的功能及濾鏡。人們為何為從Facebook的使用者迅速跳槽到Instagram呢?大多數的青少年表示,如今,Facebook已成為長輩們使用的軟體,為了保有個人隱私,他們選擇使用Instagram,而Ig的「追蹤」功能也成為青少年們互相比拼人氣的工具。隨著使用人數逐漸增加,Facebook於2012年收購Instagram,讓人們也能在Ig上使用部分facebook功能。在發布貼文中使用的「#Hashtags」標籤功能,讓更多使用者能被看見,但在大量隨便使用下,人們時常找不到真正所希望看到的標籤內容。 人們互相比拼著誰的追蹤粉絲數量多,這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目前追蹤人數達1.57億的球星Cristiano Ronaldo為Instagram用戶中的人氣王,但,讓多數人們不解的是,追蹤人數真的這麼重要嗎?其實「追蹤人數」對有名氣的用戶來說,可以帶來廠商合作的機會,若粉絲數量高,就更有機會獲得更多的商業合作,粉絲們可以透過貼文得到商品的資訊,卻也漸漸的讓Instagram被「商業化」。對於一般用戶來說呢?高追蹤數帶給他們成為「網紅」的機會,人們逐漸被追蹤數所綁手綁腳,卻也讓許多有成名夢想的人們被大家看見。 現在,Instagram成為熱門軟體,而未來,Instagram會不會步入Facebook的後塵呢?等未來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