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DNA
已找到 3 則相關結果
貓貓愛睡覺,不管何時何地都可以看到牠們慵懶的模樣,不管是家養的還浪貓貓都需要睡眠——而且是大量的睡眠。這是藏在DNA裡的魔法,自從遠古開始,貓科動物就是這般模樣。睡貓、懶貓都是牠們的真實寫照,如果有一天,牠們突然變了,那要小心了,家裡的貓主子應該是有了毛病了。 貓咪是「晨昏型動物」,主要的活動時間集中在黃昏、半夜和清晨。貓咪也是純肉食的掠食者,每天睡眠時間較多,成年貓約需睡到13-16個小時。即使是貓咪小睡時長也在50分鐘至113分鐘不等。與人類不同,貓咪一天內會有多次睡眠,而不是在夜間長時間睡眠。大多數貓咪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有時甚至會睡20個小時。 小貓和老貓往往睡得最多,但別把這種行為誤當作是缺乏警覺,貓咪的睡眠大多是淺睡眠——牠們的鬍鬚和爪子可能抽搐,甚至能坐著打瞌睡。這是確保能夠迅速對任何潛在的威脅或干擾做出反應。 貓身手敏捷,身體柔韌得難以想像,貓能如此完美地擠進狹小的碗或盒子裡,某些奇特的姿勢,比如蜷縮成新月或球狀,可以幫助貓在外出時保護重要器官免受潛在的攻擊,或是調節體溫,尤其是在天冷的時候。 偶爾,貓咪會直接睡在你身上。這也能算是一種喜愛與安全感的表現,別讓你的睡眠跟寵物的睡眠關聯得太緊密。貓著跟人類有不同的睡眠規律,別為了喜歡而硬是更改彼此的生理習慣。 貓咪像人一樣,隨著年齡的能量和睡眠來維持正常運作一樣,但是長期形成的習慣要如果發生變化,都要提防是不是身體出了狀況,比如說肝性腦病——由肝功能衰竭引發的腦部疾病。 賣萌,耍可愛都可以,愛貓的你,千萬要小心分辨貓貓的真實身體狀況。
遮陽傘、防曬服、面戴「臉基尼」,再搭配一副墨鏡……這個炎熱的夏天,防曬,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個新興產業。 「防曬經濟」隨著酷熱的艷陽正越來越熱!據央視新聞報導,資料顯示,2023年大陸防曬服配市場規模達到742億元人民幣(下同),預計2026年將達958億元,邁向千億級大市場。 在「一白遮三醜」的傳統觀念下,防曬一直刻進我們的DNA裡,從晉朝的席帽到唐宋的帷帽,其實都有一定的防曬功能。 近年來,隨著科普宣傳,越來越多人瞭解到防曬對於抗衰、抗老等的作用,防曬意識更強,防曬需求也水漲船高。 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防曬的「ABCD原則」—— A:Avoid,避免曬。B:Block,遮擋,通過物理硬體來遮擋太陽光。C:Cream,防曬霜。D:Diet,適當飲食。多攝入抗氧化成分,避免攝入光感類食物。 另一方面,登山露營、親子出行、徒步騎行,隨著人們越來越多地走向戶外,防曬需求擴大,而每隔幾小時就要補塗的防曬霜,已無法滿足戶外防曬力度和便利度的要求,於防曬服飾市場自然興盛起來。 防曬市場十分熱鬧,但過度防曬、防曬焦慮的質疑聲也不少。北京協和醫院皮膚科醫生孫秋甯指出,在夏天陽光最強烈的時候,一定要做好防曬,冬天或者陰天,不必嚴格防曬。另外,可以把臉保護好,手、胳膊、腿可以接受適當的日光照射。 尤其對於青少年來說,不要過度強調防曬,因為青少年時期骨骼肌肉發育生長,需要陽光的照射來促進鈣質吸收、骨骼發育。 也有專家指出,對於大部分健康肌膚的人來說,儘管紫外線確實會引起曬黑、皮膚老化等問題,但過度防曬同樣對健康有害,容易悶痘,影響維生素D合成,引發睡眠或情緒問題等。 如果說早年的硬防曬主要應用於戶外運動場景,如今則擴展到通勤、旅行等日常場景,很多人更是將防曬衣作為夏季常服乃至上班工裝,衣不離身。 「臉部過敏長痘,不能塗防曬霜又要注意防曬,防曬面罩是最適合的選擇。」「剛剛做完醫美,臉部需要補水、避免日曬。」兩位佩戴防曬面罩的年輕女性這樣說。在別人看來這樣遮住全臉的防曬也許誇張,對她們來說卻是剛需。 總體來看,可以分三個部分來看消費者對硬防曬產品的需求。第一梯度是基礎功能,要能夠滿足防曬黑、防曬傷、持久防曬等。第二梯度是升級功能。越來越多消費者希望能夠通過一件防曬衣滿足多種場合的穿著需求,在防曬之外,還要求更加透氣、清涼、便攜等。第三梯度是時尚審美。防曬衣物逐漸從單純的功能性服飾,變成了穿搭單品,產品顏值成為影響產品銷量的重要指標。 隨著防曬市場快速成型,越來越多品牌湧入。早期防曬服飾基本來自戶外品牌,主要受眾是戶外玩家,但近些年,新銳品牌迅速崛起,同時,運動品牌、常服品牌也紛紛入局,一些原本生產羽絨服的品牌也跨界賣起了防曬衣。 精細化的消費需求催生了多元化的商品——防曬衣、防曬褲、防曬帽、防曬口罩、防曬套袖、防曬手套、防曬面罩「臉基尼」等。 其實,日常穿著的服裝面料都具有一定的防紫外線功能。相比於普通服裝,防曬衣進一步通過兩種方式提高了防曬能力,在面料中添加紫外線遮罩劑,避免紫外線照射到皮膚;另一種是吸收,添加紫外線吸收劑,避免紫外線抵達皮膚。 有人可能感到疑惑,既然普通衣服也能起到一定防曬作用,那普通衣服和防曬衣的劃分界限在哪裡呢? 大熱門的防曬經濟,需要一些冷思考。除了炒作噱頭,普通外套也當成防曬衣賣。當我們忙著購買防曬產品,也要顧及是否真的合適自己的需求,仔細辨別材質與功能,才能真正達到防曬的目的。
俗話說:「唐山過台灣,有唐山公,沒唐山嬤。」這句話暗示「唐山公、平埔嬤」造就了後代的原住民血統。其實從社會歷史的研究來看,不完全正確。有學者認為漢人跟原住民真正通婚不多,也有學者說:「平埔公、唐山嬤」也不少。 台灣人到底是不是原住民?或者準確一點說:台灣人有沒有原住民血統? 自己有無原住民血統,有三種解答方式: 一、血液DNA的比對。林媽利教授的研究最常被提到。她自稱其台灣人研究樣本中,85%有原住民血統,不過每人的原住民血統平均比例只有13%。乍看之下可能有人不懂,姑且這樣解釋好了:85%的人有果汁,但是每杯只有13%是原汁。 不過林媽利教授的研究有不少研究方法上的問題。陳叔倬、段洪坤兩位研究者在〈平埔血源和台灣國族血統論〉一文提出了非常仔細的檢討。研究方法有問題,數據就可能有問題。林教授曾因相關研究違反研究倫理,沒有把研究目的完整告知研究對象,因此被糾正。陳叔倬、段洪坤的大作在網路上有全文,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來看。 二、流行病學的比對。陳耀昌教授的研究最受注意。陳教授透過「幽門桿菌毛利型」、「鼻咽癌」、「僵直性脊椎炎」等六種疾病與DNA的關係,探討血統的根源。他透過科學方式,推斷出周杰倫有北歐血統,也推翻了李登輝前總統是日本人後代的謠傳。他的相關文章網路上很多,集結成了得奬的《島嶼DNA》一書。 三、自己回去問長輩或是查族譜。有些人祖先的名字或註記,就會看得出是不是原住民,例如名字叫「番婆」,或是一百多年以前已在台灣的祖先有「母不詳」的情況,都是可能的線索;更直接的證據是在日據時代戶籍資料的種族欄中,已註明原住民身分,「熟」是指平埔族、「生」是指高山族。 尋找原住民血統也要避免望文生義。有「台灣孫中山」之稱的蔣渭水先生,其父親大名叫「蔣老番」,但本名是蔣鴻章,因為不想跟割讓台灣的李鴻章同名,後來才改名。 談到台灣人的原住民血統,又牽扯到統獨議題。台灣人如果有原住民血統,就證明不是漢人,因此取得了血統上的台獨合理性嗎?這其實不太正確。祖先之一是原住民就有原住民血統,但是不要忘了,其他祖先的血統不會因此消失。 找找自己的原住民血統吧,不管有沒有,一定很有趣! 作者為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理事長、i-Media愛傳媒榮譽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