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ChatGPT

已找到 2 則相關結果

【張瑞雄專欄】喬韓森爭議 預見AI發展的倫理困境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最近好萊塢影星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和OpenAI之間因ChatGPT語音模仿她的聲音所引發的爭議,加深了人們對AI倫理以及可能侵犯智慧財產權的擔憂,這一事件只是AI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廣大挑戰和倫理困境的一個縮影。 事件的核心問題在於未經同意擅自使用名人形象或聲音的問題,喬韓森聲稱OpenAI曾邀請她為其AI助理提供聲音,但她拒絕了。儘管如此,OpenAI卻據稱開發出了一個與喬韓森聲音驚人相似的聲音,因此她指責該公司蓄意模仿她的聲音而未經許可。OpenAI則稱基於尊重,已暫停使用此聲音助理。 OpenAI這種無視喬韓森意願的做法引發了重大的倫理顧慮,在一個重視個人自主權和隱私的社會中,未經授權使用某人形象或聲音可被視為侵犯了他們的基本權利。 這也觸及了更廣泛的智慧財產權以及AI可能剝削創意作品的爭論,許多藝術家、作家和創作者都對他們的作品被用於訓練AI模型而未獲得適當報酬或署名表示憤怒。儘管OpenAI的AI訓練資料和方法細節並不明確,但喬韓森的爭議凸顯了AI侵犯智慧財產權的問題,不管是有意或無意。 開發AI系統需要依賴大量訓練資料,包括聲音、文本、圖片和影片,雖然尊重智慧財產權是必要的,但一些人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將版權材料用於非商業目的(如學校教學或研究)的合理使用應該是可以接受的。但在正當使用和侵權之間的界限在哪裡,以及如何在保護創作者權利和促進科技進步之間找到平衡。 解決方案需要建立健全的同意和許可框架,讓個人和創作者能夠明確授予或拒絕使用他們的形象、聲音或作品來訓練AI,這可與公平的報酬機制相結合,確保貢獻智慧財產權的人得到公平回報。 另一種方法是開發合成聲音和虛擬形象,而不是明確模仿特定個人。雖然這無法完全消除無意模仿的風險,但可以減少直接侵犯個人權利和智慧財產權的可能性。 AI公司也要提高透明度和可問責性,明確說明訓練資料來源、使用的方法以及為保護個人權利和智慧財產權所採取的措施,這有助於減輕人們的擔憂,促進更負責任和更有道德AI的開發。 喬韓森的抗議為科技業、決策者和社會各界敲響了警鐘,隨著AI變得越來越複雜和無所不在,我們必須正視AI的倫理和法律挑戰,否則可能會導致個人權利的侵蝕、創意的扼殺以及公眾對AI技術的喪失信任。 儘管AI的潛在利益是巨大的,可以幫助科學突破和提高生產力及效率,但必須確保這些進步不會以犧牲基本人權和價值觀為代價。AI未來的發展需要精心策畫,既要擁抱AI的力量,同時又要堅持倫理原則,尊重智慧財產權,並確保AI可以為社會的更大利益服務。

「以0.1公分計價」 大陸AI大模型現降價潮

近期,大陸網路企業掀起一輪人工智慧(AI)大模型服務的降價潮,字節跳動、阿里、百度、智譜AI、科大訊飛等明星團隊都在價格比拼中大展拳腳,試圖利用降價攻勢,搶佔市場,從而實現商業化的快速落地。 隨著各家企業相繼降價,大陸的大模型服務,正從「以分計價」的定價模式向「以0.1公分計價」(0.1公分=0.001元)的時代邁進。5月15日,字節跳動發布「豆包」大模型,宣布主流大模型在企業級市場的定價為0.8公分(人民幣,下同)/千Tokens,Tokens是生成式AI語言模型中,語言文本的基本單位。折合下來,1元錢能買到「豆包」模型提供的125萬Tokens,約為200萬個漢字,相當於3本《三國演義》。據悉,大陸市面上,同規格模型的定價一般為0.12元/千Tokens,是「豆包」價格的150倍。在字節跳動率先在大陸展開低價攻勢後,其他大模型團隊也紛紛面向企業級市場宣布降價,甚至提出部分服務「全面免費」。 其實,美國大模型領域巨頭OpenAI,在過去一年中也多次降低產品價格,意在同Google、Microsoft等科技巨頭競相角逐。比如,OpenAI近日推出的最新模型GPT-4o,不僅性能有大幅提升,價格也下調了50%。 業內人士指,市場上,許多客戶都渴望嘗試大模型的服務,但創新風險高,尤其是AI潛在的風險,令許多人望而卻步。對此,字節跳動旗下雲服務平臺火山引擎的總裁譚待表示,今年大模型技術顯著提升,應用環節至關重要。譚待說,「要減少不確定性,我們必須大幅降低試錯成本,使大模型能被廣泛採用,無論大企業還是個人開發者。市場呼籲我們提供更低成本的核心技術。」 其實,自2022年底美國ChatGPT橫空出世,全球人工智慧大模型爆發,中國網路企業迅速布局生成式AI領域,並已經歷一年的技術競爭。當前,大陸業內人士越來越關注大模型技術的應用。華泰證券日前發布一份研報稱,目前「基礎大模型」到「行業大模型」再到「終端應用」的路線非常清晰。大陸生成式AI在基礎研究方面,雖然與國際一流水準存在差距,但商業化在加速落地。據大陸科技媒體36氪消息,《中國大模型中標專案監測報告》最新統計顯示,2024年1-4月,可統計到的大陸大模型相關中標金額已達到2023年全年披露金額的77%左右,涉及政務、金融、運營商、能源、教科、交通等各行各業,表明企業對大模型的應用需求正快速增長。 業內人士認為,在「價格戰」之外,強大的技術支撐和優質的服務體驗,仍是大模型產品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價格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搶占市場分額,但要想真正加速大模型應用的落地,還需要在多個方面付出努力。畢馬威中國科技、傳媒及電信行業主管合夥人陳儉德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大陸的人工智慧大模型發展將從拼速度、拼數量轉向拼應用、拼品質,各類大模型及相關應用,將在性能差異、易用性、應用廣泛性等方面接受市場化檢驗。 其實,自2022年底美國ChatGPT橫空出世,全球人工智慧大模型爆發,中國網路企業迅速布局生成式AI領域,並已經歷一年的技術競爭。當前,大陸業內人士越來越關注大模型技術的應用。華泰證券日前發布一份研報稱,目前「基礎大模型」到「行業大模型」再到「終端應用」的路線非常清晰。大陸生成式AI在基礎研究方面,雖然與國際一流水準存在差距,但商業化在加速落地。據大陸科技媒體36氪消息,《中國大模型中標專案監測報告》最新統計顯示,2024年1-4月,可統計到的大陸大模型相關中標金額已達到2023年全年披露金額的77%左右,涉及政務、金融、運營商、能源、教科、交通等各行各業,表明企業對大模型的應用需求正快速增長。 業內人士認為,在「價格戰」之外,強大的技術支撐和優質的服務體驗,仍是大模型產品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價格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搶占市場分額,但要想真正加速大模型應用的落地,還需要在多個方面付出努力。畢馬威中國科技、傳媒及電信行業主管合夥人陳儉德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大陸的人工智慧大模型發展將從拼速度、拼數量轉向拼應用、拼品質,各類大模型及相關應用,將在性能差異、易用性、應用廣泛性等方面接受市場化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