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 舞龍噓花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元宵節各地獨特民俗知多少?

「燈月交光照綺羅,元宵無處不笙歌。」春日腳步將近,從除夕開始拉開的春節大幕,到了元宵節即走向尾聲,新春慶典便迎來了最後的高潮。元宵佳節,除了眾人熟知的吃湯圓、看花燈、猜燈謎,大陸多地的獨特元宵民俗文化同樣充滿魅力,承載著一方水土的獨特記憶與情感。 若在元宵節到訪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便能夠參與當地「舞龍噓花」的民俗活動,成為這場「勇敢者狂歡節」的親歷者。 苗族「舞龍噓花」中的「舞龍」習俗起源於漢代,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形式,後來逐漸成為一種文娛活動。每年農曆新年前後,苗族村寨便早早開始籌備「舞龍」,推舉德高望重的人當「龍頭」,全程負責組織編龍。當地的龍燈主要分為「草龍、亮龍、硬龍」三種。草龍用稻草編紮;亮龍用彩繪布編紮;硬龍用篾條紮制。龍燈編好之後,要擇吉時舉行亮燈儀式,稱「出龍」。 出龍後,待到元宵節前一日及節日當天,苗族民眾便集中於縣城沿街進行舞龍表演。舞龍者多為男子,上至年逾七旬的長者,下至稚氣未脫的孩童,他們赤裸上身,頭戴「龍帕」(一種苗族特色織物),兩手執龍,按照排練的動作將龍舞動。 苗族的舞龍表演與特色「噓花」環節相配合。到了元宵節當晚,人們會自製噓花筒,在竹筒內填滿用硝酸鉀、硫黃、木炭等混製的火藥以及鐵砂、搗碎的玻璃碴等物,壓緊後用泥封口。儀式開始時,四面八方的噓花筒紛紛對準龍燈和舞龍者,萬「花」齊發,形成一片火海,舞龍者則在火海中跳躍奔騰,他們的勇敢展現著苗族民眾的精神風貌,被視為一種吉祥的象徵。 「舞龍噓花」點燃節日的熱烈氛圍,福建廈門的刈香巡遊同樣也熱鬧非凡,是當地元宵節的「必看點」。「刈」在閩南話裡是割的意思,音同「掛」,「刈香」可理解為「將祖廟的香火帶回村社」,以祈求神明庇佑村社平安、興旺。 每逢元宵節,沿街商戶和住家便準備貢品,臨街擺設桌案,還會在門前屋簷下擺放裝有黃豆、地瓜、稻草等作物的水桶,沿襲當年為「開閩王」的兵馬準備食物的傳統。待到節日早上吉時,當地民眾會將「開閩王」王審知、「進士祖」陳文瑞以及王審知夫人、王審知妹妹、黑面祖師等神像用八抬大轎請出,在鼓樂和鞭炮聲中,沿街轉巷巡遊。 巡遊路線以廈門集美社十個角落的宗祠為連接線,串聯起集美街道的幾條主幹道。巡遊期間,還穿插有舞龍舞獅、電音三太子、官將首等民俗活動。當巡遊隊伍到達各個角頭,抬神像的青年會搖晃神明,圍繞角頭擺設的桌案繞境三圈,停留在案前,讓人們虔誠答謝神明以及祖宗們前一年的庇佑,並許下新年心願。 當廈門民眾為第二日的巡演典禮做著準備時,浙江象山石浦的民眾便「先人一步」過起了「元宵節」。在當地的民俗中,正月十四才是鬧元宵的正日,稱為「十四夜」。 石浦「十四夜」還是浙江省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相傳明代嘉靖年間,正月十四這天,倭寇曾進犯石浦,駐守的戚家軍和當地民眾奮起抗擊。取得初步勝利後,面對另一股倭寇來襲,將士們來不及準備豐盛菜肴,便將各種切好的小菜倒入鍋中,加上米粥和薯粉,做成「糊粒」,飽餐後投入戰鬥,最終大獲全勝。為紀念這次抗倭大捷,石浦人便將元宵節定在正月十四。 每逢正月十四,石浦家家戶戶都會製作糊粒羹。糊粒羹是由蝦仁、牡蠣、魚肉、蟶肉等海鮮及蔬菜切細,煮熟後拌上薯粉、食鹽製成。吃糊粒羹象徵著勝利和歡慶,寓意新的一年會聰明、做官、發財。在這天,小孩子們會自帶碗筷,走上七戶人家討要「糊粒」,當地民眾認為串門越多、吃得越多就越聰明,而討「糊粒」的人越多,主人家也越會發財。 石浦人吃「糊粒」盼望好運,廣東人則在元宵節「偷青」求吉祥。「偷青」又稱「採青」,《羊城竹枝詞》記載道:「幾隊驚鴻人影過,元宵即是採青天。」每逢元宵節,當地民眾便結伴「採青」,采到不同的菜還有不同的寓意:采到生菜便是「生財」吉兆,採到蔥便會變「聰明」,採到韭菜便意味著「長長久久」。「採青」時,人們只是走進旁人菜地,象徵性地「採」一小撮,且大多會給主人一定的饋贈以示謝意,是樁互惠互利、共用共贏的美事,也正因如此,「偷青」的元宵民俗得以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