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音樂偏好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關乎自己、也關乎他人:音樂偏好的腦科學

研究人員研究了音樂在大腦中的作用。他們指出人們喜歡具有意想不到的轉折的音樂,這有時會引起愉快的身體反應。這也代表:愉快或有益的報償,是人們長久以來創造和聆聽音樂的原因之一。 另外,也有一些研究人員提出,人們通過音樂來體驗情感,或者他們根據自己想要感受的情感來選擇音樂。2011年的一分研究表明,音樂偏好可能反映了人們聽音樂時的情感。有些人喜歡悠閒輕鬆的音樂,有些人的情感被古典音樂觸發,仍有其他人對像鄉村、民謠和一些流行音樂的創作型音樂產生情感反應。對某些類型或風格的音樂的偏好,可能源於它們首次聽到這些音樂的時間和地點,或者可能僅僅是個人限定的,而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 儘管人們在一生中可能喜歡某些音樂,但他們的音樂偏好會隨著時間和生活經歷而改變。例如經歷困難時,可能會選擇反映你的期待並尋找快樂的歌曲;又如有時人們會傾向藉著悲傷的歌曲走過傷痛,因此他們可能會尋找幫助他們理解情感的歌曲。 然而,人們的選擇並不能解釋所有情況。比音樂類型或流派更深入的,是音樂品味—即便同屬喜歡流行音樂或搖滾音樂的人,也並不是全都喜歡相同的曲目。關於個性和社交媒體互動的研究認為:音樂品味可以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個性,知道一個人喜歡什麼樣的音樂,可能就獲得了一些關於此人個性的信息。還有研究提到,音樂偏好反映了個人獨特的個性,因此,知心者可能會推薦你喜歡的音樂,像是開放的人可能會喜歡Billie Eilish的《What Was I Made For?》或 Imagine Dragons 的《Natural》這樣悠閒、精緻的音樂;外向的人可能更傾向於當代音樂;友善的人更喜歡不矯飾的音樂,如 Garrett Kato & Elina 的《Never Alone》;有責任心的人傾向於不矯飾的音樂或像Marshmello 的《Power》這樣的激烈音樂;焦慮的人可能更喜歡各種不同類型的音樂。 人們無疑更可能選擇他們所愛藝術家的音樂,而不僅僅是聲音本身。有些人更喜歡與自己相似的藝術家的音樂,特別是當他們可以在社交媒體上查看藝人的個人檔案時。 針對全球人類串流的7.65億首歌曲的研究,揭示了大家聽音樂的幾個現象:人們的偏好通常會根據一天的時間、年齡和特定音樂風格而改變。 大多數人晚上聽更輕鬆的音樂,激烈的音樂留給白天。在拉丁美洲播放的音樂,通常會產生更快的身體和情感反應,在亞洲播放的音樂通常是放鬆的。晚上熬夜的人聽較不激烈的音樂。居處白天的長度也會影響他們的音樂聽取習慣。總之,人們的環境和他們個人的情緒,塑造了他們的偏好。 那麼,為什麼我們對音樂有不同的品味呢?人們的個性復雜,他們喜歡的音樂可能與此有關。隨著音樂的加工,人們的大腦以獨特的方式工作。 一些人對某些音樂可能會有生理反應,而其他人則可能沒有。人們可能喜歡音樂,因為音樂家的觀點可能與他們自己的觀點相似。也就是說,有些歌曲會令人驚訝、迷人且娛樂性強,這使它們受到了普遍的喜愛。 重點在於,每個人在許多方面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音樂口味反映了這種獨特性。而了解他人的音樂偏好和個性,也可以彌合不同個性和身份之間的差距。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