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青田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編按:凋零不可逆,搶救不容緩,兩岸故事在時間的字句中飛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計畫,期能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歷史見證,珍藏可歌可泣的「我家的兩岸故事」。 曾在島上以野百合充飢,楊樟富帶著戰爭的心碎記憶隻身來台,娶農村客家妹為妻而組織了一個跨越省籍的家庭。客語部分發音和家鄉的青田話相似,倍感親切,撫慰了離家的孤寂無依。 戰爭砲聲隆隆,舉目無人可依,怎樣賴以無懼的活下去?扛槍上陣,孤舟獨行的將士應該都曾經這樣自問。當「十萬青年十萬軍」的抗日號角響起,楊樟富年方十七歲,還沒來得及體會家鄉之外的陌生世界,就被帶往危及性命的無邊戰場。硝煙中爬過戰壕,槍桿比自己還高,從白天到黑夜,驚恐無盡頭。 行軍所到之處,一片焦土廢墟,歸鄉遙遙無期。「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四處烽火,萬民哀嚎,花開也哭,鳥叫也心驚膽跳,楊樟富曾經在五棚嶼為「百合」哭泣。 寫下遺書出征,每次都是最後一次 此島是一座無人島,楊樟富跟著部隊抵達在一九四八年,滿山遍野百合花,燦爛又溫柔的開在眼前,美得像仙境一般,「沒想到,離開時整個島卻變成光禿禿一片,」缺糧乏草而忍餓耐飢,忍到極限,萬不得已才挖起百合花及根莖,嚥下心酸。 仙島霎時變禿島,野百合沒有春天,哀哀成為戰火無情的鐵證。為求生存,為了活下去,怎麼樣難以下嚥都要求取續命的物資。許多戰友把所有家當賣掉換酒喝,喝到醉,他們心想,回不來了……,沒有明天了。出征前也含淚把遺書寫好,字字句句是對故鄉的不捨,每次都當最後一次。 楊樟富一九三二年出生在浙江青田一個務農家庭,從小就打著赤腳割穀種稻,為一大家子張羅生計,因勤於莊稼,常有大豐收。正要唸高中那年,日寇侵華,神州失守,日本兵打過來,空襲警報響不停,離家投入軍旅,踏上征途皆是迫於無奈而展開艱苦游擊隊生活,「打游擊真的很辛苦,每到一個地方待不到幾天,又要開拔移動,有了這一餐,不知下一餐在哪。」隨部隊移居五棚嶼時,肚子實在餓到受不了,吃完島上的野百合還是飢餓難耐,只得再去找樹皮野草填飽肚子,或是去海裡撈蝦皮,苦不堪言。 楊太太補充說,「我先生有跟我講過,樹根或草摘下來,只要有一點甜甜的不苦,就挖出來當食物。」女兒楊青霞則記得爸爸餓到極點去海邊撈蝦皮,連蝦殼都來不及剝,就活吞,「我爸說,這輩子再也不喝紫菜蝦皮湯。」 個人無力回天,國家又已大亂,那是戰爭的味道,聞到就反胃,早已成為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 離家越來越遠,回不去了 一九四九年,部隊開拔到梨山,楊樟富收到父親寫來的最後一封家書,「爸爸希望我回老家去,大家聚一下。」看著依然珍藏而日夜入夢的家書,他哽咽說,自己當時也非常想翻山越嶺回老家,但是國軍一路敗退,封斷歸鄉之路,只能跟著部隊且戰且走。之後又被編入反共救國軍,到江浙一帶的島嶼打游擊。離家越來越遠,當然回不去了。「每個地方待不到三天,食物和飲水都極度缺乏,我們都不知道明天在哪裡,能不能活下去。」七月酷暑大熱天,汗流浹背;到了冬天,又連禦寒的棉被都沒有,只能拿稻草蓋身輪流睡覺,「你睡上半夜,我睡下半夜」, 大家一起熬過冷極的漫長嚴冬。 情定客家妹,「阿富ㄟ」滿臉笑意 楊樟富少小離家,又歷經戰亂,隻身來台後,對「家」有著一份強烈的渴望,尋尋覓覓,最後情定勤懇的農村客家妹陳源妹,組織了一個跨越省籍的家庭。舊社會保守,對省籍有偏見,這蕃薯芋頭婚姻當時很難受到祝福,所幸陳源妹態度堅定,「我父母反對,還說,嫁豬最享福,吃饅頭也可以飽。」但,她相信「婚姻好壞都是命」,深信嫁軍人也可以得到幸福。女兒楊青霞見證父母美滿婚姻。她說,客語有些發音和父親家鄉的青田話相似,讓父親倍感親切,於是更加追求母親不放鬆。「父親為人端直誠孝,很快贏得母親家族成員的好感而放下成見。」父親為了方便和世居苗栗頭份客家庄、務農的外公、外婆溝通,後來也學著說客家話。 楊樟富因戰火流離,始終無緣陪伴侍奉家鄉的親生父母,這份孺慕之情,婚後移轉到岳父母身上,每回陪妻子回鄉探望兩老,總是帶上好吃好喝的,用不甚流利的客語陪老人家喝酒談天,或者邀請兩老北上小住,到新公園或烏來等景區走走,提起「阿富ㄟ」,老人家臉上總是帶著笑意。 逢年過節準備滿桌的酒菜 客家人傳統的「硬頸」精神,在陳源妹身上表露無遺。那個年代,憑藉軍中一份薄薪支撐五口之家吃穿,真的非常吃力,但張源妹省吃儉用、努力持家,除了和督促孩子的學習,每逢出門,一定全家穿戴整潔,維持「家」的體面。 楊青霞感謝母親,「在我們年幼時,接了許多家庭代工,勾勾串串,補貼家用,等孩子們稍大,便外出工廠,一人兼做兩份工,早班加小夜班,每天從上午八點工作到深夜。」母親辛苦持家,但是再怎麼拮据,逢年過節都盡心準備滿桌酒菜,不曾怠慢走過艱苦的袍澤。「我爸在台沒有任何親戚,和軍中同袍相互扶持以兄弟相待,特別是幾位無緣成家的單身老大哥,總加倍的傳送親情與溫暖。」邀請同袍來家中圍爐,也早已成為年節儀式。 有限菜錢擠出來的禮物 楊青霞從小熱愛閱讀, 常隨父親楊樟富到工作場所附設圖書館借書,因為家裡沒有多餘的開銷可購買課外讀物,有能力買的只有工具書字典。即使如此捉襟見肘,父親還是慎重其事地在內頁題上幾句勉勵的話,如「學海無涯,勤勉致之」等。 母愛恆遠,陳源妹也知道女兒喜歡讀書,礙於經濟條件有限,有次去市場買菜時,仍不忘幫女兒帶了一本全新的「聯合文學」第十期回來,楊青霞還記得那是一九八五年八月一日出版。」媽媽從非常稀薄的菜錢挪出錢在市場對面書店買了雜誌,也是當年我唯一的一本書。聯合文學書價九十九元,可不是一筆小的數目,在書架上擺置著永恆的母愛。 到現在回想起來,楊青霞彷彿都還能想像國小畢業,出身農家又識字不多的媽媽走進書店,面對書海時的那種踟躕不安的畫面。至於為何選了聯合文學,楊青霞雖不確知,但媽媽想給會唸書的女兒再多一點的那份心意,她一直放在心裡。 生日紅包,最溫柔的愛意 客家妹全心對家庭奉獻,楊樟富常說沒有妻子,就沒有這個家,結褵近六十載,每年都不會忘記,在結婚紀念日當天包個大紅包,這就是最溫柔的愛意。「父親個性溫和內斂,相較之下母親就是個急性子,家裡喳喳呼呼聽到的多是她的聲音,有了這聲音,就有了家的感覺。」也具客家妹勤奮氣質的楊青霞形容母親鎮日不歇,她那懷有關愛的叨唸似乎有種魔性,是能帶領全家往前行的動力,大家都得聽令。 老父親年過九旬,至今還配合著母親的養生作息,每天被規定掃掃陽台、澆澆花、洗洗米來增加勞動力,加上母親悉心的飲食照料,閒暇時玩玩雙人麻將自娛醒腦,父母至今一直保持著晚輩欣見且視為福氣的健康。 隔海追念,兩地相懸 不求大富大貴,只望平安健康萬事半稱心。楊樟富以一顆得失無憂,來去隨緣的陽光心態,感恩家庭的幸福美滿,但在心裡卻始終掛念著遠在浙江故鄉的家人,他們可好?可溫飽?分離四十年的慘淡,苦苦思念著,直到一九八七年開放探親後,他才踏上返鄉之路,一路忐忑,旅程變得好漫長。幾近半世紀的隔海追念,兩地相懸,可以想像雙親當年望眼欲穿,帶著多少黑水溝阻隔的絕望。回到老家,跪倒父母的墳前,楊樟富像孩子一樣放聲大哭,哭倒在地,許久,許久都沒站起來,風吹過來,更模糊了淚眼。「太痛了,太對不起爸爸媽媽,他們沒有享過一天福,反而因為我們來台灣而受到牽連。」 這輩子沒能盡到孝道的不孝子,僅能以祭拜來還父母的大恩厚愛。兩岸分離四十年,一晃眼就從青絲變白頭,「能再度踏上故鄉的土地,像做夢一樣。」從大陸到台灣,戰爭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周遭的人通通受到影響,沒一個能夠置身事外,也讓他無限遺憾。 年齡只是一個數字,但不可否認的是,周邊老友都逐漸走在最後的旅程上。楊樟富用勇氣和樂觀迎接衰老的挑戰和快樂。「希望這個世界上不要再有戰爭了!」楊樟富感慨,對於戰爭的想像,距離實際從戰爭走出來的人是很遠的,唯有真正經歷過的人,才知道戰爭的可怕,那是千年噩夢,總在夜闌人靜時,衝擊著遙遠記憶。 野百合的花語是,幸福與美滿。楊樟富祈願,當下的台灣,人人都如此。 楊樟富 小檔案 一九三一年出生於浙江青田,家中世代務農,十七歲從軍被編入反共救國軍,來台定居於苗栗,娶客家妹陳源妹為妻,育有二子一女。女兒楊青霞熱愛閱讀,一九八七年舉家回鄉探親。 本文取自《我家的兩岸故事(二):渡阡陌》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