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電視
已找到 6 則相關結果
【愛傳媒鄭自隆專欄】媒體的「使用與滿足」理論(uses and gratification),說明了傳播就是功能導向,「內容為王」content is king,當內容滿足了民眾「守望、決策、教育、娛樂」需求,媒體就能在激烈市場競爭存活,不會被替代或襲奪。 民眾對電視的期待是「單純」,單純的「看電視」,對花俏的額外功能並不買單,因此電視機無需「智慧」,只要「好看」,有線電視500元吃到飽,就是「單純」。 (1)民眾需求 《廣電市場調查》顯示,雖然數位化讓有線電視機上盒有很多花俏設計,這些因系統商擔心傳統電視沒有人看,而加上的購物、隨選視訊、甚至YouTube選項,或家庭保全功能,民眾似乎不買單,民眾對電視的要求就是「看電視」。 「看電視」的功能是甚麼?古典傳播理論對「媒體功能」多有討論,如W. Schramm、M.L. DeFleur and S. Ball-Rokeach或C.R. Wright都曾論述媒體對社會的影響,主要談的是守望環境、聯繫社會、認知社會規範與價值,以完成社會化(socialization),以及娛樂社會成員的功能。徐佳士教授參酌這些早期的古典理論,歸納為「守望、決策、教育、娛樂」四大傳播功能。 所謂「媒體功能」,古典傳播理論談的就是「新聞功能」,新聞的確有協助閱聽人瞭解環境,協助決策(投票、買股票或了解漁汛與氣象,以決定今天要不要出海釣魚),建構新知識(學校教育的延長),以及透過軟性新聞(娛樂八卦、藝文、人情趣味花絮)娛樂成員的功能,但就「電視」作為媒體而言,仍然具備守望、決策、教育、娛樂等四大傳播功能。 一、守望功能:聯繫社會系統,瞭解環境變化 民眾透過電視新聞,可以瞭解外在世界疫情的變化;觀看時尚節目,可以掌握流行趨勢;觀看婆媽節目,可以知道現在社會親子、婆媳互動準則;民眾足不出戶,就知道世界如何轉動,電視發揮聯繫(correlation)的功能。 二、決策功能:整合各式資訊,協助生活決策 民眾透過電視所提供的資訊,形成自我決策的判斷,知道總統選舉要投給那位候選人,最為適當;知道要買那支股票,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甚至透過氣象預報,決定週末要不要出遊,這是電視發揮協助民眾決策功能,讓我們可以在社會「存活」或「求生」(surveillance)。 三、教育功能:型塑社會規範,引導成員遵循 媒體是學校教育的延伸,是教科書以外的知識來源,電視一方面提供新資訊新知識,讓民眾知識可以與時俱進(updated),另方面則暗示與強化社會規範,讓民眾遵循以維持社會的穩定與平衡,這是電視發揮社會化的功能,讓我們畢業離開學校,仍然不會與社會脫節。 四、娛樂功能:提供軟性訊息,舒解生活壓力 電視最主要功能就是「娛樂」,除新聞外,電影、戲劇、體育、藝文等節目,都可以讓民眾舒解壓力,這就是電視的娛樂(entertainment)功能。 《廣電市場調查》數據顯示,民眾喜歡的內容,以「新聞」最多,包含社會新聞68.1%、國際新聞52.9%、政治新聞30.8%、影劇新聞28.0%、民生新聞25.1%民眾都喜歡,此外就是戲劇45.3%、綜藝41.8%、電影38.5%、美食26.3%。 換言之,現行電視台所提供的內容,民眾通通買單;電視內容是多元的Buffet或百貨公司,不是只有單一口味的餐廳或單一品類的商店,電視提供具備完整的「守望、決策、教育、娛樂」四大功能。 註:文中引述之數據均摘自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託,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執行之《109年廣電市場調查結果報告》。 作者為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照片為電視金鐘獎曹瑞原導演頒獎截圖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愛傳媒王其專欄】今年520大家關心的不是總統就職週年轉播,反而是盯著電視現場播出不斷攀升的新冠肺炎確診案例;而媒體圈520當天則被華視聲明嚇壞了,因為總經理的司機也確診,一時間大家開始檢討電視台的防疫做得如何,又發現正在播出的八點檔連續劇還在拍攝,走在政府規定的灰色地帶! 520當天華視總經理莊豐嘉的一封聲明,開啟了媒體圈內的疫情討論熱度:「有關本公司公務車司機今天被通知確診及公司在這件事上的防疫處理,因為之前公報並沒有說得很清楚,在此我做一個簡單而完整的說明,請大家安心」。華視公務車駕駛驚傳確診後,由於駕駛除了載總經理外,莊總又曾進棚探班招牌節目「天才衝衝衝」,和主持人曾國城、徐乃麟等人面對面聊,大家關切這會不會在藝人圈裡造成破口?後來這些顧慮,都因為莊總採檢結果是陰性而鬆了大夥一口氣。 但是疫情並不是只在華視傳,東森電視台最早說SNG導播確診後,後又傳一社會線記者感染。接下來三立新聞台,有記者曾去萬華茶室採訪茶室老闆娘,可能會染疫,三立電視則回應:「該組採訪記者已安排核酸檢測並遵照CDC指示,在家進行自主健康管理。此外,新聞部各中心已提前分流,不影響新聞運作」,這表示三立新聞部沒問題。 但媒體業不單是記者採訪新聞有高風險,正在拍攝戲劇的劇組演員與工作人危機性更高。 因為疫情嚴峻,多數台劇停拍。根據非正式的統計,現在全台灣影視圈有超過30個劇組停工,三立電視也停拍週日與台視聯合播出的偶像劇《戀愛是科學》,改為重播。不過,特別的是民視、三立、TVBS的8點檔為服務觀眾,都沒停,且邊拍邊播。有讀者就投訴說,TVBS《女力報到》仍持續拍攝,不僅大量拍室內場景,而且多是4、5人以上的室內群聚戲,足跡遍布了北部地區。TVBS回應:「去年疫情起,女力報到劇組即開始執行防疫措施,近日疫情升溫,防疫措施更加嚴謹。女力劇組皆以中央規範之防疫標準進行工作,並非群聚。一旦政府防疫升級,劇組亦會立即配合政府所有防疫政策」。 也有人檢舉賴雅妍演出的三立八點檔華劇《三隻小豬的逆襲》,劇組還繼續在室內拍攝,根本無法遵守室內5人的群聚規定,讀者質疑劇組恐怕會成為防疫破口。三立也從善如流,宣布全體演員拍戲時全程戴口罩,嚴格遵守防疫措施。 其實電視台老闆們不是不想停止拍戲,只是因為八點檔都沒有存檔,都這週拍下週播,一旦停拍就必須重播,收視率可能受影響,廣告收入也會下降,現在收視率第一名的民視壓力肯定最大。有媒體主管就說,台灣前三名的八點檔收視率民視、三立、TVBS,也是目前維持天天有新八點檔戲在播的電視台,新冠疫情來了,受衝擊也就最大,這三台的老闆傷透腦筋了。 現在,三家電視台的戲劇八點檔沒有停下來,也讓同業年代新聞台看不下去了,在一則三立演員陳珮騏室內11人群劇慶生的新聞中,不但批演員不該,還提及民視、三立、TVBS的八點檔戲劇節目都沒停!看來媒體同業也都在注意看,到底電視台是賺錢重要,還是員工身體重要?!看誰先停拍了!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為疫情中心官網截圖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愛傳媒王其專欄】上週,媒體界有個消息,最老牌的政治週刊《新新聞》雜誌的紙版要停了,這與去年聯合晚報停刊一樣,都是台灣媒體的警訊。 台灣電視媒體的廣告收入都在往下掉,中天新聞台被從有線電視下架後轉往網路,雖聲勢不差,但收入有限,未來發展也讓人憂慮。媒體界主管認為,媒體仍在寒流中,今年的年終獎金普遍會比去年少。 創刊於1987年的《新新聞》雜誌,曾經數度易手,現在的負責人張果軍上週在給同仁的信上說:「媒體的大環境正在改變,從只有紙本的年代來到如今網路傳播時代,讀者閱讀習慣已有鉅大轉變。面對紙本零售及訂閱的整體衰退趨勢,新新聞必須積極轉型,從品牌、內容、團隊及社群整體思考,而非只憑藉單一媒介與傳播形式」。 這封信提到了三個重點:讀者閱讀習慣改變、紙本衰退、非單一媒介傳播形式。這些看來已經快變成老生常談,但殘酷的事實卻沒有停止侵襲台灣的媒體環境,《新新聞》所賴以維生的雜誌廣告環境,2019年就已經比2018年下滑15.3%,2020年更不用說了,與報紙的慘烈狀況相同。 讀者閱讀習慣早從紙媒轉到網路媒介了。台灣數位廣告量統計調查報告的資料顯示,與2011年相較,數位廣告已從當年的16.9%成長為2019年的60.2%;相形之下,電視、廣播、報紙、雜誌、戶外看板等傳統媒體的廣告占比,也由2011年的83.1%降為2019年的39.8%。換句話說,8年間,數位廣告由17%成長到60%,傳統媒體廣告則由83%降為不到40%。 事實上,即使是傳統媒體中比較強勢的有線電視,廣告量也由2012年的240.6億元降為2019年的193.6億元。也就是說,在短短的7年間,全國有線電視頻道的廣告量萎縮了將近20%。與其相對的,數位影音廣告的廣告量,卻由2012年的5.7億元,成長為2019年的111.1億元,7年間成長了18倍。 更何況,台灣的網路人口比例高達93%,比起東南亞地區的其他國家都高,例如香港居次89%、新加坡84%。可見台灣的網路發展環境很好,對紙媒或傳統電視的衝擊相對大。 台灣的紙媒包括報紙、雜誌,靠的是廣告收入,雖然主要的雜誌例如今周刊、天下雜誌、商周還維持得不錯,但獲利情況也下跌。最早發展網路的天下雜誌,在網路上的收入已經要追上紙本了。2020年對紙媒很傷的,2月先有發行了20年、發行量最大周刊壹週刊停刊;接著6月,辦了33年,唯一的晚報聯合晚報停刊;如今,也撐了33年,歷史最悠久的政治週刊新新聞雜誌,2月4日要停紙本發行,就真的讓紙媒隱約看到夕陽了! 除了紙媒外,影響力最大的傳統電子媒體,是否也面臨同樣危機?答案當然是。尤其是去年12月11日,中天新聞台被從有線電視下架後,雖然有很多新舊新聞台都要搶52頻道,但新聞台老闆其實心裡都在淌血,因為廣告真的掉得兇,2020年初估掉了10%至20%。 最明顯的例子是,現在最有機會的華視新聞資訊台,初估如拿下52頻道,一個月廣告收入恐怕不到2000萬元,跟中天新聞台最好的時候,每月有破億的廣告相比,真的差很多。至於轉到網路發展的中天新聞台,雖然粉絲團很快衝到超過200萬人,成為新聞台第一名,但收入估計每月也只有上千萬元,與原本在有線電視上億的廣告差距很大,未來發展如何難料。就算是本來廣告獲利最大的某家電視台,聽說去年每月廣告收入才一億多些,跟10年前相比等同腰斬,現在正在核算業績,年終獎金恐怕會下修,搞不好守不住發最少一個月的慣例。 再來看5年前還是台灣電視台收入第一名的東森,2018年6月地產大亨張高祥入主後,2019年營收48億元,較前一個年度減了2億元,但比起2016年接近60億,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尤其廣告營收約30億,比起2018年衰退10%,和2016年廣告38億來比,真的不復當年勇了。 就算網路媒體號稱廣告吸金王,也不是那麼好經營。與東森同名、現在是台灣最大原生網路媒體、由媒體大亨王令麟投資的東森新聞雲,2019年營收雖較2018年同期成長55%,但虧損幅度擴大,淨利虧損3.3億元,較2018年虧2.1億更多。但新聞雲自2011年成立以來,流量即以倍速成長,2019年日均流量已達1500萬,已經站穩新聞類網站第一名。一位網路主管說,就算是流量第一,每月廣告收入比電視台還多,東森新聞雲應該還是虧損,網路媒體與紙媒面臨的經營壓力可見一斑。 其實,2019年底一份亞洲新媒體趨勢報告,就已經把各種數據與網路發展未來分析得很清楚了。這報告說,第一,台灣付費電視市佔率從2015年超過90%,到2024年恐怕不到70%。其次,台灣線上影音廣告收入,從2015年起攀升,預計2024年將到150億元台幣。而且,多數廣告會投放到數位媒體,預估2024年數位廣告佔80%,剩下的20%才是傳統媒體。 當大量廣告收入都跑到網路去了,而台灣傳統媒體對廣告的依賴度還都超過60%,要發展業外收入的能力根本還沒跟上。去年又碰到了疫情,媒體整體情勢的確不好。不少媒體人就說,不只準備發年終獎金的老闆們,今年會下修,明年也會再下探。這波媒體寒流不但長,恐怕也會是常態!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為新新聞臉書粉絲專頁截圖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特約資深記者謝維倩分析報導】從Steve Jobs在世時到繼任者庫克,一直都想嘗試在電視佔有一席之地。如同ipod這只音樂播放器與蘋果的iMac的軟體介面iTune,兩者的結合成功地為音樂迷提供了音樂下載的便捷服務,此舉讓各大唱片公司空有好的音樂內容,但缺乏時尚硬體和優異技術(下載軟體)的配合條件之下,只得拱手讓出江山給賈伯斯。 現階段電視產業微妙的轉變,取消傳統電視訂閱趨勢腳步加快,流媒體服務激增再度為蘋果提供新機會,充當整合者。 就像打開iPod的播放音樂清單,立即了解使用者的獨特音樂愛好(個性化的音樂選擇),蘋果同樣希望重新定義節目指南,使用者可以選擇蘋果製作的精品節目或其他媒體製作的電視節目,建立自己的個性化節目單。 但是與音樂和電信服務不同的是,付費電視營運商已經證明自己能夠保持與客戶的直接聯繫,不需要受制於蘋果。 蘋果的電視平台將重點放在各個節目上,使其圍繞像iPhone上那樣的一系列應用程序,比如Netflix、 Disney和HBO。蘋果現有的應用程序已經可以在移動裝置上和Apple TV盒子上使用,內容圍繞在每個觀眾最喜歡的劇集設計、個性化推薦,以及來自頻道供應商的電視和電影。 蘋果接下來的挑戰是:如何讓節目內容可以吸引觀眾下載其電視應用程序,屆時能夠對訂閱用戶收取服務費用。
【記者賴御文報導】台灣藝術大學廣電系教授賴祥蔚指出:「有線電視的公用頻道與地方頻道要真正落實公用、貼近地方,首先必須擺脫地方政府的費率管制與剝削。」 賴祥蔚教授30日在「有線電視公用頻道高峰論壇」說,我國的有線電視的費率管制是學習美國,費率管制的前提乃是電視壟斷,觀眾沒有替代選擇。但是現在觀眾可以看MOD、OTT,早就有替代選擇了,所以有線電視費率不應該再由地方政府審查及管制。 賴祥蔚分析指出,地方政府因為掌握這個權力,就可能剝削有線電視,很多有線電視的「地方頻道」幾乎都在訪問地方政府官員及議員,變成了政治宣傳頻道,尤其台中市積極要求有線電視業者,把本來在第4頻的地方頻道移到第20頻,硬要卡位,不但破壞台中市長林佳龍擔任行政院新聞局長時提出的頻道區塊化主張,也造成各家有線電視的頻位不統一。 一名有線電視業者的高階主管也反映指出,現在數位匯流,有線電視也要面臨轉型,但是都苦於經費不足,結果依照「有線電視法」向業者強制徵收的有線電視基金,本來應該用於有線電視的推廣,但是現在許多地方政府都把這筆費用拿去用在其他用途,這種做法也是剝削有線電視。 有業者委屈指出,該有線電視的節目部只有四個人,經費也有限。主辦這場論壇的台藝大廣電系主任邱啟明等多位專家學者都認為,現在各家有線電視自己經營公用頻道,人力、物力都不足,可以整合各家業者的力量一起合作,也可以納入大專院校與地方團體的力量。 這場高峰論壇是台灣藝術大學與世新大學共同主辦,希望促進公用頻道與公共領域以及社區意識的發展,主持論壇的學者包括世新大學副校長陳清河教授、台灣藝術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朱全斌教授、李慧馨副教授多位知名傳播學者。
【記者林可妮、賴御文獨家報導】一向標榜公共、獨立的公共電視台,要變成教育部管轄的英語教育媒體了嗎?根據獨家內幕消息,教育部內部正在規劃一項英語頻道計劃,其中最讓人意外的是,在這項要送到行政院的跨部會規劃之中,主責單位是教育部,而文化部則是配合單位,而且規劃的對象居然是公共電視。 公共電視從推動成立以來,一直強調要擺脫政治與商業的干涉,如今居然變成教育部規劃的英語教育平台,愛傳媒針對這個新聞訪問公共電視員工時,一位不願意具名的公共電視員工感嘆:「一直在推動媒體識讀的教育部,自己應該也要上媒體識讀的課,學習什麼叫『公共電視』!」 根據了解,這項計劃的政策依據是「全面加強國人的英語程度」,目前要成立規劃委員會及專責單位,創造需求營造親英語的全面環境,教育部在計劃文件中,還以指導的口吻「責成」文化部要提出具體作為,包括:盤點公廣集團所屬電視頻道現有之英語電視節目,提高英語節目時間,並且思考華視教育與文化頻道轉型之可行性,教育部這項計劃除了跨領域到文化部,也把指揮的領域擴至行政院發言人以及外交部,要公共電視必須製作台灣觀點之亞洲新聞向世界傳播,彷彿把公共電視當成了政府的宣傳頻道。教育部甚至在這項計劃之中「要求」文化部必須要積極修正『公共電視法』,提供公廣集團設立英語頻道之法源依據。 曾經擔任公共電視董監事審議委員的文化大學新聞系副教授莊伯仲接受訪問時表示,這個消息的真實性如何,要請相關部會說明,如果公共電視自己有意願,加強英語節目未嘗是壞事。不過莊教授也說,公共電視目前的收視率不夠高,如果強推英語教學節目的效果也未必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