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離塵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師父有一首「靜」的偈語: 「靜而無欲,客塵遠離。無動無靜,動靜一如。無來無去,身心即佛。」 這首偈是一種無為法、無學法,無法用「人」來學,那是學不來的;如果用一般的學習方法來學,只能學到它的空,不能妙轉法輪。 因為它是無為法,如果用一般的學習方法,就是有為法,只能學到它的相,學不到真髓。它也是無上法,所以要超越生理、心理的障礙,以最究竟的自性來參與,與之合一。同時,它也是無量法,如果用腦筋、意識來學,裝不進去,所以一定要做身空、心空。 所謂靜,要做到無欲,才能遠離客塵。既然是「客」塵,那麼「主」是什麼?就是自性;「客」是根塵,是五官意識,既然是客,就不能喧賓奪主,也就是不能以根塵來代替自性。 悟靜離塵間 妙用轉法輪 自性為真,所以要能夠做到靜,就可以達到無欲──如果不需要,就沒有這個欲望的意識存在;如果覺得一切滿足,就沒有根塵的空間。所以第一步就是「靜而無欲,客塵遠離」;只要能做到無欲,客塵自然遠離,不必刻意去斷滅它。 一般人修戒,「戒、定、慧」三佛學的戒,就是在修這個靜字;只要能靜,就可以做到戒;能靜,自然就戒。所以第一步就是要能做到靜,這是妙轉法輪的起點。 當然,要能夠達到這種境界,才能夠用。所謂用,就是妙轉法輪;不論是用於入世,還是出世,都有妙用。所以要好好參這個「靜」字。 修禪注重在參;因為我們所修的禪,是有生命的。一個人來到世間,從因緣而生,然後成長,在成長的這幾十年中,所接觸的人、事、地、物,以及種種大自然的變化,隨時隨地都可以左右我們的心,往往一不注意,就被很多根塵所罩。 所謂根塵,就是有餘物,是多餘的。我們要修到能夠「客塵無染」,也就是要修到心無餘物,那就可以證到無餘涅槃。如果還是有餘物,就是有餘涅槃,不是最究竟的。 我們來到人間,要經常去開發自己本有的智慧;如何開發?就從「靜」開始。因為一個人靜了以後,才能了解身心感受到的客觀與主觀環境。什麼是主觀環境?就是自己的意識和潛在意識。在求「靜」的過程中,會發現很多事物都與「靜」相對而行,然後就會明白,一切根塵都是多餘。 曾有一位從事推拿師的同修對我說,他用師父教的靈療法去幫人加持,結果難過了一整個星期,比被他加持的那位病人還要病得厲害;這就是認識不清。 師父的法,可以救活人,也可以救死人;救活人就是讓他不生病,或是幫助生病的人早日痊愈;救死人就是讓他超生。因為這位同修從事推拿工作,如果對方願意來修行,就值得為他付出這個代價,去度化他的定業。 業報根塵果 修行是明燈 所謂定業,就是一定的業障,已經定在那裡的業障;你可以為他背這個業障,背到最後,再來找師父;否則,若他不願意修行,而你又替他背業障,他其實是沒有這麼大的福報的。 一個人的業報,都是根塵的果,包括現世及過去累世所有累積的結果。大家在禪定中,進入最靜的時候,不妨看看身體裡面什麼是根塵,什麼不是根塵,慢慢去證明它、發現它,有一天就會發現自己真正需要什麼;除此之外,都是根塵。 那要怎麼做?舉個簡單的例子,譬如心臟,如果以生理學來解釋它,就是有為法;因為生理學是科學的一部分,如果想用科學來證明宇宙現象,不知要到何年何月。目前的科學只能證明宇宙的一小部分,所以才會有發明;其實這些被發明的事物,本來就已經存在,那些科學家只是去發現它、開發它而已。 體性大自然 氣脈行周天 所以我們活在人間,要經常去參大自然與我們之間那種很微妙的關係。科學就是如此,慢慢去證明它的存在,證明一切大自然生命力的存在;科學家只是去開發、去發現這些本有的能源,讓人類眾生可以過得好一點、快樂一點。由此可知,禪的世界是無法以科學來證明的。 我曾在電視上看到一場氣功辯論大會,與會者包括台北醫師公會理事長、一位醫生及氣功大會會長;當氣功大會會長被問到:「當你和病人在通電話時,可以直接用氣功治療嗎?」沒想到他竟回答:「我不知道可不可以這麼做?」這等於是否定了這個答案。 如果一切都要求證明,就變成「有為」,才能讓人看、讓人聽;如果是「無為」,除非用相機拍照,也許可以被拍到,或是用更進步的儀器來證明,否則很難;像醫生也是要用科學儀器來診斷一樣。 在台灣,很多人認為,中醫的「望、聞、問、切」不科學,其實應該講求實用。醫學的目的是要治病,只要病能夠治癒,何必分中醫或西醫? 後來在那場氣功辯論會上,有一位現場觀眾出面證明,他說自己是華僑,有高血壓,在國外看過很多醫生,都沒有用,回台後練了氣功,高血壓就不藥而癒了,所以他可以證明氣功有效。 但那位醫師不同意他的見證,建議他還是要每個月到醫院檢查,很堅持自己的看法,不接受別人的意見,這就是我執、我見,也是個人的偏見;很多人都有這種執著,這樣就無法在靜中發現問題。 我們不管是研究學問,還是在人際間處理事務,都應該先以「靜」來觀一切「動態」,才能看得更清楚,同時自己的修行功德也不會被客塵汙染;等到自己能夠確實地在任何時空下做到「靜」,就可以分辨出偈語當中的─無動無靜,動靜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