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陳時中
已找到 12 則相關結果
【愛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衛福部長陳時中、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7月31日特別前往慈濟位於新北市的靜思堂疫苗施打場地的巡禮,見證優質疫苗施打站的專業服務與醫療專業人文特色。 新冠疫情爆發後,位於新北市的台北慈濟醫院,除承擔起收治大台北地區最多確診病患醫治的醫院外,更承擔包括新店、板橋、三重、雙和、蘆洲等五處靜思堂施打疫苗業務,貼心的醫護、熱心的志工、順暢的動線、加上優質舒適的施打環境,讓新北市五個靜思堂疫苗施打獲得民眾讚譽肯定,衛福部長陳時中、衛福部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7月31日,特別前往三重、板橋等地的靜思堂視察,並對醫護及志工表達慰問與肯定之意。 陳時中部長及王必勝執行長,在台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陪同下,抵達位於三重靜思堂的疫苗施打場地,三重資深慈濟志工羅美珠向陳時中部長及王必勝執行長分享指出,為服務施打疫苗民眾免受悶熱與淋雨問題,各地靜思堂疫苗施打站不是只是單純出借場地而已,而是要讓會眾大德到靜思堂進行疫苗施打時能自在安心。各地靜思堂都會架設帳篷區,以三重為例,為避免讓等待民眾過於悶熱,動用48支電扇、放置冰塊、加黑網等等措施,讓等待區的溫度可以感受到降溫的稍舒適感,這種花費不高但卻可讓民眾等待施打疫苗時感受到貼心與用心是「五星級」(台語)亦即「有省錢」的高CP值服務。 羅美珠指出,因為北部地區天候晴雨不定,尤其雨天地上會濕滑,為避免民眾滑倒,特別加裝地板防滑裝置,也提供很多愛心傘與會眾結緣,諸如這類點點滴滴的用心,讓陳時中部長及王必勝執行長見證到醫護及志工的用心。 由於父親節將屆,位於慈濟三重靜思堂的醫護與志工,特別準備祝阿中部長爸爸節快樂蛋糕,以慰勞陳時中長期投入台灣防疫第一線的辛勞。
【愛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衛福部長兼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7月3日星期六下午特別來到新店靜思堂,慰問疫苗施打的現場醫護與工作人員,感恩慈濟在此次疫情的防疫協助與投入。 為防堵新冠肺炎傳染,協助政府進行疫苗施打計畫,台北慈濟醫院自6月15日起,承接新店、雙和、三重、板橋、蘆洲等五處靜思堂疫苗接種站,醫護用心的問診、施打,志工貼心與溫馨的關懷,獲得各界的肯定與好評。 台北慈濟醫院院長趙有誠,非常感恩陳時中部長的關懷,趙有誠院長說,「看到部長前來關懷,對我們來說實在是一個穩定的力量。」 陳時中部長看到志工送上給疫苗施打民眾的結緣品,其中有一個平安吊飾讓陳時中有感而發,陳時中指出,「來這裡(靜思堂)完成疫苗施打後,還可以帶一個平安符,在身體的防疫需要保障外,心理也需要被照顧,心理越堅韌越健康,其實對防疫的效果也會越好。」 台北慈院承接新北五處靜思堂疫苗施打作業,在動線安排上更加順暢與貼心,也減少了民眾在太陽下等待的時間。 靜思堂分成三個區塊,每個區塊分別有醫生及護理師協助問診及施打疫苗,另有服務人員主動關心並且協助解決民眾的問題。疫苗接種前都要先經由醫生問診,確認每一位長者病史,用藥狀況及近日是否有其它接種疫苗等問題,確認健康狀況。護理師接著打疫苗。過程一再評估,確認每一位長者的身心狀況為接種疫苗安全嚴加把關。 台北慈院醫師朱崇華說明打疫苗優點很多,要鼓勵長者其實打疫苗沒有那麼可怕,對於身體保護力來說是更好的。朱醫師很開心可以來支援疫苗接種,在這場防疫大戰,跟大家一同作戰。接種疫苗提高保護力,降低重症率,是防止疫情至關重要的一環。藉由疫苗數愈來愈多,符合施打的民眾一定要趕緊來接種疫苗,提升自我保護力,一起守護臺灣,守護每一位居民的生命健康。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防疫指揮官陳時中的校正回歸說法,當天創下他個人一年多來網路聲量的最高峰,2021年5月22日一共有96,406筆討論,這一天同樣也是陳時中負聲量的最高點。 從《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的熱門關鍵字來看,網友討論「校正回歸」相關議題時,熱門關鍵字包括新增確診個案數,疫情、篩檢等等之外,另外蓋牌、檢驗、厲害、說文解字也是關鍵字指標,顯示校正回歸四個字背後帶來可能帶來的另一層隱憂。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的研究分析指出:既然知道有誤差,指揮中心為何未在第一時間對外說明解釋?網路聲量反映出來的民意,或許值得防疫中心參考。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防疫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再度發揮說話的藝術,提到400例本土確診案例要「校正回歸」,一時之間,讓網民腦洞大開,不只紛紛google,讓「校正回歸」成為搜尋熱詞,網路討論聲量更是爆高,從下午二點到晚上七點短短五個小時就創造超過16萬筆的討論聲量。 他的解讀是:「因為檢驗實務上的種種限制,有一些案例今天才拿到,這些案例是用來「校正」過去的數值,所以要「回歸」到過去幾天的統計數字。」 根據「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的分析,網路上開外掛的玩笑話「說文解字」、「造句」、「遊戲」,抹煞了原本想要讓確診數據正確的用意,質疑是指揮中心想以此來轉移外界焦點,甚至引發外界認為是「蓋牌」的質疑。 一名不願具名的傳播學者表示,國外先前遇到類似的情況,是用「積壓」(backlog)這個用語來說明,或許可供參考,也有助於避免不必要的誤會與爭議。
【愛傳媒採訪中心報導】2020年全球壟罩COVID-19新冠肺炎的威脅之下,找尋對治的防疫生活之道成為重要課題,陳建仁前副總統、衛福部陳時中部長、衛福部國健署王英偉署長、慈濟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11月15日在新店靜思堂共同提出建議: 前副總統陳建仁以「新興傳染病與永續發展」為題分享表示,瘟疫帶來戰爭、饑饉和滅亡的災難,在人類歷史上不斷重演,他形容「人類與傳染病的抗衡是永恆的競賽」,從原始時代直到二十世紀末,瘟疫的流行影響了人類的遷移、民族的興衰、戰爭的勝敗、社會的榮枯、文化的起落、政體的變革、產業的轉型、文明的發達與科技的進展,即使處身21世紀,人類仍不斷面臨新興傳染病的挑戰。 他舉例,2002至2003年的SARS、2005至2008年的H5N1禽流感、2009至2010年的H1N1新型流感、以及2019年底至今,且仍看不到盡頭的的COVID-19,這些大流行都威脅全人類健康以及帶來經濟衰退,其中,COVID-19自2019年12月在武漢爆發以來,全球已有四千五百多萬名病例和一百二十多萬名死亡,且可能持續增加中,導致各國封城、經濟蕭條,帶給全世界無比的恐慌。 臺灣以「審慎以對、迅速應變、超前部署、公開透明、全民團結」的模式,將疫情控制完善,GDP衰退也減到最低,防疫紓困成效全球最佳。新興傳染病的大流行,影響所有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特別是消除貧窮、消除飢餓、確保健康、確保公平教育、實現性別平等、確保乾淨用水、確保乾淨能源、促進經濟永續、減少國內及國際不平等、促進居住韌性、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促進和平包容社會、發展全球夥伴關係等。永續發展目標的延滯,也導致新興傳染病的發生與蔓延,像全球暖化、環境變遷、破壞生態、土地過度開發、衛生體系引失常、貧窮與社會不均、糧食與飲水不足、戰爭與恐怖主義、欠缺合作意願等,都會加速新興傳染病的蔓延,他強調,新興傳染病與永續發展遲緩是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唯有透過促進社會互助、全球合作、發揮世界大同理想,才能免於疫,確保永續發展」。 在陳時中部長主持下,以「防疫與健康生活促進」為題進行研討,醫療與教育相關的與談者方別提出對治之道。「我們正面臨的挑戰,是在只有一個地球的限制下,且伴隨經濟發展的前提,如何讓每個人擁有健康的生活環境,及如何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是所有人類共同需要嚴肅面對與環境共存的永續議題」!國健署王英偉署長指出,健康的飲食和身體活動對健康生活型態的質量有顯著影響,例如食用當季本地種植的食品,並限制過度包裝及加工食品的攝取是健康且環保的。 王署長進一步指出,「將身體活動納入日常生活,可提高身體活動強度及提供達到每日身體活動量建議值的機會」,但綠色飲食和生活化身體活動,都需要多門學科領域的調和運用,超越了單純個人行為或社會决定等傳統因子,而朝向更廣泛的生態和經濟面向發展,「政府單位如何應用多部門及跨部門的協同行動,對於民眾健康和福祉至關重要」。 國民健康署提倡「從4E實現星球健康:飲食、運動、生態、經濟」,透過環境友善(碳足跡減少)及經濟調和,以有效促進綠色飲食和宜居運動,從而在預防非傳染性疾病,持續性環境保護和經濟效益方面產生巨大的共同利益,並能有效延伸達至降低相關醫療成本支出,促進勞動力優化的經濟效益提升目標,進而提倡維護一個地球的健康生活型態運動,並為後疫情時代提升抗衡COVID-19及與之共存的能力,維護人類安全。 劉怡均校長表示,2020年新冠病毒所引起的疫情造成全球百萬人往生,全球社會經濟動盪,顯示當大自然和諧相依的生態關係失衡時,人類無比脆弱,難以承受巨變的後果。 疫情或許會緩解,也或許病毒將長存於地球,她指出「為預防類似疫病再度大流行,透過教育強化下一代公民的健康意識及環保觀念,是各級學校無可迥避的責任」,並進一步提出後疫情時代教育必須著重的五大面向,加強萬物相依的動保及環保教育、加強普及健康及環保知識線上學習及數位教育、加強跨領域合作以發展防疫科技的專業教育、加強自利利他,消弭不平等的慈悲防疫教育、加強無染校園的防護教育,並建立無國界教學支持系統。 劉校長說,新冠病毒教導人類謙卑自省,學校體系及教育工作者也須快速應變,調整課程內容及教學方式以教育知識圓融,為下一代公民傳遞深知地球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林俊龍執行長則是從「推蔬食祈福、茹素防疫─健康、清淨、地球與心靈」角度分享,他說,因應COVID-19疫情對醫療體系衝擊,以慈濟醫療體系為例分享防疫措施,首先召開防疫會議,進行醫院門禁管制及量測體溫,進行門、急診篩檢,快速設立戶外防疫篩檢站與隔離病房,並透過桌上及實兵演練,進行通訊診療及智慧醫療應用,進而建立專責病房及探病陪病管制,再擴及社區防疫、志工員工關懷茹素等。 林執行長表示,在疫情流行階段,素食是最實際的行動,提升免疫力和身心靈均衡,素食的好處有益人體健康,降低許多疾病的罹患率,包括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心臓血管疾病及癌症等,進而降低死亡率而延長壽命。素食也能減緩全球暖化,減少耗用地球的資源及溫室氣體產生,降低空氣及土地汙染,避免森林消失並減緩極端氣候異常,並且有益心靈健康,不用殺生來填飽肚子,自然能夠輕安自在。
【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國際慈濟人醫會在新店靜思堂用掌聲迎接一位新成員加入,這位掛著「國際慈濟人醫會醫師」名牌的醫師,正是帶領台灣成功控管肺炎疫情的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陳部長正式加入國際慈濟人醫會,代表他未來將在公餘之時,一起投入貧苦與偏鄉的義診。 國際慈濟人醫會是一群醫護人員,他們自費、自假、自掏腰包、翻山越嶺、風雨無阻走入顛簸的蜿蜒山路,為偏遠貧困地區的病患義診;他們的足跡,橫跨世界五大洲,走遍全球窮病苦區域奉獻救人使命。 正式成為慈濟人醫會醫師的陳時中表示:儘管今年疫情嚴重,「慈濟投入社會慈善工作腳步並未停歇,讓人非常地感佩,今天加入慈濟人醫會,覺得很光榮。」 國際慈濟人醫會目前由慈濟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擔任總召集人,其起源於1996年,慈濟醫療志業為召募醫護人才,並搭配志工,使每個社區都是一個小規模的醫療網,以照顧醫療缺乏地區居民而成立臺灣慈濟「醫事人員聯誼會」,1998年將分散於世界各地的愛心醫師及相關醫務人員整合,在慈濟基金會的統籌下,有計畫地於世界各地救助病苦,並分享各地執行義診的實際經驗,以及互相支援,故正式定名為「國際慈濟人醫會」(簡稱人醫會)。 臺灣各區人醫會於每年底會依據當地社區志工、偏鄉及無醫部落之意見,同時拜會所在地之衛生所、衛生室,綜合評估後始規劃安排年度義診行程與地點,另亦會配合慈濟精舍每月照顧戶發放日提供義診服務及醫療衛教講座。而參與義診工作人員包含醫師、護理、藥劑、醫工、行政後勤等不同功能類別之志工,並以野戰醫院模式運作,分區進行掛號、檢傷分類、分科看診、衛生教育宣導及領藥等作業。
【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世界各國疫情持續延燒,台灣的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接受MOMOTV《大雲時堂》節目的訪談時分享心境,聊到防疫是場看不到盡頭的長期戰,不能保證、只能期待未來持續本土零確診,雖然目前未見社區感染,但隨時要做好萬全的準備與最壞的打算。 節目主持人李四端問起近期沸沸揚揚的萊豬問題,問說為什麼只願標示食品原產地、卻不願立法強制標示萊劑量?對此陳時中回應,台灣加入WTO後便須依照國際貿易規則行事,標示原產地是中立行為,但單獨針對萊劑做標示,極可能被他國貿易夥伴認為是刻意刁難,尤其馬政府開放美牛時,即為認同美牛的萊劑量標準,此時若單獨針對進口豬肉,形同雙重標準,極為不利台灣貿易。 主持人話鋒一轉,如今台灣為美豬標示吵得不可開交,難道真的沒有考慮過標示萊劑量以平息爭議嗎?「我也很想要。」陳無奈解釋,政府施政時需要重視衡平性,若此時為平息爭議單獨針對萊劑,卻對其餘多種添加物視而不見,會造成更深遠的後遺症。陳更極力呼籲進口商自發性標示萊劑量,此舉不僅能穩定消費費者信心,使其安心購買食用,更能順勢助長銷量。 在防疫工作上,究竟台灣邊境封鎖會持續到何時?陳時中坦言最快也要到2021的下半年才有可能放寬,至於封鎖政策遭外界批評鎖國、戎害經濟發展,陳直言:「不能同意這種說法。」並提出台灣今年Q3的經濟成長率超過3%,成績掛帥全球,邊境封鎖哪有傷經濟? 至於最近風聲甚囂塵上的參選台北市長傳聞,陳時中引用太太對他說的話:「你(陳)以前對衛生、健保、醫療問題都有興趣,所以你要投入這些工作我沒話說,這本來就是你的初心,但是我們一輩子都沒想過選舉。」主持人打趣說也聽過很多人最後說服了太太,陳時中語帶玄機地說:「世事難料。」
【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身兼疫情中心指揮官的衛福部長陳時中人氣超旺,連非常知名的英文學習雜誌「大家說英語」都以插畫暗助。 在2020年九月份這期的「大家說英語」雜誌中,在「以好習慣跟壞習慣」為主題教導英文時,呈現了六張插畫,表達出三種好習慣與三種壞習慣,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第六張,因為前五張插畫都是很一般的卡通臉孔,只有示範勤洗手是好習慣的第六張插畫,一看就畫得比較用心,而且多數人應該都可以認出來,這畫的根本就是陳時中部長。 一直以英文教學而出名的「大家說英語」現在居然開始出現名人「彩蛋」,看起來粉絲力量的貢獻果然很大。這一期有陳時中,下一期可能會有誰呢?有興趣的民眾不妨觀察看看。
【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根據《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的調查發現,台北市長候選人好感度冠軍爆冷門,居然是現任基隆市長林右昌! 不過如果比較整體人氣,衛福部長陳時中目前是第一名,因為在防疫表現上受到肯定,今年很早就躍升為人氣最高的政治人物,高人氣也成為網路直播的流量保證,因此被網友封為「最強業配王」。近期隨著國內疫情趨緩雖然聲量略微下滑,但是因為彰化普篩爭議下令要政風調查,以及針對美豬美牛解禁說願帶頭吃,讓他網路聲量再衝高至68萬7794筆,網路好感度受到影響。相較綠營另一大熱門人選基隆市長林右昌,網路聲量雖然只有1萬6708筆,但沒有太多爭議讓林右昌網路好感度奪冠。 值得關注的是,分析網友討論陳時中選台北市長的反應,陳時中雖然聲量高,但網路上對於他選市長的討論跟期待並不多,所以選市長的聲量僅有3249筆,佔個人全部聲量的0.51%。不過聲量雖然不高,大家對陳時中選市長的好感度,比整體來得高,從個人整體聲量好感度12%微幅上升至13.25%。 前立委黃國昌的聲量19萬9903筆超越蔣萬安9萬2544筆,但是幾乎都是時代力量的負面消息,包含錄音檔外流事件,以及面臨時代力量分崩離析的存亡之秋,才讓關注度又回到他身上,且多為爭議事件影響。 副市長黃珊珊從大巨蛋爭議到六都首長防疫滿意度北市名次倒數,王世堅一句「沒事柯文哲,有事黃珊珊」,雖然讓外界看到黃珊珊肩負台北市政的重任,卻還是不免被柯文哲網路高爭議所拖累,只要有台北市相關負面事件,網友都會提到是她在扛責,實際上替她抱屈的成分居多,但網路聲量為六人最低。 藍營內部蔣萬安支持度勝過羅智強,但羅智強聲量57萬781筆,蔣萬安9萬2544筆只有羅智強的近六分之一,主要是羅智強的聲量幾乎都來自於個人110萬粉絲數的粉絲專頁,相較之下蔣萬安的粉絲專頁僅26萬人,差距直接反映在雙方「空戰」實力表現的網路聲量。
【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衛福部於9月8日舉辦「疫情關懷中心護理專業志工聯繫會」,感謝護理志工共同守護臺灣,回顧分享自2月14日起迄今2百多個日子裡,共有284位護理志工進駐衛福部「疫情關懷中心」,一起接力打出逾11萬通電話「關懷」居家檢疫民眾,讓居家檢疫這項重要的防疫措施做好做滿,同時也宣布即日起邀請慈濟志工加入隊伍行列,陳時中部長表示:「感謝慈濟投入,且輪值班表已經排到今年底!」防疫志願工作除了看見護理臺灣志工隊,也將聽見慈濟志工溫言暖語關懷的正能量。 針對居家檢疫及自主健康管理者電訪衛教關懷,衛生福利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自2月14日上午8點半起特別招募護理專業志工,並依指揮中心指派任務啟動疫情關懷Call Center,適時提供居家隔離(檢疫)期間心理諮商及協助;同月,新北市中和區則成立了全國第一個區級「居家檢疫關懷中心」,慈濟受邀加入「防疫志工」團隊;四月,中和、永和的「慈濟雙和志工團隊」正式上線,每日主動去電關懷區內數百位居家檢疫者,同月,在新北市板橋區公所進行「聯合慈濟志工防疫大作戰」交流會,則有八位慈濟種子教師分享防疫經驗。 在配合政府落實防疫工作的團隊裡,「慈濟一直都在」展現守護臺灣的行動力,為社會祥和踏實付出,這次受到衛福部的邀請加入,慈濟志工歡喜承擔,把握能為國家支援付出的機會,其實,慈濟志工多半有貧病訪視、個案關懷歷練,配合衛福部防疫政策與關懷要項指引進行關懷,關懷重點包括居家檢疫落實、身心理狀況評估、居家檢疫困難蒐集、關懷衛教並視需求轉介諮詢(包含防疫、醫療需求﹑民生需求及心理諮啇),除此之外,針對出現身體症狀回訪追蹤採檢,以利及時掌握確診個案,進行風險管控,為社區防疫加值、減少缺口。 陳時中部長表示,臺灣有一度最高同時達5萬多人居家隔離與檢疫,在最難捱的14天裡,靠這一支「護理志工臺灣隊」的後援,默默堅守社區防護網,目前入境者居家檢疫仍是阻絕疫情進入社區最有效策略,感謝國人配合防疫措施,降低社區傳播風險,目前國外疫情仍嚴峻,防疫持續長期抗戰,也要感謝慈濟基金會的慈濟志工也加入支援關懷服務,透過公私協力,運用專業,充分發揮了社會「互助」(護助)的可貴與無價,一起關懷民眾、守護台灣。 慈濟志工落實社區,也時時回饋社區,一通電話的溫暖問候,是志工耐心傾聽的關懷,更是傳遞祝福的陪伴,防疫是全民工作與責任,若能懂得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別人,慈濟人持續秉持「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的精神,期待與衛福部聯合防疫,與專業的護理志工共同承擔與學習,期許居家檢疫者能夠得到心靈上的撫慰,安住完成檢疫期,用愛編織牢固的防疫網,讓國人能安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