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陳元正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40】陳元正 天賜好嗓 傳唱不墜 

「我到台灣來還是幸運的,如果當初我沒有來,整個人生都不一樣了」! 1929年出生的陳元正,是海光國劇團的核心成員,更被譽為「台灣第一位裘派花臉」,他出生江蘇丹陽,由於家中開貨運公司,從小豐衣足食,因此閒暇之餘,最大興趣就是跟著大人去看京戲,更喜歡窩在票房裡邊唱邊學,初次登台的興奮,他至今難忘。 「當時老師叫我上台,我一看到很多人就怯場,不敢演了,後來老師叫我改唱花臉,他就把我臉譜畫了以後,我就很安心!第一次我就唱包公,後來都一直唱花臉。」陳元正回憶。 嗓音高亢宏亮,是陳元正與生俱來的天賦,甚至歷經青春期的「變聲」,也絲毫不影響,抗戰勝利後,陳元正在上海看到知名淨角裘盛戎的演出,便愛上裘派的表演風格,開始轉變自己的唱腔,甚至一度想拜師入行,不料,1949年國共內戰,在上海淪陷前,為了躲避共產黨抓兵,陳元正決定加入國軍,也因此到了台灣。 「我瞞著父母去報考了陸軍第四軍官訓練班,因為共產黨要來,我怕被抓兵,就去考軍校,考完以後錄取了,我們就跟著部隊到台灣,來兩個禮拜不到,共產黨就到上海了。」陳元正說 抵台後,陳元正在從軍之餘,在台南與13名同袍組成了「火炬平劇社」,半年後又請調到金門,加入「太鵬平劇社」,四處勞軍表演,25歲時,由於所屬部隊整編,他又在左營加入「先鋒劇團」,後來更進入海軍成立的「海光國劇隊」,成為全職的京劇演員。 「我們每兩個月就要輪流公演,要競賽、要勞軍、還要到學校去演出,那時候部隊裡對京劇是很熱衷的,大家都喜歡看戲。」 1958到1966年,是台灣京戲在軍中的全盛時期,最多曾有五十個劇團、近兩千人從事相關表演,三軍更創立劇校,包括陸軍「小陸光」、 空軍「小大鵬」、以及海軍的「小海光」劇校。陳元正當時是海光的隊長兼劇校主任,與胡少安、劉玉麟並稱「鐵三角」,不僅奠定海光的戲路及表演風格,還栽培出魏海敏、沈海蓉、及王海波等名伶。 「因為王海波的嗓音很特別,高音很好,我就教她《飛虎山》、《大探二》、《秦香蓮》,把最好的教給她唱,結果她一下子就唱紅,到台北,發現她是個女孩子,喔,台灣第一個女花臉,轟動得很!」陳元正表示。 62歲時,陳元正與大陸知名演員李寶春合演《曹操與楊修》,當時在國家戲劇院演出造成轟動,也蔚為經典。兩岸開放後,他返鄉探親,也多次到大陸交流京戲,人生有大半輩子都奉獻給京戲表演教學,只是,隨著台灣京戲慢慢沒落,1995年 國防部決定解散「陸光」、「海光」、「大鵬」三大劇團,並整併為國光劇團,至此 軍中不再發展京戲,這也讓陳元正十分感慨。 「政府它不培養外來的戲,歌仔戲它培養、京劇不培養,是政治因素,所以將來的京劇沒有人才,這是非常憂慮。」 一路見證台灣京戲興衰,儘管如此,陳原正仍慶幸自己當年隨軍來台,能在這塊土地上盡情探索、唱戲,直到現在年近百歲,他仍樂在其中,三天兩頭就往票房跑,96歲了,嗓音仍宏亮寬闊,堪稱台灣京劇發展的活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