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金剛經
已找到 6 則相關結果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我把智慧傳給你們,這是在傳法,而不是講經說法;不是只有「說」。你們記不記得《金剛經》裡有一段話:「佛問須菩提,我有說法嗎?」須菩提不知該如何回答,因為世尊明明就在說法,怎麼會問有沒有說法呢?這就是我剛才說的,如果光是說話,那不是法;要真正進入那個法,才是法;要真正實用的,才是真正的佛法,可是一般人並不了解。 又比如「見佛」,要如何見呢?《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什麼是相?什麼是非相?雖然這句經文很簡單,但很多人不了解祂的意義。 宗師傳妙法 內照眾心性 所謂「相」,包括我們所看到的一切有形有相的萬物,以及在禪定中的相。有些人說,他們在禪定中看到師父的法身在教他,或是依師父的法身指示去擲笅,其實都不是,我沒有這樣做過,那都是他們自己在騙自己,修行不是這樣修的,那些都是相。 什麼又是非相?就是你本來看到的是佛相或菩薩相,有一天,你看到的是佛光、菩薩光,那才是真正的如來、真正的佛;因為佛是沒有形象的。可是為什麼祂會現出佛的形象呢?那是因為人的意識想看佛,所以祂就化現那個相給你看,而你要能夠真正看到祂的實相,那就是光。 可是要在什麼情況之下,才能看到真正的實相呢?就是在見性以後,當你看到自己的佛性化成光的時候。那什麼時候佛性會化成光呢?這就要真正的修行了。 想要真正看到自己的佛光,就要把見性之前的一切障礙都排除;把一切妨礙見性、妨礙見到我們本來真面目、本來的佛光、自性光的障礙,通通都排除,讓它變成無障礙空間,也就是真空,但不是一般的空,此時才能夠見性。 就像我們以前使用的燈泡,燈泡本身是空的,但必須是真空,如果裡面有空氣,燈泡就會燒掉,所以一定要真空,才能發光。而我們所要的,是最後發出來的光,並不是燈絲;所以不要把燈絲當作佛,那個光才是真正的佛光。由此可知,修行要修到真空法界,所謂「真空妙有」,這個「妙有」就是見性了。 而這就是我剛才所講的「法門唯一」。只有見性,見到自性的光,見到自己的佛光,才是真正唯一的法門,其他都不是。法門沒有那麼多,修再多的法門也沒有用,學不完的。 印心佛證量 相應入本心 修行不用學,而是要相應;相應到最後,自然印心。比方像老師上課,不要教學生用腦筋去記憶,而是教他們印心法。不管是聽老師講課,還是看書,都教他們和自己的心相應,一起聽,一起看,而不是用腦筋去記。因為你用心,自然會了解其中的意義,根本不用記,也不用背,自然就懂,而且進步會很快。所以學習要用相應法,相應就能印心。 當然,要印心給對方,傳對方心法,必須先要得到佛的證量。有些人說,只要來我這裡,就可以教你印心,讓你印心;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目前我講印心佛法,沒有人敢跟我反駁,因為我已經知道其中的真理。如果一個不懂真理的人,要來跟我講印心佛法,是講不通的。如果今天我沒有告訴你們,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什麼是佛法,什麼是佛學,而且都把佛學當成是佛法。 為什麼說真正的佛法是實用的?因為你修行印心佛法,就抓住了佛法,就是在打通你見性之前的障礙。哪些障礙?第一是意識的障礙,意識包括現在意識和過去意識,但有些人不懂,比方像禪坐有很多妄念,一般的師父都是教弟子用數息法來克服,其實是不對的,因為那就像晚上睡不著去數羊,如果數得記不清了,再重頭開始,結果愈算愈糊塗,最後還是睡不著。 真正排除妄念的方法,不是用數的,而是讓意識空掉。怎麼做呢?就是「精神集中」。 所以我教禪坐,一開始教坐姿時,就告訴大家要「坐姿如鐘」,要像前面擺著一座大鐘一樣,動也不動。然後「背直如松」,背脊要像松樹一樣,挺直不動,但不要有壓迫感,要「身心放鬆」。 當身心放鬆以後,接著就要「精神集中」、「腦海空空」。禪坐如果不能「腦海空空」,表示還有意識、妄念,那就無法專注,也不能入定。如何才能腦海空空?必須要「精神集中」。 精神如何集中?要靠專注的力量,只要能夠專注,就不會有妄念。為什麼?因為專注可以讓大腦產生一股強而有力的波長,把妄念蓋掉。也就是說,當大腦全部都充滿這個波長時,妄念自然消失。 不過一般人是無法做到的,但我可以直接把加持力從你的大腦皮層灌進去,讓你產生一股強大的腦波,這個腦波會讓你不能再想東想西。所以根本不用數息或隨息,那都太慢了;我教你們的方法是最快速的,這才是真正的佛法。 可是很多師父教人如何消除妄念,講得再多,也講不出這種「讓你產生腦波,把妄念蓋掉」的方法。就算他會講也沒有用,還要有證量才行,而我有這個證量,如果你做不到,我可以幫你。所以我是在「傳法」,不是在「講法」或「說法」;就像世尊傳法一樣。 修行,就要知道什麼是真正的佛法,要修行真正的佛法,不要浪費這一世的生命。很多人這一世就是為修行而來的,是過去世曾經修行過,才有因緣接到這個佛緣,來修真正的佛法,這是很不容易的。 有些人雖然有緣入門,卻被一些不正確的傳言所障礙,而離開了。也有些人是因為自己內在的障礙特別重,被自己障礙而離開。或是雖然在正法的法門裡修行,卻被自己的偏見所障礙;或是稍微有點感應,就自以為了不起,自以為是天下第一,甚至比師父、佛陀還厲害;這些都是不對的。 修行一定要修正法,要修真正的佛法;而真正的佛法裡面,印心佛法是最快速的,因為祂是相應法,是印心法,是傳心的,也就是把心印傳給你。 什麼是心印?就是佛的證量,那是一種可以幫你排除見性之前的障礙的力量,當你得到這個力量,得到心印以後,自然可以排除這些障礙。 清淨三界業 心明見自性 剛才說,見性之前的第一個障礙是意識的障礙,是現在的意識;另外還有內在的意識,也就是過去的意識。所謂現在的意識,是指現在進行式,是現在正在想的意識。而內在的意識是過去的意識,從過去懂事以來,一直到現在的意識。 此外,在見性之前,還要消除潛在意識的障礙。什麼是潛在意識?就是在你生前若干世所累積的、所轉世輪迴、所造的那些業。可是有些人在這些問題都排除以後,最後又跑出另一個靈障的問題。 什麼是靈障?就是靈性的障礙。比方有些人想求神通,就自己跑去打坐,坐到神智不清,或是坐著坐著就靈動起來,以為這樣很好、很厲害,結果招惹外靈上身,佔有你的心,變成你的主人,此時你所做的一切,都是那個外靈的指使,並不是你的本意,所以你造了惡業,自己都不知道,等到哪一天它離開了,你卻要去承擔所有的後果,那是很可怕的。 所謂神通,是自然神通,根本不用外求,它自然就神通。當你把一切障礙都排除以後,自然就神通了。 另外還有一種靈障,就是自己的祖先,因為它們看到你在修行,所以都跑來找你。這就好比你當了官,或是變得富有以後,就會有很多不認識的親友都跑來找你幫忙。所以你修行,不是只有自己在修,還有你的祖先、你以前累世的種種,都跟你一起修行。 真正的修行要這樣修,不是光在那裡唸經、誦經,就可以成佛的。就像你要喝茶,必須要去泡茶,而不是一直唸「我要喝茶、我要喝茶…」,這樣唸到口都乾了,也喝不到茶。而這就是自度-自己度自己;除了自度,還要去度人,也就是「自度度他」。 此外,還要「自覺覺他」,就是自己覺悟了,知道該怎麼修行以後,還要去幫助別人覺悟;等到一切功德圓滿,才能夠見性。 如果你依一般的修行法,即使修一輩子、甚至修幾輩子,也見不了佛。但如果是跟我修印心佛法,真正地這樣修行,很快就可以見性。只要你不犯戒,努力行菩薩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把這些修行的基礎都做好,就可以真正解脫;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因為師父知道如何見性,所以才能告訴你們如何排除見性之前的障礙。你去問問其他師父,他們說得出來嗎?說不出來的;因為他沒有證到那個真如世界、佛的光明世界,所以他不知道該怎麼修;而我是這樣苦修來的。 不過,雖然我有好的師父,但還是要靠自己,要守戒律,要行菩薩道,從欲界天、到色界天、到無色界天,要超越這三界,然後才能證到菩薩、證到大菩薩、證到佛。 所以要見性、要成佛,是很簡單的;但要經過那一層又一層的障礙,也不是那麼容易。因此,修行不能光靠自己,還要靠證道的師父。因為師父知道,你還沒有圓滿的地方在哪裡。
Q:人生難免有低潮,但很難度過,禪修可以幫助我超越嗎?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當我們處於低潮時,如何自我超越?當受到環境的刺激、打擊之後,有沒有辦法再振作起來?當面臨事業的失敗、親人的遠離時,會不會痛苦萬分?禪,可以幫助預防這些事情重覆發生,就看自己有沒有信心與自我超越的智慧。 一般人因為沒有超越的智慧,沒有圓滿的智慧,所以每天都生活在壓力痛苦當中,而痛苦的原因,其實就是貪心、瞋心、癡心-所謂的「三毒」所造成;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執和法執太深、業障太重。 人間有許多如財富、名利、地位等等的迷惑,容易讓人追逐並興起爭鬥的心。其實這些可有可無,如果你沈迷於其中,就會深陷痛苦,你的心就會被綁在那裡,無法跳脫;萬一不能如願,就會陷入痛苦煩惱的深淵,無法自拔。但禪修可以讓我們具足智慧,遠離這些根塵煩惱。 如何遠離根塵?就是佛陀在《金剛經》教誨我們的「離相」-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何做到呢?就是要有清淨心、法喜心,這在平時就要養成;當你養成以後,自然不會執著。也就是說,你的心不要住相,你的心要無所住相。 那要怎麼做才是離相呢?就是不管吃飯,還是工作,都不影響心裡的清淨,這就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而這種「隨緣不變」的清淨本心,自己要儘量養成,如果你能夠保有這種清淨的心,即使外在有什麼不如意,很快就能將心調適過來。如果能夠這樣,表示你在這方面下過功夫,可以慢慢做到離相。 所以如何解除煩惱和痛苦,渡過人生的低潮?這要靠禪修的智慧,修世尊所傳的印心佛法,就會成為具有智慧、最快樂的人。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迎來遍地金黃之際,台灣好基金會也邀請藝術家蔣勳、曾永玲與董承濂在池上的穀倉藝術館舉辦《金剛經.諸相非相》展覽,以藝術面向來詮釋金剛經所描述的「諸相非相」。蔣勳表示,西方博物館最重要的繪畫都來自聖經,但東方卻很少人用金剛經做展覽,源起於西元前2800年前的金剛經,不僅是當年一場關於佛法的辯論,也是闡述如何追求生命真理的寶典,「在疫情過去後,希望大家都能夠祝福眾生,能心裡歡喜吉祥,並把這個展覽獻給所有眾生。」 蔣勳接觸金剛經,最早是因為父親過世,後來也為朋友抄經祝福,有次他朋友眼睛要開刀,成功機率只有5%,他花了6天時間為朋友念經並錄音,想著萬一朋友日後失明可以聽經,沒想到等他錄好音送到醫院時,朋友手術奇蹟似成功了,而這個錄音,就是目前網路上流傳的版本。 蔣勳為「諸相非相」展覽,除了有油畫《袛樹給孤獨園》,描繪出他心目中當年悉達多太子講課的園林,想像兩千八百年前在森林裡靜坐修行的萬物眾生,他覺得現在的池上就像當年的袛樹給孤獨園,很多人在這供養的他們的善意。畫作前還特別供養一盆董承濂多年前從吳哥窟帶走的菩提樹種子,所分支出的菩提樹盆栽,別具意義。 另外以往因陽光直射不曾放置展覽品的長廊,也展出蔣勳清晨恭敬手抄的十八連幅金剛經,而且是裱貼在牆上。蔣勳表示,看到泰山摩崖刻石金剛經的毅力,也很好奇這些書法在經過時間的洗禮會變成什麼模樣,搭配蔣勳朗讀《金剛經》與寺廟鐘聲,還有當年蔣勳為父親在病榻前朗讀的唐代印本《金剛經》也是首度公開展出。 另外曾於東海大學美術系受教於蔣勳的藝術家曾美玲、董承濂亦參與《金剛經.諸相非相》的策畫與展出。曾美玲與董承濂對於金剛經各有詮釋與領悟,並融入他們的創作中。擅長金工工藝的曾永玲表示,她工作時都會聽蔣勳老師念的金剛經,很多聽不太懂,像是「云何降服其心」,但蔣勳告訴她,不用急著找翻譯,「有一天句子會來找你。」這次曾永玲展覽的作品,藉著大坡池的荷葉,以展間燈光輪替的映出的影子明暗,來呼應展覽主題「諸相非相」。 董承濂虛實相應的多媒體裝置作品「八十八吉祥」,以「萬花筒」的概念打造各種不同的「諸相非相」,其中一件由無數鏡面包圍的《八十八吉祥之我執與無我的法輪》,可讓觀者坐在其中,感受有我、無我,由明到暗,外相內在與萬物相連的世界,此件作品參觀人限時3分鐘,需現場抽號碼牌。 蔣勳表示,「諸相非相」展覽的英文命名原先有7個版本,最後他選擇了董承濂的「Diamond Sutra - Beyond All Illusions」,不執著、不框住,就是無限創造,也是展覽真正的目的。 此外,《金剛經.諸相非相》也獲得國立故宮博物院及國家圖書館的支持,提供宋開慶元年壽聖寺刊本(西元1259年)及元至正元年雙色套印(西元1341年) 復刻本,見證信仰帶動印刷發展的經典文獻。現場另設置聲音留言與傳送專區,來訪的觀眾可以留下自己的聲音,為眾人獻上祝福。 之後《金剛經.諸相非相》也將進行跨域聯展,於池上蔣勳書房,及台南和通蔣勲書房策畫,《金剛經.夢幻泡影》和《金剛經.應無所住》,讓觀眾體驗一場平靜自在的內在對話與生命追尋。 《金剛經.諸相非相》 日期:2024/10/25(五)~3/2(日) 時間:週三~週日10:30~17:30 地點:池上穀倉藝術館(台東縣池上鄉中西三路6號) 電話:089-862-089 門票:全票50元 / 優惠票20元 / 池上在地鄉親出示證件免費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金剛經》說,修行要滅四相,請問什麼是四相? 修行要滅除「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一般的解釋都著重在這一世,認為我相是指「我」的自私自利,是個人的執著和偏見,或是對慾望不滿足而一直追求;人相是指人的通病,比如爭奪權利等等;眾生相是像動物一樣,只有「吃」和「色」兩種慾望;壽者相就是怕死。 但我的解釋不是這樣,我會從最究竟來說。如果沒有真正了解如何從「人」的階段到「佛」的階段,是不可能說出四相的究竟意義的。 《金剛經》說「菩薩沒有四相」,要成為菩薩,就不能有四相。四相是什麼?就是從「人」修行到「佛」的最大障礙,是修行成就的最大障礙,這四種障礙都要克服,才能見性成佛。所以如果沒有證道的師父來傳法、來帶領大家修行,要成就真的很難。 我對四相的解釋是,我相是我這一世的相,什麼相?就是不良的習性,也就是三毒二邪「貪、瞋、癡、慢、疑」。貪是貪心、貪念,瞋是生氣,癡是迷惑,慢是傲慢,疑是懷疑。因為這些不良習性讓自己不清淨,所以修行要從守戒開始。 一般人最容易犯的就是瞋心,包括生氣、嫉妒、懷恨、不滿、埋怨、情緒化等等。雖然有些人沒有發作出來,但放在心裡也是瞋心,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什麼是人相?首先要瞭解,我們除了現在這一世,還有以前的累世,所以我們的生命一直都以順時鐘方向輪轉,但修行要反時鐘方向,目的是要回到原點,也就是回到最早的那個「我」,也就是本心。 所以,人相就是我們過去世為人時所造的業報或福報;眾生相是我們過去世曾投胎到眾生界、動物界時所造的業報;壽者相是生生滅滅的輪迴,生命的輪迴。 所以,修行要從這一世的「我相」開始清淨,然後清淨累世的「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才能從「人」修行到「菩薩」、到「佛」。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行先要認識自己,一般人對自己的了解,大多是外在的長相,其實我們還有一個內心的自己,也就是靈性,那才是真正的自己,只是很多人都忽略了。 修行不能忽略靈性,靈性又稱為自性或佛性,祂從無始劫以來,一直不停地流轉,希望有一天能進入聖位。 眾生共一心 聖靈是心王 雖然我們都認識外表的自己,卻不了解內在的真正的自己,所以很多人遇到挫折、困難或失敗時會六神無主。如果我們的心亂了,會對外在的所見所聞產生偏差,所以「讓心安定」很重要。 我們對自己的內心世界要很清楚,才知道在待人處事上有沒有偏差。因為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有因果,每個人都希望能得到善果,所以要造善因,否則造了惡因,就會得惡果,這是一定的道理。 如果我們了解內心世界,就可以抓住自己的心。修行一定要掌握自己的心,心如果偏差了,就會產生煩惱,比方對某人不滿意,看到他就生氣,這就是心偏差了,讓自己不愉快。所以要經常注意自己的心,要了解內心的世界。 除了身體的我和內心的我,還有一個靈性的我,這是真正的自己。雖然「身、心、靈性」都同樣重要,但在修行上,「靈性」是最重要的,因為修行的目的是讓靈性不再輪迴於地球的世界。 地球的世界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所謂的六凡輪迴。一個人如果不修行,往生時就會在這六凡世界輪迴,但如果修行了,甚至能夠見性、成就,就可以到佛國,到菩薩、佛的世界,所以修行非常重要。 修行可以決定我們來到人間的價值,因為一個人縱使家財萬貫,或是名利地位多麼崇高、愛情多麼甜蜜,最後都是空的,所以我們要了解《金剛經》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要有這樣的認知。 一切有為法,就是人間有形有相的一切,都如夢幻泡影一般,很快就消失了,所以我們來到人間的目的,就是要透過修行,讓靈性不再輪迴,這是非常重要的認知。 所以兩千五百多年前,世尊來到人間修行成佛,就是讓我們遵照祂的修行方法,和祂一樣成就佛陀;這是我們修行的目的。 修行,從出世法來說,是讓靈性進入聖位,到佛國淨土,因為人即使再痛苦,也不過幾十年、一百年,但靈性是千百億萬年都不生不滅,所以一般人只知道滿足色身,卻不了解靈性渴求的是解脫輪迴,才會一輩子都忙著爭取名利、地位和愛情,而忽略了最重要的那個真正的自己,才會說「人生都是顛倒夢想」。修行就是要把這個顛倒的人生重新翻正。 修行要修正法,正法就是可以讓人見性成就的法門,那要如何明心、見性、成佛?就是遵照佛所示現的的方法來修行。 當年,佛經過六年艱辛修行才成就,祂在野外或森林裡禪定,一天只吃ㄧ粒米;佛是用這種自我折磨的方式來修行。 後來,佛發現這種方法不能成就,必須要有智慧。智慧從哪裡來?從靈性而來。如何從靈性生出智慧?就是要禪定,所以很多修行人不重視禪定是不對的。世尊告訴我們,修行除了守戒以外,還要禪定,才能從定中產生智慧,讓靈性解脫輪迴,也就是要「戒、定、慧、解脫」,這是世尊傳給我們的修行方法。 世尊從修行中了解,靈性如果不能超越輪迴,就會不斷地流轉於六凡。如何才能讓靈性解脫,得到自由自在?佛在禪定中見證了八正道,讓靈性可以進入聖位,證得聲聞,不再輪迴。 緣覺修斷滅 只證羅漢位 另外是修十二因緣,因開悟而證得緣覺果位,一般稱為羅漢,也可以讓靈性進入聖位,不再輪迴。 十二因緣的修行是參自己從無始劫開始,因為「無明」而「行」造業,於是產生了輪迴的果,也就是「識」,然後進入母胎,有了「名色」,慢慢生出胎形以後,便有「六入」,再經過十月懷胎,「觸地」來到人間。 出生以後,會「受」到父母和家人的關懷與照顧,長大以後,就懂得去「愛」、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人結婚,這是「取」,然後「有」了小孩,又再「生、老死」,就這樣不停地輪迴。由此可知「無明」是輪迴的原因,這是緣覺的修行。 如何進入菩薩位、佛位?要修六度波羅蜜,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般若。 第一波羅蜜是布施。一般人認為布施是財施、法施、無畏施,這是有相布施,布施對象是「人」,但布施最重要的是無相布施,布施對象是「靈性」,像我們今天能夠修行,一定是有人接引我們,讓我們的靈性可以接受真正的佛法,將來可以解脫,成就菩薩、佛。 無相布施的功德很大,因為有相布施的對象是人,而人終歸一死;但無相布施所布施的靈性是不會死的,祂如果成就了,就永遠不再受苦,當然功德很大。 第二波羅蜜是持戒,修行人要守戒律,戒律是最根本的佛法。 第三波羅蜜是忍辱,凡事退後一步想,就可以海闊天空,不必與人計較,也不必害怕吃虧。 第四波羅蜜是精進,修行要不斷精進,智慧也要不斷精進。 第五波羅蜜是禪定,深入禪定,可以生出智慧,所以禪定不是只坐在那裡,要懂得正確的方法才能入定。 第六波羅蜜是般若智慧,這種智慧不是聰明,而是成佛的智慧。 所以修行要懂得修行的方法,就可以達到修行的目的──成佛。
照片為台北北投農禪寺金剛經牆(攝影∕鄭自隆) 【愛傳媒鄭自隆專欄】你看懂《金剛經》的白話譯本嗎? 《金剛經》是古印度素樸的智慧,凡5000餘字,入中土,自姚秦鳩摩羅什譯經,迄今已有1600餘年,明代之前,《金剛經》並不被僧界重視,挑剔的高僧視之「不了義」,明代以後,因融入民間信仰而被儒道肯定,逐漸為民間接受而演化為主流;但儘管為僧俗接受,不過還是看不懂,千年以降,僧俗演繹詮釋不下數百萬言,僧眾以法典視之,論之不踰規矩,俗家學者以玄學或養性析述,望之儼然不可親近,後學者循此讀經,枉矣。 看不懂《金剛經》的原因有幾項 第一個原因是1600年前字彙貧乏,同字異義,因此相、象不分,「相」指本性、本質,「象」指表象、方法,因此「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很難解讀,但若解釋為「凡所有象,皆是虛妄;若見諸象非相,則見如來」,則豁然開朗矣。 相、象不分,糾葛不清,越解釋越難懂;此外「法」也是,《金剛經》的法,有時指佛法,即是「相」,但有時亦指學習佛法的途徑、方法,即是「象」。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第一個「所謂佛法者」,指的是宣教的方法(「象」),第二個「即非佛法」,指的是宣教的方法若不對,則無法學習正確佛法(「相」);又如「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此二詞的「法」均指方法,也就是「象」而不是「相」(佛法本身)。 其次是1600年前,讀原典譯經的胡僧口述其義,漢官筆記,難免有認知差距,產生選擇性理解selective perception,甚至有些無法以文字完整表達意涵,只能音譯或含混帶過,如「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或「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不但抝口,而且似乎是不合邏輯論述,但以現在邏輯學詮釋就會一目了然。 第三,詮釋者故意把它講得玄之又玄,原因是詮釋者自己也看不懂,所以自己囫圇吞棗,無法消化,當然也就不能講清楚;另一個原因,知識必須有貴族性方能賣錢,講的清楚明瞭人人能懂,失掉知識的貴族性與市場價值,自己哪能成為「宗師」而得到供養? 《金剛經》雖為佛典,但倒比較像2500餘年前古印度的智慧,內容慧黠有趣,然而2500年的時空阻隔、文明進步,如果還將《金剛經》當作聖經,不能批評,這可違背了佛陀的教誨,佛陀要我們「無住相(象)」,不拘泥禮法表象,也提醒我們「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包含《金剛經》在內一切人為智慧,都是可以被討論、質疑或挑戰的。 本系列文章命名「科普《金剛經》」,是科學普及的概念,一般談科普,只會想到理工農醫,但社會科學仍是可以「科普化」,尤其以艱澀難懂的《金剛經》作為分析示範的對象,更為有趣;因此《科普‧金剛經》,不把《金剛經》視為聖經,而是古印度的智慧,也不把佛陀視為高高在上聖人,而是一位可親的哲人。 讀經就是讀書,讀書的樂趣是思想海闊天空,讀後豁然開朗,北京清華大學有一面陳寅恪寫的王國維紀念碑,開題就說「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扵俗諦之桎梏」,但以經讀經,是掉入另一個由他人編織之「俗諦桎梏」,何必。 獨立思考是必要的,讀經亦是如此。 作者為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