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邳州白馬寺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元宵節(12日),台灣青年聯合會理事長何溢誠博士率理監事暨會務幹部等8人造訪江蘇省邳州市土山關帝廟、白馬寺。邳州市佛教協會會長李雲海和百歲天壽高僧釋覺益大法師熱情接待,並針對關公忠義精神與佛學中國化傳承展開深入探討。 何溢誠表示,俗話說得好,十五以前都是年,在台灣,我們也有拜神禮佛、順道走春踏青的習俗;據他瞭解,媽祖是台灣最流行的女神,而關公則是台灣最流行的男神,自己也是關聖帝君的虔誠信徒。 何溢誠表示,天下媽祖出湄洲,毋庸置疑,然與關公有關的地方很多,有山西運城的家廟、祖廟,身首異處分別在湖北當陽關陵以及河南洛陽關林,以及許多台灣關帝廟都是從漳州東山分靈過去的武廟,這些地方他都前去朝聖過。 這趟來到邳州,何溢誠才知道,土山關帝廟乃是關公忠義精神的起源地,最能體現關公「誠信忠義」精神的歷史典故「土山三約」和「夜讀春秋」都發生在土山;土山三約體現了關公對漢室,對劉皇兄的忠義,包括降漢不降曹與對2位皇嫂的捨命相護;關公夜讀春秋則體現《春秋》儒學道義對關公定力的影響,真是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今天總算集滿最後一張與關公有關的人物誌地理文化拼圖,不僅不虛此行,還增廣見聞、獲益良多。 何溢誠一行在參觀關帝廟、白馬寺後,晚上與僧眾一起過元宵節,感受佛教素食文化,傳播健康生活理念。 在聯歡現場,李雲海介紹,2015年他發願籌畫復建邳州白馬寺,乃有感於其一生求學、工作、創業都很順遂,除了搭上大陸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順風車,也總能得到一些高僧大德在他生活上與生命裡指點迷津,安定心靈如有神助。 邳州白馬寺所在地四戶鎮是李雲海的家鄉,原名大佛寺,相傳唐朝薛仁貴東征時在寺東北銀杏樹上拴過白馬而改名,這棵銀杏樹齡已有1700年歷史,可稱邳州「銀杏王」,2016年11月,中國林學會授予此樹「全國十大最美古銀杏」稱號,可謂鎮寺之寶了;李雲海也非常願意提供場所與平台,推展兩岸佛學與國學文化交流,讓台灣年青人能有時間、機會,沉浸在「漢風楚韻」的文化氛圍裡。 年逾百歲的釋覺益大和尚耳聰目明、侃侃而談,自己曾接待過兩次台灣佛光山的星雲大師,也去過台灣3次;兩岸的佛教宗派皆系出同原,本來交流就很廣泛,有些教義儀軌台灣保留的更完整,確有互相取經的必要。 釋覺益指出,佛教自漢朝傳入中國已有2153年歷史,實踐了佛教本土化與中國化,亦能契合體現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與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釋覺益指出,佛教是注重自我修行、喻人向上向善、訴諸和平的宗教,也期許兩岸年青人互學互鑒、攜手同心,促進融合發展;「兄弟鬩于牆,外禦其侮」,他自己曾入黃埔軍校第5期,加入抗日武僧團,參與抗日救國運動。 何溢誠感言,本次走春踏青與關帝廟、白馬寺因緣而遇,讓人耳目一新,收穫良多;「忠義」是貫穿中華民族幾千年屹立不搖的優良傳統文化,關公精神已經融入到台灣每一位百姓的骨子裡。 何溢誠指出,白馬寺規模龐大,氣勢恢弘,尤其在傳播佛學中國化,用中華文化浸潤佛教方面舉措得力,成效顯著;寺院在2021年被授牌「宗教中國化實踐教育基地」,2022年度被評為宗教中國化「示範宗教活動場所」;我們宣導各方,要充分發揮關帝廟、白馬寺傳播交流作用,將關公精神和佛學文化傳承下去,加強傳統文化在兩岸社會的積極影響,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第一次來到大陸過元宵節的台灣青年,他們用心感受大陸的年節氣氛,譬如提花燈、猜燈謎、放煙火,吃湯圓、吃餃子,進行一次別具生趣的體驗式交流。一燈能破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大家在寺院過元宵節,體驗了佛教寺院的生活,見證了佛教歷史和佛學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