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達文西機械手臂

已找到2則相關結果

病態性肥胖 她靠「這個新手術方式」半年減重20KG

病態性肥胖 她靠「這個新手術方式」半年減重20KG

病態性肥胖病患手術減重,經醫師評估選擇達文西機械手臂,接受胃腸繞道手術。術後6個月已減去全身20%體重,並且繼續瘦下去中。 36歲的王小姐因有家族肥胖史,從小到大體型豐腴,嘗試各種減重方法,但成效都很短暫。由於體重破百,常常動一動就會膝蓋痠痛,很喘不舒服,同時夜晚也會打呼,白天覺得沒精神。她的BMI>40Kg/m2,符合健保減重手術適應症,基隆長庚評估後建議胃腸繞道手術,並選擇達文西機械手臂方式。術後6個月已減去全身20%體重,並且繼續瘦下去中。 病患術後第2天順利出院,除了食量相對變小,慾望也變少,更意外的收穫是藉此成功戒菸。她也很感謝基隆長庚營養師的詳細衛教,當飲食上有不懂得的細節,隨時都有營養師介入與教導。 基隆長庚醫院一般外科黃若禕醫師指出,社會對於體重過重女性,常有偏見、歧視,甚至是霸凌,減重困難更是普遍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將BMI大於40Kg/m2稱為病態性肥胖,主因為飲食過量,其他還包括遺傳、工作型態、缺乏運動以及心因性疾病影響等等。 病態性肥胖不論是以運動或飲食控制,成效基本上都不彰。英國一項研究就曾指出,當BMI>40Kg/m2時,其在10年內可以成功減重至正常體重的病患,每年約只有千分之一。 基隆長庚一般外科王致遠醫師指出,健保署已在2020年因應亞洲人體質,將減重手術適應症下修為BMI37.5Kg/m2或是BMI32.5Kg/m2且合併有高危險併發症,如糖尿病、高血壓或呼吸睡眠中止症。即便如此,還是讓許多人卻步,一是因為對減重手術不夠理解,擔心併發症,二是減重手術所需費用較昂貴。不過好消息是,健保署已在2024年9月宣布,達文西機械輔助手術費用正式納入健保。 王致遠醫師說,過往的減重手術都是以腹腔鏡微創方式進行,可大幅降低手術風險,並幫助病人快速復原,不過微創手術有其縫合角度上的限制,而達文西機械手臂正好可以突破此限制,進而達到改善腹腔鏡縫合的缺點,機械手臂的靈活度遠高於傳統腹腔鏡的器械,更適合用在胃腸繞道手術。不過這也不是說一律都使用達文西機械手臂最好,每個病患的手術方式和使用的器械種類,還是需要視病患本身的狀況而有所差異,建議病患術前多與醫師溝通,才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不抽菸卻得肺腺癌  機械手臂切除病灶兩天出院

不抽菸卻得肺腺癌  機械手臂切除病灶兩天出院

一位70多歲的男性病人,因有重度吸菸史、久咳不癒,到花蓮慈濟醫院求診,檢查發現疑似左肺惡性腫瘤,經電腦斷層導引切片和全身正子檢查後,團隊診斷為第二期肺腺癌,經胸腔外科鍾秉儒醫師以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胸腔鏡手術切除左下肺葉,病人快速復原,在術後第二天觀察相關指數均無異常,即辦理出院。 鍾秉儒醫師指出,衛生福利部健保署自2023年3月起新增多項達文西手術給付,病人可減輕一大部分醫療費用;這位病人為肺腺癌症第二期,雖沒有淋巴轉移,但手術後復發率仍可高達3到4成,選擇達文西手術,可做更多淋巴廓清,一些文獻指出,可有效降低復發率。病人術後第一天移除引流管,第二天出院,目前口服抗腫瘤藥物,並定期門診追蹤,日常生活一切正常,跟手術前一樣。 肺癌在全球及臺灣均居癌症死亡首位,鍾秉儒醫師表示,主因是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2021年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的資料顯示,肺癌個案的死亡率高,存活率低,主要與診斷的期別有關。肺癌確診個案有5%被診斷為0期,有30%被診斷為1期,有3%被診斷為2期,有11%被診斷為3期,有50%被診斷為4期。目前第1期肺癌之5年存活率達9成,到了第2期約6成,第3期則下降到約3成,但如果延誤治療到第4期才就醫,5年存活率就僅剩1成,期別不同5年存活率差距很大。 鍾秉儒醫師提到,在西方地區因吸菸引起的肺癌比例高,但在臺灣,2/3肺癌患者並不吸菸,尤其不少女性不吸菸也罹患肺腺癌,這可能與空氣污染、廚房油煙有關,有些病人出現嚴重咳嗽、背痛症狀才就醫,常已是第四期肺癌。 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是目前國際上普遍認為有實證,可以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能降低重度吸菸者肺癌死亡率。國健署自2022年7月1日起補助LDCT肺癌篩檢,這項檢查對於早期肺癌診斷很有幫助;並且2025年起,肺癌篩檢將有機會放寬吸菸者和有家族史的人,預期會有更多人受惠於篩檢補助。鍾秉儒醫師建議高風險民眾應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提高療效。 鍾秉儒醫師指出,達文西手術系統的影像穩定、立體、且能將局部細節放大,加上仿真手腕的手術器械,能使外科醫師進行更精確的切除、修復和縫合等外科步驟。如此在進行達文西手術時,更能保留重要的組織,減少手術過程中不必要的神經、血管傷害。在有淋巴結轉移或腫瘤位置較深、不好切除的情況下,透過達文西手術,外科醫師能進行以往胸腔鏡手術無法完成的操作,更細緻地分離要切除的組織。 鍾秉儒醫師也指出,隨著科技的發展檢測肺癌基因型態已是臨床的常規。加上手術方法的不斷進步和改良,肺癌病人的治療將越來越多元化、且個人化。有望不遠的未來,肺癌將不再位居於癌症死亡的首位。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