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負面情緒
已找到 2 則相關結果
專訪/羅佩禎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早在1960年間,科學家便發現心臟與大腦之間,存在某種特殊神經傳導的路徑與機制,心臟會經由某種特定神經傳導路徑所傳送的神經電訊號,抑制或強化大腦的電性活動。 身兼心理學家與科學作家的Daniel Goleman曾說:「人類大腦已經10萬年沒有進化了」,這句話一點也不誇張;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羅佩禎博士表示,即使在21世紀高科技發達的今天,人類大腦仍是以戰鬥(fight)或逃跑(flight)的動物本能為主要運作模式,也就是以杏仁體(情緒管理中心)和海馬迴(記憶轉運站)為操作主體,一旦杏仁體發生情緒反應,往往便立即掌控整個大腦運作。雖然目前絕大多數的學者及研究人員,仍然堅持大腦是人類智慧之所,但在臨床觀察與科學研究上,已出現新的論述。 科學家發現,人類從心臟傳達到大腦的指令,遠比大腦下達至心臟的訊息,要多出甚多。研究顯示,心臟可透過以下4種管道,與大腦及全身進行通訊,分別是血壓脈波、荷爾蒙(註1)、神經傳導機制及電磁波(註2)。 註1:例如atrial peptide,一種壓力荷爾蒙,可抑制cortisol。 註2:這種電磁波可環繞人體360度,在距離人體90至120公分處,均可測得。 情緒影響心率變化至鉅 羅佩禎教授指出,早在1960至1970年間,科學家John Lacey和Beatrice Lacey便已發現,心臟和大腦之間,存在某種特殊神經傳導的路徑與機制,心臟會經由某種特定神經傳導路徑所傳送的神經電訊號,抑制或強化大腦的電性活動。此外,德國科學家Velden and Wölk在1987年及1989年發表的兩篇論文中,也證實心臟會經由神經通道,傳達激發訊息到丘腦,讓大腦皮質一起同步活動。 羅教授表示,心臟的電磁波現象,在醫學臨床上,主要是以心率變化為觀測標準;也就是說,電磁波會因個人的情緒變化而改變,譬如生氣、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強烈時,會產生極端不和諧的電磁波場;但如果是喜悅、愛與慈悲、感恩、寬大包容……等正面情緒,則會讓心臟發出和諧的電磁波場。 所以,心臟就像是個廣播台,隨時都在播放交響樂(電磁波),不管樂章是和諧的,還是錯亂的,都會直接穿透到全身每個細胞、組織和器官,也會傳播到外面的世界。 羅佩禎教授以自己開車為例指出,如果途中遇到焦躁或橫衝直撞的駕駛者,胸口常會感到一陣刺痛,因為接收到對方傳遞過來的負面磁場。 「由此可知,這種『心波』傷人的程度並不亞於利器。然而遺憾的是,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到處都充滿這種煩躁不安的心率磁波,其所匯聚的總體波場,對大家的身心都很不利。」羅佩禎教授感慨地這麼說。 心波主導心腦通訊品質 她更進一步指出,這些電磁波場的律動是好是壞,會直接呈現出「心、腦」之間的通訊品質;例如圖一,當情緒沮喪、憤怒或焦躁不安時,心率節奏會隨著時間變化,而呈現紊亂不規則的波形,此時不但全身細胞節奏失調,傷害健康,還會讓大腦關閉高層心智與知覺處理中心(稱之cortical inhibition,大腦皮層抑制),甚至會引發失控行為。 但如果是心懷感恩、快樂等正向能量,其心率波形則明顯呈現規則節奏,如圖二所示,此時「心、腦」之間的通訊品質可達最高,全身細胞也處於和諧的律動之中,身心自然健康,同時還能有效開啟大腦高層次的心智知覺處理中心(cortico-facilitation)。羅佩禎教授表示,她在交通大學執行的生醫訊號研究,就發現幾乎90%以上的禪修族群,都呈現如圖二般的和諧心率節奏。 淨化心的磁場 自然抗憂解壓 如今,國際上已有愈來愈多探討「神經心臟學(neurocardiology)」的西方醫學專家及研究者,開始重視心臟所傳遞的不可思議的智慧與潛能;比方HeartMath Solution Inc(開發心靈能量股份有限公司)就以專注自己的心臟及調節呼吸,發展出一種抗憂解壓技術,臨床上發現,這種方法可將一個人的電磁場由紊亂轉為和諧,而它與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所傳授的印心禪法──專注明心脈輪(位於心臟)與名色呼吸法,十分雷同。因此,若能在日常生活中,藉由修鍊印心禪法,增強內心的正向能量場,就不易產生負面情緒,可以自然地達到抗憂解壓之效。 其實,阻礙人類大腦無法進化的主要因素就是意識,人們往往因為想得太多、主觀意識過重,而讓大腦受情緒所控,於是便產生像憂鬱、焦躁或壓力過大等文明病。因此,如果能夠做到佛經上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或許才是讓大腦升級的關鍵。 悟覺妙天禪師在《禪心歌》的一段歌詞中說:「心淨心自明,心明見自性,自性本天生,何必向外尋」,意思就是,一般人的心都是瞬息萬變、十分無常的,也許過去是這個想法,現在卻不這麼想了;過去認為是對的,現在又覺得不對了;昨天所想的,今天早上起床後就變了;這個心隨時都在變化,不僅影響情緒,也影響健康和生活。 但除了這個凡心,我們內在還有一顆清淨的本心,那就是佛家所說的佛心,基督教稱之為聖靈,這顆本心是清淨無染的智慧泉源,祂本來什麼都具足,什麼都知道,是大智慧;所以禪師說「自性本天生,何必向外尋」,心靈內在本就涵藏豐沛的智慧,但唯一的條件是不能受污染。只要不讓我們的心被世俗慾望所沾染,不管發生什麼事都無住於心,保持清淨,以這樣的磁場能量進行心腦通訊,自然一切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都是最有智慧的。 羅佩禎博士 小檔案 現職: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學歷: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博士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 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學士 經歷:美國佛羅里達州甘城榮總醫院研究助理 美國猶他大學醫學院腦波實驗室研究員兼工程顧問
生活已經很累很苦,但許多人仍然喜歡聽悲傷的音樂,尤其在遇上逆境的時候,比起熱鬧歡娛地強顏歡笑、轉換心情,來首哀歌,反而讓人不覺地平復許多。然據過往的心理學研究顯示,這並非單單出於個人偏好,悲傷的音樂也不僅是哀人限定,而是作為日常的一部分,時時都能在生活中扮演著擁有三種能力的正向角色: 1.讓我們同在一起 聆聽悲傷音樂,可以建立一種同理感、相連感,減輕孤寂,雖然音樂或歌曲呈現著悲傷情緒,卻能讓聽者知道自己的感覺是普遍的,從而得到平靜與舒緩,有鎮定人心的效果。 有研究顯示,悲傷音樂除了可以提供慰藉、有助於情緒封閉與情緒調整、表達感覺、促進與作曲家和其他聽者的情感連結。這種共感能讓人不孤單,覺得自己的苦痛,也是人類廣大經驗的一部分。還能讓人有機會走進內心、探索並了解自己的情緒,對具高度同理心者尤然。 2.助你走過幽谷 遇到困境而深感難過時,聽悲傷的音樂,不僅不會更難受,反而有助於走出傷痛。 2016年的一分研究認為,悲傷音樂透過提供負面情緒宣洩的管道、健康的應對機制,成為聽者調整心情的工具。它可以讓人安心地釋放情緒、為壓抑的痛苦找到出口;並可幫助聽者了解與表達自己的情緒、鼓勵自我反省、思考個人經驗與感受的意義。特別益於心理健康者處理悲傷情緒,在沒有「那麼健康」的人身上,則會收到混合的效果。 不過也有另須注意的例外:2019年發表於《Psychology of Music》的研究指出,患憂鬱、自卑,和有沉思傾向的青少年,聽悲傷音樂可能會加重病情,尤其是在他們正身陷負面情緒時。在該研究近1700名參與者中,約有17%表示比同儕更感悲傷。 3.美感體驗 悲傷的音樂可以引起一部分人哀傷的深度美感體驗,像是莊嚴的平靜感,不過這種情感當然也可能是苦樂參半的。在聽者不感覺受到威脅的程度之內,它除了能帶來美學上的享受,就心理層面而言,透過召喚懷舊感與過往回憶,也有整頓心情、喚起同理心的效果。 研究指出,受試者在線上調查裡反映,自己最常在聽悲傷音樂時獲得美感體驗的狀況有四:當音樂誘發想像時、有助於調適情緒時、喚起同理心時、提供無償的安全感時。 這種音樂首先引發的是懷舊感,而不是悲傷——同理心強、情緒穩定性較低的人更傾向於欣賞到這個層面——它有多重的情感層次,開啟聽者欣賞的深度,且常促使他們靜思、探索自身情感的細微之處。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