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認知神經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Aix-Marseille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家Benjamin Morillon及其團隊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發表的新研究指出,「切分音」是讓人們想要隨著音樂節奏起舞的關鍵。 所謂切分音,即是以各種方式干擾慣常的強弱拍規則,以改變重音位置、讓強拍與弱拍易位,是一種打破預期、製造樂曲變化的手法。 Morillon團隊的研究,以超過60位受試者為對象,讓他們聆聽12段旋律,每個樂段的主節奏都是2Hz(即每秒2次、120bpm),但旋律的節奏變化方式各異,所以每首曲子都會以三種切分程度不同的方式演奏,然後請受試者對自己想要隨之起舞的程度給出評分。 他們發現,中度切分的曲子,似乎最能引起聞樂起舞的想頭,而非常高度或非常低度的切分,則沒有那麼好的效果,也可以說,人們不會想要隨著完全可以預期的節奏、也不會想要跟著非常出乎意料的節奏而舞。如果用量化方式表示,甚至可以歸納出一個二次方程式的數學關係,以想跳舞的衝動強弱為Y軸、切分的強弱程度為X軸,便得到一個倒U形的曲線——中等切分引起的衝動最強、強切分與弱切分引起的衝動則弱——Morillon解釋道,這顯示所謂的中等切分音,其「適度」,也就是大腦仍可從旋律中解析出週期性節拍的範圍。 此外,他們也察覺,當要求小組的受試者以手指敲出想像中舞步的拍點時,大家幾乎都只會打在2Hz的基本節奏上,而不會去管旋律中的拍點變化。 為了進一步了解大腦如何自音樂中分解出這些動作,Morillon團隊以腦電儀測量其中29位受試者聽音樂時的大腦活動,顯示腦中的聽覺皮層最先「跟上」樂曲的節奏,同時,該節奏會在連接聽覺皮層和運動區域的背側聽覺路徑(dorsal auditory pathway)與基本節奏匹配,所以跳舞的衝動很可能是由此處而生,再作為運動衝動、傳遞到運動區域。 綜合研究中的所有發現,Morillon團隊認為,應是大腦試圖預測後面旋律切分音裡的拍點,引起了想隨音樂跳舞的衝動。 Morillon進一步指出,他研究的主要動機,即為了解人們如何產生時間感,以及運動系統如何幫助我們了解時間的運作模式並預測未來事件。令他們驚訝的是,人類有專門處理聲音與光現的系統,但其實缺乏專屬時間的感官,而對時間的感知依然難以描述。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