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試鏡

已找到 3 則相關結果

范姜泰基/學生製片之試鏡大奇航(三)見面聊什麼

學生製片之試鏡,趴淑麗報到! 學生與演員的第一次見面應該要聊什麼,對雙方都是一大考驗。 看過本系列第一集的捧油,應該都知道那個場合不適合稱為「面試」,但究竟應該叫什麼?見過最讚的名稱,是由世新大學廣電系同學PO的「演員交流會」,且已經沿用三年,不知道是老師曾經指導過,還是當初同學的創舉,都應該給他們用力拍拍手。 要怎麼交流,才能讓演員放鬆表現,而同學們能夠找到最合適的合作伙伴? 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學生導演正經八百坐在攝影機旁,然後說「請自我介紹,然後表演喜怒哀樂」。聽到這樣的內容,應該完全不用表演就「怒」了。 首先,自我介紹需要哪些內容呢?聽到這樣反問,同學通常愣了一下,然後回答「隨便」。咳咳,我可以給你五秒鐘,當然也可以給你五分鐘甚至一輩子,只要你願意跟大叔來個父女戀。業界需要的自我介紹,僅有名字身高體重,目的是為了接下來試鏡錄影畫面辨別人名之用。如果不知道這個問題的意義,問之何用? 其次,親愛的同學,你要的是哪一種喜?竊喜?狂喜?嬌嗔喜?驚訝喜?悲中帶喜?還是喜中帶悲?單一個喜字,至少有50種以上的表現內容,更何況還有怒、哀、樂?人生沒有這麼簡單的喜,交流也不應該有這麼不上心的問題。 還有還有,見面現場才拿到的腳本,同學問「請分析這個角色的個性」,我的答案是「很抱歉,微臣做不到」。只有一頁文字,連事件都沒有全貌,竟要論斷角色個性?或許給我角色的出生日期,我去幫他批個命還快些。 比較周延的方式,是在演員呈現完畢之後,導演根據這段內容與自己心中的想像,討論一下有沒有更好的表現方式;接著再說明整體劇本內容,並提供角色的profile,雙方才能針對角色的個性做進一步的溝通。通常只要這兩點內容,就足夠讓學生劇組針對演員的表演能力與角色分析能力,做出正確的判斷。 至於ㄧ些奇奇怪怪的交流內容,例如先打一場撲克牌吹牛,或是做一個跟角色毫無相關的即興表演,這些就免了吧,你不是李安,我也不是宋仲基,大家時間寶貴。 哥知道不要太嘮叨,年輕人不愛聽,下次就收官了,再忍一下唄~~See ya! 范姜泰基/學生製片之試鏡大奇航(一)范姜泰基/學生製片之試鏡大奇航(二)作者為表演藝術工作者●全文見臉書粉專,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范姜泰基/學生製片之試鏡大奇航(二)撥開片酬迷霧

學生製片之試鏡趴吐來了!這一次要跟大家談談尷尬的片酬問題。 在演員徵募訊息中,最常見到這樣的文字「學生製片經費有限,酬勞面議,均含餐費、交通與保險」。 嗯,這一段文字基本上是廢話,經費有限(沒人會把學生當郭台銘)、含餐費交通與保險(不然演員還要自備麪包?),都沒有意義。 唯一有用的訊息是「酬勞面議」,但是同學啊,你不知道月薪四萬元以下的工作禁止薪資面議嗎?好啦,我知道這個不適用,但重要的是什麼時候議。 一次拍攝,主創人員要分攤多少錢,從幾千到幾萬元都有,很多同學在寒暑假辛苦打工,就為了存下次拍片的經費,場地要錢、演員要錢、器材要錢(學校出借可省下一大筆),便當飲料雜支處處都是錢,看到預算規劃同學沒有不心疼的,當然也有可能是父母的心在淌血。 但總預算的多寡,牽涉到幾個因素:是畢業製作還是課程拍攝?是想拍好還是只要拍完?只是想找人還是想找到「對的人」。 而「經費有限」又是有限到什麼程度?相較於廣告片酬萬元起跳,學製演員片酬一天5000還是兩天500,「有限」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端看拍攝的期待標準而不同。 最令人傷心的結果,是同學po了訊息、演員填了資料、接到訊息通過書審、第二階段拍了試鏡帶,恭喜你進入最後階段,千里迢迢跑到學校「面試」,然後mail告知「通過面試」,喬了拍攝日期,最後說「兩天N百,我們有寫經費有限」。 孩子們啊,請建立一個觀念,線上的演員不是每天閒閒沒事,時間就是他們的機會成本。為了不要浪費彼此的時間,何不在徵募訊息中就標明片酬範圍,能夠接受的演員就會投件,雙方在接觸之初就有共識,比較容易達到賓主盡歡的結果。 親愛的同學們,請尊重表演藝術工作者,記住柯阿北曾說過的一句話「只有香蕉,就只能雇到猴子」。 下回來聊面對面的第一次接觸,See ya! 范姜泰基/學生製片之試鏡大奇航(一)  作者為表演藝術工作者 ●全文見臉書粉專,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范姜泰基/學生製片之試鏡大奇航(一)

台灣從北到南,各大專院校每年拍攝的學生影片沒有上千也有個八百部,而每部學生製片拍攝流程之始,就從演員試鏡開始。但是,可愛的同學們啊,你們真的知道如何試鏡嗎?老師沒有教(應該也是不會教)的這門課,究竟應該如何進行,才能「賓主盡歡」順利找到最合適的合作伙伴? 哥現在就來告訴你。 「阿不就跟學長姐說的一樣,在臉書PO訊息、收到履歷,然後請大家來試鏡,從裡面選一個不就好了嗎?」如果真有那麼容易,為何有的學生劇組必須要PO個一次、兩次,然後火燒屁股再緊急召募一次? 沒錯!黃小琥早就唱過《沒那麼簡單》:沒那麼簡單,就能找到,拍片來的伴~~ 注意到了嗎,哥在第一段最後,用的是「合作伙伴」,這是所有問題的關鍵核心。 同學們想要「面試演員」,然後當天煞有介事坐成一排,搞得好像台積電在召募年薪兩百萬起跳的員工一樣。 拜託,哥認識太多拍過超過上百部學生製片的表演工作者,每個人至少都有三、五年的經驗。大二、大三的同學們,你覺得自己有資格「面試演員」嗎? 除了極少數早慧的同學之外,九成九以上參與學生製片的演員,都比學生劇組的同學有經驗,他們大多有志於表演藝術工作,也對拍攝工作充滿熱忱,利用學生製片的機會來磨練演技。 所以同學們應該抱持一個正向的觀念,對外召募演員是來「幫助」劇組,請他們提供過去實際拍攝的經驗,讓成果更具可看性。或者至少雙方也應該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在拍攝過程中相互刺激與學習。 這個最基本也最關鍵的態度對了,接下來所有流程就會如刀切豆腐般順利。哥不吐不快,下一次就來談談各種令人稱奇的學生製片召募訊息。See ya!   作者為表演藝術工作者 ●全文見臉書粉專,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