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觸技與賦格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管風琴嚇人嗎? 巴赫D小調觸技與賦格的「魔力」何來─1

黑暗的秋夜裡,一幢宏偉巨宅坐落山頭。當大門驟然打開時,震耳的管風琴聲猛地劃破了厚重的寂靜,回音在寬廣的大廳中不斷轟鳴…… 如果要講在這樣的場景裡,管風琴會彈些什麼?許多人腦海中浮現的旋律,八成就是巴赫的D小調觸技與賦格(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BWV 565)——作曲家當然未曾想見,自己這首大約9分鐘長的作品,如今竟被大多數人視為一種特定類型恐懼音樂的代表、與鬼屋和陰謀活動緊密聯繫——不過如果回顧此曲誕生以來三個世紀的種種,也許就能了解它的意義、用途與目的,是如何隨著時間而改變了。 30秒的純懸疑 巴赫是一位技術嫻熟的作曲家、演奏家。在作品中,他努力為路德教堂、宮廷、市議會等雇主服務。學者Christoph Wolff指出,觸技與賦格屬於巴赫展示自己作為管風琴演奏家技巧的作品——對巴赫來說,這類創作可能僅僅是功能性的、一種展示管風琴能力並將他的才華發揮到好處的方式,不帶情感、故事或其他想法。 降D小調觸技與賦格的音樂採用的小調模式,通常與更消極的情感(如悲傷、懷舊、失落和絕望)相關,而它的戲劇性,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從這個沉悶的小調模式之中,卻爆發出引人注意的旋律音形:它的第一個音,是音階的第五音、而不是音階的第一個音,這個意外的音高一開始就帶來不確定感;在開頭的閃爍裝飾之後,D小調音階再迅速下降,再加上背景的寂靜和樂段之間的懸停,造成前30秒的懸疑。在此之後,很多音符的堆疊,又形成一種高度對比的質地,造就音色衝擊與豐富和聲。 管風琴的陰森效果 風琴的聲音進一步增強了這首曲子的「可怕音效」。 在巴洛克時期——大約1600年到1750年——風琴的發展達到巔峰。當時它是技術最先進的樂器之一,音樂家經常在教堂儀式和在教堂舉行的音樂會上演奏風琴音樂。 但正如音樂學者Edmond Johnson所言,許多巴洛克時期受到歡迎的樂器,如風琴和大鍵琴,在19世紀已經過時,被扔在儲藏室裡。積了一個多世紀的灰塵以後,當音樂歷史學家和古樂復興者讓這些樂器重見天日時,對不熟悉它們的大眾來說,就是發出咯吱聲的神秘陌生物品了。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