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觀光
已找到 5 則相關結果
為讓更多民眾了解和體驗「台灣好行」旅遊服務的魅力,交通部觀光署再推出「台灣好行移動博物館」2.0版,這一全新展覽版本,於9月7日起在全台四大城市展開巡迴展覽。此活動不僅讓大家能夠深入認識台灣各地的觀光亮點,還增設豐富的互動體驗和抽獎活動,成為旅遊愛好者不可錯過的盛事。 「台灣好行」是觀光署為提升台灣旅遊便捷性而設計的公車服務網絡,涵蓋全台80條路線,提供快捷直達、語音導覽及多種超值套票等服務。這一服務不僅方便國內外自由行遊客在各大觀光景點和交通場站之間輕鬆移動,也已成為探索台灣的最佳夥伴。 繼「台灣好行移動博物館」1.0版於今年「2024台灣燈會」的成功推出後,2.0版將進一步升級,強調車內的互動五感體驗。此次展覽在靜態展示方面,新增了北、中、南、東區域路線主題特展;在互動部分,則加入了「台灣好行」動態窗景、軌道車、遊戲牌卡等趣味元素,以及代言人喔熊大軍的立體模型。這些布展巧思旨在讓觀眾在參觀的過程中,感受到跟隨「台灣好行」旅行的樂趣。 展覽期間,民眾可以透過加入「台灣好行環島串遊」官方LINE好友並完成線上學習單,參與現場抽獎活動。獎品包括饗食天堂下午茶券、便利商店商品卡、「台灣好行」限量杯蓋以及市集飲品等,每個LINE帳號僅限抽獎一次,每場次限現場兌換,獎品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各地展覽詳情如下: 台中場:9月7日於后里馬場園區,展覽時間為10:00-15:00。搭乘「台灣好行豐后線」前往可憑搭乘證明兌換台中市政府小禮物,數量有限。 宜蘭場:9月14日及15日於宜蘭傳藝園區,展覽時間為09:00-17:00。與全聯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宜蘭傳藝園區中秋節特色活動」同步展出,14日還將有美力台灣3D行動電影院同步展映(13:00-16:00)。 台東場:9月19日及20日於都歷遊客中心,展覽時間為14:00-22:00。結合「2024月光・海音樂會活動」,現場將有舞台表演、市集及美食等多項精彩活動。 高雄場:9月28日及29日於駁二藝術特區-大勇藝術廣場,展覽時間為14:00-22:00。與高雄假日市集同步展出,28日還邀請作家王浩一於16:00-16:40分享旅遊經驗。搭乘「台灣好行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線_A線及B線」前往高雄場參觀,可憑搭乘證明兌換高雄市政府小禮物,數量有限。 觀光署表示,目前搭乘「台灣好行」不僅出遊輕鬆,還可享受電子票證半價優惠,宜蘭、花蓮、台東地區10條路線更提供行動支付免費乘車優惠。搭乘「台灣好行」,無需煩惱開車和停車,還能共同支持台灣的「淨零轉型」目標。
赴紐西蘭旅遊將變貴!紐西蘭政府昨(3日)宣布,大幅提高對外國遊客徵收的旅遊稅,10月1日起從原本的35紐西蘭元(約新台幣695元)提高到100紐西蘭元(約新台幣1987元)。政策引發業者擔憂,認為漲價恐會衝擊好不容易從疫情中復甦的旅遊業。 綜合路透、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紐西蘭政府在聲明中表示,從10月1日起「國際旅客保育及旅遊捐」(International Visitor Conservation and Tourism Levy,IVL)的費用將從35紐西蘭元提高至100紐西蘭元,此舉是為「確保遊客在紐西蘭旅遊時,為公共服務和高品質體驗做出貢獻」。 與全球許多熱門的旅遊勝地一樣,紐西蘭一直在努力應對遊客對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基礎設施也因遊客數量過多變得負擔沉重。雖2019年7月開始,紐西蘭就收取35紐元費用,不過仍不足以支付這麼多相關成本。紐西蘭旅遊部長杜西(Matt Doocey)說明,國際遊客給當地社區帶來了成本,包括對地區基礎設施的額外壓力、保護區的更高的維護及維護成本。 紐西蘭政府表示,新的收費金額具有競爭力,同時也有信心紐西蘭會繼續被視為一個「有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 不過,政府此舉引起業者抗議。紐西蘭的觀光旅遊產業協會(Tourism Industry Association)認為,政府一口氣調高旅遊費幅度之高,會令遊客卻步,協會執行長瑞貝卡(Rebecca Ingram)指出,「紐西蘭的旅遊業復甦落後於世界其他地區,這將進一步削弱我們的全球競爭力。」
台灣長年力推「台日友好」,民眾普遍對日本的好感度高,日本也因此成為台灣人的海外旅遊首選,但日本人對台灣人是否抱持同等好感,恐怕不然。日前有在日工作的台灣人發文抱怨台灣旅行社搶房間卡位,沒有成團又整批取消,這種失信行為讓日本旅宿業者抱怨連天,連在日台人都不領情直言「賺陸客錢還比較爽快」。 除了狂搶房間又一次性取消的NG行為,這位在日台人還透露台灣旅行社為省幾百塊用「配合很久」來拗團客價,客人臨時變更行程卻要求要退行程費等奇葩省錢行為。他說「台灣人就是這樣願意為了一塊錢浪費一整天掙扎」,所以在免稅店工作時只要看到台灣人就讓給日本同事,覺得與其應付「台灣鯛」,賺陸客錢還比較爽快。 根據日本觀光廳公布的調查數據,2023年旅日外國人消費額達5.3兆日圓(約1.1兆元新台幣),台灣人以7835億日圓(約1734億元新台幣)奪冠,大陸7604億日圓(約1682億元新台幣)居次,韓國、美國分別以7392億(約1635億元新台幣)、6070億日圓(約1342億元新台幣)位第三、第四。從數據可見台灣人對日本旅遊的喜好程度不一般。 不過反觀旅客人均消費,卻是大陸以28萬日圓(約6.1萬元新台幣)居冠,香港22萬(約4.8萬元新台幣)次之,台灣18萬(約3.9萬元新台幣)排第三。這反映出台灣人的「節儉」能力出眾,不過也恰好呼應了在台日人所說的「摳門」。 此外,有網紅「台日情侶巴零和有夢」實地到大阪街頭訪問,詢問6組年約20歲的日本年輕人對台灣人的印象如何,多數對台灣其實「不太了解」,結果出乎意料。相較台灣駐日代表處公布2023年日本民眾對台灣的觀感調查,有76.6%的受訪者認為台灣「有親近感、友好」略有不同,顯示日本人「台日友好」的觀感可能僅停留在較年長者,並未向新世代傳承。
歷經0403強震、凱米颱風,幾度天災使花蓮觀光大受衝擊。近期花蓮許多名店都因經營不下去宣布歇業,知名文化景點「松園別館」也拋震撼彈,宣布營業到8月底就會休館,後續將由負責管理的行政院退輔會重新招標,好讓新的營運團隊進駐。 松園別館建於日據時代,當時是日軍在花蓮的最高軍事指揮中心「花蓮港兵事部」,到二戰結束後又輾轉成為陸軍總部、美軍顧問軍事團休閒度假中心,至1978年才由退輔會接管。2000年花蓮縣政府將松園別館編為「歷史風貌專區」修建,作為花蓮重要的歷史人文空間,也以周邊的清幽環境吸引遊客到訪。 凱米颱風後,松園別館內部分樹木東倒西歪,因人力有限,至今尚未排定整理,在營運團隊討論後,決議讓園區休息,恢復生機。松園別館負責人羅曼玲強調,松園別館會一直在,不會就此拆除,營運團隊將營業至8月底、代管到9月底,後續將由退輔會重新招標,尋找新的營運團隊進駐。 據悉,地震、風災不僅影響松園別館園區生態,每日入場人次更硬生生從600人以上銳減至100人。觀光人潮不再,恐怕是營運團隊退場的真正原因。
圖/i-Media愛傳媒專欄作家邱智淵 日本將藉由開放設置觀光賭場與2020東京奧運的雙翼政策,一舉從「觀光大國」升級為「觀光大國」,面對東亞即將來臨的觀光榮景,台灣全國上下準備好了嗎? 日本安倍政府推動多年涵蓋賭場在內的「綜合度假村整備法」終於在日本國會參議院院會以多數決立法通過,最快2020年上半年,日本將有合法的觀光賭場開業。這對於整個東亞或是西太平洋地區經濟,觀光與娛樂事業都將產生顯著的衝擊。 後勢看好 毫無疑問,日本觀光賭場的許可就是瞄準了中國大陸龐大的市場而來,近年來中國始終是日本排名第一的旅客來源國,這兩年中國觀光客在日本的瘋狂消費情況讓各界是瞠目結舌。如果,觀光賭場真的如期營業再加上2020年東京奧運的舉行,日本的觀光事業將越來越火,越來越旺。 當然,台灣客也將是日本賭場的財神爺之一。台灣一直無法如期推動觀光賭場事業,但以台灣人酷愛日本的癡迷程度,大把的鈔票在這五年內又大都將流進了日本人的口袋中。 此外,日本是美加地區人士前往西太平洋的第一站,將上日本在國際間的超優形象,這也是日本賭場有別於亞洲其他賭場的優勢。當然,雖然這個法案對於日本國人進入賭場有所限制,但是以日本人好賭與已經處處可見的賭博性行業,擁有近一億人口的國內市場實在已經足以支撐起日本的博弈渡假村了。 優良的觀光產業 其實在整個東亞地區,甚至還中國市場的周邊,觀光賭場早就已經不是新鮮事了,而且各國之間競爭激烈。北從俄羅斯遠東地區、南韓、塞班島、菲律賓、澳門、越南、柬埔寨、寮國、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等等都有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賭場渡假村,有些更是完全為了中國旅客而設,如單純從賭博的角度出發,日本可未必有著優勢。 然而,日本本身優美的天然景緻,完善的交通設施,以客為尊的服務態度與物廉價美又具創意的消費產品,好吃又衛生的日本料理等等,早就是東亞地區人民趨之若鶩的旅遊勝地。這幾年許多台灣人甚至把日本當作唯一的出國旅遊地,相對於多數設置賭場的國家並不適合全家一起前往,日本設置賭場的舉動只會更為提升觀光客前往。加上兩年後東京奧運的舉行,可以預期未來五年,日本將因為觀光產業的榮景而再創高峰。 台灣能分杯羹嗎? 大家可以想像由於東京奧運與日本觀光賭場開幕,整個東亞地區的海空運輸將載滿更多的觀光客前往櫻花之國。但是面對這個觀光強流的來臨,台灣政府是否有想過能否分一杯羹呢?是否能讓觀光客順便來台灣呢?我們從日前新任交通部長的談話中發現他並沒有認知到這個觀光金流即將開始,好好策劃一個嶄新的招商引客新方向,反而只是處處留存在傳統窠臼中無法跳脫。 這根本的問題,還在台灣不願面對對岸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總以敵人的角度觀察這些消費新貴。當此中日關係逐步和解之際,只有台灣還用對抗的角度來處理兩岸交流與往來,這樣自斷市場的態度就是放掉台灣跟隨日本觀光熱氣球起飛的契機,怎不令人嘆息呢? ●作者:邱智淵/自由作家、i-Media愛傳媒專欄作家●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