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蟬

已找到 2 則相關結果

台博館鳴蟲展攜手台大館藏 探索蟬、螽蟴與蟋蟀相關文化

鳴蟲自古以來便與人類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國立台灣博物館與國立台灣大學昆蟲學系合作策劃「鳴蟲文化與科學特展」,聚焦於蟬、螽蟴與蟋蟀三類鳴蟲,透過精選標本與文物,結合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從藝術、生物學及保育層面介紹鳴蟲文化及生態現況。 本次特展共規劃「鳴蟲的相關故事」、「鳴蟲的詩詞」、「鳴蟲的文化與藝術」、「鳴蟲的生物學」、「鳴蟲的保育」等五大單元主題。精選232件鳴蟲標本及台大知名昆蟲學者楊平世收藏的鳴蟲文物。楊平世表示,這個展覽最大的目的就是普羅化,在古老的國家,如中國、西班牙、義大利等都有賞玩鳴蟲相關的蟲具。本次展覽除了個人的收藏,還結合台大的館藏標本,搭配各種影像和聲音,其中玉唅蟬、範製雞心形蟈蟈葫蘆罐及紫砂陶燒蟈蟈棲竹筍擺飾等,均是難得一見的亮點展品。 玉唅蟬是陪葬玉器組中的一件,蘊藏生命「生生不息」的意義。古人認為玉有除凶去害和避邪擋煞效用,用玉器塞住死者的九竅,可使屍身不腐、精氣長存,進而獲得永生的機會,九竅玉中最講究的是口唅,最常見的造型為蟬,又稱為唅蟬。本次展出的玉唅蟬,表面呈現沁色和鈣化現象,為典型的「漢八刀」玉蟬。 雞心形葫蘆罐是飼養蟈蟈的實用蟲具,本次展出的「範製富貴有餘銘文雞心形蟈蟈葫蘆罐附木口琥珀雕花高蒙芯」造型典雅端正,銘文清晰深刻,蒙芯用琥珀鏤雕蒼松和3隻可動的飛鳥,象徵長壽、堅韌不屈,和遠離官場、推崇自然的志趣。 「紫砂陶燒蟈蟈棲竹筍擺飾」顏色及造型極為仿真,竹筍殼皮紋理細膩且層次分明,蟈蟈不僅具有體節和翅脈且還附上一對長觸角,是非常精細寫實的作品,使用產量有限的紫砂土,是相當罕見的文物,並巧妙搭配自然界中常見的鳴蟲(蟈蟈)和食用的植物(竹筍)。展覽即日起至114年5/11於台博館一樓西展間展出,更多展覽及相關活動詳情請至台博館官網>教育活動查詢(http://www.ntm.gov.tw)。

賴祥蔚》不能用「知了」稱呼臺灣蟬

【愛傳媒賴祥蔚專欄】這幾年常走登山步道,連帶注意起昆蟲。夏天從孫龍步道走向鶯歌石,看到三個蟬蛻並排(見照片,作者拍攝),忽然想起臺灣的蟬叫聲一點也不像「知了」,為什麼蟬又被稱為「知了」? 說起蟬,一般人最常想到的,就是因其鳴叫聲而又名「知了」,以及在郊區偶爾會看見蟬脫殼之後的「蟬蛻」。 不過,不少人其實都誤會臺灣蟬了,常見的誤會有三:第一、以為蟬是「一種」昆蟲;第二、蟬會鳴叫;第三,蟬又名「知了」。 首先、蟬不只一種,臺灣蟬也不只一種,而是有上百種。在臺灣,一般人比較熟知的是「臺灣熊蟬」。 清朝周璽等人在道光十二年、西元1832年編寫的《彰化縣志》,已經把臺灣的蟬分成了五種。到了西元2000年的調查,臺灣已經有52種蟬,其中33種為臺灣特有種。目前全世界的蟬大約有3000多種,這麼龐大的家族,可能超出很多人的想像。至於臺灣已知的蟬則有70多種,體型最大的是號稱蟬中之王的「臺灣爺蟬」,長約10公分。 臺灣常見的蟬有大有小,例如5公分長、體型較大、黑色的熊蟬,這也是很多臺灣人印象中的蟬,此外還有3公分長的薄翅蟬,以及2公分長的草蟬。至於因為東方美人茶、蜜香紅茶而出名的小綠葉蟬,不到1公分長,一般人不常見。 世界唯一以臺灣命名的蟬是「臺灣暗蟬」,最早是日治時期在北埔採獲,因而命名「北埔蟬」,屬名是「Taiwanosemia hoppoensis」。 其次、蟬不會叫,而且只有雄蟬會發出聲音。 蟬的「聲音」,都是雄蟬所發出的,主要是要用來吸引雌蟬,而且聲音還會有變化,當雌蟬靠近時,雄蟬的聲音就會比較柔和,彷彿展現紳士風度與溫柔。 蟬會發出聲音,但卻不是「鳴叫聲」,因為根本不是從嘴巴發出聲音,而是從腹部發出聲音,在雄蟬腹部兩側各有一個圓的音蓋,下面有發音膜,蟬透過腹部肌肉收縮,震動腹部的鳴腔而發出聲音。所以「蟬聲」跟人類男性喜歡在異性前面展現肌肉,真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三,蟬俗稱「知了」,據說是發出的聲音很像。對此,認真觀察過蟬的臺灣人一定會感到好奇,明明聲音是吱吱吱、吱~,怎麼會是「知了」?這是因為全世界的蟬有兩千多種,只有特定種類的蟬會發出像「知了」的聲音。臺灣常見熊蟬發出的聲音,聽起來一點也不像「知了」,所以如果在臺灣用「知了」稱呼臺灣蟬,臺灣蟬知道了一定覺得莫名其妙,只能「無語」以對。 每次想起蟬,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蟬好像就有種孤單寂寞的感覺,不知道是不是跟早期一首流行歌曲〈秋蟬〉的歌詞有關。 其實蟬是群居的昆蟲,經常集體棲息在同一棵樹上,包括熊蟬等多數的蟬都具有群聚性,所以發現成群的蟬或是成群的蟬蛻,都很正常。在野外看到兩、三個或更多的蟬蛻並排出現,一點不稀奇。 臺灣蟬的脫殼時間,大多是晚上七點以後,傍晚時幼蟲鑽出地面,花半小時爬上離地幾十公分的高處,靜止休息一小時左右才開始脫殼,脫殼的時間不長,大約20-50分鐘左右。 北美洲的17年蟬很傳奇也很有名,不過臺灣蟬的生命沒有那麼長,大約一到五年,成蟲的生命只有兩週至兩個月。 臺灣對於蟬的研究與紀錄還不算多,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精彩的生態紀錄片,為臺灣留下美好的見證。 作者為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歷史作家 延伸閱讀: 賴祥蔚》新店開墾後期的見證岐山巖清水祖師廟 ●內容原發表在ETtoday專欄,改寫收錄於作者新書《穿越臺灣趣歷史》。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