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蘋果日報
已找到 2 則相關結果
【愛傳媒王其專欄】台灣蘋果日報的下一步不但媒體關心,兩岸政治界也同樣注意,沒處理好也許會從商業糾紛變成政治爭議? 台灣蘋果日報這次要出售的新聞網,過去表現向來優異,去年牛津調查週觸及率達23%、Alexa排名40、日均總瀏覽數超過300萬。蘋果日報網站在2019年4月調整為付費會員制,新聞網的每月網路流量從1億降至3000萬;去年的7月再恢復為免付費後,流量又瞬間成長超過4100萬。因為創辦人黎智英在香港出事,台灣蘋果日報多次傳出要賣,今年5月18日也停止紙本發行,現在只剩下網站。這半年來蘋果日報不斷裁員瘦身,但網站流量也跟著掉,從最近數字反應看來,蘋果日報網路流量將不再若過去的風景了,除非換了新老闆有新政策作為。 媒體界資深人士提到,蘋果日報現在的困境不只網路流量下跌;還有衆多買家出高價卻「不得其門而買」,卡在兩岸政治敏感關係;甚至每月虧損數千萬元的營運壓力,讓整個公司籠罩在不安的氣氛中! 有報導說,今年9月香港法院已經同意港府對香港壹傳媒公司清盤的申請,並指派清盤官清算台灣蘋果日報的資產。因為台灣蘋果日報是香港壹傳媒的分公司,香港法院既判決強制交出公司資產,台蘋的董事再也無權代表公司處理任何資產交易。早先傳來台灣有多組人馬準備買台蘋果日報,現在也沒有人可以作主,形成台灣的買家「不得其門而買」的困境。又據非官方消息說,香港清盤官已經將清算台蘋的案子交給台灣相關單位,但目前政府雖有討論,還沒有做出最後決定,要不要配合香港法院來台灣清算蘋果日報資產?政界人士說,如果政府將蘋果日報問題當政治籌碼,也許可以和香港叫盤,或由台灣清算解散,但這引發國際糾紛風險很大。其次,如當跨國企業的公司內部法律争論,政府尊重國際企業的處理經驗,台蘋可能就被香港清算了。 但台灣蘋果日報內的員工擔心,跨國法律爭議通常都會拖延數年,以台灣蘋果日報現在的營運狀況來說,能否撐得住每天都在花錢的鉅額虧損,才更是重要。 根據了解,蘋果日報去年營收約10億元,但虧損8億元,比起2019年營收少了近3億元,虧損卻增加,這其中有很高比例都在人力成本上。整體而言,蘋果日報近年來營收降低約20%,這與各媒體廣告收入減少比例相當。 根據蘋果日報這幾年的財報表現,台灣蘋果日報現在就算是剩下300人,也同樣是台灣規模很大的媒體,但營運收入一直在下降中,現在的台蘋還有多少「財務實力」令人擔憂。有消息說,台蘋現在帳面上應該有30到50億元,而且海外還有其他事業。這會不會就是壓垮台蘋最後ㄧ根稻草?大多數媒體人都不樂見這個局面。 政界人士觀察,蘋果日報案現在已經陷入僵局中,說不定時間可以解決,但必須要台灣蘋果的現金流撐得住。不管如何,黎智英在台灣媒體界闖蕩20年,從報紙、雜誌、電視到網路,都有前瞻、大胆的成績,台灣,對他而言,絕對不虛此行。而台灣蘋果日報多年來在媒體界,沒有捲入藍綠政治口水戰中,獨樹一格的表現,也令人留下好印象!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愛傳媒王其專欄】台灣蘋果日報網站要花落誰家,傳說9月就會揭曉,但蘋果日報董事們又都在昨天辭職,讓整個交易變得更複雜難料。 蘋果日報這家媒體買賣與一般企業併購很不同,每年虧損超過8億元新台幣,卻仍然有將近5億元的價值,其中最大原因當然在它的品牌信賴度、內容獨立性。根據了解,很多買家看中蘋果都是這原因,但這是黎智英的風格才有這樣結果,下個買家如果不是這樣的黎氏作風,「蘋果日報會還是蘋果嗎?或是變梨子」?很多媒體人都有這疑問。 根據媒體的報導,對台灣蘋果網站有興趣且已曝光的買家包括,代表產藝聯盟的邱瓈寬、建築業寶佳集團、醫美愛爾麗集團,及有線電視的兩位大老、親綠電視台、網路媒體大老闆等。8月的最後一天,壹傳媒請各有興趣買家投標。壹傳媒「有開規格、沒開價格」,就是自己要寫該如何經營、要留下多少員工、然後願意出多少價格等,所以有的買家出價是已包含員工的結清費用,有的會把成本或虧損計上。不過價高者不一定會得標,還要看資格、條件等。業界估計,想買蘋果日報網站,最少準備新台幣10億元,包括初期的虧損,但現在出價都落在3~5億元間。 其中之一買家告訴一位媒體記者,「不過就是買一棟豪宅的價格,要的是話語權」,這也道出很多買家的心聲。的確,很多台灣的企業家或是媒體老闆想要買蘋果日報,就是為了話語權,更重要的是看中它在兩岸政界,還有台灣社會的超然地位。 翻開蘋果日報的財報,其實並不好,這三年來平均每年虧損都超過8億元。聽說有買家要在三年內做到損益兩平,最可能的作法就是先大裁員再減薪。因為,業界都知道也研究過,單一新聞網站要賺錢幾乎不可能,就拿媒體大亨王令麟投資的Ettoday來說,它已經是全台流量最高的領導網站,但一虧就是10年。 而年年虧損的蘋果日報,記者的薪水卻也是台灣媒體中最好的,即使普遍薪資高於其他媒體的台灣各電視台,其主管薪資也可能低於蘋果的主管。聽說,這是黎智英辦媒體的堅持之一,就是給第一線記者足以養廉的待遇,讓他們專心跑新聞。 而蘋果之所以有它的超然地位,另外個特色就是它也是置入性新聞的絕緣體。因此,蘋果日報的現在有買主的計劃中,對是否要開放置入性新聞就呈現正反兩種策略,有人主張增加這類專案,學學現在的電視台網站,就有機會在二、三年內收支平衡。不過,也有老闆認為,如果這樣做新聞就不是蘋果了,但年年虧損怕是免不了的。 這樣的高薪留才、新聞獨立的媒體風格,造就了今天的蘋果日報。但很多媒體人納悶的是,蘋果日報還沒有轉手,為什麼大部份人都跑了?尤其是撑起蘋果日報半邊天的政治、財經記者,幾乎都離開了?一位前蘋果日報主管說,與其說因應蘋果的裁員才走,不如說是因為對傳說中要買蘋果的新老闆沒有信心吧?目前傳說要買的不是現在的媒體老闆,就是有錢有勢的媒金企業家,但都缺少對媒體的理想性格。這位主管說,如果傳說中他們買到蘋果日報後第一件事就是裁員、減薪,做置入性新聞,這與蘋果黎智英的精神完全背道而馳,蘋果就不是蘋果了,所以乾脆選擇離開。 根據了解,很多出手買家都是先談多少年可以收支平衡?都是找財務高手估各種可能收入?反而不是要提出什麼樣的經營媒體者好名單?這才讓媒體人開始懷疑,下個蘋果日報的老闆,如果不是第二個黎智英,蘋果還是蘋果嗎? 媒體界傳出,這個月買家應該只剩兩家,九月中旬可能就會決定;但這兩家都與現在經營媒體者有關係,但也都不是理想性格的領導人,反而比較像精打細算的財務性投資者,或也可能只是買企業保險,這樣,蘋果就真的可能變梨子了嗎?! 但也有人說,昨天9月5日晚上壹傳媒又公告董事全部辭職,包括在台灣幫黎智英處理蘋果日報買賣的葉一堅在內,顯見蘋果日報網站的交易又有新的變數,能否在短期內完成買賣還很難說。因此,要論斷下個蘋果日報的黎智英,恐怕也還要再等等了!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為蘋果日報官網截圖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