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藝術展

已找到 3 則相關結果

簡秀枝/裡外都是藝術 徜徉古根漢美術館天地間

不到古根漢作客,不知道藝術生活化的極致,就在那一口香檳,一個小燻肉串之間。威尼斯雙年展期間,天下藝術群賢共聚水都,少不了的餐酒盛會,此起彼落,而佩姬・古根漢美術館成為「最高尚精緻」的選擇。位於義大利威尼斯大運河旁,巷弄之間的佩姬・古根漢美術館,外表並不特殊,但入 了院子,花木扶疏,散置著國際雕塑名家作品,但人擁擠時,連賈克梅第雕塑作品, 都隱身在聚會人群中,幾乎被埋沒掉。參加了兩次在同一地點舉辦的兩場盛會,一場是1樓慶祝周年盛會,另一次是在頂樓戶外屋頂的藝術家感恩餐酒會,都因是在古根漢美術館裡,而尊榮備至,一席難求。不管是花叢樹林間的1樓廣場活動,還是可以遠眺運河風情的頂樓盛宴,都有鶴立雞群的尊榮優越之感。用完餐、参加完活動,大家必然被古根漢的收藏魅力所吸引,繼續入內欣賞名家巨作,一趟又一趟,百看不厭。根據資料,威尼斯古根漢美術館,係為美國富家女佩姬・古根漢於1948年買下,居住30年,她逝世後的骨灰也安葬在該處,而建築最後捐贈給古根漢基金會並成立美術館,裡面的展示品是她的20世紀藝術收藏,包括立體派、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等美術史上擲地有聲的大作。如果再深入挖掘佩姬・古根漢家世 ,更加羨慕她命好,選對好人家,同時也對藝術,獨具慧眼,一生與藝術為伍。原來佩姬・古根漢為古根漢基金會創辦人所羅門・古根漢的姪女,1898年在紐約出生,父親家族由礦業致富,母親家族則從事銀行業。在她年幼時,父親班傑明・古根海姆於1912年的鐵達尼號沉沒事故中喪生,到了1938年,她在倫敦開設了藝廊,並在二戰期間累積一批藝術收藏。1941年,佩姬・古根漢自歐洲返回出生地紐約,並在隔年開設一間現代藝術館(Art of This Century),展示她收藏的立體派、抽象派、和超現實主義作品。在這段期間,佩姬古根漢也支援當地藝術家和抽象表現主義等類型的藝術發展。直到1947年,佩姬古根漢回到歐洲,她在1948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上展示了收藏,並在威尼斯當地買下韋尼耶・萊奧尼宮(Palazzo Venier dei Leoni),作為她的個人寓所。佩姬・古根漢買下的韋尼耶・萊奧尼宮位於大運河旁,原本設計為5層樓建築,但只在1750年代完成第一層。佩姬·古根漢買下這棟建築後,在內部擺設收藏的現代藝術作品。往後的30年內,佩姬・古根漢持續進行藝術收藏並支援歐、美兩地的藝術創作。她在1949年於威尼斯住所的花園內展示她收藏的雕塑作品,並在兩年後對外開放整棟建物。佩姬・古根漢之後在1969年遺贈她的收藏和該棟建築給古根漢基金會,最終於1979年逝世,骨灰便埋葬於威尼斯住所的花園一隅。1980年,古根漢基金會於原址成立佩姬·古根漢美術館。至1985年,美術館的一樓及地下室已全部改建成畫廊和相關設施,建築的正面、陽臺及庭園景觀也經重新修復與規劃。1993年,接臨美術館的兩棟公寓經設計後轉作為畫廊、店鋪及花園附屬建物使用。1995年,博物館的咖啡廳開幕,並增加更多的展廳和一座雕塑花園。在1999年和2000年,美術館獲得旁邊的兩處房地產權,進一步展開擴建工程。自1993年起,美術館占地面積已擴增一倍至4,000平方公尺。徜徉在古根漢頂樓,啜飲著 特別調製的鮮果汁香檳飲品,再品嚐煙燻鮭魚,塩漬火腿片,心曠神怡,藝術與生活,可以這樣高調完美結合,人生果然繽紛多彩!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簡秀枝/趙春翔藝術展該登台了!

刻意壓縮的深情,反而變成無情,準備了22年,趙春翔藝術展該登台了! 這兩天,我把1997年大塊出版的「絕對藝術家-趙春翔的藝術世界」重新閲讀一次,還是感動不已,我一直以為當年完全是藝術素人的書寫,難登大雅之堂。但事實上,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超越過這本書的資料豐富性。 我彷彿為這回在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即將舉辦的「遠方行星-趙春翔藝術展」,提早在22年前就開始作準備。 原來我早已是well-prepared。 前言 如果說,趙春翔是我生命中的貴人,一點都不為過。他帶領我進入藝術,甚至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價值。 我因為認識趙春翔的作品,進入藝術欣賞、收藏、然後接手經營典藏藝術雜誌。從35歲以後的生命,除了家庭之外,藝術,幾乎成為我生活與作息的全部。 我在趙春翔忌日時,曾經到善導寺送花致意;多次開車到苗栗探視卧病在床的趙春翔遺孀劉雪琴女士;更和趙迷們,因為討論作品細節,可以電話熱線數小時⋯。 後來,我給趙春翔出版傳記,舉辦「趙迷回娘家」、奔走企劃趙春翔在海峽兩岸的展覽與學術討論會……。 做了那麼多事,但我沒有見過趙春翔,一次都沒有……。 我覺得,這是種緣份,是神交。 在趙春翔辭世28年後,我促成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舉辦的「遠方的行星-趙春翔藝術展」。 這是情感發展的偶然, 也是藝術收藏與出版的外溢效應,更是華人藝術發展的必然。一位顛沛流離、走過烽火大時代的孜矻藝術家,不該被遺忘、低估,或邊陲化的。 緣起 1993年6月,挺著6個月身孕的我,到誠品世貿店畫廊看趙春翔展覽。那是小型的個展,香港藝倡畫廊金董建平女士來了,誠品經理趙琍熱忱接待我們一群人。 展廳不大,約莫展出近20幅作品,有大有小,因為當時我完全不懂藝術,只覺得作品色彩繽紛,畫面中,夾雜著各式變型鳥,覺得很新鮮有趣。 拗不過畫廊趙琍的盛情,我訂了幅畫,取名《爭艶》,新台幣18萬元,那是畫廊最便宜的一幅,也是我第一次付錢買畫。 畫展結束後,趙琍央求我再多買一幅,因為同行友人所訂《迴廊》,22萬元,爽約了,沒有去交割,我點頭答應,又加買一幅。 兩幅作品,送到家,我騰出客廳的白牆懸掛。 家

廣容/漁光島國際環境藝術展

本次國際環境藝術展覽11月10日在台南東門美術館隆重開幕,台南市文化局長葉澤山先生親自蒞臨致詞,台北教育大學郭博州院長介紹國際藝術家們,東門美術館卓來成先生表示歡迎,在東門美術館舉辦台灣與國際藝術家們之交流展覽《AR/T/CHITECTURE 環境藝術創作展 》,邀請荷蘭、西班牙等國外藝術家與台灣藝術家一起展出創作,聯展至11月18日。 這次聯展邀請國際藝術家包括Bartek Świątecki、Bartosz Janczak、Coletivo Muda、Daniel Chazme、Maciej Swiatnicki、Robert Seikon、Zacharias Zedz、Adrian Doyle等人,台灣藝術家包括許自貴、郭博州、林熺俊、李政勳、陳建大明、黃金福、陳廷晉、李承亮、林蔭棠及洪明爵等多位藝術家。開幕茶會之後,由台北教育大學郭博州院長當領隊,我們與國際藝術家們一行人坐車到了台南的漁光島。這個偏遠的小島是本次國際環境藝術展演之所在,是一個純樸的漁村。國際藝術家們在這個聚落各個角落開始展現藝術動能,外國藝術家們跟當地居民互動,溫馨感人。當地居民看著外國藝術家來塗牆畫畫做雕塑,開始送三餐及啤酒,當成自家人,完全沒有語言隔閡,真是令人感動。這就是台灣最溫暖最道地的人情味呢! 在這個傳統的漁村,還保存原始民房建築,感覺很像走入五零年代。在這令人懷念之舊建築中,最近已經開始有新的建築樣式,幾棟清水模的毛院子及毛屋,隱藏巷弄裡。建造這些建築的毛森江建築師是安藤忠雄學生,在這個漁村也衍生自己獨特的風格,在這裡欣賞韻味十足的安藤式建築,真是令人驚喜。 從11月初開始,這群國際藝術家們開始進駐漁村,開始在某些角落進行環境藝術創作,在傳統廟宇的側面牆壁上或是在建築物牆面,進行與環境之藝術對話,這些藝術創作與當地的舊建築融合成為新的風格,帶給當地環境新的元素。這些現代與過往時光的對話,在舊屋之肌理堆疊出新的色彩圖形,賦予了空間嶄新的靈魂。而藝術家與當地居民之溝通連結,超越語言限制,藝術就是最美的心靈語言。 目前藝術創作還在進行中,11月22日是漁光島創作完成日,台南漁光島之創意風貌拭目以待。在此活動期間透過漁光島豐富多元的生態環境、文化內容及特殊空間,以保存文化資產及生態資源的角度,以藝術策展方式重現島嶼新風貌。   作者/廣容 愛傳媒中部新聞副主任、《台灣藝術印象派》節目主持人、郭雪湖基金會公關及華巍藝術新聞網藝術總召、、策展人及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