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藝術家

已找到 10 則相關結果

左化鵬/裸女石翁仲 李梅樹佳城險未受波及

報載,台灣國寶級藝術家李梅樹的家族墓園,前幾日被拆毀,我向台灣文史專家朱瑞徵查詢,幸好李梅樹的佳城,未被波及。三年前,我陪朱瑞徵前往三峽清水祖師廟參觀,並陪他到附近李梅樹的佳城獻花致意,李梅樹是他的恩師,兩人師生情深。我和這一代大師,素無淵源,但因仰慕其人,對他的生平事蹟有些了解,對墓前神道上的兩尊裸女石翁仲,留下深刻印象。李梅樹的長眠之所,就隱身在祖師廟附近的一座山坡上,周遭有許多荒塚,我們撥草尋路,來到他的佳城前。我不知道他為何用裸女當石翁仲,也許有這一左一右體態豐腴、眉目含春的裸女石翁仲和他朝夕相伴,能讓他含笑九泉。我注意到他的墓碑寫著「李公梅樹教授墓」。李梅樹一生多采多姿,他是臺灣著名的美術家,也擔任過好幾屆的台北縣議員,並曾利用空餘之暇,在文化學院、國立藝專、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美術系任教。但他盡棄其他頭銜,以「教授」兩字蓋棺論定,可見他對藝術傳承是多麼的重視。少年李梅樹熱愛美術,曾師從當年在台的日本名畫家石川欽一郎,後來,他和台灣著名的畫家陳澄波,兩人結伴,一起從基隆港搭信濃丸到日本求學,學成歸國後,因望重鄉里,一度被邀請從事公職。當時,故鄉的清水祖師廟已年久失修,他立刻卸下所有索然寡味的公職,欣然接受廟方委以重修祖廟的神聖責任。春蠶到死絲方盡,李梅樹從46歲的壯年到82歲辭世,耗盡半生的歲月重修祖廟。重建後的清水祖師廟,不論是石刻、浮雕、或銅鑄,一樑一柱無不精雕細琢,展現中國傳統寺廟藝術的極致,故被譽為「東方雕刻藝術殿堂」。其中最富盛名的是寺廟中兩根「百鳥朝梅」石柱,各50隻喜鵲、白鷺、黑鳶、鸚鵡等各種禽鳥,盤繞在老梅石柱上,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因此清水祖師廟又被稱為「鳥廟」。提到鳥廟,不得不提兩件鳥事。據說,百鳥朝梅柱落成後,有人為邀功向蔣公密報,指百鳥朝梅是李梅樹搞個人崇拜,置國家元首尊嚴於何地?不料,蔣公聽後,莞爾一笑說:「梅花是國花,百鳥朝梅,象徵萬邦來儀,甚好、甚好!」。李梅樹後來得知此事,摸摸項上腦袋,嚇出一身冷汗。又據說,當年,郵政總局擬以李梅樹著名畫作「清溪浣衣」製作郵票。送交警總審查時,又有人密告小蔣指:「溪中浣衣女子,皆頭戴斗笠,有象徵台灣獨立(斗笠)之嫌)」。小蔣聽後,眉頭直皺,後來此事不了了之。終究是稗官野史,不可認真。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朱宗慶/透過藝術家的眼睛 從不同角度看世界

1. 綠光劇團《人間條件2》我最近常對工作夥伴說「用倒數的心情看事情」,這並不是悲觀,反而是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正視每件人事物、美好地看待世界,正如《人間條件2》的老Yuki說:「人生⋯⋯現在看起來,真正像電影⋯⋯沒廣告,一搬歸十年⋯⋯電火一光⋯⋯才知人生安呢就走煞啊⋯⋯」的確,令人省思,也說明了一切。與李永豐認識已久,這次看到李美國的演出特別感動,雖然他的外表看似粗獷,說話也滿口xxx的,但我知道他有一顆細膩的心。過去,他常扮演「喇賽」的角色,這次看他演了情緒如此吃重的角色,非常適合,真的是個很棒的藝術家!結束後,我也特別到後台給了他一個擁抱,一切盡在不言中。2. 雲門2 鄭宗龍《毛月亮》古人常說:「月暈而風」,暗喻事物即將轉變的徵兆,而《毛月亮》提點了我們處在一個什麼樣的世代,以及將走到哪裡。如此精彩的作品,不得不說台灣真的是人才濟濟!看著宗龍從《十三聲》到《毛月亮》,不停挑戰、突破,真的是個優秀、勇敢而大膽的表演家!3. 名家系列《分進合擊》《分進合擊》是擊樂家吳欣怡、李暢與台北市立國樂團的協奏演出,既傳統又創新,充分展現擊樂與國樂融合的多元風格!這次看到吳欣怡與李暢的演出,感觸很深,欣怡是我1982年自維也納回台後最早期的學生,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跟我學習打擊樂,後來高中到美國讀書,成為世界知名的擊樂家,今天看到演出,真的非常開心、感動!連續看了三場不同類型的精彩表演,我想,透過藝術家的眼睛,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世界,不僅能發掘生活中的美與創意、累積美感存摺,亦能抒發平日積壓的真實情感,既放鬆又能充實自我! 作者為打擊樂家、藝術及教育行政工作者、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簡秀枝/中生代傑出女性藝術家謝素梅《安棲Nested 》

時間、記憶、音律與語言,成為當紅國際當代家謝素梅(Su-Mei Tse,1973-)的創作主題,取名為「安棲Nested」的展覽,於19日下午在台北市立美術館隆重登場。這是北美館 第一次為中生代、華裔女性藝術家所舉辦的大型個展,也是第一次在地下一樓的半戶外、半室內的嶄新空間開展,讓饒富生態情趣的《池塘》、《樹與根》 、《許多說過的話》水墨噴泉及《鳥籠》,在開放空間呈現,展現北美館越來越開放、也越來越與時俱進。記者會由北美館長林平主持,策展人克里斯多夫・加洛瓦(Christophe Gallois)、藝術家謝素梅都親臨記者會並致詞,還有瑞士、盧森保、德國外事單位代表、馬陵畫廊,以及台灣藝文界人士。外型嬌小的謝素梅是亞歐混血兒,父親是來自中國廣州的小提琴家,母親是倫敦出生的鋼琴家,她在盧森堡出生、求學,受過大提琴音樂訓練與音樂教育文憑,成為一名大提家後,負笈巴黎,取得當代藝術相關文憑。2003年代表盧森堡取得威尼斯雙年展以《空氣調節Air Conditioned》榮獲國家館金獅獎後,聲名大噪,讓她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更奠定了她在國際當代藝術界的地位。由於擁有一個非常接近台灣在地名字,謝素梅與台灣的結緣很早,而且非常順利。2003年蔡國強策劃「金門雕堡展 」18個個展,謝素梅是受邀的個展之一;翌年陸蓉之舉辦《虛擬的愛-當代新異術》謝素梅也是參展藝術家之一;2006年王嘉驥為台北當代美術館策展或2007李明維的複音展覽,謝素梅都參與其間,台灣藝術界對她一點都不陌生。這個展暨覧,取名「Nested」,讓北美館上下,煞費苦心,有停留、居住、寄託、隱居、既是巢穴意涵,又有保護意味,也有休息、落腳、呼吸、延續⋯⋯諸多用法,最後在兼顧詩性,以「安棲」名之,算是神來之筆 。展覽從盧森堡大公現代美術館、瑞士阿爾高爾美術館、上海余德耀美術館,一路巡迴,北美館是終站。為了因地制宜,北美館展覽除了向高美館借出《許多說過的話》水墨噴泉作品,也向私人藏家曾文泉借了《鳥籠》作品,另外,《藏石III》,也是藝術家為台北展覽量身打造的。策展 人加洛瓦形容謝素梅的展覽,如同一本筆記本,她習慣將日常生活中發生的印象彙集,無論關於視覺、聲音,還是記憶,並以主觀和直觀的方式融合在一起,讓整個網絡的回聲和共鳴,得以發展開來。佔用北美館D、E、F等3個展覧室的大型展覽,包含了雕塑、影像、攝影與裝置的多樣呈現,把聲音與圖像、自然與文化、心靈空間與感知體驗,通通一網打盡。《雪國》一作,是林平館長的最愛,她在記者會中,特別作了介紹。林平說,瘦弱的謝素梅一身紅衣黑褲,在羅馬法蘭西學院梅第奇莊園內的偌大庭園,以網子做成的 耙,孤零零來整地,紅黑是畫面上唯一色彩,她以象徵性的手法,耙去前人的痕跡,當自己的創作「整平畫布」,釋出「初次呼吸」的空間,讓人聯想到日式禪風庭園文化,以耙石作為自我修行。《藏石III》的裝置作品,是謝素梅為該展特別製作,靈感來自中國傳統的「供石(文人石)。古代中國喜好棋琴書畫的文人雅士,經常寄情於天然奇石,藉其沈思靜觀,或感悟哲理。拍攝於柏林舊博物館、法爾內西納莊園以及阿德里亞別墅等歐洲文化 歷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的《某種結構3》,是三頻道錄像作品,是與一位晶球接觸技的雜耍表演者共同合作,水晶球雜技、輕盈感、移動性,有如稜鏡般偏折削弱了輝煌的文化遺產及自其衍生出的藝術指涉意義,竟想不到因而產生了迷人圖像。彷彿飄浮在空間的奇幻世界裡,從歷史的罩袍解放的3座紀念碑,再度煥發新的魔力,引人深思。《槲寄生植物樂譜》,靈感來自謝素梅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在她經常出入的街頭,一排枝幹光禿的樹木矗立於路旁。因此,她把這個視覺經驗,搭配蘇聯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奇(Shostakovich,1906-1975)的《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在視覺與音樂世界之間,開啓了魔幻通道 。蕭士塔高維奇當年的《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是於1959年為形同手足的已故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 ,1927-2007)而作。謝素梅則以該作品向2011年離世的盧森堡大提琴家法蘭西斯・葛阿賓(Francois Groben,1965-2011)致意,特別感動人。源自其跨歐亞文化的背景,以及對世界不同維度的關注,謝素梅的藝術實踐涉及時間、記憶、音樂性以及語言的問題,果然在聲音與圖像、自然與文化、心靈空間與感知體驗等領域之間交互、游移。也許,探索意義的顯現,與其瞬息萬變,是謝素梅的創作核心。從她多達55件作品展覧中,看似簡潔,卻富含可被多重解讀的深意,當中激發出的能量與其形式,正好與外界認知的單純,呈現鮮明對比。謝素梅以「象」為形,試圖將印象、情緒或是記憶這些強烈且稍縱即逝的體驗,變得具體清晰,如同她其中一件作品的標題,構成了「眩轉人生」。總而言之,謝素梅的作品,透過圖像的挖掘,在物體和聲音所蘊藏的潛力中,一再激發觀者的想像力,令人深思玩味不已。4月20日,北美館還舉辦展覧講座,題目是《謝素梅:整個宇宙》,包括鄭道鍊、王嘉驥、楊陽以以及策展人加洛瓦、謝素梅等,共聚一堂,分享心得。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簡秀枝/倒吃甘蔗的99歲傳奇藝術家Luchita Hurtado

簡秀枝/倒吃甘蔗的99歲傳奇藝術家Luchita Hurtado99歲的委內瑞拉姥姥藝術家露西亞・烏爾塔多(Luchita Hurtado,1920-) 剛剛被《時代週刊》評選為2019年全球最有影響力百大人物之一,真是喜出望外。今年元月間,我去紐約,正好看到她的個展,與畫廊相約,5月間我們還要相約去倫敦,參加她在蛇型賽克勒畫廊(Serpentine Sackler Gallery)的回顧展,以及2020在墨西哥塔馬約當代藝術館(Museo Tamayo)的百歲國際展。好消息傳來,我們連夜歡呼慶祝。除了欣賞露西亞・烏爾塔多近似超現實主義的奇發異想,還有她對女性身體與大自然環境的關懷,更重要的是,她逆來順受,在3段婚姻、撫養4個子女,又是邊陲的南美裔女子,要在西方社會立足,談何容易,她的勇氣與能耐,倍令人動容。自許酷好藝術、沒法停歇創作,露西亞.烏爾塔多在取得國際畫廊簽約代理,又有女性藝術抬頭的火熱議題,她越老越忙碌,也越老越風光。以99歲高齡,擠進《時代週刊》2019年全球最有影響力百大人物之一,真是倒吃甘蔗的傳奇,值得敬佩。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簡秀枝/蔡佳葳紐約心經展演 祈福獻創意

在紐約巧遇台灣女兒蔡佳葳(1980-)的心經覽演,倍感親切。 蔡佳葳是傑出台灣當代藝術家,3月1、2日兩天,她在紐約曼哈頓魯賓美術館(The Rubin Museum of Art)書寫經文,展現當代創意與意念力量。 這項展演,展覽名稱叫「意念的力量:再造轉經輪」(The Power of Intention: Reinventing the (Prayer) Wheel)。 長髮披肩、一臉素樸的蔡佳葳,在4樓展場,靜坐隅角,安靜地環型黒色馨香捲上,默寫蓮花心經(the Padmasambhava mantra),虔誠莊敬,為眾生祈福。 以珍藏喜馬拉雅地區佛教文物為主的紐約魯賓美術館,這回以策展方式,邀請蔡佳葳在內的5位國際藝術家,以西藏轉經輪(Prayer Wheel)為正向力量的象徵創作,並表現該館的年度主題「力量」。 蔡佳葳多年來以佛教、心經為其創作泉源,此次除了親自獻身美術館,當眾默寫經文,同時配合展覽,又加展了「蓮師祈願」(A Supplication)及「香環咒—蓮師祈願」(Spiral Incense with Mantras)兩件作品,頗受關注。 「香環咒—蓮師祈願」是以佛教寺廟常見的香環為素材,使用由台南三代經營之製香廠手工製作的藏青色香環,逐字將蓮詩心咒用銀漆書寫於香環上,體現佛教的空虛概念。 蔡佳葳於1日開幕當天下午3時至5時進行公開創作,並吊掛展出,有如簍空漏斗,帶著彈力,倒垂而下,黒色環狀馨香上,爬滿密密麻麻的經文,都是蔡佳葳,一筆一畫,不徐不疾,誠心書寫完成的。 另一牆上,除了影像輸出外,還有一幅名為「蓮師祈願」的大型水彩水墨畫作。 把當代藝術的行為表演、心靈篇章,以及平面創作,同時呈現,蔡佳葳虔誠展藝,走出獨特品創作風華。 我國駐紐約文化中心主任張書豹與館員,

簡秀枝/Bankcy畫作在台北 安裝碎紙機否?大家好奇不已

知名英國街頭塗鴉藝術家班克斯(Banksy )作品現身台北,是否又有碎紙機安裝,大家好奇不已。 富藝斯(Phillips)來台北預展,帶來班克斯等東西方名家作品,吸引眾多愛藝者,前往品覽。 由於日前在蘇富比藝術拍賣會上,班克斯的代表作品「手持氣球的女孩」《Girl With Balloon》上拍,當拍賣官準備以新台幣4000萬元落槌時,作品啓動內鍵「自行銷毀」。作品應聲攪入碎紙機,瞬間成了一條條紙屑,各界為之譁然。 隨後 Banksy 在個人 Instagram 上貼出一段「新作介紹」,畫面中一名帽T男將碎紙機安裝在畫框上,並用手機記錄整個拍賣會現場的片段,並引用畢卡索(Picasso)的名言:「對於破壞的嚮往,同時也是一種對創造嚮往。 (The urge to destroy is also a creative urge)」 富藝斯的作品是幅戴著標制性高帽子的林肯總統彩照,神秘十足。賞畫者不禁東看西瞧,猜測是否又有機關在背⋯,讓新鮮事重演。是否還在嚮往破壞與創造之間,又有驚人之舉!? 這幅作品,約30號大,預估價在港幣100到200萬元之間。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廣容/心靈迴旋: 康木祥之鋼絲雕塑

【轉化】 以101大樓廢棄的電梯鋼絲為材質,台灣藝術家康木祥透過藝術之眼及高超之技術,高溫600度的淬煉之下,經過不可思議之轉化,鋼絲也成繞指柔,廢棄物成為立體雕塑藝術品。這也成為藝術家的一種心靈隱喻,透過這轉化過程,空轉化為有,而生命的廢墟也總會透出光亮,如果有智慧有毅力,堅持到底,苦難是鍛鍊,而我們則是那這曖曖內含光的器皿。 【相遇】 藝術家康木祥,1961年出生於台灣苗栗通霄小鎮。早期以木雕為主,後漸轉為藝術創作,從小鎮木雕,龜山無人島修煉創作一年,以廢棄鋼絲為材質,又蛻變為國際藝術家,這一路之內心淬煉轉折,已經質變,把這種生命的能量轉化融入於鋼絲創作,所以作品才格外動人。 上磊建設趙有義董事長說,第一次在國外遇見康木祥先生的作品,感動莫名,難以入眠。進而邀請康先生回到台灣苗栗原鄉來展覽。透過這些藝術創作,台灣藝術家走向國際,也讓世界看見台灣。 【連結】 從內心之蛻變轉化,就如同廢棄鋼絲轉化為藝術品,生命充滿無限可能。而心靈與外在之連結,你我人際之連結,台灣與國際之連結,這鋼絲串聯了五大洲,也串聯了你我內心之感動。康木祥之鋼絲雕塑創作,已經在法國巴黎、紐約雙橡園及德國等國際巡迴展覽,而回台灣第一場展覽就在苗栗上磊建設謙和寓所,回到藝術家之原鄉。 紐約瑪莎格萊姆樂團首席舞蹈家簡珮如小姐也在11月18日的開幕茶會中,演出即興舞蹈,與鋼絲雕塑對話,心靈張力強烈,令人讚嘆。本次開幕很榮幸應趙董邀請參加,貴賓雲集,包括土耳其代表、監察委員及眾多藝術界貴賓,展現了上磊建設以藝術進行社區藝術營造,帶動苗栗小鎮之企圖心,也令人期待未來更多精彩之藝文盛事。 @展期: 107/11/18~108/1/29地點: 上磊建設謙和寓所/ 苗栗縣竹南鎮光復路263號  作者/廣容 愛傳媒中部新聞副主任、《台灣藝術印象派》節目主持人、郭雪湖基金會公關及華巍藝術新聞網藝術總召、策展人及專欄作家。

廣容/台灣藝術家傳記影音發表會

11月6日下午應邀到台灣博物館,參加文化部、國美館及台灣家庭美術館新書發表及影音作品發表會。 歷年來,文化部從民國81年起,策劃編印《家庭美術館》計畫,透過國立台灣美術館及藝術家出版社合作出版台灣藝術家傳記,目前已經累積121位之珍貴紀錄,以每年十本之進度,不斷書寫台灣藝術重要藝術家之生平傳記,意義深遠。而針對影音紀錄片部分,文化部從民國96年起,也著手發行台灣資深藝術家影音紀錄片,目前已經累積37部。而這次國美館與華視團隊一起合作,也首度完成了陳澄波、林玉山、陳進、郭雪湖及李仲生等藝術家們珍貴影音紀錄片,將可在華視頻道觀賞。這也為台灣近代前輩藝術家們留下寶貴之紀錄,對於台灣藝術史論之建立,彌足珍貴。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先生及華視董事長陳郁秀女士,國美館館長林志明先生、台南美術館館長潘襎先生、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先生、蕭瓊瑞教授以及多位前輩藝術家第二代,包括陳澄波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栢先生皆出席盛會。 1927年台展三少年林玉山、陳進及郭雪湖,在台展一鳴驚人,而今第二代林柏亭先生、蕭成家先生及郭松年先生均繼續傳承台灣藝術之瑰寶,這在台灣藝術史之形塑有莫大之重要性。陳澄波基金會也繼續推廣藝術教育及阿里山申請世界遺產計畫。李梅樹紀念館推廣藝術講座,楊三郎美術館也都成為傳承台灣前輩藝術家創作之重要基地。郭雪湖基金會也繼續推廣郭雪湖先生之膠彩畫作展覽賞析,結合最新文創科技,讓更多人深入了解郭雪湖筆下之台灣風土民情。 在採訪前輩藝術家們後代時,內心除了感動,還有很深之感慨。在維護這些台灣珍貴遺產之際,第二代已經日漸年邁,已經付出許多心血勞力,而傳承守護這些台灣藝術瑰寶的責任,更是政府的責任。所幸,現在台灣州廳也就是舊台中市政府建築,將成為國美館台中州廳園區,為台灣近現代展覽館,呈現台灣近代藝術之珍貴畫作。 很開心參與這盛會,期盼台灣藝術之紀錄能夠更加緊腳步,讓大眾更能認識台灣藝術家之創作,形塑台灣藝術史之風貌。誠如廖新田館長所言,唯有建立台灣特有的藝術史觀,凸顯台灣藝術文化之特質,才能在世界藝術文化舞台佔一席之地。   作者/廣容 愛傳媒中部新聞副主任、《台灣藝術印象派》節目主持人、郭雪湖基金會公關及華巍藝術新聞網藝術總召、策展人及專欄作家。

作為一顆石頭 ── 顏柯夫

圖/顏柯夫  我的記憶裡殘留許多對石頭的認知, 我擷取印象,用抽象的方式去尋找作畫的脈絡。 將情緒轉換為符號,並把自然的美感 加上自己想像的畫面。  【撰文:劉育芳|攝影:吳偉祺】一路蜿蜒,若不是同行的人造訪過遠在三芝的工作室,不知道還要走錯幾次路才能抵達目的地。錯落在山坡上的房子開著整片落地窗,坐擁海景第一排,如果無視兩側有些雜亂的住家,我以為來到地中海哪座有藍白建築物的小島上。  可以想像眼前和藹的男人手執畫筆塗抹丹青的模樣。他說他畫的是大山、大水,但作品卻抽象得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畫作的主軸還是山水,我喜歡山石這種特殊的肌理」老師指了指身後巨幅的畫,「像後面那張,裂開的石頭會因為經歷四季和千百年的時間,累積出不同的紋路。我喜歡去觀察它,所有的的變化都存在一種自然的美感。」  「我超愛石頭,那是天命。小時候算命先生說我是天上掉下來的一塊石頭,那概念就根深柢固了。長大以後人家說我像石頭,個性很硬,不服輸。我在重慶出生,生長的年代對現在人來說是非常嚴苛的環境,要學會去爭去鬥,所以從小性格就很爆烈。」說著自己的成長背景,老師的語調裡多了一些滄桑,和說到畫畫時神采飛揚的樣子不同。 圖/潮人物提供  是記憶,也是創作的養分 「作為藝術家,我不想把身份搞混了。六四學運時身為民運人士,是年輕的時候順應潮流,是環境和時間使然,但那並非我終身的職業,如果太著重於政治立場,讓別人聚焦在上面,對我的認知就會有所偏頗。」雖然不願多提陳舊的往事,但是在老師的畫裡依然可以找到歷史的脈絡,這些風雨已經在他生命裡紮根,無法忽視。拿出收藏品,有好幾幅繪著木偶人的畫,即是在描述那幾段深刻的故事。「在大陸的時候還是學生,還是在琢磨學理技術,真正的藝術觀念卻是在台灣養成。大學畢業後來到台灣,經過二十七年,人生經驗和自己的天性逐步塑造出現在的每一幅作品。在台灣的養成影響我非常多,我的畫裡面有一種溫情和力量,就是台灣人的溫文儒雅。」 圖/潮人物提供  初衷是一切的根本 每個藝術家都是浪漫的,縱使在生活上嚴謹理性的顏柯夫也不例外。「開火鍋店是笨了一點,能不能有收入維持畫畫的夢想才是初衷。最好的藝術家就是不把創作當成職業」說了一半他補充,「能換錢是最好的,藝術家也是人,需要工作維持生活。」「但最基本的是,藝術不為名或利,而是創作的感動。很多藝術家在成名之前就過世,他浪費了一生嗎?其實沒有,若他享受了過程,那這個藝術家就已滿足了。」 圖/潮人物提供  吸收、沉澱,再散發 顏柯夫風格獨樹一幟的作品,就像透過他的眼睛觀覽奇山怪石,也同時認識他的思想世界。「我不喜歡陽春白雪的東西,必須讓人感覺到情緒。好比石頭,歲月累積了很多東西在上面,乍看好像是沒有生命的東西,其實你會發現它的生命跟自然相呼應,並順著自然成長。大山大水不容易畫,山在一般人眼裡就是普通的風景,要讓它成為能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載體,需要方法和取捨。」 圖/潮人物提供  初見老師《層》系列畫,有一種深沉的力量離奇得蠱惑著人心,一旦窺探到了老師其實沉靜無比的內心,又覺得這就是中國山水畫讓人心神嚮往的境界。  如果要形容顏柯夫,我會認為他是中西合璧的極致。許是長年創作中國風景畫,他的靈魂深植道家思維,加上受洗三年,他廣納各教思想,就像走水過的烏龍,這顆堅硬的石頭漸漸變得圓潤柔軟;在創作上他用西方媒材表現東方山水,巧妙的結合,為他帶來更豐富的創作的能量。  顏柯夫 當代畫家,曾於駐村於草山藝術村,擔任過雜誌社美術總監。出生於50年代的重慶,在熱血方剛的少年時期碰到一場轟轟烈烈的學運,後輾轉移居台灣。創作媒介以油畫為主,近期作品有《層》系列畫作。  ・本文經潮人物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潮人物網路平台:https://chewpeople.com.tw/vol5-yungchang-wang-clock-watch/

【獨家】《幽夢幻影》日本藝術家椎木かなえ專訪

【記者廣容獨家報導】在台中藝術博覽會中巧遇日本藝術家椎木かなえ,一眼就被她的創作吸引。幽玄能面般的臉孔,在中古哥德式的頹廢華麗風背景中,輕輕浮現。怪異的夢境畫面,有多張臉孔,多重展現,如夢似幻,有幾分詭異,也有幾分華麗童趣。這味道彷彿達利的超現實主義,充分展現夢境之非合理及非邏輯,描繪了內心夢境最深隱的角落。 日本藝術家椎木かなえ出生於日本兵庫縣,熱愛繪畫,作品在日本畫廊多所展出,2017出版畫冊《同夢》(Same Deram),畫作也被用於日本作家大濱普美子的小說封面《漫長之路》。不斷挖掘內心,呈現夢境幽微之畫面,非常具有個人之特色,也常受邀台灣展覽。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的《夢之解析》剖析了人類夢境之幽微轉化機制,椎木かなえ的創作也刻畫了內心夢境詭異之美。 以下是錄影翻譯:您好,我是來自日本的藝術家及作家椎木かなえ。初次見面,我來介紹和分享手邊的這一幅作品,這幅畫的主題名為入手新面貌的一幅作品。這幅畫緣由是做了一個很有趣的夢,夢境中竟然看到自己和醫生兩人的臉被拉開,而且多了臉,多了手,甚至多了人。這種夢境非常有趣,因此想把它畫出來,如果大家對我的作品有興趣,歡迎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