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藍染

已找到 2 則相關結果

4條工藝行旅路線 發掘中台灣工藝之美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工藝中心)策劃4條工藝行旅路線,從工藝、藺編、原族與藍染出發,巡遊中台灣工藝足跡。 工藝印記|探索工藝原鄉 南投不僅以天然景色優美著稱,也乘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工藝中心所屬台灣工藝文化園區位於草屯鎮,擁有六公頃的寬廣腹地,園區就像是一個大公園,除給予旅人體驗、療癒、休憩及把心放慢的悠遊空間,亦是探索工藝文化內涵的最佳場域。接著,走入緊鄰草屯鎮旁擁有「花園城市」美譽的中興新村,傾聽在地的文化歷史故事,觸摸時光留下的印記,從日常生活的細節中挖掘文化的無窮潛力,享受一段探索工藝與懷舊文化之旅。 自然而生|藺編工藝見學 從藺草生態認識苗栗苑裡小鎮,苑裡是苗栗縣最早開發的鄉鎮之一,得天獨厚的水文與氣候條件使其成為稻作的理想之地,因此有「苗栗穀倉」的美譽。作為藺草編織發源地的苑裡,藺草文化館以藺草生態及獨特原生種的火炎山赤松為主題,打造迷人的庭園景觀,與周圍的環境交相輝映,宛如一幅美不勝收的畫作;「台灣藺草學會」則以五感體驗,延續傳統與創新設計,賦予百年藺編工藝新的生命,讓清新的自然空氣再次吹拂,感受其背後含蘊的故事與文化價值。 部落絮語|賽德克族的織藝與自然 暢遊於部落文化與自然之間,從賽德克族文化出發,深入了解這個古老民族的智慧與傳統,認識精湛的織藝,並親手體驗織布的魅力。從「里山織色纖維工坊」與「熊肯作織布的家」探索從苧麻取出纖維的過程,見證古老技藝的傳承與創新,並欣賞自然與文化的結晶,感受時間在這片土地上的沉澱與流動。 采藍纈染|太平藍染與自然生態的文化旅程 藍染的魅力在於運用多種防染技法,設計出藍白分明的花紋。位於台中市太平區的「水源地文教基金會」將藍染技藝融合在地文化及對地方的人文關懷,讓太平藍染綿延不絕。從頭汴坑感受大自然的靜謐與豐富生態,在太平藍體驗客家藍染,了解藍染原料植物與製作過程,體驗製作獨特的藍染作品,最後到周邊景點蝙蝠洞、蜜蜂生態教育園區了解大自然的生態,開啟一段結合手作、文化與生態教育的旅行。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陳殿禮表示,工藝行旅不僅是對旅行與技藝的深入探索,更是台灣深厚文化的體現,相關活動訊息請至國立台灣工藝發展中心官方網站(https://www.ntcri.gov.tw/)或官方臉書(facebook.com/ntcrintcri)查詢。

【有片】鄭美淑奔走兩岸探索藍染工藝 在台開啟產業化之路

「卓也藍染」創辦人鄭美淑從年輕時對植物就有著特殊情感,經她不斷找尋探索後,發現大陸是藍染起源地,從苗栗、雲南、江蘇和貴州等地,只要有藍染工藝的地方幾乎就有她的足跡。在一針一線之間,讓她對傳統工藝的思考也更為深切,鄭美淑後更研發出自動化設備,替代耗時的人力操作,逐步探索出藍染工藝在台灣的產業化之路。 根據央視影音「明月何曾是兩鄉 藍染映兩岸 共繪中國風」影片報導,鄭美淑大學主修農藝學,對植物有特殊感情。當時學校老師提到藍草植物時都只是一語帶過,讓她不斷找尋探索,後來發現大陸是藍染起源,大陸先民跨海來台,帶來藍草植物和藍染技術,但隨著工業合成染料興起,天然染料在台灣迅速消失。 鄭美淑說,天然藍染在台灣已經消失整整一甲子。她常在想,老祖先在江南有一個織造廠,從織布、養蠶到染上顏色,讓她思考,「以前哪有化學染料,但古時候的顏色卻很豐富。」於是她決定把這項傳統技術找回來。鄭美淑便在兩岸之間奔走,探找傳統工藝的背後。 鄭美淑說,自己做了20幾年的藍染,生產方面到現在還在虧錢。但因為有藍染這個產業作為她的內涵,她在旅宿業發展很好,「從文化旅遊去做結合,用文化來增加旅宿業的內涵,用旅宿業來養文化產業,才能永續經營。」此外,鄭美淑更推出藍染文化體驗課程,讓藍染文化和現代生活之間不再有隔閡。 傳統文化傳承重在「傳人」,深耕藍染行業20多年的鄭美淑堅定認為,依託文化和旅遊的結合,傳統工藝也可以迸出新的生命力、永續傳播。 鄭美淑是中興大學農學碩士畢業,目前為台灣藍四季研究會協會總幹事,至今致力藍染產業推廣已10餘年,除成立卓也藍染染工坊外,更努力讓藍染朝產業化經營,至今復育藍草栽培大菁近2公頃,自製藍靛年產1000多公斤,約佔台灣藍靛總產量7至8成以上。鄭美淑現在苗栗三義有個藍染園區,其中除有藍草園外,還有體驗工坊、藍染一貫作業園區及藍染小舖,此外,宜蘭傳藝中心也設有卓也藍染宜蘭館及體驗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