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蔡明亮

已找到 4 則相關結果

【北影26】蔡明亮《無所住》挑戰電影堆砌成畫 李康生想走一次玄奘取經

2024台北電影節昨(23日)舉行《無所住》台灣首映,導演蔡明亮攜手演員李康生、亞儂.弘尚希出席映後座談。蔡明亮「行者」系列從2012年開始,透過《無所住》實現了10年拍攝10部的計畫,總片長加總起來達7小時之久,「簡直就是一場夢。」而蔡明亮也透露「行者」系列會一直拍下去,下部作品已確定在韓國全州取景,更特別期待現在55歲的李康生到70歲時會怎麼「走」。李康生也表示他最想要行走的地方是中國,從西安出發走一次當年玄奘的路線。 蔡明亮笑稱《無所住》是拍攝「行者」系列中最輕鬆、最純粹的一次,拍攝前作《何處》時,由於和龐畢度中心合作太過用力,這次一直提醒自己要輕鬆一點。《無所住》在美國華盛頓取景,蔡明亮認為相較於紐約,華盛頓是個安靜的城市,因此在電影中不想太過張揚大家熟悉的空間,畫面多以自然景觀、美術館、街景為主。 談及創作理念與反思,蔡明亮認為「行者」系列是一個實驗,想探問觀眾能否接受電影是由空間堆砌而成的一首詩、一幅畫,也分享到自己對於「行者」系列作品都會要求高規格的放映環境,以呈現電影的質感,致力帶領觀眾感受畫面的力量。李康生則笑稱拍攝這個系列就是「一年一次的修行」,當穿上袈裟、開始吃素、剃頭後,心境會自然改變,更容易進入到角色,即便行走在被太陽燒燙的石頭上,也不會管世間如何干擾,都會繼續往前走。 亞儂.弘尚希則表示很高興可以成為這部電影的一份子,並謙虛的說自己在電影中只是呈現出他一天生活的樣貌,被問到是否會想跟蔡明亮繼續「走」下去,亞儂.弘尚表示若有機會與導演繼續合作,自己非常願意透過導演的眼睛看看不同的城市。台北電影節更多消息請關注官方網站(https://www.taipeiff.taipei/tw/)、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taipeiff)或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FilmFestival)。

國際名導蔡明亮臺藝大演講 分享鏡頭語言的秘密

圖說/國際知名導演蔡明亮(前排右一)於演講會後與師生大合照。(臺藝大廣電系會工程組提供)  【實習記者許如茵/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電系學會所主辦的第46屆「藝美獎」系列活動之一《藝期一會》名人講座,於3月17日下午3時在本校影音大樓電影院,特別邀請享譽國際、全球大小影展的常勝軍導演蔡明亮演講,分享其電影美學經歷、影視創作故事,以及對於影像的獨到見解,現場氣氛熱絡。  臺藝大校長陳志誠開場致詞表示,非常榮幸能邀請到蔡導演,蔡導演不只為臺灣電影樹立典範,也不斷地與新秀互動,無私分享長年累積的寶貴經驗,讓年輕世代能開啟多元的藝術眼界。陳校長也提到「藝美獎」是臺藝大年度重要活動,創辦至今已邁入第46屆,也祝福活動圓滿順利。蔡導演首先感謝臺藝大的邀請,並贈送陳校長《蔡明亮的十三張臉》、《影像即是臉》兩本書籍。公共事務組組長陳靖霖也代表學校致贈感謝狀給蔡導演。  這次活動報名表單於短短時間內秒殺,該演講並沒有限定主題,主要希望蔡導演能以自身豐富經歷和過來人的角度分享幫助學生,他表示:「對藝術應該抱持欣賞的態度,重點不在於看不看得懂,在於願不願意接受。」  蔡導演特別提到,他會拍攝長鏡頭的原因,是喜愛光影變化及特殊情感的堆疊,他也知道觀眾都習慣劇情刺激,但要讓觀眾知道,有別的東西可以取代劇情的重要,鏡頭則是他的特殊語言。而這種長鏡頭的運用手法,由於較不平易近人,這也許是為何他走了19年,觀眾卻沒累積。蔡導演認為,「整體來說,我並未認真思考拍攝紀錄片,所以多半還是拍劇情片。但是,我不喜歡人家說,我拍的電影像是紀錄片。」  蔡導演感嘆,當年看片的大學生,出了社會就不看了,由於根基過於薄弱,因此,在主流社會中,觀眾的素質一般幾乎只想看好萊塢片,而結論是,須藉由藝術的力量推動,才能改變既定的觀念。他也勉勵學生應多方觀賞不同類型的影片,藉此累積觀影經驗,未來才能實踐自我創作的能量。最後,蔡導演與學生進行問答互動,學生都表示,受益良多。

哪裡可以,我就往哪裡去:專訪蔡明亮

圖/蔡明亮【口述:蔡明亮/採訪整理、攝影:黃慧倫/資料提供:MoNTUE北師美術館】 一鏡到底的長鏡頭,是一幕畫面的停駐良久;好似藝術,總被認為是為挑戰底線而長,為曲高和寡而拍,但蔡明亮導演說:「看長鏡頭,是一種訓練。」 我們以為自己在看電影,但在離開電影院後,若畫面、空間、時間感通通沒有留在記憶,那我們只是聽到一個故事;不久後,被下一個故事,覆蓋。  台灣什麼都要有故事,一杯咖啡也有故事,說得夠感人就有人買,「故事」變成了消費概念,極度濫情與方便;為什麼你覺得五分鐘的單一畫面很長?因為習慣了快速的「看」,看電影我們要明星、大場面,好玩好笑,慢一點都不行,聽到藝術,直覺是「我不要看,太深了。」所以人愈來愈盲,視而不見的盲,連看到路邊一個乞丐,都會心想:「他看起來像詐騙集團,所以我這十塊錢不要給他。」你看,當一個既定概念放在心裡,我們就不思考了,連惻隱之心都沒了,視而不見。圖/蔡明亮作品 你「看見」了嗎? 電影特殊在它有時間性加空間感;空間用光影雕塑,時間用長度雕塑,我拍長鏡頭,你便有了足夠時間看到「內容」──不是故事,而是被拍攝物的內容。二○○三年我拍電影《不散》,福和戲院歇業的前一晚,最後一部片子播完,觀眾起身走掉,陳湘琪演的瘸腿女售票員在一千個空座位間,一跛一跛走了兩分鐘,當她也離開畫面,鏡頭繼續對著戲院空景拍了三分鐘;為什麼我不喊停?鏡頭在前兩分鐘已經抓到我要的人去樓空之感,但當下我在凝視間,一種預期外的感覺升了起來──我想起這間戲院對我是很重要的;原來我曾跟外公外婆來看戲、跟一班中學同學看一齣早場電影,我談戀愛也在這……可是都過去了,這間戲院不久要拆除,記憶的痕跡將跟著消失。我心想「是誰,先離開了?」是人,因為人有腳嘛,要追逐更新的東西,明明對這個場域這麼有感情,但你還是要離開它,放棄它,甚至有天忘記它──我常說,我們人會變得愈來愈無感,但當你「看見」它,並且看得夠久,你就不會是一昧的收下,你會反思,你的情感與記憶會源源的回來。 圖/潮人物提供 因為太愛,所以不拍 拍完《郊遊》,我感覺身體隨時要死去的那種不好;過勞了,對大環境也不樂觀。「我拍這種電影給誰看?」有時會這樣想,每次拍小成本電影的過程我很快樂,但拍完想到要宣傳、要賣票、要受訪、要演講,我覺得好累,重複又重複,卻見不到環境的實質改變。十年來觀眾有累積嗎?沒有,既定的價值觀讓人只會往一條快速的路走。我就想,如果你今天吃的油是一個老奶奶親手炸出來的,它會有問題嗎?老奶奶沒聰明到知道要用餿水油,她就老老實實用她的手工藝做一件簡單的事,但在這什麼都要工業化、企業化的社會,你反而不相信老奶奶了;對這個不會分辨好壞的時代,我感到寂寞。所以拍完《郊遊》我告訴自己「不再拍為戲院發行的電影」,不討好觀眾,是因為太愛你們,我希望你成長,希望你改變,希望你會欣賞、有接受力。現在,我的退路就是美術館,自在自由、展期長,沒有票房與時間壓力,我不是抗拒,而是掙脫;路不只有一條,哪裡可以,我就往哪裡去。 ●本文經潮人物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潮人物網路平台:https://chewpeople.com.tw/vol2-47thgha/

【大獨家】蔡明亮導演深情獨唱《忘不了》,牽引出《家在蘭若寺》

【記者廣容獨家報導】「忘不了,忘不了你的淚,忘不了你的笑,忘不了落葉的惆悵,也忘不了花開的煩惱。」一生懸念,是痛苦的,卻也是淒美,令人銷魂的。 蔡明亮導演2017年VR創作《家在蘭若寺》,基本母題就是圍繞著人們心底忘不了的懸念蔓延開展。《家在蘭若寺》的故事取材自《聊齋誌異》,卻也是近幾年來蔡明亮導演陪伴李康生對抗怪病的真實材料逐漸堆砌而成。故事大綱描述小康(李康生飾)在山裡休養身體,他過世的母親(陸弈靜飾)出現為他做飯,但是小康卻無法品嘗到母親的料理。在廢墟般的住所,小康獨自寂寞生活著,鄰居是一名女鬼(陳湘琪飾),飄飄然無所適,人鬼卻沒有互動交集。寂寞的小康只能夠與魚精(尹馨飾)對話,人魚之間更發展出詭異幻戀,愛戀糾纏在恍惚虛實之間。人生而寂寞,愛戀懸念是證明真實存在的一種方式,活人及鬼魅異形,都因懸念而存在。然而想即是空,空即是想,這愛念輪迴何時了?  第一部華人VR電影 這部電影由HTC出資5千萬元拍攝,榮獲2017年第74屆威尼斯影展VR項目展入圍,也是華人第一部VR電影。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縮寫VR),簡稱虛擬技術,也稱虛擬環境,是利用電腦模擬產生一個立體的虛擬世界,提供使用者視覺觸覺等感官模擬,讓使用者彷彿身歷其境。從去年威尼斯影展首度開設VR電影競賽單元以來,VR型式逐漸受到重視,日舞影展、釜山影展,以及台北電影節,都對VR電影有愈來愈多關注。 透過VR技術,使用者可以即時觀察三維空間內的事物,位置移動時,電腦可以進行複雜運算,把精確的立體影像傳回產生真實臨場感。虛幻與真實之間,界線被打破了,VR解放了傳統電影的固定觀點限制,反而不容易掌握故事軸線。以往傳統電影中,觀眾是看到導演希望觀眾看到的景象,隨著導演的視覺敘事線走入故事,而在VR電影中,觀眾自己身歷其境,隨自己的感官編輯故事,觀眾自己變成詮釋演繹者,也可能在影像迷失了。VR挑戰了傳統電影敘述方式,有其侷限,卻也提供了某類文本實驗性的可能。  蔡明亮式感官敘事風格與情緒浸潤(immersion) 期待蔡明亮導演如何用VR說他的故事?欣賞了這部電影,不少粉絲會認為蔡導很適合運用VR這個科技來說故事。在他醞釀建構的情感空間中,觀看者可以漂浮著,浸潤著,探索著這巨大情感膠囊的微細肌理,載浮載沉,似欲滅頂絕念,卻又浮出水面,重重回抽一口氣,重返塵世。 蔡導在這個故事中,繼續沿用過往熟識演員,不可避免地也賦予每個角色背後累積的故事質感,觀眾期待的不僅僅是VR技術,更期待的是蔡明亮導演如何用VR技術說他自己的故事。蔡導自是延續了他的感官敘事風格,從《青少年哪吒》《愛情萬歲》《天邊一朵雲》到最近的《郊遊》等影片,蔡導以一貫的長鏡頭,偏無語靜默的畫面,緩慢而撼動觀眾的心。蔡導喜歡運用水的意象,或許因為他本身是雙魚座,格外喜歡以水來呈現潛意識的波動及暗蘊。在水裡漂浮著、魚轉人身、雷雨、浴缸共浴等畫面,濃度甚高的情緒浸潤(immersion)就讓觀眾內心流淌感受這故事濃烈的情感。水是浸潤的、蔓延的,也是穿透的,水象徵情感,也是黑暗不見底的潛意識。  蔡明亮式的老歌,忘不了 蔡導充滿情緒張力的老歌演唱,自是轟動,台北及台中神秘登場,場場爆滿。在台中Forro Café這場老歌演唱會,蔡導與現場聽眾們融為一體,應該是說蔡導情感豐富,一舉手一投足,充滿獨特魅力,真情流露,渲染力十足。演唱曲目包括多首膾炙人口的老歌,在蔡導詮釋之下,格外真摯動人。寂寞的長巷,而今斜月清照。冷落的鞦韆,而今迎風輕搖。這首老歌是蔡導給自己電影《家在蘭若寺》的最佳詮釋,也唱盡了情意幽幽,人的一生有多少親情愛情牽絆懸念,自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脈脈情愁忘不了。  記者廣容為愛傳媒中部新聞副主任、華巍藝術新聞網藝術總召、FM89.9《台灣藝術印象派》節目主持人、策展人及專欄作家。曾獲中正大學文學創作獎(小說及新詩)、著有《塔羅牌戀人: 前世今生的秘語》等。臉書:廣容,粉絲專頁:廣容.台灣藝術印象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