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菩提

已找到 3 則相關結果

【禪師說禪】正法修行才能見證如來聖果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修行是人生一大事,修行人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為什麼修行是人生一大事呢?因為在佛教所謂的「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中,只有「人」才有機會接受佛的正法,所以「人」的福報最大,一切過去、現在、未來諸佛,都必須在人間修行成就。 而人在滅度(死亡)以後,是繼續輪迴於六道,還是往上提升到四聖,完全決定在我們現在這一世,如果在世時修行正法,就有機會入流於聖位,也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所以我們這一世來到人間,是為了要解脫六道輪迴,成就佛菩薩;也可以說,今天來到人間是一個轉捩點,決定自己是往下沉淪,還是向上提升。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修行,只能在平常所學的知識與常識方面下功夫,如果能夠修行,就會明白佛在經典中告訴我們如何才是正法修行,而這種正法修行,是可以讓每位眾生成就無上菩提的正法。既然能夠依照佛在經典中所說的正法來開悟、修行、見證、成佛,那麼這種人當然是最幸福的,而且是最有根器、也最有智慧的。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修行,就沒有這些智慧,也接不到自己本有靈性的智慧與能力,以及無限大的清淨和生命,如果不修行,這一生就是無明到底,會嚐盡人生各種痛苦和煩惱;只有修行,才能提升靈性,改變命運,成就無上菩提。 累世菩提願 今生如來果 一個人的命運,「命」是天生的,「運」是自然的,如果能夠順勢運行,就可以得到天大的福報。換句話說,我們今天投胎到人間,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完成過去世未了的修行、未成就的修行,所以我們要補足過去未了的菩提心願,要讓過去未成就的靈性成就,就在這一世完成。 想要修行成就,就要懂得佛法。什麼是佛法?就是佛所說的一切經教,因為這些經教可以讓修行人開悟,並依開悟而修行、見證,這樣才能成就無上菩提。 佛法分為究竟法和方便法,方便法是一般的入世善法,究竟法則是出世的智慧法。我們在入世上,不但要求善心,還要求出世的般若智慧,這樣才是修行。所以,如果是因為環境因素而修行方便法,有機會還是要修究竟法,讓自己可以直接到達本心,讓本心(也就是佛性)得到究竟的成就。 方便法的修行方式包括哪些?凡是依據「人」的思想、「人」的行為而學習的相法,就是方便法,比方像看經、讀經,如果不加以開悟,不能轉識成智,把佛經的知識轉變為內心的智慧,幫助自己解脫,雖然佛經是經寶,可是因為是用有相法來看經、讀經,沒有實際見證佛經的教義,所以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法。 真正的佛法是在知道佛經教義之後,再加以心領神會、加以開悟,然後依開悟來真修、實證、成就。如果不是這樣修,而是以「人」來讀誦經文、唸佛或持咒,那就是方便法,只求心裡的清淨、心裡的善良,這樣不可能得到般若智慧。 一個人要成就,除了要有清淨的身心,最重要的,是要以最大的智慧,也就是般若智慧,來破除一切無明。眾生就是因為無明,所以不能成佛,哪些無明呢?就是我執與法執,還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我們明白了這一點,在修行上就要真修實證,要真正破除無明,才能到達波羅蜜,也就是淨土。 究竟入禪心 離相見真如 人的壽命非常有限,我們不能將這麼有限的生命,都執著在方便的修行,所以要能夠從方便法的修行,直接進入究竟法的修行,如果能夠這樣做,就是大根器者。 那麼要如何修行究竟法?就是依照佛法來開悟,依開悟來修行,依修行來見證,依見證來成就。此外,還要從心裡來看世界、看人生,要重新認定我們的人生價值,然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了解這些以後,在修行上,我們還要知道什麼是「相」;修行是從現象界、從有相界,成就到實相界,到佛的境界,所以要離相,離四相,然後才能進入無相,再到實相,進入一真法界,才能見證如來,成就無上菩提。 禪宗的修行是修最究竟法,自從世尊以心傳心,將佛心傳給禪宗第一代祖師摩訶迦葉尊者後,曾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無相實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尊者,不令斷絕」。 「我有正法眼藏」,是說佛有什麼寶藏呢?就是能夠成就佛陀的光明寶藏,也就是正法。 「涅槃妙心」,就是可以證到靈性無生無滅、永生的光明世界,妙心就是佛心,這種正法可以讓我們見證到佛心,見到佛。 「無相實相,微妙法門」,這個法是實相無相的,在實相界,不在現象界,所以不能用眼睛看,不能用頭腦思考,也不能用手或身體觸摸,祂是超越的。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這種佛法遠離一切文字相;佛的這句話已經告訴我們,雖然經典非常重要,但不要執著於經典的文字相,而是要懂得祂的實相本義,要直接地轉識成智,作為我們最根本的修行基礎,此外最重要的,就是「直指本心,見性成佛」。 修行的目的是「明心見性,見佛成佛」,這是每位修行人都知道的,可是大多數的人卻都停留在人相的範圍裡。所以要真正的修行,就要真正的開悟,要離相,要無相,要到實相。

【禪修釋疑】體內眾生度盡方能成就菩提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問:請問修行要修多久,才能見性? 答:修行不能見性的原因是因為三大障礙──身體的障礙、心理的障礙及累世業力的障礙。如果不能滅度這三大障礙,很難見性。因為自性本自清淨,這三大障礙卻汙染了自性,既然受到汙染,當然就無法見到自性;就像烏雲遮蔽了太陽,所以看不到陽光。 身體的障礙是什麼?就是體內還有眾生,尤其最怕的是地獄的眾生、餓鬼的眾生、畜生的眾生,所謂的三惡趣眾生。如果體內有這三惡趣眾生,除了會影響身體健康,還會有三惡趣眾生的習性;這些習性就是影響修行的最大障礙。 如果心裡還有三惡趣眾生,就會一天到晚很煩惱、很痛苦,這樣自然會在冥冥中影響我們的心理,成為修行成就的障礙。 第三種障礙是業力的障礙,包括自己過去累世的業障,以及與我們有關的眷屬的業力。其實這三大障礙都是業力的意識,比方身體的障礙就是體內眾生的意識,修行就是要去掉這些體內眾生的意識。 另外還要去掉心理的眾生意識,因為心理的眾生意識會產生無明,讓自己走向黑暗,而不是走向光明。 至於業力意識,是指我們累世所造的業,還有與我們有關的眷屬的業。所以要見性、要成就,就要讓這三大意識障礙都滅度。 修行最重要的是保持平常心,平常心就是自在、法喜,沒有煩惱與痛苦,意識很清淨。如果能保持這樣的心,就是從慈悲心發出來的,這是菩薩的心。 修行要從心入門,尤其禪宗法門是藉教悟宗,藉由宗教的力量,開悟內心的一切清淨,這是禪宗最特別的修行方法。如何保持清淨?就是要破除一切諸相。因為沒有了諸相,才能見到真理。所以在修行當中,要每天都很快樂、自在,不要讓無明的意識干擾清淨的本心,這就是修行。

【禪師說禪】覺悟發願 修行之鑰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雖然現在修佛的人很多,從事佛教研究的人也很多,但人們對佛教的認識仍然非常有限,而且成佛的人很少。為什麼?如果能把其中的原因找出來,對我們在精進修行上一定很有幫助。 有些人修行佛法是法師怎麼說,他就怎麼修。如果這位法師的造詣很深,能夠證到某一果位或某種境界,那麼追隨他修行的人也可能和他一樣,修證到某種境界。但如果這位法師並沒有到達那種造詣,他的領受者就很難了解佛教的真正意義。 善心未究竟 定慧入佛心 我們都知道,佛教的教義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但一般人只知道或是只關注「諸惡莫作」和「眾善奉行」,忽略了「自淨其意」這個相當重要的部分,所以一般佛教徒只知道做善事,不能得到智慧而成就佛陀。 其實,佛也是「人」經過修行以後,才證到正等正覺的果位,雖然世尊是佛陀轉世,但祂教導我們依照祂修行的方法來修,同樣也可以成佛。 當一個人能夠證到「自淨其意」的時候,就會發現這樣仍然不夠,所以我認為,就這樣的佛教教義而言,還不夠圓滿,沒有把佛教教義表達到最究竟。或許經文都是前人翻譯的,難免有遺漏之處,所以成佛的人很少,甚至有些人對「一世成佛」抱持著懷疑態度。 佛教最重要的目的是成就佛陀,做善事雖然可以讓善根圓滿,但不能成佛。如果要成佛,必須要有智慧,善根圓滿只做到了佛教三學「戒、定、慧」的戒。 一般佛教徒都很重視守戒,釋迦牟尼佛曾對弟子說:「雖然有些弟子每天跟著我,但如果不守戒,是不會成就的。有些弟子雖然沒有每天跟著我,可是他能夠持戒,依照我傳的法來修,一樣可以成就。」 由此可知,跟著佛陀修行,首先還是要守戒,以戒為師,可見戒律的重要。然而除了「戒」,還有「定」和「慧」,一樣也不能忽略。 佛教三學「戒、定、慧」,戒是持戒,定是禪定,慧是般若,是絕對的真理智慧,不是相對的。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持戒,「自淨其意」是禪定,然後從禪定中生出智慧、生出般若。 菩薩六度萬行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可見「定、慧」的重要。很多大師,不管他是修淨土宗還是密宗,也不管他教別人修行的方法是什麼,都一定要修禪定,因為只有禪定才能「自淨其意」;從禪定中才能證到佛陀的偉大,才能證到世界宇宙所有眾生的佛性;只有在入定以後,才能證到自己清淨的本性,才能發現自己的般若智慧、絕對智慧,才能證入佛陀的本心。也就是說,你可以自己證到佛陀。 所以佛教的教義,不是只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而已,應該還要更深一層地了解,在本來清淨的自性以外,還會發現法性,然後再發現佛性,最後證到無上菩提,這就是自證,自己證入本心。由此可知,見性是成佛的第一步,並不是見性就成佛了,不是見性就是正等正覺。 所以我認為,佛教的教義除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如果要成就佛陀,還要再加上「自證本心」。如果佛教只到「自淨其意」,最多只能到達見性,還不能成就佛陀。 覺悟菩提道 佛師引歸途 什麼是佛?我們先來看看「佛」這個字,它的左邊是人,意思是說,要成為佛陀者,一定是人;只有人才可以成佛。為什麼呢?我們常聽人說,「人身難得、明師難遇、正法難聞」,確實是有其道理的,因為佛與人以外的眾生不一樣,就是多了一個第三腦室,這也是人與其他動物不同的地方,在人體來說,這個地方就是淨土。 很多修行人都希望能到西方極樂世界,但要去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要能夠自度;要自度就要先覺悟,如果不覺悟,要如何自度?如果不能自度,更遑論要度他人,而且還要靠菩薩來度自己。也有人期待自己在百年以後,菩薩能夠度自己到西方極樂世界,可是他卻沒有想到,自己應該早點來修行,由自己自度去西方極樂世界。 什麼是覺悟?要如何覺悟?有些人覺得,自己生活過得不錯,所以不需要修行,往往要等到走上絕路了,才警覺地發現,應該要走覺悟之路;等到快要死了,才想到佛菩薩,以前接引他來禪修,都說沒有時間,其實時間都是自己安排的,就看你願不願意做。 什麼又是開悟?要開悟什麼?當年世尊也是在開悟以後,離家修行,才找到解脫生死的方法。他在六年訪道的過程中,請教了所有大仙,都沒找到真正解脫生死的方法,後來他到雪山(喜瑪拉雅山)修行,在冰天雪地中禪定了三年,也苦修了三年,修得骨瘦如柴,一點元氣都沒有,就在快要斷氣的時候,有人供養羊乳給他喝,等到恢復體力以後,他開始有所覺悟。 覺悟什麼呢?他發現自己這樣苦修不是辦法,修到哪天生命結束了,依然不會成就,所以就一個人默默下山。當時跟隨他一起修行的五位隨從,以為他放棄了修行,就一一離開他。 其實,人的知識很有限,當自己還沒有智慧的時候,很難了解聖者的想法,因為人都是用知識來思考,但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就不一樣。 心如菩提葉 自淨根塵滅 此時世尊沿著河邊而走,他找到了一棵菩提樹。說到菩提樹,屏東達摩道場也有一棵,我非常欣賞這棵樹,它的葉子長得很像心臟,而且很光滑,不會沾染灰塵,同時它的葉柄很長,如果有灰塵,隨風一抖就散落了,所以我很欣賞菩提樹。 我們每天生活、工作,點點滴滴都是佛法,如果聽到別人說自己壞話,或是與人意見不合而吵架,如果能像菩提樹長長的葉柄一樣,表示心量大,撣一撣就沒事了,就像菩提樹抖一抖葉子,灰塵就掉了。 當時世尊在菩提樹下做了一個決定:「從今天開始,如果我不能成就佛陀,就死在這棵菩提樹下。」他發了一個這麼大的願心。 我們知道,要成就佛菩薩就要發願;我們修行也要發願。當然,要成就佛陀,就要「悲、智、願、行」,不只是修自己,更要利益眾生;要看到整個宇宙眾生,不是只看到家庭、社會、國家,要看得更遠。 所以世尊那天晚上發下大願後,就看到滿天星星閃閃發光。這滿天的星星不是天上的星星,而是世尊體內的每個細胞(眾生)在發光,這就是所謂的「夜睹明星」。 世尊在菩提樹下參什麼?參自己如何開悟,結果他發現,雖然人比其他眾生聰明,也比其他眾生理性,為什麼還不能成佛?因為我執和法執太重。 什麼是我執?什麼是法執?我們修佛法,不但要追根究底,還要活學活用,我們要把經典上學到的,活用在世法上、修行上和利益眾生上,這就是「轉識成智」,要把知識、常識轉變成智慧,把佛經或聽法師說法的內容轉變成智慧。轉成什麼智慧?轉成可以做為我們修行或利益眾生的智慧。 許多人都忽略了這個非常重要的一環,只是一直不停地研究再研究,把經文背得滾瓜爛熟,結果反而成為一種法執,又沒有輸入心靈。一般從五官進來的訊息都會先到第六意識,最多到第七意識,總是停留在大腦,沒有進入心靈。如果能進入心靈,那就是智慧。所以大家在看佛經的時候,要想辦法把經文轉識成智,這樣看佛經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