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菜市場
已找到 2 則相關結果
下班太晚來不及煮菜?買來食材也不會做?不想吃預製菜(冷凍料理食品),據新華社報導,深圳有了貼心的「您買菜,我代炒!」的服務。 深圳鹽田區一家菜市場興起的代炒服務,「00後」牛肉攤主龍泰吉推出「代炒」服務,讓他瞬間成了菜市場「頂流」店家。「開飯店的想不到,搶生意的居然是菜市場!」怎麼想到「代炒」這個點子?龍泰吉說是看到媽媽以前上班後還要辛苦做飯,他就想著能為大家做點什麼。龍泰吉說:「代炒菜是個有意義的事情,能夠分擔上班族的壓力」。 龍泰吉的牛肉攤,分為售賣區域和開放式廚房代炒區。顧客們可以看到食材切割、清洗、爆炒的整個烹飪過程。龍泰吉推出代炒服務後還組建微信群,大部分顧客從網上下單,有時間就過來拿,沒時間我們就炒好送到家裡。龍泰吉表示:「後續打算聘請專業廚師,可能會收取一定的代炒和配送服務費用。」市場裡不少攤販也都相繼推出了代炒服務,整個市場客流多了一倍。 菜市場「進化」,顧客有了想吃什麼自己決定的享受。代炒的價格優惠、可視化的操作、貨真價實的分量,成為代炒的競爭利器。 另一方面,傳統菜市場的環境升級,以全新的功能帶給顧客完全不一樣的服務體驗。付費找別人代替自己完成某件事,在現今社會已經十分常見了。近日,上海、深圳、浙江、江西等多地的菜市場內出現「代炒菜」業務,顧客買好菜後,只要在「炒菜」攤付手工費,就可以拎著熱乎的現炒飯菜回家。 在上海開「代炒菜」小店的李冬,店裡以酸菜魚為特色。李冬說:「我們不像做餐飲店,顧客來兩三個人,感覺點一、兩個菜,有點不好意思。我們這就不存在,你就哪怕來炒個土豆絲,對我們來說都是一樣的」。代炒一個素菜收費6元(人民幣,下同),複雜的葷菜小炒12元,如果只買了雞、鴨、魚這類主菜,還提供包括蔬菜在內的配菜服務。 除上海以外,類似的「代炒菜」服務也已在浙江、深圳、江西等多地出現。相比於普通的飯店或者外賣,「代炒菜」意味著更新鮮、更實惠,想吃什麼自己在市場買好,洗、切、炒的全過程都清清楚楚;和固定找家政阿姨燒飯相比,這種模式又更加靈活。 新華社也指出,代炒服務的升級和經營問題。每天上午10點多到中午1點、下午4點開始到晚上7點是忙錄的時間段,如果一次來了十幾位顧客,同時洗菜、切菜、炒菜,難以應付。因此,菜市場的商戶們能否同時提供洗、切的前端服務,是代炒能不能擴大市場的關鍵。 在金景秀這樣的市場管理人員看來,培養、呼籲商戶的協作十分重要,其背後折射出的是服務理念的變化——傳統菜市場如何向「農貿市場+」轉變。代炒服務雖小,解決的卻是從菜籃到菜盤如何無縫銜接的大問題。
「我是在網上看了攻略才來的,一來就看到黃米糕,想買回去嘗嘗。」從四川省成都市前往西昌市旅遊的大學生謝苗苗,和同學在長安綜合農貿市場逛了半天,帶著購買的各類新奇美味心滿意足回了酒店。她表示,同學們現在出去玩,購買特產一定優先選擇當地菜市場,一來價格便宜,二來感覺很悠閒,各種吃食也更正宗。 近段時間,菜市場成為大陸年輕人追逐「煙火氣」和尋找多樣化消費體驗的熱門場所。消費平台美團、大眾點評資料顯示,搜索「菜市場」的用戶中,20-35歲的年輕群體占比超過70%;社交分享平台小紅書上,「菜市場漫遊指南」話題收穫8260萬流覽量;新浪微博「年輕人旅遊不逛菜市場等於白來」的話題閱讀量達到848萬,豆瓣「菜市場愛好者」小組也已超過16萬人。 曾經,菜市場容易給人一種「髒亂差」的印象。但如今,大陸有不少傳統菜市場走上突圍改造之路,變成兼具生活氣息與時尚感的新型集市。為吸引年輕人的興趣,菜市場建設更注重現代化、美觀性,並積極開展跨界活動。例如,一些菜市場會舉辦藝術展覽、音樂演出、手工市集等活動,將生活、文化和商業結合,打造出獨特而有趣的消費場景。 三源裡菜市場是北京的「網紅」菜市場,市場內遍佈各處的粉紅色標牌十分吸引眼球。「生活甜甜,好柿連連」「無需多鹽」「櫻有盡有」等一批創意標語成為年輕人們喜愛的拍照打卡點。此前,這裡和藝術家聯名舉辦過書法展、藝術展,開過商業發佈會,還承接了BMW、立白等知名品牌的一批潮流快閃活動。 浙江省杭州市的紅石板農貿市場由國際知名設計師參與設計,在市場裡開設多家咖啡店和麵包店,讓年輕人實現「坐在菜場裡喝咖啡」,市場周邊還發展成為咖啡文化聚集地。翰林農貿市場則因搭建小型的讀書空間和鄰里食堂「一炮而紅」,是大陸首個設立書享閱讀展的農貿市場。 在大陸,伴隨著年輕人對菜市場的關注,「菜市場旅遊」「菜市場文學」等也日益火爆。一些菜市場甚至成為城市的地標。對年輕人來說,菜市場往往能夠反映當地的地方特色風貌和文化多樣性,在滿足實際需要的同時帶來更加綜合的文化探索和體驗。 「菜市場是年輕人逃離壓力的『避難所』。在這裡,他們更有生活的實感,也能看到城市純真的一面。當今時代,把生活方式融入柴米油鹽之中,可以看作是一種『返璞』和『回歸自然』。在對話過程中,年輕人會願意慢下來,沉浸式體驗這種生活美學。」三源裡菜市場內「本味農莊」的攤主陳先生表示。 業內人士指出,在果蔬超市、電商平台、社區團購等衝擊下,不少大陸傳統農貿市場面臨客流減少、經營困難的問題。這幾年菜市場探索出不少轉型辦法,通過改造升級增加了人氣。然而,在年輕人裡「出圈」不等於讓老年群體「蒙圈」,打造「網紅」市場的同時保證產品服務品質,讓菜市場既能打卡拍照,又能服務好民眾生活,方能真正回歸其「便民」「利民」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