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菁礐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百年工藝現失傳挑戰 湖山國小設藍染課創無限生機

【愛傳媒文化大學張嘉容、蘇建銘、徐嘉妤專題報導】緩緩流淌於陽明山秘徑間的菁礐(音同「確」)古圳,其歷史已有百年之久。而「菁」指的便是大菁,為製作「藍靛」的主要植物,曾廣泛生長於陽明山內各個溪谷旁。早在19世紀初,藍靛成為臺灣外銷產品的第一名。可惜自人工染料普及後,製作藍染的榮景便不復存在,被時光留住的僅是一個個以「菁」為名的路牌及供人體驗的觀光農場。  藏於基隆市暖暖山林中的大菁休閒農場,是少數使用傳統藍染手工藝的工作坊,主要以製作藍靛為主。早期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前身為工藝研究所)因需大量染料來推廣藍染文化,便在雞籠文史基金會的牽線下,來到大菁休閒農場。 種植耗時間難大量生產  「主要是這種植物(大菁)不是合成的,它需要種植與採收的時間,要大量生產這些染料還是有困難,必須要有一到兩年的時間準備。」大菁休閒農場負責人王國緯說道。因此自人工染料的興起與普及後,藍染手工藝因跟不上市場的腳步逐漸被淘汰,慢慢地消失在時間洪流中。  不只畢業服飾,湖山國小更讓學生親手縫製束口袋,並加入藍染元素,將藍染文化的精神發揮地淋漓盡致。翁嘉聲表示,而今年的創新在於結合該校特色,製作出藍染雙面的紅包袋。  對於傳統產業的沒落,大菁休閒農場專管黃雪娥表示,政府確實有伸出援手。「我們有去申請行政院勞動部提供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有委派人力來到大菁休閒農場,協助研發藍染。」但此舉仍不足以徹底解決問題。  這一連串環環相扣的艱難處境,讓王國緯像是看到了藍染行業的盡頭,也不願讓兒女接手家業。但出於對藍染的熱情,即便已屆高齡的他,仍懷有一絲希望。「單靠製造藍染製品來賺錢不易,需與旅遊或食品業者來合作,才能生存。」他盼藉由多角化的經營模式,替藍染產業創造出無限的可能性。 注入新生命創無限可能  「山窮水盡疑無路」。也許藍染產業曾迷失找不到通往出口的路,不過現今可說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北投湖山國小自2003年起,將藍染融合在課程當中,除可讓學生從中體驗手作樂趣外,也將藍染的種子種在孩子心中,為藍染的未來增添一絲生機。  湖山國小更把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生活小物,例如手帕、束口袋等小物件加入藍染元素,將藍染文化的精神發揮地淋漓盡致。翁嘉聲表示,而今年的創新在於結合該校特色,製作出雙面藍染的紅包袋。  手作工藝不只讓小學生從中獲成就感外,也能體悟到生命的意義。「藍染它是有生命的,會隨著生命而消逝。」藍染課程老師顏世廷感慨地說。因此透過這項課程不僅讓孩子們學習到藍染的技藝,更能領悟到深遠的意涵。  儘管藍染昔日風光不再,臺灣依然有官、學界持續為延續藍染生命而努力,讓這抹藍能生生不息地在世人眼中,持續綻放屬於它的美麗。 圖/大菁多生長於氣候陰濕之地,曾被廣泛種植在陽明山溪谷間。(攝|蘇建銘) 圖/菁礐古圳其水源為菁礐溪,上游因多有「菁礐」而享名。(攝|蘇建銘) 圖/藍染手工品因工序繁瑣,導致價格高昂,社會接受度不高。(攝|蘇建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