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艋舺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黃鵬仁》十個幾乎被眾人誤解的艋舺

【愛傳媒黃鵬仁專欄】先前領著朋友到艋舺逛逛,朋友指定不要觀光客去吃的東西,要看民居跟生活紋理的地方。在這,就不說去哪裡吃了,只舉出十個幾乎被眾人誤解的艋舺: 第一、艋舺其實不等於萬華、不是西門町、不是大理街、不是西園、不是小南門。 艋舺很小,艋舺小得很傲。 出了長沙街很多地方不是艋舺,出了西園路很多地方不是艋舺,過了昆明街很多地方不是艋舺,城內不是艋舺。城內的人是西門町的人,跟我們不一樣。 第二、電影的艋舺,很抱歉,不是我們承認的艋舺。 芳明館的、八甲的、新起町的老大跟小弟不會那樣。 第三、老松國小曾經這麼多人,是因為當時沒有很多國小。位處新北交接,板橋與其他迦納地區所連結的新北地區橋樑的外地小孩跨橋來念,於是出現了一種特殊的循環,老師特認真地ㄊㄨ一(台語),當時考初中很厲害,到了最後一次考初中前人數達到頂峰11111人。 第四、現在據說只剩下六百多人,而且成了火炬計畫的新移民特色小學。 第五、艋舺的小吃,一如居民的祖籍,都是移民。來自三邑(惠安/晉江/南安)、跟安溪、跟廈門、跟同安,所以食物各色都有。 天佑艋舺,沒有被觀光客跟阿六仔吞打(只有華西街被搞爛)。 梧州街、西昌街、內江街、貴陽街跟祖師廟的庶民食物,還是依然故我,往自己的道理前進或消滅。春夏秋冬,八方吹不動。 第六、艋舺從前清朝的時代就是轉運站,五色人混居,混出了頂下郊拼,三邑人(同樣泉州系)把同安人趕殺到大稻埕。所以對不起,我們跟稻埕的人不熟,且不太往來。事實上稻埕的人登到時機,跟著五口通商,發了起來。他們五月十三,人看人拜城隍,我們十月二二,青山王暗訪。 第七、龍山寺前面的廣場以前是龍山商場,就是一堆攤販被國家梳理後集中的棚架攤販,後來又被馬市長嫌棄,於是安(消)置(滅)到捷(墳)運(墓)共構。 裡頭有,你找全台類似攤販來pk都不會輸的小吃,都被拆散,然後起碼滅種一半。 第八、直興市場是我三姨的地盤,三水市場是我媽的地盤,他們都在日本人的小賣市場外,長出攤販長龍,這就是庶民,庶民無法消滅,只能引導變遷,否則,它就死給你看。 第九、艋舺還有一個特色,沒有外省食物。外省人只長在中華路長沙街的理教公所,我很大了才吃到榙褳火燒、餃子跟啥鍋還有真北平。牛肉麵沒聽過。 第十、抱歉,大理街、糖廍製糖會社、跟煉瓦場不是艋舺,是我們艋舺的菜園,是我們艋舺的化外。 拍謝,以上若涉及夜郎情結或傲嬌心態,請原諒。 作者為知名資深媒體人 攝影/ 愛傳媒記者吳思賢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