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臺藝大

已找到 28 則相關結果

臺藝大運動會歡騰 舞蹈系獲精神總錦標

圖1:臺藝運動會,評審入場,贏得熱烈的掌聲。(實習記者劉鄉雨攝) 校長陳志誠勉強身築夢 多媒系獲團隊最佳服裝總錦標 田徑男女總錦標分由戲劇系、舞蹈系奪下  【記者孟淑華‧實習記者劉鄉雨‧洪寅智報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運動會於5月18日在新北市板橋第一運動場舉行,豔陽高照,賽事進行順利,競賽種類,包含田徑賽、大隊接力競賽、拔河競賽和趣味競賽這四大類,除大隊接力外,每類各分學生及教職員工組。校運會當天,各系踴躍參與,表現優異。最終是由舞蹈系獲精神總錦標,以表揚他們積極參與、遵守規則、有始有終的運動家精神。舞蹈系還同時獲得團隊最佳啦啦隊錦標,另外,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獲得團隊最佳服裝總錦標。  校長陳志誠在開幕致詞表示,希望同學們一如創作般投入運動會,要在研究、創作、運動、築夢上擁有強健的體魄,才能築我們未來的夢。堅韌的鬥志、熱情洋溢的心,亦是臺藝大師生追求的重要目標。陳校長也提及,目前總體深耕計畫的經費已經成長到六千多萬,有這些資金的挹注,相信可為同學們的學習環境與內容帶來很大的助益。  在大隊接力競賽中,學生組之女子2,000公尺(20人)大隊接力由舞蹈系、戲劇系、圖文系分別獲得一、二、三名;男子4,000公尺(20人)大隊接力,則由戲劇系、音樂系、 國樂系分獲一、二、三名。  另外,在拔河總決賽方面,最終的成績出爐,冠軍是國樂系、亞軍為圖文系、季軍則為美術系。  趣味競賽方面,由 戲劇系、舞蹈系和圖文系則贏得袋鼠跳的前三名;無敵風火輪的前三名分別由圖文系、國樂系和舞蹈系奪得。  學生部分的田徑賽項目最為精彩,在歷經100公尺、200公尺、400公尺、1500(男)/800(女)公尺、4100公尺接力、4400公尺接力、跳高、跳遠、鉛球等多個項目的比賽後,男子田徑由戲劇系贏得總錦標。女子田徑則由舞蹈系贏得總錦標。比賽成績,可洽詢體育室。運動會最後在校歌聲中,圓滿閉幕。 圖2:校長陳志誠致詞勉勵學生。(實習記者劉鄉雨攝) 圖3:臺藝校旗入場。(實習記者劉鄉雨攝) 圖4:臺藝廣電系許東城百米奪金。(實習記者林昱緯攝)

48屆藝美獎 臺藝大囊括16項大獎大贏家 世新拿下最佳劇情長、短片

圖1/臺藝廣電系主任邱啟明頒發世新大學最佳劇情短片《陰影之下》。(實習記者梁啟建攝)  【實習記者林昱緯報導】被譽為「大學生小金鐘」的第48屆藝美獎「藝s Life」頒獎典禮,於3月25日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研大樓10樓國際演講廳舉行,主辦方廣電系今年特地與「中嘉寬頻」合作,開啟產學合作典範。報名獎項包括平面攝影類26件、廣播類42件、電視類47件,以及今年新增中嘉寬頻地方主主題特別獎項,競爭共計34獎項。當天由中嘉寬頻旗下的新視波總經理徐雪玲代表出席,及廣播界臺藝傑出校友邵大倫、鬼斗攝影師邵庭魁、國家貢獻展作家溫世凱及人氣演員曾敬驊等,均應邀出席頒獎典禮,現場氣氛隆重且熱絡。  本屆藝美獎主題從「藝術源於生活」出發,主視覺採用美式塗鴉街頭風,色彩鮮明活潑,廣電系主任邱啟明致詞表示,「我們要一直做有意義的事情,做有意思的作品,這才是我們坐在這裡的意義。」,鼓舞參賽者。典禮主持人由廣電系三年級的邱沓攽及李慈恩擔綱,活潑逗趣的主持風格,尤其在以入圍作品名稱為靈感,精心編寫、組合而成的串場劇中精采的表現,也為典禮掀起一波高潮。  本屆賽事各界高手雲集,其中由世新大學《深層壓迫》、《陰影之下》及《祈堂的黃金年代》分別抱走電視類最佳劇情長片、短片與最佳新聞專題,作品皆深受評審青睞;最佳音樂錄影帶獎由朝陽科大的《Once More》奪得,氛圍與節奏引人入勝;政大《聽的大信徒》與《Missed Memories》則分別獲得廣播類最佳綜合、音樂節目,輔大《Roundabout Station》獲得最佳教育文化節目。而新獎項的中嘉寬頻新聞專題及地方主題紀錄片,則分別由世新大學及臺藝大分別奪下。  另外,臺藝大本屆也不負眾望,包括《異鄉人在地事》拿下最佳綜藝節目,《后台》獲得最佳紀實節目,廣播類《少一片垃圾,多一線生機》獲最佳公益廣告,《愛在1942》獲得最佳廣播劇,《Mirage》、莊宜蓁《2046》則在平面攝影類奪下最佳單張及系列作品,另外,還包含各項技術類獲獎,本屆藝美獎中本校共計囊括共16項大獎,表現十分優異。 圖2/演員曾敬驊(左)頒發臺藝大最佳綜藝節目獎《異鄉人在地事》。 (實習記者梁啟建,林昱緯攝)

臺藝大偕同國際知名藝術院校探討高等藝術教育新常態

【愛傳媒報導】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際事務處主辦之「高等藝術教育新常態-國際藝術大學校長論壇」於11月18日假臺藝大福舟廳舉行,邀請四所姊妹校校長暨副校長,針對疫情期間的藝術教學、展演交流方式進行線上主題式討論,做為後疫情時代未來多元合作形式之展望,並藉此論壇深化學校與國際藝術機構的夥伴關係。與會之姊妹校包含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Vienna, Austria)、英國皇家音樂學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 UK)、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 Singapore)及加拿大安大略藝術設計大學(OCAD University, Canada),本處另邀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陳貺怡教授擔任主持人。  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司長李彥儀博士於開場致詞時提到,現今臺灣邊境已經開放,樂見臺藝大辦理國際校長論壇,以探討藝術教育轉型及未來趨勢,實現集體共好的國際藝術教育。  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與表演藝術大學國際事務暨藝術副校長Professor Johannes Meissl於專場一「後疫情時代的音樂教育」中介紹,該校面對疫情時進行混和式的表演與教學,建立泛歐洲的數位校園。  專場二「英國皇家音樂學院2020年經驗談」中,學術副校長Professor Timothy Jones提到該校實施線上與傳統併行之教學方式,透過平台為媒介進行比賽及音樂會發表,觸及到多個國家受眾群。  南洋藝術學院蘇惠蘭院長於專場三「南洋藝術學院的線上藝術教育實踐經驗」提到該校將會是新加坡政府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藝術大學。自疫情初,該校實施翻轉教室的教學方式,並透過線上學習平台與社群,以遊戲帶動學生學習與協作。未來將持續透過混合式教學,創造更有效的教學環境。  專場四「疫情時代之關鍵轉折」由加拿大安大略藝術設計大學學術副校長Dr. Caroline Langill提到該校除了線上線下的混和學習環境,也特別著重於疫情中學生的學習權、身心平衡發展與線上線下的混合學習,使學生能夠安全且不中斷的學習。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陳志誠博士於專場五「臺灣藝術大學文化治理」中提到臺藝大以文化藝術作為治理主體,打造展演映論基地空間,期待透過學創平台、台灣人才智庫,以及五大實驗中心的成立等,攜手進行巡演、論壇、出版等交流計畫。  透過此國際校長論壇,除了深化臺藝大與不同領域專長姐妹校之間的關係,期待未來透過後疫情的創新模式,擴大彼此的合作範圍,創造永續環境並擁抱更好的未來。

臺藝大67校慶 金鐘金曲校友同慶

圖1/臺藝大第67屆校慶,金曲歌后艾怡良於校慶晚會中演唱。(實習記者劉鄉雨攝)  【實習記者劉鄉雨/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於10月29日迎接第67屆校慶,因應疫情解封,校方準備了園遊會、趣味遊戲、晚會及各系美展、市集等豐富活動,晚會從晚上6時30分開始,在臺藝表演廳舉行。開場由臺藝大的國樂系及音樂系演出,充分展現該校藝術大學的特色。  校長陳志誠致詞表示,本校校園建設從拆除老舊圍牆、景觀綠化,到各系所營繕維修與器材添購,都在歷任行政同仁們的努力下,獲得斐然的成果,軟硬體全面升級。陳校長強調,南側校地已經收回約百分之九十,臺藝大的二校區亦新設多媒體設備,期望打造更加科技化的先進校園,持續為臺藝大師生,提供優質且安全的學習空間。  今年園遊會特別規劃卡拉OK大會、百人投籃競賽及美食餐車進駐,還有大型充氣溜滑梯,當天雖然下雨,但不減民眾熱情,社區民眾對於投籃遊戲特別熱衷。除有各系的校慶美展及工藝系市集之外,也開放學生報名文創商品攤位,吸引許多人前來參觀或消費。  校慶晚會除了表揚優秀校友之外,並邀請曾獲金鐘獎戲劇節目最佳女配角的孫可芳以及金曲歌后艾怡良回娘家。歌手艾怡良曾榮獲第28屆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獎、第30屆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以及第58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的臺藝大傑出校友,特別選唱獲獎金曲《Forever Young》,歌聲讓觀眾如癡如醉,演唱完畢,獲得全場掌聲如雷。她特別感謝於臺藝大就讀時所獲得的栽培與養分,同時鼓勵在校學弟妹們要永保初衷,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以forever young的心情努力達成自己的理想。晚會於晚上8時30分圓滿落幕。 圖2/臺藝大第67屆校慶園遊會,雖雨中舉行,不減民眾熱情。(實習記者劉鄉雨攝) 圖3/臺藝大校長陳志誠於校慶晚會致詞。(實習記者劉鄉雨攝)

郭少宗》永遠深印心崁的美術科教室

【愛傳媒郭少宗專欄】分享六年前對母校台灣藝術大學的心情: 10月底的台藝大校園人車喧騰,熱鬧繽紛。裝扮鬼臉的年輕人成群簇擁,用力的揮霍燦爛的青春;強擠創意的畫作,安詳懸掛牆上,似乎彼此看不順眼;「九單實驗藝術空間」高科技的作品,孤獨的窩居老舊的屋舍;氾濫的攤位漂浮著廉價的食物香氣與吱吱喳喳的笑聲。 還有三五個成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出現在充滿青春氣息的校園,.....顯得有些唐突,有些超現實。 這正是母校六十週年校慶,那個游離的老靈魂,就是老郭。 1972,四十三年前人那一顆燥動亢奮的心依然砰跳至今,除了該遺忘的已經遺忘,不應遺忘的也徹底拋棄。 如今,重遊舊夢,彷彿孤鬼徘徊故居,憑弔逝去的當年的躊躇與壯志,卻又喚不回,那惆悵與期許。 這是永遠深印我心崁,縈迴夢中的美術科教室,那裡埋藏了我三年的青春啊!回校留影,倏忽四十載矣。 作者為藝術創作者 攝影/江俊宏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愛傳媒立場。

破解被誤解的歷史 《穿越臺灣趣歷史》12月19日簽書會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賴祥蔚出版新書《穿越臺灣趣歷史:從猛獁象到斯卡羅,考古最在地的臺灣史》,挖掘大量的臺灣歷史,破解許多被誤解的歷史,一探比小說還要精彩的真實事件。 臺灣第一位縣長下場悽慘 鄭成功剛到臺灣時,主要還是軍事統治,雖然設立府縣衙門,也任命了知府、知縣等官員,但是這些官員都是從部隊指派,平常任務也是以軍事指揮為主。在鄭成功的團隊裡,知縣的位階其實不高,祝敬與莊文烈因為並列臺灣史上第一任縣長,得以「名垂青史」。至於後來的縣長或州長是誰,很少人關心,如今恐怕也不容易找到完整的資料。從現有的文獻來看,兩人似乎沒有留下什麼豐功偉業,祝敬只當了半年多知縣就丟官,還賠上一命,因為他苛扣軍餉而遭到處死,還禍及家人;莊文烈就沒這麼慘,他當了一年多的知縣,後來的發展沒有太多記載;在日治時期因為史書寫錯誤,一度被誤以為名字是莊之烈。 賴祥蔚博士專長為通訊傳播政策與歷史文學,連續多年獲得學術研究獎勵,著作曾獲選行政院新聞局優良課外讀物、國家圖書館「臺灣出版Top1」,近年投入臺灣歷史寫作,在多項劇本獎與文學獎入圍及得獎,著有歷史小說《台灣血皇帝:血海帝王霧峰林文察》(時報出版)等著作。賴博士在收集史料撰寫歷史小說的過程中,發現許多不被大眾熟知的史料,經過梳理,寫成了99篇引人入勝的短篇紀實。 基隆差點變成臺北府城 西元1854年,福建小刀會數千人在對岸被擊敗,跨海流竄而來,從海上攻佔基隆。當時讓清朝在臺的官員苦於難以救援,後來靠著官方動員民間一起合作,才擊退了佔據基隆的小刀會。基隆是本來規畫的建城之地,當時福建巡撫丁日昌就認爲基隆戰略位置重要,應該建造臺北府城於基隆,但是海防大臣沈葆楨偏愛在臺北建城。當時有官員跟地方勢力勾結炒地皮,所以改成在臺北建城,而且挑選的艋舺土地還是當時低窪容易淹水之處,根本不適合建城。正因地理位置不理想,所以土地便宜,適合炒地皮,這是古今不變的炒地皮招數之一。 《斯卡羅》、牡丹社與花東主權 當代臺灣的命運,受到「牡丹社事件」的影響非常深遠。西元二○二一年廣受矚目的公共電視旗艦大戲《斯卡羅》,正是牡丹社事件的前傳,西元一八六七年發生的「羅妹號事件」。長期深耕原住民歷史與文學的卑南族作家巴代,為了採集原住民的口述歷史融入文學,曾訪問過許多部落耆老。結果居然發現:在原住民的口述歷史裡面,根本沒有「牡丹社事件」,也就是沒有臺灣原住民與日本軍隊交火的這場戰役。在原住民口述歷史中,比較鮮明的記憶反而是西元一八七一年的琉球船隻事件,但幾乎沒有提到西元一八七四年的牡丹社之戰。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當時日本出兵攻打臺灣的原住民部落,一開始牡丹社酋長在還沒正式交手時,就遭到日軍以現代化武器殺害。至於其他部落則因為知道攻來的日軍不僅人數眾多,而且武器也遠勝於原住民的老式槍枝與獵刀。形勢比人強,對原住民來講,即使靠著大無畏的勇氣與山區的地利之便,這也絕對是一場難以對抗的戰爭,因此原住民選擇暫避其鋒,退入深山。正因如此,當日本派出現代化部隊,大軍壓境,步步為營,進入了原住民的部落時,見到的只是空曠的部落建築,以及少數仍未撤走的族人而已,所以放火燒光屋舍,宣布原住民投降、日軍勝利。不難想像,對於排灣族來說,根本沒有「牡丹社事件」之戰,他們口耳相傳的歷史真相,是現代化日軍來了之後,族人暫避風頭,等日軍走了再回來重建家鄉,如此而已。 本書榮獲臺北市長柯文哲、民視電視公司董事長王明玉、《斯卡羅》導演曹瑞原、霧峰林家林祖密嫡孫林光輝、德勤財務顧問總經理范有偉會計師、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潘天佑博士等各界重要人士推薦,非常值得一閱。 生在臺灣、活在臺灣,賴博士認為當然應該多知道臺灣這塊土地的歷史,他撰寫這本書除了希望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引領讀者多認識臺灣,期盼拋磚引玉,邀眾人一起耕耘,重現臺灣的真歷史。 《穿越臺灣趣歷史:從猛獁象到斯卡羅,考古最在地的臺灣史》新書發表會於2021年12月19日(日)下午2時00分至3時00分在時報本舖(臺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240號1樓)舉辦。當天霧峰林家林祖密嫡孫林光輝會蒞臨現場,新書發表會邀請鈕則勳教授擔任主持人。

超強臺藝凝聚力 畢業50年舉辦同學會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畢業50年還能舉辦同學會,而且多達17位同學參與盛會!這麼強的同學情感,就存在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臺灣藝術大學廣電系成立於1963年,前身為三年制國立藝專廣電科,第一屆學生各有成就,例如其中就包括後來回校服務,歷任廣電系主任、傳播學院院長的謝章富教授(照片後排左四)。臺藝廣電系目前的系主任邱啟明,還是謝章富教授的學生。 臺藝大當年還是藝專,學校經常面臨淹水的困擾,每逢颱風整個校園都常常被淹沒,最嚴重時水淹一層樓高,留在學校的同學們都逃到屋頂上避難。除此之外,1960年代初期的湳仔溪還沒有被後來的工廠污染,水源清澈,是美麗的溪流。謝章富教授說,或許因為共同走過這樣的歷程,當年入學的同學們感情都很好,這種強大的凝聚力,也變成臺藝人的優秀傳統。儘管現在因為科技進步,平常都可以透過網路聯絡,同學們在同學會還是回憶起許多往事與糗事,最有趣的是,每個人記得的版本還小有出入。 今年的畢業50年同學會聚餐結束之後,大家仍依依不捨,互相祝福健康第一,期待下一次的同學會。 臺藝大廣電系在1994年改制為四年制廣電系學士班,2007年開設碩士班,目前兼收對於影音創作或是傳播研究有興趣的碩士生;2016年由傳播學院設立了影音創作與數位媒體產業博士班。

短影音當道 紀錄片出現短趨勢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網路世代,資訊爆炸,許多年輕人喜歡看短影音而不是動輒一、兩個小時的電影,或是一整個系列有幾十集的電視劇,現在連紀錄片都出現了短趨勢。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舉辦紀錄片敘事論壇,與會的專家學者除了討論紀錄片的未來可能發展之外,也提到短紀錄片經常受到矚目。 得過多項紀錄片大獎的史祖德導演強調,紀錄片基本的四個元素是角色、旅程、動機與情感,雖然有的紀錄片只有其中的幾個元素,甚至只有概念或是理念,那可能是紀實影像,未必算是紀錄片。紀錄片的概念不會有改變,只是播出的載具可能會所不同,現在流行短視頻,也會有短紀錄片,怎麼敘事,要看目標觀眾而定,基本上還是要有前述的四個元素。 由於紀錄片常常由當事人口述,但是口述內容未必正確,史祖德導演特別對於紀錄片的正確性指出,他2013年跟國家地理頻道合作,該機構非常重視拍完之後的研究報告,最少會有兩本碩士論文等級以上的佐證,再經過許多審查,如果發現錯誤,就要全部拿掉。 獲得許多紀錄片大獎的陳志漢導演認為,所有可以呈現特定時代影像的剪輯,包括在電影裡面的往日真實都市風貌,都可以算是紀錄片,但是狹義來看,有明確觀點以及想要表達主題的才是紀錄片。 曾經獲得金馬獎提名及華語傳媒大獎的紀錄片導演黃惠偵認為,紀錄片是最有創造性的類型,因為劇情片布托劇本,紀錄片常常需要創作者自己設法把故事講完。她認為紀錄片的創新不在於形式或是技術,而是新的觀點。 清華大學傳播博士游淳惠指出,該校的「清影工作室」會在寒暑假,帶著對紀錄片有興趣的學生下鄉兩個月,去尋找題材,在都市變遷中有很多值得拍攝的紀錄片題材,例如相較於北漂,「老漂」是很受關注的社會現象。 這場紀錄片論壇,是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的臺灣文化政策智庫中心補助「紀錄片創新研究群組」在11月30日上午辦理,論壇主持人為廣電系教授賴祥蔚及紀錄片導演陳頌。紀錄片創新研究計畫主持人為賴祥蔚教授。

58屆金馬獎揭曉 臺藝4校友獲獎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各界矚目的第58屆金馬獎在27日星期六晚上揭曉,臺灣藝術大學有四位校友獲獎! 臺藝大的戲劇系校友劉冠廷、美術系校友蕭百宸、電影系校友解孟儒、視傳系校友艾怡良等四位校友,榮獲2021年第58屆金馬獎,包括校長陳志誠教授等全校師生都高興表示祝賀。 本屆金馬獎,臺藝大的劉冠廷校友以《詭扯》獲得最佳男配角;解孟儒校友以《緝魂》獲得最佳剪輯獎;艾怡良校友以《我這個人》獲得最佳原創電影《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的歌曲獎;至於美術系校友蕭百宸所參與的《月老》,則是獲得了最佳造型設計獎。 此次除了得獎校友外,同時也有其他多位優秀的臺藝校友入圍,校長陳志誠特別在臉書分享照片並且公開表達恭喜,除表達與有榮焉與祝賀之意,也預祝未來更多在電影領域奉獻的專業工作者皆能如願獲此殊榮。

首場白色恐怖紀錄片論壇 臺藝登場 關注人性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臺灣藝術大學11月4日上午舉辦白色恐怖紀錄片論壇,邀請多位資深導演與重要傳播學者參與。 擔任共同主持人的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理事長、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莊伯仲指出,這應該是國內首場結合紀錄片與白色恐怖的產學論壇,意義非凡,他很高興中華傳播管理學會能共同主辦。 擔任主持人的臺灣藝術大學廣電系教授賴祥蔚說,早年資料不易取得,白色恐怖紀錄片仍對揭露歷史真相很有幫助,如今促轉會與人權委員會成立,應可提供更多資料,賴祥蔚提到延燒的「線民」話題,指出自己大學擔任總編輯的校刊以報導促成國民黨黨部退出校園,不知當年有無被監控,但是現場的鄭自隆教授是「刺蔣案」鄭自財的弟弟,則確實曾被監控。 資深導演曾文珍在研究所時以白色恐怖紀錄片《春天-許金玉的故事》,贏得第39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她說以前課本沒有提過白色恐怖,大學時因為聽到許金玉的演講,才知道那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於是投入拍攝許金玉的真實人生,花了六個多月準備資料並且申請輔導金,走訪了很多「不義遺址」,才知道資料只是表象,拍攝才看到更多真相。 大葉大學助理教授、紀錄片導演施佑倫指出,白色恐怖紀錄片最大的困難,在於許多當事人即使事隔多年,仍不願講出真相,尤其是參與中共「省工委」的「左統」人士,不知道是使命感還是受到社會氛圍或是家庭與第二代的壓力,對核心問題避而不談,似乎決心把秘密帶到棺材裡。 得過許多國內外大獎的李惠仁導演認為,白色恐怖紀錄片到目前都還不立體,因為沒有看到加害者,這樣怎麼轉型正義?要拍白色恐怖紀錄片,資訊正確非常重要,但是台灣現有團隊的規模、人力與能力都很有限,他也批評台灣政壇流行模仿韓劇《魷魚遊戲》,不知該劇其實是批判財閥控制司法。李惠仁說,白色恐怖時看個《泰戈爾詩集》就可能被入罪,他回憶在精誠高中高一時因為不滿宿舍菜色,發動罷吃,被教官恐嚇可以移送軍法審判,最嚴重可以槍決,還會影響父母。李惠仁導演想要紀錄這一段過往,可惜當事人很多都已經不在了,他回應提問時說,拍攝《不能戳的秘密》曾經接到恐嚇電話,他不敢跟家人講,只能隨時小心。李惠仁導演目前正在著手進行刺蔣案紀錄片的拍攝。 政治大學教授鄭自隆說,國民黨土地改革能成功,原因之一在於白色恐怖讓當年的台灣人心生恐懼。他說1970年4月24日發生在美國的「刺蔣案」,讓國民黨開始「吹台青」,台灣人開始被重用。在那之前,國民黨統治者幾乎都是外省人,當時內閣只有連戰的父親連震東一位台灣人,由此可見「刺蔣案」對台灣民主有重要影響。鄭自隆說,他的哥哥鄭自財念成大建築系,如果當年不走上反抗國民黨的路,投入建築營造,早就身家數億;現在80幾歲,身體健康,但每天生活費只有200元。「刺蔣案」另一位要角黃文雄則是鄭自隆的學長,也是鄭自財的內兄,如今更加晚年淒涼。他提醒現在大家有罵歷任總統的權利,這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這是前輩們犧牲換來的。鄭自隆教授也強調,不管國民黨或是民進黨執政,都別相信政府,國家機器很可怕。 對於未來如何繼續拍攝白色恐怖紀錄片,與會人士都認為應該回到對人性的關切,至於手法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嘗試,匈牙利拍出的《借問阿嬤》,就充滿年輕人的創意,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對於呈現白色恐怖歷史時期的真相有熱情。 這場論壇吸引許多聽眾,包括臺灣文化政策智庫中心主任、臺藝大廣電系副教授單文婷與許多學者與年輕學子都全程參與。 白色恐怖紀錄片論壇是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的臺灣文化政策智庫中心補助「紀錄片創新研究群組」辦理,紀錄片創新研究計畫主持人為廣電系賴祥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