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自性

已找到 2 則相關結果

【禪師說禪】天地人合一的共振修行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雖說眾生都有佛性,但只有「人」才能夠成佛;所以眾生必須先要有機緣投生為人,才能夠修行,才有機會成佛。 為什麼只有人才能成佛?因為人是萬物之靈,是有智慧的;也因為人有智慧,所以才有修佛的機緣。這就好比一個人為什麼可以當總統?因為他有當總統的機緣。同樣地,一個人能不能修成佛,也是決定在這種機緣,以及一位可以提拔自己成就的「明師」。 真師指迷津 通透天地人 明師對修行人要成就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有了明師的指引,才有可能明心見性。而這樣的明師,必須要具備「天師」、「佛師」以上的條件,才能讓人見性。 在眾生的境界中,因為無明愈來愈重,所以眾生愈來愈多,而能成佛的人也相對地愈來愈少,幾千年來只有數十人成佛而已。 眾生在輪迴中,能夠為「人」已經非常難能可貴,因為眾生在成就「人」的過程中,上上下下,萬一不能上來,就又淪落到「人」以下的法界。而成為人以後,還要能夠徹底覺悟、修行,才有可能成就。 人在修佛的過程中,必須先要見到法性,才能夠見性。但要修到法性、進而再修到見性,是很不容易的,連許多大法師想要見性,也是相當困難,因為沒有證道明師的帶領,所以兩千多年來,只有寥寥數十人能修行成佛,反倒是成魔的人愈來愈多。 修佛最重要的,是堅定自己的信心,不能對自己產生懷疑。如果反問自己:「我見性了嗎?」馬上便會退回凡人的世界,因為這是自己起了疑心,減低了堅定的心念。 我們所有的修行,都在修這顆心,也就是佛心、妙心。在日常生活中,不管行住坐臥,都要把自己當作一尊菩薩,那麼在面對大小事件時,就可以順利處理;如果還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凡人,就會天天發生各種煩惱和不如意的事。 打個比方來說,「佛」是有百層樓高的,但如果修到法性時,心術不正,就會成「魔」,所以魔只有兩三層樓高,兩者相差甚遠。成佛或成魔,只在一念之間。 曾有人問︰「既然人本來是佛,為什麼還要修佛?」又問︰「人既然是佛,為什麼還要變成人呢?」 所謂「人有佛性」,是指人有修行成佛的希望,所以在修行過程中,先要了解什麼是自性、法性和佛性,才知道該怎麼修行、為什麼要修行。 自性包括生命體和生命力,生命體是指物質體,例如血液、各種器官、系統、組織……等等,生命力則是精神體,是一種能量;簡單地說,就是一體兩面,「物質」與「精神」同時包容,同時存在。 在天地萬物中,各有各的本性──人有人的本性,植物也有植物的本性,譬如植物有向陽性,就是它的本性。因為天地萬物各有其本性,所以我們修行,要設法把這些本性全部融合為一,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天、地和所有眾生。 天有天的本性,地有地的本性,眾生也有各自的本性,都是不同的,但只有「人」,才能將「天、地、人」合為一體。如果能做到「天地人合一」,就可以見證法性的境界。 天,包括了許多星球;地,舉凡地球上所有的山、海、陸地等,都是地。在這天地之中,包含了各種不同的生命體,我們要如何把這些生命體都合而為一呢?這是大家要去深思、參悟的。 涅槃妙心法 法性通佛性 再者,我們一方面要把「天、地」放入「人」的身體裡,另一方面,也要把身體當成一個宇宙體,把宇宙的一切也放入「人」的身體裡,合為而一。等到有一天,自己能夠見到佛性時,就會發現人體內有一個大行星,而不是只有人的五臟六腑。到那時,不管想看哪一個星球,都在自己體內,不必再往外尋找。 「天、地、人」本來就是同一個整體,但現在卻各自分開;我們要如何把這三者融合為一呢?必須等自己修到與天地同壽的時候。 人的生命體是一個有形的結構體,如果能把這個有形的人體,與天地之間的精神體融合,自然就會生出一種奇妙的感覺──有人會覺得好像原子彈爆炸,有人會感覺像電光石火一般……,這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見到了法性。 如果要更進一步從法性修到見性,就要去「行」,也就是讓所有眾生都能同時成就──成就無量心、無量的體、無量的法性和無量光,成就一切的無量。等到有一天,當自己見證這「天地」奉獻的時候,就是見到了佛性,那時就會知道,原來大家都是同一尊佛。 今天師父傳給大家的,都是修佛的方法和過程,讓大家有一個正確的概念和方向,而不是盲目地修。尤其最重要的,就是修這顆心,要讓自己能感應「天、地」同時存在,而不是「天是天、地是地、自己是自己」。因為在這無量的心之中,最怕的就是「你還是你」。所以修行一定要有正確的觀念。 自性是需要天天禪定的,這樣修行才會進步,才會有「天地人合一」的時候,才能夠見證法性,進而見到自性。

【禪師說禪】悲智願行 自證佛性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有人問我,修行有沒有捷徑?是有的,就是要有計畫,就像工作、讀書要有計畫一樣,修行也要有很好的計畫,尤其是修行沒有突破的人,更需要計畫。 如果想突破修行上的障礙,首先要從自己的心理開始。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中,關公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修行人也要過五關,而且不只斬六將,要斬八將。 五蘊熾盛苦 清淨了根性 要過哪五關呢?就是三毒二邪「貪瞋癡慢疑」。哪八將?其中七將是五官六意七識,包括眼耳鼻舌身(五官)所感受到的,以及從外界接觸到的根塵。輸入大腦成為思想的意識(六意),還有潛意識(七識),尤其像有些人修行一段時間,有了心得後,不知不覺就流露出慢心,自己卻感覺不到,但周遭的人很容易感受到他的慢心。這些五官六意七識通通都要清淨。 最後一個是心魔。很多修行人要突破之前,會對各方面抱持一種懷疑的態度,包括懷疑人、懷疑事、懷疑物等種種疑心,這是很重要的一個修行關卡,要斬斷心魔。 如何轉化六根?佛經告訴我們要用智慧,這種智慧就是「成所作智」。什麼是成所作智?就是把五官「眼耳鼻舌身」所接觸到的感受以及意識,這些直接接到三界萬物萬象的一切,要把這些不好的都轉成好的,好的要轉成更好的;要把知識轉成智慧,把不圓滿轉成圓滿的。換句話說,就是要讓六根能夠「善根圓滿」。 這些六根就像結一樣,都有「貪瞋癡」三毒。所謂貪,不只是把非我之物占為己有,凡是超越了本份的事,就是貪。什麼是本份的事?比方照顧先生或妻子是本份的事,如果外遇就是貪。為了維持家庭開銷去工作賺錢,是本份的事,如果超越了自己的能力,追求好高騖遠的慾望,就是貪。 瞋,不僅指發脾氣、吵架、打架、暴力等等,還包括心裡的瞋心、不平和嫉妒,或是講話的語氣重一點,都是瞋。所以要修到圓滿,就要靠自己平時的努力。 舉例來說,「麻煩幫我把報紙拿過來」、「去把報紙拿過來」,同樣一句話,但語氣不一樣,也是瞋心。為什麼會用瞋心的語氣說話?因為此時的濁氣比較重。為什麼會濁氣重?因為每天要接觸很多人事物,這些人事物都很煩、很複雜,累積在心裡就會很不舒服;另外還有一種原因,就是家裡空氣不流通或日光不夠,也容易讓人起瞋念;或是受到生理上的變化所影響,也會引起瞋心。 然而,不管瞋心的起因來自何處,都要從根本上、從自己意念開始,防止這種瞋心的暴露,要設法轉化、轉移。 三界無明障 五毒轉成智 什麼是癡?就是迷惑或執著於某件事,比方熱戀中的男女,如果其中一人離開了,另一人就會茶不思、飯不想,什麼事也做不了,每天惦念著對方,這就是癡心。或是有些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期望或慾望,到廟裡拜拜,求神明保佑他完成,這也是癡心。因為他們不知道,能夠解決或完成期望慾望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智慧,因為只有智慧,才能圓滿一切;只有智慧,才能達到修行的究竟。 貪瞋癡是三界之物,如果要脫離三界,就要滅度三界的餘毒。等到三毒不生,不再被三毒汙染我們的心,就進入另一個修行階段。 一般修行人修了一段時間後,難免會出現慢心,甚至還不自知,這時要懂得用微妙的觀察智慧,看看自己的慢心是如何產生的?自己說的話及一舉一動會不會讓對方不舒服?能不能讓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或是把我們的話聽進去? 當自己對某人、某事或某種法生出懷疑時,要用微妙的觀察智慧來明察秋毫,才不會被自己矇蔽而耽誤一生。 所以,慢心、疑心要用「妙觀察智」的智慧來超越。等到成所作智、妙觀察智這兩種智慧都具足以後,才會發現什麼是自在,才能讓自己真的很自在。 因此,在轉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以前,我們要用比一般人高的智慧來衡量自己,對於人生的價值觀、社會觀、國家觀、世界觀、乃至宇宙觀,都要抱持正確的看法,才不會發生偏見、斷見的現象。 心離凡塵相 覺悟菩提道 修行人要能夠真正開悟,開悟是修行的第一步。如果不開悟,修行的過程就會像波浪一般起伏不定。 一個人如果認為,無量無價的法身比任何財物更珍貴,就可以把心定在「實現法身、印證不生不滅的報身」的方向,至於其他的一切,只要隨緣做本份的事即可。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從覺悟開始。 所謂開悟,就是自覺的功夫,自己要覺悟。如果連自己都不能覺悟,又怎麼能覺他(幫助他人覺悟)?所以自己先要能夠覺悟人生的價值,真正覺悟以後,有了心得,才能圓融更多人,讓他們也能覺悟,也得到心靈的復活。 所謂心靈的復活,就是智慧的開發,一般人稱之為潛能開發。這種智慧的開發,可以開發出潛在的能量和智慧,讓我們可以圓滿世法,這就是「大圓鏡智」。 這種大圓滿的智慧,就像鏡子一樣地清淨、光亮,是自己心靈的顯現,從禪定中就可以自己印證。這種大圓鏡智是慧根圓滿、善根也圓滿。 修行人有了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和大圓鏡智,應該就可以證到自己的自性,甚至不只是自性。 我曾舉例說明,自性就像太陽一樣,會向四面八方放射光芒。當一道光放射出去,就照亮了這一方的黑暗,照亮了一切無明。陽光就好比是自性光,一貫道或其他教派則稱之為金絲或金線。 大願菩薩行 成就法性光 當自性光放射出來,這無量的光就是法性的光。也就是說,從一個個體放射出來的,是自性的光;而放射出來的無量的光,是法性的光。這些自性的光、法性的光,都源自於太陽,所以太陽就代表了佛性、自性、法性,全部都通往佛性。所以我們要成就應化身。 過去沒有人見過佛陀,認為那只是一種理想;等到釋迦牟尼佛到娑婆世界修行成佛,在祂涅槃以後,人們才知道,原來佛也是人修行成就的,人人都可以成佛。佛經上說「眾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當然就有機會成就佛陀。 但是,眾生雖有佛性,並不代表眾生都是佛。因為這些佛性,來到每個人身上,給了每個人同樣的、無生無滅的原始生命,那就是自性的光。換句話說,自性光就是原始生命。 如果希望自己能見證自性光,就要從「修、行、證」開始。修要修什麼?修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大圓鏡智的智慧。行要悲智願行,修大悲、大智、大願、大行;大願要發大願,大行要菩薩行。證要修禪定,而且是修大禪定,也就是正定。只有這樣,才是真正腳踏實地、往成就方向精進的修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