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腫瘤
已找到 12 則相關結果
肚子痛、食慾不振的症狀,很多人可能認為只是因為最近飲食過於油膩或鹹,導致腸胃不適,於是前往肝膽腸胃科開些幫助消化的藥物就能解決。然而,這名30多歲的男子卻是因為腹痛,被診斷出相當罕見的骨外骨肉瘤。光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佘冠旻醫師表示:「這名患者的腫瘤已經大到壓迫大腸,導致他出現急性腸阻塞的情況。」 這名30歲的年輕男子,平日有健身習慣,並無特殊病史。然而,前陣子他開始出現不明原因腹痛、吃不下的症狀,隨著腹痛加劇且持續數日,決定尋求醫療幫助。經過腹部X光及電腦斷層掃描後可見左腹腔不規則的鈣化物,已壓迫大腸導致腸道阻塞,同時也使左側輸尿管受到壓迫,產生水腎。為了排除症狀,醫師決定安排手術切除處置。 切除下的組織經檢驗後,確認為惡性軟組織肉瘤中,極為少見的骨外骨肉瘤(Extraskeletal Osteosarcoma)。這類腫瘤相較典型的骨肉瘤(Osteosarcoma)更加少見,且多生長在與骨頭無關的部位,如肌肉或脂肪等軟組織。骨外骨肉瘤的確診與治療往往具有挑戰,因為多數患者直到腫瘤增大壓迫周圍器官時,才會出現症狀如腹痛或食慾減退等。 相比之下,典型的骨肉瘤主要生長在骨頭內,尤其好發於長骨的末端,例如膝蓋、肩膀或髖部。兩者在病理特性上有差異,因此治療方式也有所不同。骨外骨肉瘤的生長位置相對不固定,當症狀出現時進行診斷,腫瘤多半已侵犯到鄰近器官,增加治療的困難性。 「手術切除」是治療骨外骨肉瘤的主要方式,但為了降低復發風險並清除微小病灶,佘冠旻醫師與腫瘤內科郭集慶主任、放射腫瘤科王銘志主任跨專科密切合作,為患者制定個人化治療計畫,結合高能放射線與化學療法,雙管齊下抑制腫瘤細胞增生。三位醫師均強調,像腹痛或食慾不振等症狀,雖然常見但不該輕忽,應多留意身體訊號,積極求診,避免延誤治療。 原文出處
癌患福音!大陸四川綿陽打造出首台國產醫用回旋加速器,實現全部器件國產化,不但打破美日壟斷,還可以出口到國外去。 綿陽是四川僅次於成都的第二大城,也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所在地,而中物院原本是核武器研製生產單位,因此綿陽軍工業發達,擁有大陸唯一的科學城。近年綿陽有許多「軍轉民」產業,此行「2024兩岸媒體天府行」就走進高端核醫療設備製造企業四川玖誼源粒子科技公司和機器人智能智造企業。 玖誼源成立於2017年,主要業務是自主研發、生產醫用回旋加速器的高端核醫療設備。醫用回旋加速器的原理,是將帶電粒子在磁場和交變電場作用下反復加速到所需能量,通過粒子束流將放射性同位素引出系統,轟擊靶系統中的靶材料,例如特定臟器或病變位置,可早期發現並治療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神經病變、臟器病變、內分泌等重大疾病。 用一種形象的譬喻,如果PET/CT(正子斷層造影)是惡性腫瘤及心血管早期診斷用的「槍支」,而放射性藥物是「子彈」,則醫用回旋加速器就是「彈藥生產線」。 玖誼源表示,該公司的強項是前端粒子發射系統,從放射性藥物的生產、合成、分裝、質檢、轉運、防護與到監測等形成一條龍的製備中心。過去這項核心技術一直被歐美日等國家壟斷,大陸只能進口,雖然中物院早在2007年就啟動研發,但將科研成果落地商轉,仍有最後一哩路要走。 玖誼源負責人表示,該公司成立的頭4年也還在細部研發階段,一直到2021年產製出首台國產醫用回旋加速器,全部器件國產化,才打破國外壟斷局面。玖誼源並開發出7兆伏、11兆伏、20兆伏回旋加速器,逐步讓產品系統化。目前除了大陸國內訂單,也已外銷到印尼、肯亞等地。該公司正埋頭研發30兆伏醫用回旋加速器。 綿陽科技城新區另有機器人智能智造產業園,園區打造以機器人為核心的全產業鏈生態集群,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目前已引育機器人及產業鏈關聯企業共47家。
31歲的A小姐過去沒有什麼疾病,某天發現左眼視力模糊,因而至眼科門診就診,經過詳細的檢查,發現在左眼脈絡膜下有腫瘤轉移,造成黃斑部積水,產生視力模糊與視野暗點的現象,轉介至腫瘤科之後,確診為肺癌合併眼部脈絡膜轉移(choroidal metastasis)。接受肺癌治療後,A小姐的視力改善與黃斑積水消除。 新竹台大分院腫瘤醫學部陳奕崙醫師說,癌症可以轉移到眼睛或其周圍組織,常見的轉移包括來自乳癌、肺癌和黑色素瘤。這些轉移性腫瘤可能導致視力模糊、眼痛、視野缺損或眼球突出的症狀。建議病人如果出現視力模糊或喪失、眼球疼痛或不適、視野中出現暗點或閃光、甚至眼球突出的現象。另外,某些癌症會引發自體免疫反應,導致免疫系統攻擊眼睛的組織,特別是視網膜細胞,這種情況稱為癌症相關視網膜病變,自體免疫反應也可能誘發葡萄膜炎,可能的症狀包括視野缺損和視力逐漸減退。建議有這些情況應迅速就醫治療,以減少視力損失。 陳奕崙醫師表示,化療或標靶藥物是治療癌症的重要手段,但治療過程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增加眼部感染的風險。此外,一些化療藥物會直接影響眼睛,造成視力模糊、乾眼症、黃斑部水腫、視神經病變等。定期眼科檢查是早期發現和治療眼部問題的關鍵。同時,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與生活型態,並在有任何眼部不適時,及時告知醫療團隊。另放射線治療可以有效地縮小腫瘤和殺死癌細胞,但也會對眼睛造成影響。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白內障和乾眼症。白內障是指晶狀體變得混濁,導致視力模糊,當白內障程度影響視力與生活時,建議手術的介入。建議病人在接受頭部與眼周放射線治療時,應與眼科醫生密切合作,以監控和管理眼部健康。 陳奕崙醫師提醒,在癌症治療過程中,預防和管理策略相當重要,癌症病人應定期進行眼科檢查,以便及早發現眼部問題,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和適當運動,以增強免疫力,並與醫生隨時討論所有藥物的副作用,詢問是否有替代方案,減少眼部風險,才能在戰勝癌症的路上前進,還能擁有清晰、健康的視力。 原文出處
2024年京台腦健康學術研究會日前在北京登場,元培醫事科大前校長林志城表示,腦健康除了要「治」更重要是「防」,生活節制、有規律,搭配對腦部健康有用的飲食療法,人就會健康。 林志城以「生理功能性營養療法對認知的提升能力」為題,在研究會上做出專題報告,他表示,現代人生活不規律,很容易引發癌症、憂鬱、高血壓、高血脂、阿茲海默症等「生活習慣病」,是生活型態出問題。要知道,癌細胞也是「自己的孩子」,它本來就在人的身體裡,生活型態出問題就讓癌細胞變壞,是人們可以救癌細胞時不救,一定要等它變壞,才把它除掉。因此像這樣的生活習慣病,就必須從5個解決方案做起,包括飲食有節、天人合一、形體鍛鍊、起居作息、心理健康等。 林志城說,雖說人人聞癌色變,但癌細胞也會死,只是死亡速度低於繁殖速度;癌細胞死亡有「他殺」跟「自殺」等2種死法,我們不希望讓健康細胞和癌細胞一起死亡,因此用營養療法像是茶葉讓癌細胞被「他殺」,靈芝多醣體則是傳遞一個訊息給癌細胞,讓癌細胞「自殺」。 林志城說,今天講腦健康,但用中醫觀點來說,腦也是身體的一部分,身體健康、腦就健康,健康除了要「治」更重要是「防」,防比治還重要。身體不健康,一定是沒有遵守「生活習慣病」的5個解決方案,例如飲食油膩、熬夜、不運動等。 他特別介紹幾種對腦部健康有用的飲食療法,第一種是GABA茶,音譯佳葉龍茶,胺基丁酸很高,研究已經登上國際期刊,喝GABA茶可以助眠,讓腦波中的「快樂波」成長1倍。 第二種是魚油。林志城說,腦部有一個機制叫做「血腦障礙」,任何營養素要是都可以從血進到腦,那就不得了,表示毒素也可以進去到腦裡面,所以有「血腦障礙」這個人體的防衛機制,可以想成一個過濾膜,不讓毒素進來。但是DHA是可以進去腦的,而DHA是神經的傳導物質,DHA與記憶力和失智症的相關研究超過50年以上,它最主要效果是有效防治阿茲海默症、老人失智,很早就有人研究發現由於母乳有DHA,DHA對小朋友智商也有增進。 另外還有肉蓯蓉,這原來是壯陽用,台灣有藥廠做成保養品,可以修補記憶空間。從中醫觀點,它是補陽氣;用西醫觀點是讓細胞的粒腺體變強,腦細胞就可以活得快樂健康。 最後是丹參。林志城說,歐盟把丹參當成心血管用藥,它的作用主要是活血化瘀、疏通血管,腦部不健康就是血管塞住,因此讓它暢通就好了。
第9屆海峽兩岸腫瘤防治大會日前在北京登場,北京偉達中醫腫瘤醫院院長鄭偉達、副院長鄭東海父子檔也聯袂參加,並與台灣國際醫學科學研究院院長林哲安對談。 林哲安說,鄭東海是年輕才俊,來自中醫世家,其實在一般人眼中大可輕鬆度日;但鄭東海非常努力,最特別的是他讓家傳方子「慈丹膠囊」通過人體臨床計畫,證實其對腫瘤防治、增效治療、解毒、防復發等都有功效,現在已經是國家醫保項目。能把中藥方劑納入西醫醫保,非常不簡單。 鄭東海笑說,從小目睹父親為病患治病,6歲就開始背《湯頭歌》訣,12歲就開始抄方,立志做醫師。但其實一開始他是比較被動的,他們家住在閩江旁,每年暑假淹死不少小孩,父親鄭偉達怕他溜去游泳,就叫鄭東海跟著出診,他並不愛去,但是出診幾次,耳濡目染,就這麼走上醫學路。 鄭東海師承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也是吳孟超唯一的中醫學生。2021年吳孟超病逝,享耆壽99歲;自認個性內向的鄭東海體悟到要克服自己性格,發揚老師所學。他先後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及省市級多項課題研究,其中有一項十二五重大專項讓他吃足苦頭:「原以為申請課題不容易,沒想到申請下來更辛苦!」該課題要在3年內錄2000個病例,病患要知情、要同意,而國家給的經費又很少,很多時候根本在搶病例,他當時累得猛掉髮,「為了這個專項付出了很多,不知道那3年怎麼過的……現在一想起來我都會掉眼淚!」 鄭東海說,幸好在吳孟超老師大去之前,他的團隊花了5年把這個重大專項落實了,讓老師看到論文發表,吳老很欣慰;該專項降低肝癌復發率,在中醫藥做出重大貢獻,也獲得國家補助人民幣兩千萬多元。之後又開了兩次香山會議,認識了一大班專家學者。此事讓他體認到:「把最苦的事情熬過來之後,就能苦中作樂了。」 林哲安心有戚戚表示,當年去美國讀書也被霸凌,但努力過後的成果才甜美。現在很多學生抗壓力低,動不動就覺得自己熬不過去,因為他們聽到太多光鮮亮麗故事,殊不知成功者背後付出的努力。就像鄭東海做的十二五課題,找2000個病例而且還要能救活,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會轉向中醫求救的肝癌病患通常都是藥石罔效。 林哲安也讚揚鄭東海之父、鄭偉達教授從醫40多年,做人做事都是一代榜樣,尤其在中醫治療腫瘤方面提出「四位一體療法」、「癌症是瘀毒」理論,從理論上闡述中醫治癌,加上發明慈丹膠囊,是很重要的貢獻。 林哲安說,鄭氏父子與他也因此受邀參加過2次中國最高學術級別會議,香山科學論壇。他十分感佩香山會議秉持求是還真精神,如與會者之間不稱院士、院長等,只互稱研究員;不要求形成共識或結論,不接受採訪,讓科學、科技與醫學正向前進。 林哲安說,希望鄭偉達、鄭東海也能來台灣與學子分享經驗,讓台灣學生知道做事難、做大事更難,但這些都是值得的,不要輕易放棄。
日前新北市政府動保處接獲通報,三峽區民生街邊有隻受傷流血的貴賓犬,奄奄一息倒臥在地,動保處立刻派人員到現場緊急處置並協助送醫搶救。動保處獸醫檢查發現貴賓犬受傷處為下體睪丸腫瘤破裂,在手術切除腫瘤、完成絕育後身體已恢復健康。且在動保處志工的幫助下,找到了新主人,至此重獲新生,成為一隻幸福的小狗。 發現貴賓狗「阿貴」並通報動保處的吳小姐表示,她當時看見小型犬倒在路邊並且不斷滲血、發抖,氣息十分微弱,連忙撥打1999緊急協助救援。動保處人員到場發現阿貴因流浪街頭營養不良,消瘦的身體卻拖著一顆大腫瘤,行走或是坐下都很困難,讓人看了不捨。經獸醫檢查阿貴有隱睪病症、腫瘤破裂,安排切除腫瘤及絕育後,阿貴的身體日漸恢復健康,已能正常行走、坐下。 完成手術的阿貴恢復正常行動,一開始只是跟著照護員緩步散步,但發現不再疼痛的阿貴最後開心的奔跑起來,看得出牠復原良好。重拾健康身軀的阿貴經志工協助送養,現在已找到了溫暖的新家,過著幸福的生活。新北市動保處說明,睪丸腫瘤是未絕育公狗常見的腫瘤疾病,且發病的年齡層廣泛。為犬貓絕育不僅能減緩流浪犬貓的增長,亦可降低罹患生殖系統相關疾病的機率。 新北市動保局呼籲尚未替愛寵絕育的飼主,為了寵物們的健康著想,應盡速安排絕育手術。同時提醒飼主們,未為寵物絕育且未申請免絕育管理說明、或未申報繁殖需求而繁殖寵物,經查證屬實,可依「動物保護法」第22條第3項及第27條第8款規定處5萬元以上25萬元以下罰鍰,經限期改善仍未改善者得按次處罰,切莫違規挨罰。
67歲的李先生兩年前開始有左耳聽力下降的情況,時常聽不清楚家人說話的聲音,原以為是年紀漸長所導致的老化性聽力障礙,因此並不以為意。直到半年前情況越發加重,甚至時常聽見「嗡嗡嗡」的雜音,加上四肢出現麻刺感,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李先生才輾轉來到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門診。透過小腦核磁共振檢查,徐賢達主任確認李先生罹患的是「聽神經瘤」,遂安排「耳朵後入路手術」將腫瘤移除,術後李先生恢復狀況良好,不僅顏面神經沒有受傷,耳朵不再聽到吵雜聲,聽力檢查也顯示沒有進一步受到損害。 人體總共有十二對腦神經,聽神經是其中一對感覺神經,位於內耳,由掌管聽力的耳蝸與負責平衡的半規管所組成,周圍還有顏面神經,分別從小腦連接到腦幹。「聽神經瘤」指的是負責平衡神經形成的腫瘤,其發生原因尚不明確,但可能與年齡增長、遺傳因素、基因突變、輻射暴露、罕見血管增生疾病VHL症候群有關。 徐賢達主任說明:「聽神經瘤屬於常見良性腦瘤,根據不同地區和研究,聽神經瘤的盛行率大約在十萬分之一到二左右,多數發生在單側,且生長速度很慢,容易被誤以為是聽力退化。」但當腫瘤生長大於2公分且壓迫到聽神經或顏面神經時,就可能會有聽力損失、耳鳴、耳朵有壓力感等症狀,嚴重可能導致平衡異常、面部麻木。若是沒有及時處置,使腫瘤進一步成長壓迫至腦幹,就會有危及生命的風險。 一般而言,聽神經瘤的治療策略通常是抑制腫瘤變大或手術切除腫瘤。抑制腫瘤變大的方法為直線加速刀,是一種利用高劑量的輻射線照射腫瘤的放射線治療,但卻有造成聽神經遲發性聽力喪失的可能。而手術方式可以分為耳朵後入路手術、耳朵上入路手術以及中耳入路手術,術式選擇取決於腫瘤的大小、位置和患者聽力狀況。 大部分患者的術式選擇會是後入路手術,以李先生為例,首先醫師會在後顱窩處劃一7公分開口,在高倍率顯微鏡的輔助下,磨掉內耳道骨骼並深入病灶,同時利用監測器探測腫瘤是否有與周邊神經沾黏,最後再將腫瘤移除。過程中需要隨時注意監測,避免傷害周圍重要神經,造成病患不可逆的傷害。 聽神經瘤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可能與退化性聽力障礙相似,因此徐賢達主任提醒,若民眾自覺有聽力下降、雜音干擾等狀況時,建議先尋找專業耳鼻喉科醫師進行檢查,避免延誤疾病初期治療。 原文出處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2023年底公布2021年癌症登記資料分析結果,其中「卵巢癌」是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第十位、女性十大癌症死亡率第七位,死亡人數年增率更高達9.9%,為十大癌症之最!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李佩蓁醫師指出,卵巢癌初期並無明顯症狀,病人較難早期發現,加上治療後復發率高,因此一直是三大婦科癌症(即卵巢癌、子宮頸癌、子宮體癌)中最難治的癌症,近年來更觀察到罹患卵巢癌的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在她的病人當中,最年輕的卵巢癌患者僅三十四歲。 家芸最初發現腹部越來越大,原本以為是中年後代謝變差導致的肥胖,直到按壓會感到輕微不適,才輾轉至家醫科、腸胃科就診,最後竟在婦科確診卵巢癌第一期;電腦斷層影像顯示,一個16公分大的卵巢腫瘤佔據了她的卵巢所有空間,其中包含實體瘤及一塊疑似惡性腫瘤的陰影。 「女性未懷孕期間,卵巢每月固定排卵,但排卵濾泡液其實可視為一種有基因毒性的致癌物質,有可能導致卵巢或輸卵管的癌變風險增加。」李佩蓁醫師指出,過去卵巢癌較常發生在五十歲以上的患者,而近年卵巢癌的年輕患者變多,推測與現在女性不孕或未生育的比例越來越高有關。 因卵巢癌初期較難被發現,往往患者感覺不舒服,就醫檢查後被診斷出來,病程可能已進展到晚期,五年存活率僅剩25%以下,是相當兇險的癌症;所幸家芸在李醫師的門診被診斷罹患卵巢癌時,為第一期,尚未轉移到其他部位,她也表示自己非常幸運。 家芸說,卵巢癌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達93%,若能透過定期健檢,於女性員工的健檢中加入陰道或骨盆腔超音波、抽血檢驗CA-125。及早發現問題,對於治療預後將會大有幫助。 李佩蓁醫師表示,「讓卵巢休息一下,就能夠預防卵巢癌。」懷孕、哺乳是最天然能夠讓排卵暫停、卵巢休息的方法,而使用口服避孕藥,也能降低約3至5成的卵巢癌風險。雖然卵巢癌目前尚無有效的預防手段,也沒有直接的篩檢方式,但仍然可以至婦產科透過超音波、內診,或抽血檢測CA-125(卵巢腫瘤標誌)數值是否正常,可及早發現卵巢癌、提早診斷治療。李醫師很感恩家芸勇敢對抗病魔的同時還在為更多女性的健康努力,祝福她後續病況追蹤一切穩定,健康平安。 原文出處
國內首先引進質子治療的長庚醫院,針對159位在長庚接受質子或傳統X光放射治療的大型肝癌病患進行長達四年的追蹤,結果發現質子治療不管在腫瘤的控制或是病人的存活期,都優於傳統X光放射治療超過兩倍以上,而且副作用也更少。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2023年亞太粒子放射治療合作聯盟國際高峰會議,並獲刊於2024年3月1日放射腫瘤學界頂尖國際期刊「國際放射醫學、生物、物理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Biology,Physics)」,為國內癌症放射治療帶來突破性進展,也為過去無法手術的大型肝癌患者提供新希望。主持這項研究的林口長庚醫院放射腫瘤科謝承恩醫師亦榮獲2023年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謝承恩醫師指出,放射線治療是利用具穿透力的高能量X光或質子等粒子束來殺死癌細胞,抑制腫瘤生長,在肝癌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別對於侵犯血管或膽道、不適合手術或電燒治療的肝腫瘤,放射線治療是控制癌症的一大利器。其中質子治療是目前最先進的放射治療技術之一,有別於傳統X光放射治療,質子會在抵達目標腫瘤後才大量釋放輻射能量,使病灶後方完全沒有輻射劑量,可以更精準地摧毀腫瘤並保護附近正常組織。 然而因質子治療仍屬新式的治療技術,對於腫瘤直徑大於5公分、過去難以根治的大型肝癌,質子治療的實際治療成效仍未有較大規模及長期追蹤的研究。林口長庚醫院研究團隊因此針對在長庚接受質子或傳統X光放射治療的159位大型肝癌病患進行研究,從這些患者不同器官所接受到的輻射劑量進行分析。 結果發現,質子治療相較傳統X光放射治療可以更安全地提高腫瘤的治療劑量,並大幅降低患者正常肝臟、消化道、心臟以及脾臟的暴露劑量。再經過約四年的追蹤時間,接受質子治療的患者其兩年腫瘤局部控制率為89%,優於傳統X光的34%,而質子治療的中位數存活期為19個月,較傳統X光的8個月延長超過兩倍。此外,接受質子治療的患者,治療後發生肝衰竭、上消化道出血或嚴重淋巴球低下的機率顯著低於接受傳統X光的病患。 不過謝承恩醫師也強調,雖然對於病況較為嚴重無法手術的大型肝癌,質子治療可提供較佳的治療成效,且大幅降低副作用發生機率,同時保留更多正常的肝臟體積,及減少腸胃道、脾臟等重要器官的傷害;然而質子治療仍有其局限性,對於肝硬化末期、多處腫瘤轉移的肝癌患者,則不適合質子治療。 謝承恩醫師表示,由於此研究證實質子治療對於大型肝癌優異的治療成效,而過去實驗室研究發現放射治療搭配免疫治療可望活化患者免疫系統,改善病患癌症控制,目前林口長庚醫院針對無法手術的大型肝癌患者,進行質子治療合併癌自禦及癌思停免疫標靶藥物之臨床試驗,期望未來能進一步改善肝癌治療成果,嘉惠更多中晚期肝癌患者。 原文出處
台北馬偕醫院胸腔外科劉洪彰醫師強調,民眾如果發現身體有異常的腫瘤或生理不適時,不要懼怕醫療,應即早尋求專業的協助。圖/吳建良攝 20多歲男性平時性格較為內向、封閉,很少跟家人互動,一個多月來只要躺在床上就會無法呼吸,導致都只能坐著睡覺、長期失眠。馬偕醫院胸腔外科劉洪彰醫師檢查後發現,患者頸部有一個明顯的突起物,最後確定是15公分大的良性腫瘤,術後患者很快就恢復正常作息。 劉洪彰醫師指出,患者是由母親陪同來門診,主訴頸部腫塊,躺下時會因無法呼吸的窒息狀況,導致將近一個多月來沒有辦法躺下去睡覺。經檢查發現他的頸部有一個大概八到十公分的突起物, 因為會出現壓迫導致窒息狀況,所以沒有辦法給人觸摸。之前曾先到一家中型醫院做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腫瘤擴及於頸部及胸部前方縱膈腔位置,加起來有大約15公分,由於該中型醫院設備人力資源受限,因此轉院治療。 劉洪彰醫師說,由於腫瘤壓迫到血管及氣管,而且病患已經一個月沒辦法安穩的躺下來睡覺,所以安排緊急的手術。團隊花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將腫瘤切下來,並且把腫瘤影響到的血管加以縫合,所幸不需要加做化療及放射線治療,就完成手術。 馬偕醫療團隊經過仔細的評估後,非常小心的將這個腫瘤手術拿下來,之後病理化驗是一個源自於胸部縱膈腔的成熟畸胎細胞瘤;但是由於時間拖得太久,腫瘤因為慢性的發炎造成周邊組織及血管的沾黏及侵犯。所幸病患手術後恢復良好,兩天後就將引流管移除,術後第一天即可以安穩的睡覺。 劉洪彰醫師強調,身體上如果發現有異常的腫瘤或生理不適時,不要懼怕醫療,即早的尋求專業的協助,像案例中的患者,如果早點求助,其實就可以不用撐了一個多月的無法睡覺的不適了。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