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脈輪
已找到 4 則相關結果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如何讓自己的身體愈來愈健康?必須從「呼吸」開始,也就是這一口氣,從空氣吸進來的氣,經過身體的昇化作用後,變成了元氣;如果元氣很充足,就表示身體很健康,很有精神,所以日本人常說一個人看起來很有元氣,就是這個意思。 氣,可以經過訓練而達到聚氣的效果。如何聚氣?就是透過專注的力量,慢慢把氣吸到腹部,然後再慢慢呼出。這種方式可以讓氣留在體內進行濃縮,濃縮的程度愈高,氣就愈精純,元氣也愈強。 但這樣只到達「氣」的層次,對我們要修行到最高境界、要從「人」修行到「菩薩、佛」的禪行者來說,這種「氣」的磁場是不夠的,一定要再提升到「靜電」的磁場。 換句話說,就是要讓自己體內的感應度變得更敏銳。而這麼一來,我們在營養吸收、新陳代謝或是排泄等各方面,也會變得比以前更好,所以當然會愈來愈健康。 靈氣隨心行 氣脈化作光 不過,「電」的磁場仍然不夠,還要再提升到「光」的磁場、「光電」的磁場。那要怎麼做?一定要透過靈性。也許現在大家的修行層次還不到這個階段,但要知道這個知識,明白以後就會知道,當氣進入體內以後,應該怎麼提升。 一般呼吸是由自律神經控制,不需靠意識左右。在我們的脊椎骨裡有中樞神經,還有自律神經,也就是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是相互平衡的,就像人體分為陰陽,左邊的部分屬於陽性,右邊的部分屬於陰性;外面的部分屬於陽性,裡面的部分屬於陰性,所以我們的身體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要如何平衡?就是靠自律神經來控制。 如果自律神經失調,整個身體的運作就會錯亂,比方像失眠。為什麼會睡不著?也許是交感神經過於亢奮,那該怎麼辦?本來自律神經是不受影響的,但我們現在明白這個道理後,就知道該如何讓它不要亢奮,那就是提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來抑制它,讓它平衡。所以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對人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神經系統。 副交感神經分布在整個腦幹,腦幹在脊髓上方,從橋腦、中腦到間腦,這是控制人體上部的神經系統,比方像眼神經、耳神經、嗅覺神經,還有分布在嘴巴裡面的口神經等。另外還有布滿在內臟的末梢神經,也都屬於副交感神經的作用範圍。 如果能加強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就可以抑制交感神經的亢奮。譬如呼吸急促、血壓上升時,就要調節副交感神經,也就是從脊髓上來,經過腦幹到間腦,從間腦去控制、調節呼吸和心跳。 由此可知,如何讓身體更健康?就是要懂得運用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雖然我們不是醫生,對人體的了解也不夠透徹,但我們知道這些原理和人體的結構後,就會明白該怎麼自我調節。 雖然醫生擁有醫學專業,但不見得會作自我調整,必須仰賴藥物,不像我們可以透過禪定,讓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達到平衡。只要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能夠平衡,身體就會平衡;而身體平衡了,自然就健康。 如果一個人「陰盛陽衰」,身體多半比較虛弱;如果是「陽盛陰衰」,身材大多偏屬瘦型。不過最好不要太瘦,也不要太胖,居中保持平衡即可,這是講到身體的部分。 無始禪心間 光電化為一 如何讓身體從「氣」的磁場提升到「電」的磁場?就是利用身體的神經系統,尤其頭部的「禪心、智慧、法眼」三個脈輪非常重要,還有身體底部的「無始、無明、吉祥」也很重要,因為氣會從無始到無明、吉祥,一直上來。 因此,若想讓壽命延長,中樞神經非常重要,也就是脊柱裡面的骨髓要飽滿,不可缺少,如果缺乏骨髓,脊椎就會挺不直,所以很多老人家的背脊都是彎的,就是這個原因。 身體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骨髓、腦液和血液。如果這三者能夠飽滿,而且清淨,就會很健康,壽命也會延長,更不需要做美容,一樣可以很漂亮,因為臉上充滿光澤,這是最自然的美。一個人只要身體健康,心就會快樂,精神也會很好。 從這裡,我們可以了解什麼是體性智慧,也知道該如何運用,如何讓身體健康、不生病,如何讓自己不老化、可以更長壽,甚至還知道如何解脫身體的障礙,提升精神體的層次,讓自己在修行上更精進;這就是體性智慧。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修行要具備五種智慧,分別是體性智慧、法性智慧、圓滿性智慧、真性智慧,以及最重要的作佛智慧。 修行的目的,是讓靈性解脫輪迴,回到佛國淨土。如何解脫?首先要了解身體的結構。我們的身體包括「身、心、靈」三位一體,所以修行無上菩提,成就無上菩提,就是要成就「三身」;也就是佛的應化身、佛的法身,以及佛的報身。 體性大智慧 修身菩提道 所謂體性智慧,是在了解整個身體結構以後,包括精神體和靈性體的結構,然後分別超越、解脫,最後得到自由自在。 身體的結構包括肌肉、血管、血液,以及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等,我們都要知道它們的功用,才能在身體發生狀況時,可以自我調整、自我強化,讓自己產生免疫力,這樣就不會害怕自己得到癌症或是腫瘤。 其實,身體和內臟結構是有連貫性的,這種連貫性是以神經系統作為交通網,進而深入到每一個細胞,也就是器官臟腑的最小組織。因此,我們先要了解中樞神經。 人體內的所有細胞,根據研究報告指出,大約有好幾億萬個;這麼多的細胞,都是由中樞神經負責連接到內臟。而中樞神經又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負責維持身體的平衡。 比方晚上睡不著,大都是因為緊張,有壓力,或是心中焦慮所造成,也就是中樞神經的交感神經過於亢奮,失去平衡,所以要設法提高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才能把交感神經拉下來,使之平衡。所以睡不著的時候,就要讓身體放鬆,以提高副交感神經作用,讓它恢復平衡。 禪定的時候,我也是教大家要放鬆身心。我們有一個口訣是:「坐姿如鐘、背直如松、身心放鬆、精神集中、腦海空空」。禪定時,坐姿要像一口大鐘一樣,很穩固,如如不動;這是坐姿如鐘。 背直如松,背脊要像松樹一樣挺直。不過,背脊雖然挺直,但身心要儘量放鬆,然後精神集中,專注在禪定的位置上。由於課程進度不同,我們每次禪定所專注的位置也不同;但不管專注在哪個位置,就是從那個地方去入定。如何入定?要腦海空空,也就是把意識空掉,因為只有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才能夠入定。 剛才講到中樞神經,也就是自律神經,如果失調了,身體很容易就出狀況。萬一失調時,要儘量放鬆身心,不要讓自己處於緊張狀態。如果是憂鬱症患者,最好能喚回自己最快樂的事,用這種方式來調解,不要再憂鬱,只要平衡了,病會自然痊癒。 當我在講課時,你們要同步跟著一起做。 靈氣引腦海 妙法接天心 中樞神經是從脊椎骨一直上來,接到小腦,也就是智慧脈輪,從這裡再分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然後從小腦前面上來,就是延腦,再過來是橋腦,再往上是中腦,從中腦再上去,有一個彎下來的,叫做間腦,間腦包括上視丘和下視丘。 這就是我們的神經系統,掌控身體的內臟和一切活動,包括思想。所以人的腦幹(註)很重要,一旦受傷了,生命也結束了。 (註)腦部除了大腦,小腦以外的區域,合稱腦幹。由中腦、橋腦、延髓三部分組成,上接間腦、下接脊髓。位於大腦下方,小腦前方。(摘自維基百科) 再說到副交感神經。在神經裡面的細胞,有一個突出的部分,叫做樹突,它就像樹根一樣,分別深入五臟。由此可知,如果透過神經系統來帶動,一定會比意識帶動來得快。 我以前講過,一般的修行方式,或是練氣功,都是以意領氣,用意念來帶動氣的循環,這樣太慢了,而且練到最後,還是停留在「氣」的階段。 如果要走上「電」的階段,要從「氣」的磁場昇華到「電」的磁場,一定要透過神經系統。因為神經是整個身體的交通網,是最快速的,所以一定要在禪定中,把脊椎骨的中樞神經做得很好才行;如果沒有做好,就無法全身同時到達。 如果能夠運用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也就是運用整個中樞神經系統,瞬間就可以把力量灌輸到全身,當下就可以感受到電的磁場。 在所有的修行法門裡,只有師父是傳這種最實際、最科學、最現代化的修行方法,一般法門只教人唸經、誦經,不可能帶動整個神經的活動。 像誦經或唸經這種方便法門,是屬於意識修行,只能讓心得到平安,教人不要造惡業,只是在修心養性,它是一種消極的修行,不是積極的修行。 修行的目的,是讓身心靈完全解脫,自由自在地回到地球佛國,回到佛的淨土。所以在了解身體的結構以後,禪定中專注名色脈輪時;我為什麼要傳名色脈輪?因為自證道以後,我了解了整個身體的結構,同時發現整個十法界─「地獄、餓鬼、畜牲、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其實都在我們的身上。 清淨十法界 身心蓮花生 我們從「人」開始起修,將來是要讓自己上生,而不是下生。所以,這十個法界在身上,我們就要去清淨它,也就是要清淨十個脈輪:名色脈輪、無始脈輪、無明脈輪、吉祥脈輪、如意脈輪、明心脈輪、二空脈輪、智慧脈輪、法眼脈輪和禪心脈輪。要把這十脈輪全部清淨,才能讓身心得到清淨,讓過去累世的法界得到清淨。 我們的禪心脈輪,一般是講百會穴,其實不是,而是百會穴裡面的第三腦室。百會穴是指頭蓋骨,但禪心脈輪還要再更深入到腦的中心點,也就是第三腦室。 當胎兒在母體開始形成腦的時候,就有了原始記憶,那是我們過去累世的習性;這要靠禪定來清淨。我以前講過,原始記憶就是我們累世轉世而來的記憶;比方有人是從動物界轉世來到人間,在他的原始記憶裡,就會保留那個動物的習性,也會比較不容易修行。 再來,有了原始記憶以後,還會再產生一個新生記憶,它是一層皮質層,只有人類和猴子、猿類才有,狗應該也有。這個新生記憶的皮層,又分為「現在記憶」和「已經記憶」兩層,這些都是要去清淨的,如果不是用禪定的方式,光靠唸經或誦經等方便法,是不可能超越這些原始記憶和新生記憶的。 所以,修行不是那麼簡單,但如果真正明白以後,也沒有那麼困難。修行不能盲目修行,要智慧修行;除了要了解身體的構造,也要了解腦部的構造,因為腦非常重要,包括額葉、頂葉、顳葉和枕葉,它掌管了我們的五官。 當五官從外界接收訊息以後,就會傳遞到記憶體,不管這些訊息是好是壞,是正面還是負面,只要想記下來,它自然就會記憶在腦子裡,但如果不想記,就不會被記憶。 所以修行要從「意」開始,要把這些從「眼耳鼻舌身」所接收進來的外界訊息,把這些透過腦神經感覺所接收進來的訊息,不管好的壞的,通通都裝進來的這些記憶,全部都清淨;修行就是要把這些記憶完全淨化,否則還會留在人間,根本上不去。但如果在世時,造了很多業,那就只有下生到阿修羅界或畜生界,到這些比「人」更低的法界去,那就太可怕了。由此可知修行多麼重要,可是一般人都不懂得該如何修行。 如果一個人在世時,做了很多善德,心地很善良,也沒有犯「貪瞋癡慢疑」,可能可以上生到天界,或下一世還是投胎為人。但如果造業很重,直接就會下生到不好的法界去。因為一般人都沒有見過上生和下生這十法界的情形,等到知道時,人身也已不在了,所以都不了解修行的重要性,也不知道該怎麼修。
專訪/張剛鳴 亞洲大學光電與通訊工程學系副教授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說,讓人產生最大貢獻的最好方法,就是把自己和團隊的時間與精力,一次只集中在處理一件事情上,而且要先做最重要的事;這就是專注的力量。 「上課、讀書,要專心!」這是每個人在當學生時,最常聽到老師和家長說的一句話。為什麼大人們要如此耳提面命地一再叮囑?是因為「專心」很難做到嗎? 的確,一個人的專注力是否集中、夠不夠穩定,是影響學習及工作成效的重要關鍵。那麼,什麼是專注力?亞洲大學光電與通訊工程學系副教授張剛鳴博士舉例說,如果我們在家裡裝設人工智慧的中央管控中心,除了要管制進出人數,還要檢驗對方是否合乎進入的條件;如果客廳容納不下這麼多人,中央管控中心就會把人疏散到其他房間,或是禁止其他人進入。 專注力影響大腦分析外來訊息 「這個中央管控中心就像人的大腦,」張剛鳴博士說,「當外界訊息經由感官接收,進入大腦後,大腦就會把這些訊息分配到不同的腦部功能區,或是禁止一些訊息進入。由此可以了解,『專注力』是個多元且複雜的機制,因為它必須與腦部其他功能區進行交流。所以,如果專注力不夠集中,大腦管控中心就無法分析、接收訊息,或是無法順利排序處理,當然也不能做出相對應的反應。」 張剛鳴博士表示,所謂專注力的集中性,就是當我們只專心做某一件事時,對其他事的注意力就會相對模糊。而專注力的穩定性,是指專注在這件事的時間長短;如果專注的時間長,表示穩定性較高,反之則較低。但這種穩定性很容易受到年齡、生理、心理、環境因素及作業性質的影響;也就是說,只要出現一個負面的干擾因素,專注力就很難持續下去。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ter Drucker)曾說:「讓人產生最大貢獻的最好方法,就是把自己和團隊的時間與精力,一次只集中在處理一件事情上,而且要先做最重要的事。尤其是管理者,更需要專注,因為他每天都要面對許多必須完成的工作。所以,如果愈能集中時間、心力和資源,就愈能在更多工作上展現具體成效。」 透過一指禪 訓練外專注 既然專注力如此重要,那要如何訓練呢?比方像日本忍者,就特別強調專注力與精神力的高度集中,他們在每次執行任務時,常常都要埋伏幾天幾夜等待對手,然後在最佳時機出擊,最後迅速安全地撤離;在這過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強大的專注力支撐。他們這種非常人所及的強大專注力,是如何訓練出來的? 本身修行禪宗多年的張剛鳴博士表示,日本忍者的訓練,其實與禪宗的修練有異曲同功之妙,禪宗對專注的訓練,是從外專注到內專注;什麼是外專注?就是張開眼睛,選定前方某一定點,然後以全部的精神力注視這一定點,而且眼睛不能眨。內專注則是閉上眼睛後,在禪定中,把全部的精神力都專注在體內的某個能量定點(禪宗稱之為脈輪)。 譬如「一指禪」,就是訓練外專注的一種方式。練習時,伸出食指置於前方,然後將精神力全部貫注在食指指尖上,盯住不動,而且不能眨眼。如果覺得眼睛痠了,可以閉上眼睛,但眼珠仍要透過眼皮盯住食指不動。 此時,如果專注力足夠,會發現食指指尖有所感應,有人會覺得熱熱的、麻麻的、涼涼的,或是有電流通過的感覺,甚至還有人會感受到心臟的跳動,這是因為在很專心的情況下,連指尖微血管的血液運輸都可以感覺得到;這就是專注的奧妙。 專注力穩定性實驗:禪定組>對照組 張剛鳴博士曾利用這種外專注的訓練原理,以眼電圖儀器來測量眨眼次數。他找了71位視力正常、以及矯正後視力達0.8以上的大學生作為受測者,其中36人是「對照組」,另外35人是可以連續盤腿禪定40分鐘的「禪定組」。實驗方式是在受測者面前放一張風景圖及專注圖;其中專注圖是在白紙正中央標示了一個黑色十字星的記號。當受測者分別看過這兩張圖各5分鐘後,量測系統會同步記錄眨眼的次數。 實驗結果顯示,當受測者在看風景圖時,禪定組平均眨眼43次,對照組70次。到了第二階段,看專注圖上的「黑色十字星」時,禪定組平均眨眼50次,對照組則為66次。 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能夠穩定禪定的學生與一般學生相比,前者的眨眼率大約比後者少了3成左右。 「這是因為禪定組的學生平日在練習禪定時,都會要求自己要持續專注體內的某個能量定點,於是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便會在日常處事時,不自覺地要求自己也持續專注於正在進行的事情上。」張剛鳴博士如此分析。 以科學儀器驗證禪定對專注力的影響 這種外專注訓練有兩個重點,一是不可眨眼,二是全神貫注於某一定點。因此外專注的量測,除了以眼電圖測量眨眼次數外,同時也可使用眼動儀(Eye Tracker)追蹤眼球注視時的移動軌跡,藉以測出受測者全神貫注的程度。 眼動儀的運作原理,是經由紅外線定位與攝影鏡頭,擷取瞳孔大小及眨眼次數,同時記錄受測者的凝視點與軌跡變化,從而得到觀看圖片時的凝視時間。張剛鳴博士最近所進行的一項專注研究,便是透過這種眼動儀,測試禪定訓練對專注力會產生什麼影響。 同樣地,受測者也是分為禪定組與對照組,實驗步驟如下: 1.眼動儀會先對受測者進行個別校正,找出瞳孔的定位點。 2.受測者分別觀看風景圖及三色光圖各60秒,眼睛須專注在指定的圖片區域,也就是風景圖左上角的建築物,以及三色光圖的綠色中心點。 測試結果如圖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禪定組的凝視範圍要比對照組密集,也更集中在指定區域。而且在60秒內,對照組凝視風景圖左上角建築的時間是6.38秒,禪定組則長達53.9秒;再看另一張三色光圖,對照組凝視綠色中心點的時間是18.7秒,而禪定組在60秒內,竟有59.8秒都專注在指定區域!由此實驗證明,禪定者的專注力明顯高於一般的未禪定者。 其實禪定並非只是靜靜地坐在那裡冥想、數息,或放鬆身心而已;真正的禪定,是把精神力專注在體內的某個能量定點上。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說,禪宗所傳的禪定法,是在禪定中,以內專注的方式,內觀身體內部各個能量中心,不但可以激發人體本有的潛能,讓身體更健康,這股專注的精神力量,還能更深入到深層的心靈境界,開發心靈智慧。當然,這種禪定法的最佳副產品,就是提升自己的專注能力。 從張剛鳴博士的實驗,證明禪定確實可以提升專注力。如果覺得自己常會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家中孩子需要提升專注力,以提高學習成效,不妨來試試這種「內專注」的禪定法,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張剛鳴小檔案 ◎交通大學電機控制所博士 ◎亞洲大學光電與通訊工程學系/生醫資訊與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研部顧問 ◎台中市領袖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請問「身、心、靈」三位一體的修行應該怎麼修?這三者之間在修行上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我們的心,為了滿足色身的需求,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慾望,經常會被外界的物質世界所綑綁,每天忙著追求物質世界的一切,因而產生許多煩惱和痛苦。所以這顆心,裡面是被自己的累世業力所綑綁,外面是被有形有相的物質,像繩索一般地綑綁著色身,而不能解脫。如何才能解脫身心?唯一的方法就是開悟,要能真正地覺悟。這是我們修行的第一步。 那麼,是要真正覺悟什麼呢?覺悟自己為什麼來修行,覺悟以後,才能很快抓到竅門、抓到重點,知道該如何改變這個會生滅的色身,改變色身裡面會生滅的細胞,讓生命能夠延長到心靈得到解脫為止。這是我們修行的目的。 所以,修行要把握一個重點,就是不要讓身體太勞累,該休息的時候就要休息。可是有些人為了想要快點突破,三更半夜不睡覺,爬起來禪定,這樣的修行就偏差了。 當然,除了突破身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障礙以外,更重要的是讓心靈得到解脫。心靈要如何解脫?當身心得到解脫的時候,它自然就可以解脫。那身心要如何解脫?首先,在精神上要能夠開悟,對世間的人事物要有一種高超的智慧,要能夠看得很高、很遠、很透徹、很究竟;另外在生理上,要讓體內的氣脈能夠通暢,因為氣脈是色身的生命線,氣是呼吸,脈是脈動,包括血液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生理結構,一定要讓細胞的生命能夠延長,色身的生命才能延長。那要如何讓細胞的生命延長?唯一的方法就是專注脈輪。 禪定時,如果專注脈輪的功夫做得好,就能接到外界大自然的力量,這個力量非常大,比方一個肝臟有毛病的人,之所以肝臟會有毛病,大多是因為長期熬夜,身心負荷過重,影響了肝功能,以致肝臟表面粗糙,出現纖維化的現象;此時如果懂得專注脈輪的方法,可以先專注禪心脈輪,等到禪心脈輪的能量很飽滿時,再往下接到肝臟,慢慢地,就會感受到肝臟熱熱的、涼涼的,或是有其他不同的感覺,這樣長期下來,肝臟便會充滿元氣,自然就能恢復原有的功能。 所以在修行當中,「氣」是非常重要的。千萬不要小看專注脈輪的方法,如果能夠在專注脈輪上有所心得,就可以掌握身體的健康,包括每個器官,都可以調得非常和諧。而身體健康以後,精神方面的壓力也會減輕。 當禪定的功夫相當深入以後,智慧自然就會增長,可以了解整個宇宙的現象,讓自己可以從「事」到「理」,也就是從人世間的事物到大自然的真理,都得到通達。通達以後,會發現自己的身心還有很多不圓滿的地方,你會自己修正自己;到最後,可以很有把握地讓自己隨心所欲,要健康就健康,要壽命延長就延長,一直到心靈得到解脫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