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肺癌
已找到 4 則相關結果
在11月「世界肺癌關注月」期間,基於提高大眾對肺癌的認知,香港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公佈了2021至2024年期間完成的兩期肺癌篩查計畫結果。該計畫免費為200名有家族肺癌病史的香港市民提供了一次性的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掃描(Low Dose CT Thorax,LDCT),以及在篩查前後由顧問司徒達麟醫生評估諮詢。 根據第一期篩查計劃(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司徒達麟醫生撰寫了名為《簡報:來自東亞慈善肺癌篩查計劃的真實世界首輪結果》的研究報告論文,已刊登於《胸部疾病雜誌》,並在2024 世界肺癌大會上進行海報演講。 司徒達麟醫生強調真實世界數據(real world data)的參考價值,推測如果在香港實行肺癌篩查,結果會與是次計劃相近。同時,這也反映出LDCT肺癌篩查在香港幫助市民早期發現肺癌個案的潛能。此外,篩查結果顯示雖然吸煙是重要因素,但家族肺癌史在香港肺癌個案中可能是一個更重要的因素。篩查並非處理問題的終點,必須備有良好及快速的跟進機制和程序,才能達到完全治癒病人的理想效果。最後,再次提醒大眾,肺癌不僅限於吸煙者,通過LDCT早期篩查是治療的關鍵。 第一期肺癌篩查研究報告的發現 在第一期計劃中,100名符合條件的申請者接受了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查。參與者中99%人士有家族肺癌病史,71%從未吸煙。單輪篩查後,47名參與者(47%)的LDCT結果呈陽性。值得注意的是,與LDCT陽性結果相關的因素包括患有姊妹群組肺癌病史(28%對8%)和來自多發性家族,即有兩名或以上家庭成員有肺癌病史的家庭(47%對23%)。篩查結果顯示,6名參與者(6%)因LDCT陽性結果而被確診為肺癌(均為腺癌)。其中4人為第一期肺癌,另外2人最終確診為三期和四期。 司徒達麟醫生在發表研究報告論文後表示:「這次篩查是真實世界數據,所得結果跟在美國、歐洲和台灣進行的多次篩查結果非常相近,因此有很高的參考價值。LDCT肺癌篩查有利於幫助市民早期發現肺癌,非常值得在香港推行。篩查結果顯示雖然吸煙是重要因素,但家族肺癌史在香港肺癌個案中可能是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還有,第一期篩查計劃中有6位參與者發現肺癌狀況,但只有5位接受了手術治療。可見除了有篩查,也必須有良好和快速的機制和程序跟進才行。」 第二期肺癌篩查計劃 另外,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於2022年12月至2024年9月期間也舉辦了第二期肺癌篩查計劃。100名參與者均有家族肺癌病史,其中90%是非吸煙者。根據目前篩查結果,2名參與者被高度懷疑患有肺癌,建議立即進行詳細檢查,另有7名參與者被建議在6個月後再次覆檢。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女士指出:「肺癌在香港屬於最常見的癌症。根據政府癌症網上資源中心的資料,在2021年有5,978宗肺癌新症,佔香港癌症新症總數的15.5%;按粗發病率計算,每十萬香港人口中便有大約81宗新增肺癌個案。 方嘉儀女士強調,肺癌也是本港最致命的癌症,在2021年肺癌導致4,037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的26.7%。我們必須讓市民知道,及早發現肺癌可以提升治癒的機率。通過這兩次篩查計劃,我們看到早期發現和治療的重要性。 原文出處
國健署2023年公告最新10大癌症排名,肺癌發生率擠下15年來排名第一的大腸癌,躍居第一名,也連續蟬聯台灣癌症死亡率第一名,每年約有9,700人死於肺癌,占癌症死亡人數的近五分之一。長庚醫院今年鎖定心衰、肝癌、肺癌及糖尿病四大主題辦理衛教講座。上週末(28日)第三場肺癌講座,邀請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醫院院長楊政達與長庚五位專家醫師進行講座,提供肺癌最近醫療趨勢。 本次講座分享的主題包括20年來肺癌藥物治療的進展、肺癌手術治療的新趨勢、搜索肺癌突變基因的雷達: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精準治療—肺癌創新手術之應用、及肺癌篩檢與低劑量電腦斷層。 高雄長庚胸腔內科王金洲醫師表示,台灣肺癌與西方國家不同,包括女性肺癌發生率特別高,西方國家男性肺癌的死亡率是女性7~8倍,台灣只有1.8倍;而歐美國家肺癌患者85%是吸菸者,在台灣則不及50%。 他表示,肺癌病變初期毫無症狀,腫瘤體積小也難以發現,要大到可以被看出來可能要花10年以上,要把握的是診斷後3~4個月治療的黃金期,治療方式包括化學治療、標靶治療以及免疫治療等。 高雄長庚胸腔外科呂宏益醫師指出,加速康復的照護流程(ERAS)是肺癌手術的一個重要趨勢。整合肺癌手術病患全程照護,強調術前調整營養狀況,優化體能,手術中精準麻醉,盡可能採用微創手術,不例行性放鼻胃管及導尿管,術後多模式止暈止痛止吐,及早下床及呼吸復健,可以有效縮短住院天數及加速恢復。 制定客製化的手術治療策略,也是現代肺癌治療非常重要的新趨勢。針對復發性較高的二、三期可切除肺癌,已開展出利用免疫治療或標靶藥物進行前導式治療,可有效提高腫瘤的完整切除率。過去存活率不佳的肺癌四期患者,經標靶藥物治療後,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可有效延長存活時間及標靶藥物的使用期限。 林口長庚胸腔內科李適鴻醫師則表示,肺癌治療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成為不可或缺的利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高達50-60%的病患腫瘤是帶有基因突變,透過NGS精確找出腫瘤的突變基因,並協助醫師選擇最有效的藥物,可大幅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和存活率。NGS也能在治療不理想時,協助找出可能的抗藥機轉,並調整治療策略。 林口長庚胸腔外科陳維勳醫師表示,微創胸腔鏡手術、影像導航技術及機器人輔助手術,是三大關鍵的突破性技術。微創手術特別適用於早期肺癌患者,提供了較好的治療效果;影像導航技術降低了手術風險,避免損傷健康組織。機器人輔助手術則過濾手部顫動,提供高解析度的手術視野,從而提高操作精密度,減少併發症並加快康復。 嘉義長庚胸腔腫瘤科方昱宏醫師指出,台灣的女性和未吸菸者的肺腺癌發生率仍顯著上升,顯示除了吸菸以外,還有其他不可忽視的危險因子。其他已知的肺癌危險因子包括:二手菸、空氣污染、廚房油煙、職業暴露(如石綿)、慢性肺部疾病以及家族史。這些高危險族群應定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篩檢,LDCT已被證實能夠有效發現早期肺癌病變,特別對於重度吸菸者(抽菸史超過30包年且戒菸不滿15年)能降低約20%的肺癌死亡率。 台灣國民健康署自111年7/1起推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為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每兩年一次的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服務。方昱宏醫師提醒,若篩檢中發現肺結節,首先應了解結節不一定是癌症,大部分結節屬於良性,對於不同大小和型態的結節,醫師會依據病史及影像特徵制定適當的追蹤和處置計畫。因此,高危險族群應在醫師的專業建議下,定期篩檢和追蹤,並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遠離危險因子,以降低罹患肺癌的風險。
肺癌是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第一名的癌症,近年來有越來越多創新的治療方式。但治療肺癌目前為止最有效的方式仍然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而治療方式至今仍以手術最有效,馬偕醫院在近年來引進的阿基米德氣管導引系統就是在幫助醫師在處理時能夠更精準的定位及治療這些病灶。 台北馬偕胸腔內科楊勝雄醫師指出,氣管鏡切片是診斷肺癌的重要工具之一。然而,過去氣管鏡的限制在於僅能視察氣道的中間三分之一,對於位於外側三分之二的病灶,必須再透過內視鏡超音波進行位置偵測。這種方式耗時需要花費時間去尋找病灶,進而壓縮到切片的時間,有可能增加患者併發症的風險。 為解決這一需求,阿基米德導航系統應運而生。類似汽車導航系統的原理,它具備事前規劃功能,也能夠在檢查過程中提供即時引導。阿基米德導航系統透過虛擬實境(VR)和擴增實境(AR)技術呈現病灶在呼吸道的路徑,有效縮短尋找病灶的時間,增加切片的機會,提高診斷率,同時提升患者的安全性。這項創新技術的應用,顯著改進了傳統氣管鏡的限制,使醫生能夠更迅速而精確地定位病灶。 除了氣道內病灶之外,台北馬偕胸腔內科施慧瑄醫師表示氣道外病灶的診斷,阿基米德導航系統也有辦法。在利用虛擬與擴增實境的技術導航到距離病灶最近的支氣管之後,系統會協助醫師找到氣管壁上能避開血管、避免出血之處,造成人造開口。 並在X光攝影與擴增實境融合導引之下,從人為的氣管壁孔洞處,以導管朝向病灶處在肺實質灶出一條通道,確認導管的終點達到病灶處,亦可併用內視鏡超音波再次確認導管終點的位置,再使用切片夾,甚至冷凍切片探頭,進而對病灶切片及診斷。 目前馬偕在切片之後,病理科醫師會當即做快速病理診斷。若病灶顯示為惡性,當次檢查之後,胸腔外科醫師當即切除。未來會再繼續發展經氣管消融術,當次診斷後,立即消融病灶,做到幾近無創的診斷與治療。 阿基米德導航系統其中兩大功能是應用在手術室,包括氣道外病灶切片診斷及肺小病灶導航定位手術。馬偕胸腔外科莫麗雯醫師說明其操作流程,在取得病人的影像檢查結果後,上傳至系統進行重組分析和術前規劃,病人在手術當天在手術室完成麻醉,接着通過氣管鏡注射螢光染劑標記出病灶的位置搭配複合式手術室(Hybrid OR)或是整合C-arm對氣道外病灶切片,後續再以微創胸腔鏡方式進行手術,達到精準切除,早期診斷的目標。 另外也指出在手術室應用阿基米德系統具有三個特色: 1.全過程皆由專業團隊執行。 2.一站式流程,避免病人頻繁移動轉送及等候的時間。 3.全麻醉進行, 減輕病人在接受醫療處置時的疼痛和心理壓力。 以45歲柳先生為例,馬偕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黃文傑醫師表示,導航系統會先以病人之氣管與肺部血管電腦斷層合成出模擬即時影像,並規劃出一條閃避肺臟血管的路徑,接著於支氣管上打出0.1公分的洞口,再以0.2公分的氣球擴張後開始「探鑽」,以近乎無創方式抵達沒有支氣管經過的肺結節位置,取出檢體,立即送交病理科進行細胞診斷,約莫10分鐘後即確診為肺腺癌第一期,緊接著安排進行單孔胸腔鏡手術切除癌腫瘤,手術全程約1.5小時,術後住院觀察3日後出院,目前追蹤狀況良好。 黃文傑主任說,若民眾檢查後腫瘤已達4至5公分以上,或腫瘤位置就在氣管上,可直接使用傳統方式手術;不過,2公分以下的肺結節較難透過影像判斷良性或惡性,侵入性確診檢查的風險也高,病人經過醫師諮詢及完整術前麻醉評估後,可考慮以相對風險較低的肺結節無創導航手術進一步確診。 黃文傑主任指出,施行肺結節無創導航手術,以近乎無創方式抵達沒有支氣管經過的肺結節位置,採檢後當場交由病理科同仁進行細胞診斷,平均耗時僅30分鐘。若確診為癌症,即可馬上由胸腔外科醫師接手進行胸腔鏡手術;若為炎症則可後續觀察,減少病人不必要的手術風險,完成精準定位及病灶切片。 馬偕醫院總院張文瀚總院長說此次馬偕醫院為全國首創並成立亞洲胸腔疾病介入診療培訓中心,培訓計畫包括阿基米德系統支氣管內導航、離體動物試驗、活體動物試驗及臨床操作支氣管鏡下經肺實質肺結節抵達術(BTPNA) 等系統性的方式來進行訓練,期待將阿基米德氣管鏡導航技術推廣至全台灣甚至是亞太地區,造福更多病人,讓世界看見台灣醫療科技的發達。 原文出處
撞球之子楊清順因肺癌離世,再次興起對肺癌討論,聯新國際醫院副總院長、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忠智表示,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病人發現罹患惡性腫瘤往往已肺癌後期,「長期咳嗽、聲音突然沙啞」是最常見的肺癌徵兆,應特別注意,若咳中帶血、持續胸痛、體重減輕、哮鳴,要盡快就醫檢查,及早處理,就能提高治癒率及存活率。 黃忠智指出,咳嗽是肺癌徵兆之一,吃了感冒藥還是久咳不癒,而自行至藥房拿藥,恐治標不治本,延誤真正病情。肺癌檢查方式包括胸部X光檢查、查痰(痰液細胞的檢驗)、電腦斷層、影像檢查、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基因檢測、支氣管鏡刷拭或沖洗、超音波經皮肺穿刺、穿刺食道或胸腔取得組織等檢查,都能進一步確認病情與症狀。 去年因LDCT篩檢,找出大量肺癌患者,黃忠智坦言,檢驗工具進步,找出潛在患者,因此爆出大量人數,但一段時間後,應可回歸正常曲線。「LDCT可找出0.5公分以下細胞異常,對比傳統影像檢查要超過1公分以上才能檢查出,可說大大提早找出病因,且健保有給付,低劑量的輻射量遠低於標準,不需要擔心照射輻射問題」黃忠智說。 談到肺癌醫治,開刀移除、化學治療、電療,以及藥物治療如免疫治療、標靶藥等,針對不同肺癌種類能有效控制病情,且均有健保補助,可說大大降低病人負擔。但除了早期原位癌之外,一般都難以根治,只能控制不再惡化,因此定期篩檢,早期找出病因,透過新的檢驗工具如LDCT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應是最好解決之道。 黃忠智強調,面對癌症,現代醫學改為「慢性病」觀念,學習與癌細胞共處,避免誘發病發因子,定期檢驗、追蹤,早期處理,以現代多樣先進檢測工具與豐富經驗,已能減緩惡性細胞惡化,提高病人預後存活機率。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