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習拜會、吳克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吳克/退休教師 中國大陸外交部長王毅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華府會面,磋商在十一月十五日舉行的亞太經合會上,習拜會的可能,王毅曾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從峑里島到舊金山不是一馬平川。從歷史經驗觀之,未來短期內兩國關係也不會是一馬平川,沒有波折。 拜登急著會見習近平,理由有二,一是俄烏戰爭遷延不決,中東以哈又爆血戰,台海兩岸絕不能擦槍走火,出現第三個戰場,否則勢必左支右絀。二是美國總統選舉在即,必須顯示能解兩國紛爭,提高聲望,以利選情。中方則順勢要求美國約束對台政策,並一再劃下紅線。 這是短期考慮,長期而言,從美蘇對峙的歷史經驗,可窺其戰略思考的變化。中、蘇的經濟、人口等條件不能相提並論,與美國關係也不完全相同,但歷史發展經驗也可供做思考的借鏡。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美蘇冷戰對峙,美駐蘇大使館秘書肯楠發了一封長電報給白宮,規劃戰後對蘇策略,杜魯門總統接任羅斯福之位後,由國務院擬定對蘇策略,該文件編為六十八號,就是對蘇遏制戰略的張本。歷任總統均會承襲修正,提出新的主張。後任會修正前任的政策,可能有的窒礙難行,或者力有不殆,也可能是環境變遷影響。歸納調整遏制戰略,約有幾個深層原因。 首先,軍事科技的進步,備戰、作戰的方式需要修正,尤其是核子彈的當量越來越大,導彈的射程越來越遠,而且空中打擊、海底發射,以致雙方陷入核戰威懾的陰影中,所以季辛吉就主張戰術核武,以降低風險。甚至美蘇雙方談判裁減核武,目前中美也要對核武進行談判,這也是繼踵美蘇之前的相互談判策略。 第二,採取對稱戰略或不對稱戰略。對稱戰略係指全球各地發生危機都會影響美國安全,必須設法制止。不對稱戰略則劃分核心與邊緣地區,核心遭受威脅才出面制止,其他地區視情況介入。 肯楠就支持不對稱戰略,杜魯門則傾向對稱戰略,前者的優點是,可以避免邊緣地區的問題擴張成為重大挑戰,缺點是需要堅強的軍經實力為後盾,後者認識到資源有限的現實,挑選回應以保持主動,但缺點是主動讓出某些陣地,對稱反應需有實力做為後盾。 第三,經濟情況的榮枯。軍事科技的發展需要財政支援,對稱戰略更是耗費不貲,經濟衰退就必須戰略收縮。尼克森、季辛吉急著結束越戰,就是美軍在戰場死傷枕籍、經濟凋敝,所以才有破冰前往北京之旅,企圖借外力協助解決越戰,美國的「信譽」問題,可以透過自我解釋來解決。拜登任內美債高築,通膨問題尚未全面解除,拜登會堅持對稱戰略? 第四,運用分化手段。尼克森改變多年的傳統策略,改善與中國大陸的外交關係,除了為越戰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分化中蘇關係,以降低美國的軍事壓力;再以釣魚台問題分化中日關係,拖住美國在亞洲的幫手,台灣問題是分化兩岸最佳手段。 前面四個因素觀之,軍事實力互有勝負,美國在意的是雖然彼此競爭,但是要避免擦槍走火,所以美方認為防長會談、核武談判勢在必行。 經濟方面,美有通膨之憂,中有脫鉤斷鏈之虞,中方藉此機會拉攏業界投資,提升經濟動能,美企業界與習的餐會要價甚高,成為媒體關注焦點,就是顯著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