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總督府

已找到 7 則相關結果

台灣夜市文化何時開始?專家還原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許多人都喜歡逛夜市,連老外來台灣一定要體驗一下夜市文化。不過如果要問台灣的夜市文化到底從何時開始,可能問倒很多人。 有一本最近改編成電視劇的歷史小說,描寫故事的主人翁在1856年去府城逛夜市。1856年,是清朝咸豐六年,當時的台南有夜市嗎? 專長為台灣民族歷史研究的資深媒體人黃鵬仁指出,夜市的形成有一定的歷史客觀條件,包括了城市休閒風格、街道擴增、以及民生物資與能源的成熟。黃鵬仁說,清朝時期的廟會,有可能在廟埕會聚集一些小吃攤,但也是白天的事,基本上晚上不會營業,因為光是照明就是一大問題,當時燒炭很貴,燒柴也不便宜,經營小吃攤應該負擔不起,賺的錢可能還不夠買燭火。如果沒有照明,夜市恐怕難以運作。 黃鵬仁說,即使到了日治時期,也只有很少數的都會區域可能出現夜市,例如台北的榮町。黃鵬仁說,日治時期陸續興建了發電廠,但也是慢慢普及,他的外公1930年代在總督府任職,因此每天晚上有1小時的供電時間,在當時已經算是很不容易了,很多鄰居小孩一到晚上都跑來他外公家的窗戶外面玩耍,在電燈下比出各種影子。 如果歷史小說要提到在夜市吃碗粿等現在常見的小吃,也要小心。黃鵬仁以碗粿為例說,清朝時台灣的物資不算豐富,米食會拿來做碗粿生意的可能性不大,一來是當時民眾吃外食的可能性很小,所以顧客有限,二來是碗粿不好保存,製作好之後幾個小時之內必須吃掉,不然就壞掉了,清朝沒有冰箱,恐怕不容易製作碗粿來賣,碗粿客家話叫做水粄,是客家人把口感非常不好入口的庫存舊米拿來再加工,以便祭祖以及後續食用,在當時用來做小吃生意的可能性不大。 黃鵬仁強調,行腳節目歷史劇的企劃,都需要進行人類學研究,才會更有收穫。 黃鵬仁在4月20日以「媒體這行用得到人類學嗎?」為題,到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演講,這場演講是由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補助,廣播電視學系教師專業社群辦理,主持人為賴祥蔚教授。

總督府建材從何而來?學者:從日本運來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在日治時期,台灣的成功實業家一度盛行以紅磚興建巴洛克式的建築,這是因為大正八年、西元1919年完工落成的台灣總督府,就是巴洛克式的建築。有些至今仍保存的民間建築還強調,其磚瓦建材是從當年建造台灣總督府時,剩餘或是被淘汰的專用磚瓦建材,證據就是這些巴洛克式民間建築的紅磚上面還有「TR」的標示。 歷史小說作家、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賴祥蔚指出,「TR」是「台灣煉瓦(Taiwan Renga)」的英文縮寫,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是當時台灣最頂尖的建築材料生產公司,成立於大正四年、1913年,在高雄也有工廠,至今仍存在(見照片)。「煉瓦」二字,就是紅磚的意思。當時的紅磚烙印上了「TR」二字,就是品牌的代表,也是品質的保證。 一般人看到「紅磚」二字,可能會聯想現在常見的紅磚,其實當年TR紅磚的品質遠遠高於現在的一般紅磚,TR紅磚的密度、重量都遠遠超過現在市面上的紅磚,如果有機會看到TR紅磚,甚至是跟現在的紅磚作比較,就可以輕易發現差別。 賴祥蔚說,根據文獻資料,當時總督府用的其實是有「SS」烙印的紅磚,這是來自日本東京「品川白煉瓦株式會社」的製品;總督府當年確實也採購TR紅磚,但是主要是用來建設總督府在台灣各地的重要建設,而不是用在總督府本身。 由此可見,當年興建總督府非常用心,使用的是即使在日本也首屈一指的建築材料,但因為從日本運來成本太貴,所以總督府興建其他附屬建築時,則是使用台灣最好的台灣煉瓦建材。當時台灣煉瓦生產的紅磚,也販售給民間,所以民間如果使用有「TR」烙印的紅磚,不一定與總督府有關。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為總督府提供菱形紅磚的品川白煉瓦株式會社,至今還在經營,是日本的知名上市公司,股票代碼J5351。 本報導部分內容出處為賴祥蔚教授之初稿,謝謝授權使用。

身世解密!日治時期彈藥庫跟總督府有關

【愛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日前愛傳媒報導,臺北市富陽公園內的彈藥庫只知是日治時期即有,但是真實情況卻成謎,公園告示牌語焉不詳,詢問相關人員也沒有清楚答案。 一位對日治時期臺灣歷史非常有研究的黃姓資深前主播說,他阿公的幾個兄弟二次大戰後從南洋回來,每次聚會都講得口沫橫飛,知道富陽公園那個區域,當年叫拳山(又叫拳頭山),後來才改稱文山,拳山山區因掩蔽良好,被總督府選為日本軍隊聯勤跟彈藥的集結地。日治時期位於總督府前面的山砲隊,就是把彈藥存放在此。山砲隊位於現在中正紀念堂靠近信義路到旭町小學校的那一帶,因為四一山砲無法防空,射程六、七公里,所謂山砲其實就是輕量化的加農炮跟榴彈砲,很輕、機動性很高。 黃前主播說,他找到的總督府公文資料檔案顯示,昭和14年、西元1939年,總督府徵收農田興建陸軍倉庫,在今天的台北巿政府以及三張犁一帶,蓋了大糧倉以及靶場,而六張犁則由早期的農田變成了軍事管制區,其中,拳山(文山的原本名稱)山區因掩蔽良好,被日軍方做為軍事彈藥庫基地,包括如今的富陽公園,其間還有五分的鐵軌提供運送;富陽公園彈藥庫就是六張犁彈藥庫。黃姓前主播雖然提供了許多資訊,但是很客氣說,在報導中不必提到他的名字。 政府遷台後國防部接收軍事基地,蓋了四四兵工廠,六張犁則是存放大型砲彈以及手榴彈成品和原料庫房,也是製作彈砲零件的場所。富陽公園那一帶山麓的山坳斜坡地,被整成凸起假山和凹谷後,繼續當成彈藥庫房用地。 臺北改為院轄市之後,六張犁一帶日漸繁榮,1976年先把兵工廠遷至三峽,彈藥庫仍繼續使用,1988年彈藥庫撤守,但當地仍然是軍事管制區,直到1994年才開放成為富陽公園。 在富陽公園入口可以看到此一「日治時期彈藥庫」,但是說明牌上卻沒有太詳細的文字,非常可惜。 本報導部分內容出處為賴祥蔚教授之初稿,謝謝授權使用。

平溪天燈在日治時期忽然沒落有秘辛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平溪天燈在新北市政府的大力行銷之下,已經變成全台灣最受矚目的元宵節節慶活動。相較之下,平溪天燈在日治時期忽然沒落,背後其實有秘辛,令人好奇的是,平溪天燈沒落的理由有兩種說法,都跟日本總督府有關,但這兩種說法卻完全矛盾。 一種說法是因為日本統治之下治安良好,原本具有示警作用的放天燈景象於是不再。在新北市平溪區公所的網頁上提到:「日治時期,因執行理番及皇民政策,治安轉為良好,放天燈示警的景象不再」。 按照這種說法,原本平溪一帶有很多盜匪,逼得居民要入山避難,等盜匪離去之後再放天燈報平安,通知山裡面的民眾回來。但是日本總督府統治之後,治安改善,居民不必再多躲避盜匪,所以慢慢就沒有放天燈了。 由於居民從山上回家的日子,正好是元宵節前夕,於是形成元宵節放天燈慶祝並向天公祈求平安,所以天燈又稱「天公燈」。 就此而言,雖然日本政府造成平溪天燈的沒落,但卻是因為對地方治安大有貢獻。 不過也有另外一種說法,突顯出平溪天燈沒落是受到了日本總督府的迫害,這種說法還有兩種故事,其一是日治時期日軍進軍十分寮及平溪地區,居民逃往山中避難,等事態平靜之後再以天燈通知村民可以下山返家。 另外一種說法是,由於天燈成為一種躲避日軍搜捕的訊號,後來日本警方才強制禁止施放天燈。也有一說是日治時期日本官員認為天燈可以通風報信,會成為造反的工具,所以禁止施放。 前面的說法,一種是說日本總督府與警方對治安有貢獻,才讓平溪天燈自然沒落,另外一種說法卻是日本總督府與警方強制禁止。 現在距離日治時期才過沒幾十年,關於當年平溪天燈沒落的兩種完全對立說法卻並存,令人不解。 事實上放天燈並不是平溪才有的活動,在台南與桃園等地都有相關習俗,而且理由跟平溪的傳說不太一樣。生於清朝,日治時期相當活耀的台南人連雅堂在《臺灣漫錄》之中,就曾經記載著:「少時以竹縛球,糊以紙,而空其底,乃以綿心漬松膠,插於球內而點之,隨風而上,高入雲際,厥狀如星,名曰孔明燈。」由此可見,當時在台南也有放天燈的習俗,但是應該跟躲避盜匪、通知居民平安回家無關。 到底日治時期平溪放天燈的習俗為什麼突然沒落,歷史真相應該要釐清才對,值得耆老或專家幫忙找出答案。 本報導部分內容出處為賴祥蔚教授之初稿,謝謝授權使用。

日治時期地圖曝光 這裡最引人矚目

【愛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有歷史研究者在考據文物時,找到一幅日治時代的臺北地圖,發現當時的臺北跟現在幾乎差不多,但是有一個地方特別引人矚目。 從這幅日治時代的臺北地圖可以看出,包括:總督府、總督官邸、博物館、臺北公園、法院、臺北醫院、專賣區、臺北郵便局、臺北驛的位置,幾乎都跟今天一模一樣,只是名稱改成:總統府、臺北賓館、臺灣博物館、228紀念公園、法院、臺大醫院、菸酒公司、北門郵局、臺北火車站。 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於,日治時期臺北地圖上,在總督官邸斜對面,在「旭町」的地方,有很大一塊版圖是屬於「山砲隊」以及「步兵第一聯隊」,屬於軍事用地。這個地方目前已經改建為中正紀念堂與兩廳院。 在政治中心有軍隊基地,這在世界各國都很常見,但是其中的「山砲隊」相當令人好奇,因為總督府附近並沒有山,為什麼會出現「山砲隊」?據初步調查,山砲算是當時的重武器,有可能是安排重武器部隊在此駐紮。 日治時期的許多建築都相當具有特色,最多人熟悉的原總督府、現在的總統府就是明顯的例子。其實日治時期的軍事建築也很有特色,例如步兵第一聯隊的永久兵營,完工於明治36、西元1903年,設計採用東南亞常見的「陽台樣式」,當時《台灣日日新報》形容步兵第一聯隊的兵營如同一艘大型鐵甲軍艦。 二次大戰後日本撤出台灣,許多軍事基地都由國防部接收,成為軍事管制地區,幾十年後解除管制,外界才發現很多原本日治時期的軍事設施都遭到改建或拆除,而且沒留下什麼當時的照片或是記載,讓如今要研究日治時期的軍事設施增加許多困難。 本報導部分內容出處為賴祥蔚教授之初稿,謝謝授權使用。

發現日本總督府徽章?分辨真假有訣竅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愛傳媒日前報導,新北市新店區、興建於日治時期的粗坑發電廠,在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物上,還保存有日本總督府的徽章「台字章」(也稱為台字紋或台字徽),新聞引起許多關注。 目前全台灣還留有總督府徽章的建築物已經非常稀少,其中最經典的首推原本的總督官邸,如今是外交部管理的「台北賓館」。 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賴祥蔚分享他走訪台北賓館的照片,並且特別指出:台北賓館保存非常良好,值得參觀,山牆上面的總督府徽章也還在。台北賓館每月最少有一天開放,不必預約。只是今年最後一次開放是12月4日,已經結束,想要參觀的民眾只好等待明年了。 前身為總督官邸的台北賓館興建於日治時期,原本名稱為「台灣總督官邸」,1899年、明治32年開始策劃建設,當時的兒玉總督認為要顯示威嚴,因此要求蓋成氣派、華麗的新文藝復興建築風格。在1901年、明治34年落成,而且因花費過大,引起日本政壇的批判。1913年、大正2年改建,建築風格從新文藝復興變成新巴洛克。 從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規劃並入住開始,一直到最後一位總督安藤利吉,有16位總督居住於此。當時的總督官邸不只是總督住所,也是接待與宴請貴賓的地方。 總督府徽章「台字章」是日本總督府在統治之初所設計,當時總督府官員服飾上都可看到這個徽章,由總督府推動完成的建築物上面也可以看到總督府徽章。 有民眾指出,台北市有一棟建築物也還保有總統府徽章,這就是位於太原路、五原路交會口的「建成變電所」。這棟建築物興建於日治時期的1938年、昭和13年,原本名為「大稻埕變電所」。在變電所的上方,確實也有一個徽章,看起來跟總統府徽章幾乎一樣。不過台電自己都曾經介紹過,這不是總統府徽章,而是台電徽章。兩者看起來很像,主要差別從一個地方可以清楚看出。 原來1919年、大正8年,台灣總督府設立「台灣電力株式會社」(即台灣電力公司前身),台電在總督府徽章「台字章」周圍加上電紋成為台電徽章。正因如此,總督府徽章跟當年的台電徽章看起來幾乎一樣,差別就在於台字周圍有沒有電紋。 建成發電所興建於台電成立之後,所以上面的徽章是台電徽章。至於先前提及的粗坑發電所,興建於台電成立之前,所以上面的徽章是總督府徽章。 本報導部分內容出處為賴祥蔚教授之初稿,謝謝授權使用。

台灣第一、全台僅存的總督府建築物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在新北市新店區的偏僻山裡,佇立著一棟巴洛克典雅風格的建築物。這棟建築物大有來頭,不但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座水力發電所,而且也是全台灣、甚至全世界唯一還保留日本總督府徽章的建築物。 這座目前已經不再發電的水力發電所,隸屬於1905年、明治38年完工的「龜山發電所」。 日本人土倉龍次郎當時在台灣深入山區伐木、提煉樟腦、製炭,並且在1903年、明治36年二月申請興建水力發電廠「龜山發電所」,因為是全台第一,這座發電所又被稱為「第一發電所」。 雖然大手筆申請興建龜山發電所的人是土倉龍次郎,不過他在提出申請的半年之後就破產,於是1903年、明治36年十月,改由台灣總督府接手興建,並且在將近兩年後的1905年、明治38年完工;兩年後,又在此地增蓋了這個小粗坑發電所,1909年、明治42年完工。一直到了1941年、昭和16年,新龜山發電所(目前改名為桂山發電廠)宣告完工,原本的龜山發電所在1943年、昭和18年正式除役,前後一共為台灣發電了38年。 原本的龜山發電所後來隸屬於台灣電力公司,台電在1968年、民國57年標售,由現地主何希賢的父親何可秀取得所有權,所以目前為私人所有,已經列入古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小粗坑發電所還有一個特點可能是全台唯一、甚至是世界唯一,那就是在發電所建築物上面還保留了日本總督府的徽章,也就是「台字章」。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賴祥蔚提供照片指出,在發電所建築物側面三角頂端的圓徽,就是台字章。賴祥蔚教授的外婆家就在小粗坑發電所附近的山區,長輩們都知道那就是總督府徽章,但是也有當地居民誤以為那是日本國徽。 台字章是日本總督府在統治台灣之初所設計的徽章,當時總督府官員的衣服與帽子上都可以看到這個台字章徽章,若干由總督府推動完成的建築物上面也可以看到台字章徽章。 隨著日本戰敗、退出台灣,大多數總督府相關建築物上的台字章都已經被移除,有人認為龜山發電所因為在日本戰敗投降之前已經廢置,這才讓建築物上面的台字章留了下來。不過小粗坑發電所仍運轉,而台字章也依然還在。 本報導部分內容出處為賴祥蔚教授之初稿,謝謝授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