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程金蘭

已找到 6 則相關結果

程金蘭/弱勢 一種生活狀態的相對性

早餐吃油飯配紅蟳?能嚥得下嗎?這幾天過年大魚大肉吃得油膩,更可以體會那無法入口的反胃。這個故事從早上經常是吃前一晚打包辦桌的剩食說起。 鄒隆娜和《青春壯遊》的主編古碧玲以及中華電信基金會林佳儀一起在年假前擠進錄音間預錄這集節目,氣氛有著走踏台灣的學習理解和焦慮憂心。 鄒隆娜回想10年前的大二升大三暑假,想著計畫著打工賺錢還能去離島或後山旅遊,報名參加中華電信基金會第二屆的「蹲點•台灣」一手服務,一手記錄活動,但是沒想到抽籤抽到三峽復興堂,距離板橋台藝大僅僅20分鐘的車程,讓他們懷抱遺憾忐忑和疑慮「這會有數位落差嗎?會有故事嗎?」的複雜心情前進三峽這個表面走馬看花看似熟悉卻又不太知道的復興堂教會探問拜訪。 她沒想過「弱勢」是從油膩的早餐開始,她表示,一般小朋友吃奶茶和吐司。但她跟小朋友聊天卻得到「我們今天早上吃油飯配紅蟳」的輕鬆回應,那心疼混雜著腦海浮現撲鼻的過夜油膩使人立即感受到鼻子到胃的反射性緊縮。鄒隆娜在三峽復興堂裡蹲點,她說:「有一個小朋友的媽媽在辦婚宴的地方工作,每天早餐就是媽媽前一天打包回來的油膩食物。」鄒隆娜重新理解「弱勢」不是地理名詞的存在城鄉差距,而是一種生活狀態的相對性,家庭家境的差異竟是早餐吃什麼開始體現。 鄒隆娜是《台灣十年》的記錄片導演之一,她來電台談論10年前的蹲點拍片,認識城鄉弱勢階級,學習觀察融入和拍片的草根經驗,讓她成為記錄片工作者和劇情片導演。這還促成一段美麗的姻緣,鄒隆娜和搭檔的學長歐詩偉倆人相處磨合,解決問題,找故事拍片,走在一起成為伴侶,然後去年底成為夫妻。 鄒隆娜指她和歐詩偉從不知道拍什麼,不知道如何跟被拍攝者培養感情,去蹲點是學習觀察人,去慢慢培養感情,經歷拍記錄片是怎麼一回事,對世界有多一點了解。他們拍了3個小朋友的日常故事。記錄三峽復興堂設備完善,沒有數位落差,但是周遭爸媽忙工作賺錢或是單親扶養者,小孩缺少父母陪伴的經濟弱勢者成長處境,未來想像?透過小朋友在復興堂老師和過往受到幫助回來的志工哥哥姐姐幫助下得到課後輔導,得到部份庇護照顧。 鄒隆娜本身就很有故事,她母親是菲律賓人,是20年前來台的第一代外勞,嫁給年紀大的外省老爸後也是外配,鄒隆娜先在菲律賓居住10年後回台灣,有學習融入和認同上的尷尬和他者位置的觀察,鄒隆娜原本考上台大財金系,他爸媽引以為傲但是唸得辛苦,她苦思掙扎後放棄,想起從小跟著爸爸看電影,就轉學改唸台藝大電影系,鄒隆娜生動的說了一段爸媽不願意承認她轉學的經驗,指在不認識的鄰居共同搭電梯的電梯間內倆人竟然會刻意的聊天提起她讀台大財金系(其實她已經是轉學台藝大)讓在場的她感到心虛臉紅,但也能體會爸媽曾經和依戀著以她台大為榮的情緒反應。 鄒隆娜的台藝大畢業作《薯片》談她一半外省一半外國的衝擊適應。而多元文化和外勞議題是她關注的議題,她在《台灣十年》內的(942)以她母親為原型和一則新聞事件做故事表面談一個移工外勞的故事,但也是講一個台灣的故事。鄒隆娜指她和週邊很多朋友都已經不在台灣工作,台灣社會並沒有覺察「我們已經像菲律賓一樣,是向外輸出人力的國家。」 鄒隆娜30歲的年紀卻清新細緻秀麗,還是大學生的清新氣質,中華電信基金會的林佳儀指10年前和10年後鄒隆娜變化不大,歲月移走並沒有留下明顯的痕跡。 2019的台灣挑戰很多,在中美貿易大戰的動盪中,台灣的內外拉扯紛擾,鄒隆娜私下表達她30歲同儕同輩的人生焦慮,而媒體資歷深厚的古碧玲也透露出中年憂鬱,不斷讀書行腳台灣,探問著台灣5年後10後的未來! 作者為台北電台主持人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程金蘭/十歲開始主持家務 新住民二代之苦

「寶寶心裡苦,寶寶不說,說不出啊!」以前黃翊庭怕造成別人負擔,媽媽離婚離開家後像尷尬的親人,她孤寂哀怨無法傾吐,隱藏有個越南媽媽的新住民二代身份,無法說出口,因此埋在心底的苦一直扔進心底的角落堆積成黑洞,在這次走訪拍片後如水銀洩地般四散千里,她要說,她被叮嚀如果不想說就可以不說,但是她堅持要說出來。 「想拍這部記錄片,是因為國小三年級的時候,媽媽離開我,我要扛起家裡所有的事情…」黃翊庭講的是她越南媽媽和爸爸離婚的故事,講的是她和媽媽的心結故事,講的是20歲的她回頭向10歲的她安慰的故事,其實是她10歲被迫一天之內長大,扮演家務勞動媳婦角色,被迫扮演長姊如母的母親角色,而她瞬間失去應該可以撒嬌耍賴的小女孩兒壓抑的苦悶哀怨! 黃翊庭坦率的表示被長庚科技大學推薦參加第一屆「蹲點,台灣,心南向」活動是有獎學金又可以免費和媽媽以及同學搭機回越南外婆家待上16天的時間,她在經費誘因下雖然不懂拍記錄片,但是她想要釐清她爸媽離婚的家屋內的巨大沉悶壓力,迫使她想要逃離出走的心底下的黑洞,這趟越南行是揭開開台灣新住民家庭結構的自我探尋之旅。家住桃園大溪,在高中就靠學校招生的獎學金出走住校,目前大三就讀桃園龜山長庚科技大學化妝品應用系,也堅持擔任學校研究助理,並在中壢服飾店擔任店員打工,爭取經濟自主,在外自謀生活。黃翊庭這天她獨自從中壢搭車到電台和中華電信基金會的專案負責人林佳儀會合後受訪。她長髮秀逸的臉龐少有笑顏,始終流露著堅毅氣質,她毫不隱諱的說出她所處的新住民二代夾層處境和機遇。 台灣在全球化衝擊下的社會結構明顯改變,台灣工業化較早,在1989年「14項重要工程人力需求因應措施方案」開放引進外勞3000人後,1990年正式開放引進外勞,在口耳相傳,媒體宣傳和大量前往旅遊等訊息下,使得台灣成為東南亞地區賺錢的嚮往地,並且帶動嫁來台灣以及郵寄新娘等「物化」當成生養工具和廉價勞工等不予「尊重」的社會現象。 阿公阿嬤和身為長子的爸爸住在一個屋簷下,在付出一筆款項改善越南媽媽的家庭經濟後,媽媽嫁進家門,負擔所有家務,媽媽離婚離開後便由翊庭扛下,阿公阿嬤很會碎碎唸,使她不願與他們相處,以前就叨念質疑媽媽把家裡的錢都拿回去越南家裡,黃翊庭出言頂撞回嘴,阿公阿嬤就指責是受媽媽那邊的人影響的。爸爸和媽媽沒能搬出去,爸爸和媽媽在翊庭10歲,弟弟5歲時離婚,媽媽離婚搬出去住自謀生活,因為擔心兩個孩子小,不捨也不能回越南,她沒有再嫁,經常看望她他們姊弟並帶他們回越南外婆家去玩,她爸爸也沒有再婚,他爸會隨口問她「妳媽最近好嗎?」,而她媽偶爾也會問起她爸,但兩人沒有來往。 黃翊庭在阿公阿嬤家看盡媽媽被言行的欺壓嫌棄,而媽媽離家後所有事情都壓在她10歲的身上,她扛起家裡所有事情,那時會想「為什麼妳拋下我就離開了--媽媽打電話來開口問「好不好?」她心裡苦壓抑著回應「很好」就掛掉了,然後眼淚就不爭氣的掉下來,翊庭解釋「說了也沒有用啊!」翊庭要做所有家務還要照顧弟弟簽寫弟弟的聯絡簿。翊庭指爸爸從小到大來沒有參加過學校日家長去學校和老師溝通的活動。 黃翊庭指媽媽經常會問她有沒有好好唸書,唸長庚科技大學化妝品應用系是和媽媽溝通討論過的選擇,她媽媽認為這學校好能夠交到比較好的朋友。黃翊庭小時候聽過同學對新聞越南新娘嫁來台灣為錢騙錢的社會新聞的議論,很不以為然,私下忖度著你又不認識她們怎麼知道故事真相是什麼?不滿阿公阿嬤的既定成見態度,翊庭高中就住校,而在高二升高三開始,媽媽偶爾一週一次親自幫她送便當,或晚自息唸書到晚上8--9點送越南食物的宵夜,同學們會用羨慕的口吻問「好特別噢!妳媽媽是越南人?可以請妳媽媽做好吃的越南食物給我們吃嗎!」而學校老師在上課時也會針對越南議題請她示範發言。黃翊庭感受到被尊重的肯定。 黃翊庭既心疼同理媽媽但是和媽媽的關係是有距離的親人很好,但總是沒能親親抱抱的像其他母女一起黏膩地像朋友姐妹的遺憾。 黃翊庭在台灣是扛家務的替補媳婦母親責任的「大人」,但是回到越南卻是被款待寵愛的,只管放縱吃喝拉撒睡的「小孩兒」。翊庭去越南很放鬆,而這次參加中華電信基金會活動和媽媽以及同學回去,進行家族歷史訪談交心,不只外婆媽媽流淚,連同學都感觸反思她家的情感互動疏離而淚崩,翊庭和媽媽和解和自己和解,她說她身為新二代,經過溯源認同,不再害怕被歧視,會勇敢告訴別人媽媽是越南人,她是半個越南人。 根據內政部移民署的統計,台灣在2017年1月的外籍配偶人數531284人占全台灣2%,其中中國籍(含港澳地區)最多達353987人,而越南次之100774人,其他國籍則為76523人。顯示來自越南者是東南亞新住民最多的群體,因此2018年開辦「台灣、越南都是我的家」活動,讓新住民第二代認識媽媽的文化,讓新住民媽媽帶著孩子回到原生地,進行文化理解認同。 中華電信基金會2019年「心南向」活動修改去年的推薦型態,改以他們原先在「數位社區」活動發掘的越南新住民家庭3人為一單位,還附送一隻手機要求教會越南親戚或社區長輩使用手機的數位推廣任務。中華電信基金會對於如何連結台灣在地越南新住民二代和母親的國度以及家庭,持續支持關注。 作者為台北電台主持人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程金蘭/張惠妹《身後》MV講述失去摯愛,他的工作就是安排身後

從生到死的人間天堂或地獄跨界過程,有一群人在接應服務,即便世俗晦氣,即便哀傷抑或靈異,那離世前的生者到離世後的死者,有沒有朋友相送?有沒有家人處理?那牽連關係終結或未遂,接體員大師兄目睹一個個生死社會學故事一齣齣悲喜劇碼。 張惠妹有一支名為《身後》的MV講述失去摯愛的痛,直視生死,那鏡頭從大體檯,冷凍櫃,葬禮花海,棺材,火葬場再到靈骨塔,如此的具象,逼視,令人震撼。大師兄的工作場域就是安排處理這人去世後的流程。 這天訪問《你好,我是接體員》的作者「大師兄」,他因為工作關係不方便正面露臉和露名。我們戴上面具,這是因為臉書直播也是第一次為廣播戴面具,先前在趕製面具時做勞作很有創意很有趣,但是要談論的議題卻是死亡,我有一點兒哎呦(尷尬),大師兄談的是自己的人生痛苦談的是生死社會學。 大師兄有個悲慘的家庭故事,因為照顧無良爸爸5年時間而做長照的照服員,目睹許多家庭因家人生病拖累的撕裂破敗。再因為父親過世辦喪事而做「接體員」,當然也因在殯儀館做事看盡人生百態,在PTT媽佛版寫「接體員的大小事」專欄爆紅,被出版社關注而邀約出書,他這因父而衰苦的悲怨崎嶇過程,有著峰迴路轉的開運奇遇,雖然他曾經以為碰到詐騙集團,做夢沒有想到會出書,但這書出版一個多月,據說賣得不錯,已經四刷超過10000本。 「照顧死人容易?還是活人容易?」大師兄掙扎猶豫要不要繼續做長照的「照服員」,還是要進殯儀館去做「接體員」工作時,大師兄他媽媽直接了當的反問他,「對齁!活人會投訴,但死者「菩薩」卻不會!」 大師兄指他參加同學會時同學都是談上班業務,而他則做長照工作把屎把尿的醫護養護現場,很吵雜又難有成就感,但是他進入殯儀館卻「很自在」,他用的是「自在」再三確認後他認為他喜歡接體員工作勝過照服員的工作。他看盡生忙忙死茫茫的進出來去後體悟「快樂是比較出來的!」 大師兄他說獨居老人是個嚴肅的問題,他們曾出任務去接白骨,完整躺在床上蓋著被子,鄰居發現報警,家人指他身體還好,過年還有聚會見面,不料卻獲報去世,但這時已經8月,期間已相隔半年沒有關注。大師兄說故事不說教,他有個無良父親,但是總是有人比你慘。他悠悠說出在殯儀館曾經有一個青年男子總是每天花時間坐捷運到冰櫃前安靜的看他出車禍慘死過世的爸爸,連續一週直到要火化前,他竟面無表情的說出「我就是要看你怎麼不得好死的!讓他不寒而慄。」這也是個好賭沒有照顧家人,不負責任的父親。 大師兄的愛賭欠債又常出狀況的無良爸爸曾經對他說:「你知道嗎?你很像我。你會跟我一樣沒有朋友,你會跟我一樣愛玩愛賭,你會跟我一樣一事無成!」這是父親對兒子人生理解的認知還是最大的詛咒?也是歹命壞運遺傳基因的內建?這是很難理解的家庭和父子關係。但大師兄對無良父親把屎把尿照顧5年,他說從小他爸帶他算命,算命師對他說:「你是最孝順的。」他認命的認為他是前輩子欠他爸的。他們「相欠債」! 但是大師兄也掙扎著要脫離他爸的奚落詛咒,他極不願像他爸,大師兄私下盤點他爸所說--他沒什麼朋友,也不喜歡交朋友,愛賭愛玩,感情無法專一。但是大師兄在有人找他寫書後,他掙脫他爸所在他心底建置的壞胚子程式思考運作,大師兄看到光,他說他想把書拿去他爸靈前跟他說:「爸,你錯了,有一點跟你不一樣,至少我可以寫一本我的作品,我的故事。」因為父親生病、死亡磨難進入不同職場觀察記錄身邊目睹的生死故事,這是禍福相依?如何計算父子矛盾拉扯的親情? 大師兄出書讓他有一點兒不一樣的生活故事。他應該可以不用那麼樣的自卑,然而他照顧爸爸的辛苦壓力放下後,家族裡還有精神病患者的長照壓力始終如影隨形,沈甸甸地壓在肩上!他的人生有超出一般人的責任壓力,他努力搬開一塊又一塊的積壘堆疊! 作者為台北電台主持人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程金蘭/郭家佑的數位外交是青年+網際網路+社群+公共議題  

外交是國家政府的上層結構的事?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郭家佑,一個漂亮有型的女生則宣稱外交並不全然是「高端嚴肅」的,她指出,平凡人也能拼外交。「只要你是台灣人,都能有機會讓外國人認同台灣人的努力和價值觀,爭取更多軟實力的曝光機會。」 網際網路很神奇,它是個沒有階級沒有國界的地方,你可以用來接觸任何人,郭家佑在科索沃建國10週年前,選定科索沃和台灣一樣被聯合國拒絕在外的外交處境,但台灣有「.tw」國家網域,但科索沃在賽爾維亞和俄羅斯的掣肘下卻沒有國家網域名稱「.ks」,進行參與關注。她2017年前做足功課,辭去台大車庫的工作,單獨前往巴爾幹半島的科索沃去設置粉專「Domain for Kosovo」討論這個公共議題,在被質疑被注意被認可的7個月過程,認識當地朋友並無限延伸到認識大學教授朋友,再經引薦和科索沃的國家通訊委員會(ARKEP)董事長見面對談,郭家佑進行數位外交。接著再爭取和當地青年社團討論(Kosovo Next 10)於2018年6月到7月在國家博物館開辦數位互動未來展。 郭家佑製作《我是台灣人,我支持科索沃有自己的國家網域》影片,找來20位朋友在3個辦公室取景,花費不到1100元台幣,卻在180萬人的科索沃國內獲得3.1萬觀看,觸擊4.2萬人,甚至被當地最大的青年臉書社團(Young People in Kosovo)前所未有的註記103個讚。同時郭家佑更邀請「圖文不符」公司協助做懶人包和影片在15個國家傳播,宣揚台灣是第一個支持科索沃獨立的亞洲國家,獲得跨國網際極大關注,許多留言「謝謝台灣」,「Amazing」等。而在科索沃的未來十年展的討論議題中,科索沃的青年最關注的是教育改革。郭家佑表示透過公民意識的輸出討論,即便歐盟不承認台灣,但歐洲當地許多媒體都因為認同支持她所做的數位外交互動展覽而跨越禁忌大加報導。科索沃的經濟部長和通訊委員會都表達希望和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合作,而且科索沃的文化次長也寫信給台灣文化部,希望深化兩個國家人民文化交流。 郭家佑瘦高的身材,有條不紊的論述數位外交的倡議推廣需要經費支持才能走得長遠,她坦承必須面對接案募款和商業化的掙扎,她在走一條創新創意的NGO的路,這個事業或者是志業在一路摸索前進。她的台大工商管理系同學大都在大企業大公司加班賺高薪。只有她和另一個同學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她說她的大學賺的錢是她的好幾倍,但同學們會捐款支持她。 古有「男兒志在四方」,今有女生走向世界,郭家佑放棄從商賺大錢的路徑,她在台大工商管理系唸書時,去上課修習創新創業學程,參與慰安婦等女性社會議題的關注,幫桃園受災部落成立募資平台180多萬元,申請到索羅斯獎學金去匈牙利的「中歐」大學唸公共行政,學習各種國際NGO和聯合國以及IMF世界銀行等援助專案的討論,例如「如果為協助非洲民眾減少蚊蟲咬傷致死而募捐的蚊帳,卻被當地人當捕魚網使用,該怎麼辦?」 郭家佑的父親在外貿協會工作是駐外人員,經常外派,而母親是大學行政人員,郭家佑唸的是台大工商管理學系,大可以在父母的期待下考試受訓走他爸爸進外貿協會做對外國際貿易拓展的路,抑或是一般社會對於好學校好職業的成功定義,進知名公司或再唸商業研究所爭取到跨國企業上班爬升高階經理人。但是郭家佑卻是選擇一條不一樣的路,如同美國詩人佛羅斯特所寫:樹林裡開岔的兩條路,而我走了人跡較少的那一條,因此有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她堅持在30歲以前沒有太多羈絆時,全面拼搏她認為有意義的數位外交事業,在這個NGO運行順暢後再考慮婚姻,雖然她說曾經談過幾場戀愛,包括中歐大學的外國男朋友,但她認真的看待她自己的人生。郭家佑指台灣對中歐大學的資訊不多,對巴爾幹半島的認識也僅限課本稀薄的背誦,她認為上一代人(她父母)的打拼,使得她和他們這代可以透過網路登上世界舞台。 郭家佑的數位外交是青年+網際網路+社群+公共議題的溝通。取代過去台灣的撒大錢的「金援」外交,或者直接到當地硬生生地舉辦「台灣文化節」說台灣自己好的制式活動。郭家佑指出,應該秉持參與代替給予的做法,以「他國人民需求」為主體的參與關注,再適時「置入」台灣做連結而爭取互信支持和交往。 郭家佑集結12個青年社團的「台灣外交暖實曆」和相關商品故事募款和工作坊積極進行,她將推動數位外交學院,培養國際社群操作人材,以及非營利組織營運人才,深化台灣在全世界的社群影響力。她表示,台灣人使用臉書的同溫層,都是在台灣內部自己對話,其實更應該學著對世界去對話,向世界去做網路社群持續經營,並以當地的公共議題作為雙邊對話基礎,輸出雙邊公民社群的新想像和交流,建立公民社會關心彼此的實質情感。 作者為台北電台主持人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程金蘭/他的手指頭沒有指紋

高壯的謝毅弘伸出雙手,看似沒有什麼異樣,他平和沒有情緒的說出他的手指頭沒有指紋。我沒聽錯嗎?蛤? 「沒有指紋?」很難想像的職業傷害,因為在火鍋店打工切菜切肉,切到手血噴受傷,還有因劣質洗碗精洗碗,長期泡浸而手龜裂受傷,導致沒有指紋。這天反教育商品化聯盟代表謝毅弘來電台談勞動權益,聽他談大學生打工的職災很意外也很心痛,他指出,手擦類固醇四到五年之久,至今還有後遺症。他是家境小康的公教家庭小孩,沒有揹學貸,但因從小看爸媽從嘉義魚村辛苦打拼北上的過程,因此上大學後就課後打工賺自己的生活費,經歷被違法業者欺壓的傷害。他原本唸新竹教育大學(現合併為清華大學),大一和大二時因雇主違法沒有投保勞健保,一切傷害後遺症都無奈自己承擔。 謝毅弘體諒父母賺錢不易,手龜裂受傷治療過程還繼續打工,離開火鍋店後到小型電子組裝工廠打工,那是時薪120元的年代,因手痛戴著2層棉手套做事,中小企業主利用關係和私立大學的實習學分連結,根本是不給薪資的。而有個案是學生在勞動現場勞被違法扣薪,引發勞資爭議,求助學校還被業主施壓,乃至教官要求道歉的情事,最後透過勞團出面爭取後才勉強完成協議。勞資不對等,被恐嚇不想找麻煩的或自認倒楣的問題嚴峻。 2019年元旦起新政新措施,基本時薪調整為每小時150元,每月基本工資脫離22K調高為23100元,民進黨執政的勞工權益有逐步改善,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勞動現場的違法問題仍多,累積一例一休,還我七天假的爭議,以及大學生打工的現場違法情事仍多,勞檢未落實等問題,使得年輕一代仍有滿滿的無奈和無力感。 反教育商品化聯盟和政治大學學生勞動權益促進會等勞團組織,進行學生校外打工工讀的權益調查。在政治大學,台北大學和中原大學等週邊學生打工的274家商家中有207家違反勞動法令,約75%沒有遵守勞基法,違反情況不可謂不嚴重。 調查學生在校外打工的被欺壓最嚴重的情況是1、雇主未依法提繳退休金的44.1%。2、國定假日未加發加倍工資佔33%。3、沒投保勞保的佔33.21%。4、沒有如實給加班費佔31.02%。5、則是違法苛扣薪資佔18.24%。勞資不對等,政策法令有時看得到卻享受不到,資方無視政策法令的違法違規,又因主管機關執法勞檢鬆緊寬鬆彈性極大,讓勞工陷入結構性壓迫,據謝毅弘表示,2015年49000次,2016年67000次,到2017年再降為40000多次。 謝毅弘有自身的勞權職災受害經驗,在新竹唸書時也投入苗栗華隆自救會的抗爭,長達2年時間蹲點組織奔走,體驗太陽花學運領袖沾醬油的露臉搶光環,也目睹勞工處境艱辛,年長阿姨和大叔的堅持不退下最後贏得遲來的正義,他在特殊人生際遇逐步走上社運之路。 謝毅弘在華隆自救會社運的街頭抗爭後到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就讀,他持續關注大學打工問題,還有教育商品化產業化,教育部開放大學學費連年3%-5%上漲壓力問題。 謝毅弘在反教育商品化的研究調查發現,台灣高教學費持續調漲,形成大學生就學打工經濟壓力愈來愈大,暴露在職場被壓迫的問題有增無減。而台灣經濟情勢低盪,政府統計公告大學生申請學貸的人數降低看似好消息,但其實不然,是因為中產階級降低,而中低收入戶增加,政府補助學雜費的人數持續增長。 2019年是總統大選競逐年,時薪調漲和基本工資調漲的利多消息,鼓舞人心,但核心的經濟會改善,勞權問題會改善嗎?年輕世代的打工抑或職場工作能否有長足進步開展? 作者為台北電台主持人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程金蘭/導演沈可尚:婚姻是什麼?

童話般的紅塵俗事。 婚姻是什麼?在婚姻裡過日子可能看不清楚,走進電影院看看紀錄片導演沈可尚的8對夫妻的對話,從拍婚紗宴客的客製化需求包套的幸福產業探究經濟產值之外,走進婚姻幸福嗎? 沈可尚來電台談他的紀錄片電影《幸福定格》很直白坦率的梳理他原生家庭的父母和親子關係,他的父母不談話,他則是發覺到他和太太忙於工作和家庭經濟,坐在沙發上都是在討論待辦事項並決定事務性的問題,那婚姻是什麼?做為心靈身體空間的渴求存在嗎? 沈可尚應該在他爸媽的婚姻生活中看見一種型態,他說他很疼愛他媽媽,他說他小學三年級就知道他一定不要像他爸爸,沈可尚不滿他爸爸不讓他唸台師大美術系在17歲帶著400元離家出走,自謀生活,據他說想辦法賺錢過活做過很多工作,直到當完兵後考上台藝大電影創作系才回家按門鈴。他的原生家庭父母婚姻是媒妁之言結合,父權至上的生活經驗,對於家庭幸福有些疑慮?! 這部紀錄片導演花7年找8對夫妻做鏡頭前對談,把家門家事打開,把結婚的婚紗照攤開來看,讓男女談話吐嘈或說彼此溝通婚姻前後的改變,婚姻是什麼或婚姻要如何準備生小孩,以及真心愛小孩嗎?還是無法抱怨只是日常習慣!! 婚紗照的新郎帥,新娘美,在海角天邊的美麗風景,儷影雙雙,攜手擺姿倩影下,做為幸福浪漫的物理性照片是「幸福產業」的華麗重要儀式,但卻無關婚姻的日常。 沈可尚總是因為疑問辯證要找尋答案而拍紀錄片,他是對於婚紗照的質疑開啟跟拍從準備結婚節食瘦身,以及上健身房雕刻線條到客製化包套選景拍婚紗照乃至飯店請客佈置活動安排後,發現流程卻略顯空洞而擱置,但接著衍生出對於婚姻的本質和幸福是什麼的疑問,開始跟拍這對新人婚後七年的生活,同時陸續透過臉書和朋友公開告知要拍紀錄片找人面談,刪除浮誇曬恩愛以及唸金句的「類演員」者,選出樸實契合的尋常夫妻總共8對,進行沈可尚帶著攝影機進入對方家屋內聊天,由他開口談他的家庭生活經驗,發問議題引導8對不同夫妻各自的溝通對話,每次2-3小時,陸陸續續累積達7年數百小時,剪接在電影院放映的86分鐘。 童話般的婚紗照,白馬王子和白雪公主,在日子一天一天來的生活裡,要拼工作算日子做愛做的事準備生孩子,然後奶孩子帶孩子到沒話可說各自滑手機,沒話可說--在導演沈可尚的介入聊天後,開始對話,「妳是個識大體的女人」/「不,我是一般女人」。 婚姻是過日子,柴米油鹽醬醋茶,太太想要「激情」,先生認為生活本該「平淡」啊!夫妻對話直接,但是談戀愛和過日子畢竟不同,兩人如何在日復一日的日常屋簷下創造新奇有趣的激情是門學問?! 戀愛是浪漫的,約會可以包裝掩飾,用最美好的一面出現,但一個屋簷下真實人生卻是無所遁逃的赤裸-- 時間是把殺豬刀,婚紗照內的俊男美女可人兒,走進婚姻後沒變嗎?攤在眼前的婚紗照,先生說那時妳好天真/太太說是好騙嗎?先生說現在的妳很規則(規律)/太太說是現實嗎? 《幸福定格》電影在黑幕中的婚姻誓詞中結束。8對夫妻的婚姻生活還在繼續,有的有新生兒,有的繼續溝通,有的是否會因誤會而結合,因瞭解而分離-- 為什麼是他或她,沈可尚和他太太結婚有10多年,2個女兒分別是4年級和3年級,他坦承和兩個女兒有不同的親暱關係,在婚姻生活裡尋求幸福,但是就如同《幸福定格》的海報,仔細看。 這電影海報的「幸」字和「福」字都不完整,有掉筆畫,已經預設婚姻「幸福」殘缺不完整的日常真實!! 作者為台北電台主持人 ●全文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