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科學
已找到 5 則相關結果
專訪/許晉銓博士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 在Fadel Zeidan博士的實驗中,因禪定而減緩疼痛的腦部反應指數高達40至57%,竟比服用嗎啡和海洛因的25%還高,讓科學界大為讚歎人體機能的奧妙! 人類在傷病及治療期間,都會伴隨生理上的疼痛,因此,「如何超越疼痛」一直都是臨床醫學上極力發展的重要課題。 許多可以減緩疼痛的藥物,如嗎啡、海洛因等,長期被視為醫藥界的神奇仙丹,幫助許多病友在面對傷病痛苦時,勇於進行積極性的治療。然而,長期使用此類神經鎮痛劑的結果,卻會產生慢性中毒與藥物成癮的副作用,這讓醫師在臨床治療疼痛與控管時,常陷入兩難困境。 醫學臨床證明 禪定可控制神經細胞活動 不過,國立中山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許晉銓博士表示,最近已有科學研究報告指出,人類天生就有一套良好的疼痛減緩機制,只是必須藉由特殊的練習方法才能開啟它。什麼方法呢?就是禪定。 「透過禪定的練習,可以幫助病人緩解痛苦,這是人體最天然的生理運作機制,不需要倚靠藥物,當然也不會有副作用。所以在未來醫學上的應用,『禪定』可說是潛力十足,可以造福許多病人。」許晉銓博士說。 其實,禪定的風潮早在2、30年前便已在世界各地逐漸擴展開來,除了可以幫助人們身心平靜、和諧外,還可以啟動生理活化機制,為生物醫學研究開啟了新興領域。 許晉銓博士表示,雖然許多臨床研究已經證明,規律的禪定練習可以幫助重症病人減緩疼痛及不適感,但對於相關的生理機制卻還是不清楚,所以科學界懷疑,這些研究結果或許只是因心念轉移或催眠暗示所產生的一種誤導。 不過,Fadel Zeidan博士──這位來自美國Wake Forest北卡羅來納州醫療中心的科學家,利用動脈造影核磁共振技術(ASL-MRI)成功證明了「規律的禪定練習可減少大腦對痛覺神經細胞的感知能力,進而幫助人們減緩疼痛的知覺與不適感」。許晉銓博士表示,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成果,因為Fadel Zeidan博士證明了「禪定」可以直接控制神經細胞的活動,調控神經元之間的訊息傳導網路,並修改腦部對痛覺的生理反應機制。 「有趣的是,」許晉銓博士說,「在Fadel Zeidan博士的實驗中,透過禪定練習而減緩疼痛與不適感的腦部反應指數高達40至57%,竟比服用嗎啡和海洛因的25%還要高,這讓科學界不得不大為讚歎、同時也驚豔於人體機能的奧妙。」 而最讓Fadel Zeidan博士感受深刻的是,這些受測者只接受了1小時的禪定指導,然後每天自我練習20分鐘,才短短4天,就發現他們的腦部神經對疼痛的刺激反應有了明顯差異。 「我已預見未來臨床醫學在疼痛治療與控管方面將會有重大變革;因為我們在禪定體驗的初步階段就有如此驚人的發現,另外還有更上乘、更特別的禪定方式,等著我們再去進一步地探索!」Fadel Zeidan博士為自己的未來研究提出期許。 專注第三腦室 改變人體磁場 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表示,真正的禪定不同於一般靜坐的放鬆休息,而是把專注的力量貫注在體內某一定點,譬如第三腦室。透過這種專一的力量,可以把所有念頭都轉為一念,然後全神貫注在這個定點上。禪師表示,如果這個功夫做得好,就能把身體的疼痛和不舒服都超越過去,甚至還能把體內的先天本能開發出來,因為人體磁場會隨著精神專一的程度,而從氣場提升為電場、光場;「這才是真正的潛能開發」,禪師說。 許晉銓博士也補充說明,如果只是閉眼、盤腿坐著放鬆休息,這是靜坐,不是禪定,並不能更改神經細胞的生理反應,所以真正的禪定與自我催眠的反應機制是不一樣的;他為禪定科學多年來的爭辯提出更明確的解答。 人生在世,難免都會有病痛,如果能趁早學會正確的禪定方法,相信最大的受惠者就是自己。 ◎本文報導之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神經科學期刊:Zeidan F, Martucci KT, Kraft RA, Gordon NS, McHaffie JG, Coghill RC (2011) Brain mechanisms supporting the modulation of pain by mindfulness meditation. J Neurosci 31(14):5540-5548. 許晉銓博士小檔案 專業領域:癌症基因體學、癌症遺傳學、中藥基因體學、新藥開發、能量生物醫學 現 職:國立中山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人體遺傳中心顧問 學 經 歷: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博士 財團法人技術開發中心生醫計畫研究員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癌症與病理學研究員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教授
文/蘇立仁博士 國立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副教授 科技的進步發展帶給我們富足便利的生活,雖然物質生活層面有所提升,但在知識快速累積及爆發的時代,常會因為沒有認真過濾與思考所得的訊息,而同時在傳遞訊息的過程中,缺乏分辨真假的能力。 由於傳遞的方式過於便利(例如手機的轉貼或網站貼文按讚),助長這種似是而非的訊息不斷流傳,輕則誤導民眾,嚴重則引起爭執或災難,一般人看不懂真相,無所適從,於是「正確」與「錯誤」的觀念就一直流傳在周遭生活之中。 在此篇文章裡,我們不會嚴肅地去談論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弗洛伊德(Freud)、阿德勒(Adler),甚至是培根(Francis Bacon)對於科學觀察的定義。雖然真假科學的面向並非三言兩語可以被精準地劃分,但如何辨識科學、超科學與偽科學,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400年前的科學觀 科學的發展是這幾百年才發生的事,我在學校教書的時候,只要談到古典生物學的起源,常會舉一些當時生活所觀察,但後來卻是錯誤結論的例子。譬如古人的生活衛生習慣不好,常有一堆不能穿的衣服或破布丟在角落而不去整理,可能過了一兩個月後,發現從裡面跑出幾隻老鼠,於是人們就認定「破布可以生出老鼠」。 雖然以現代人的看法,會覺得這種想法不可思議,但在當時的氛圍卻是主流之學。 類似的觀念譬如「太陽與月亮是圍繞地球而轉」,或是「地震是地底的地牛翻身」等等。然而經由後人開始利用正確的實驗設計與細緻觀察,才漸漸明瞭自然界的正確現象。 舉例來說,1862年法國的巴斯德博士將肉塊與湯汁煮沸後,利用鵝頸瓶隔離空氣與蒼蠅,長時間放置的肉塊湯汁再也不會發生腐敗及長蛆的狀況,這推翻了過去人們既有的「腐肉可以自然生蛆」的「自然發生說」,以提出「一切生物來自生物」的論調,打開生物界全新的領域(註1),讓人們了解,原來除了肉眼看到的生物外,還有眼睛看不到的細菌(甚至是病毒)存在。而巴斯德也因此被稱為生命科學發展史上的細菌學之父。 部分現代文明建構在科學基礎上 對於科學的定義,如果依維基百科所說,是通過經驗實證的方法,對於自然現象進行歸類原因的學科。科學驗證所得到的知識是條件明確的,經得起重覆實驗,也不能與任何適用範圍已知的事實產生矛盾。同時,科學中的邏輯學和數學的地位更是特別,它們是其他一切學科論證的基礎和工具(註2)。 所以,科學的發展一般都是建構在已知的知識架構上往前進步,因為如此學問也帶動著科學技術的發明,才使得人類現在能夠享有現代化的生活,例如蒸汽機的發明帶動工業時代開始;電腦的發明則帶動現代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甚至是互聯網的發展。 除了科學以外,日常生活與網路常會看到或討論有關「超科學」的相關論述及影片。由於「超科學」無法利用科學度量衡測量,或是設計實驗而得到證明,在邏輯學上也不能歸納出一個可以理解的現象,如果非要以現有科學觀點來解釋,常會以「奇蹟」或「自然界的例外」來交待。 舉例來說,號稱人類最聰明的愛因斯坦,生前曾提出兩個很重要的理論,其中之一就是相對論。 超科學與科學的遐想 1912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的最後一個預言:「重力波的存在」,一直無法透過實驗驗證,物理學家與天文學家也一直對此存疑。直到2016年,藉由激光干涉重力波天文台(LIGO)觀測,正式對外發表人類史上首次可以直接觀測到雙黑洞所形成的重力波,打開了人類觀察宇宙的另一扇窗(註3)。 由於「超科學」所呈現的方式,常超出意識與有限知識所能想像,所以正反兩面都有其擁護者。我常與學生分享前台大校長李嗣涔教授對於超能力的研究,記得近30年前,當時李教授接受國科會主委陳履安的邀請,開始研究超能力與氣功,當時我還在台北醫學院念書,學校社團邀請他來演講,雖然當時他們的研究才剛起步,找到一些特殊的聲音頻率可以「氣集發動」,當時我閉上眼睛並沒有任何感覺,但有一位練氣功的老師卻感受到有一股氣在體內運行,而且竟從椅子上跌坐到地上,讓當時才唸大二的我見識到這個不可思議的領域。 最近不論從李教授所出版的書或電視採訪,都不約而同地談論到20年前,一群學者對他所研究的「手指識字」無法認同,而相約在台大實驗室再次確認該實驗的真實性。這些學者包括物理學家與心理學家。 實驗過程中,不但紙上所寫的字能用手指正確辨識,還意外開啟了高次元靈體的神佛領域,以及與其溝通的管道。對於超科學領域的認定,李教授也提出,目前科學所能理解的範圍,不過只是整個宇宙真理約4%的範疇而已。(註4) 什麼是偽科學 在提到「超科學」的同時,常會伴隨談論「偽科學」的存在。一般對於偽科學的認知,大都是科學數據的造假,或是憑空捏造的科學理論。 舉例來說,前陣子透過朋友認識了一間與健康食品有關的生技公司,他們標榜自己的產品比同類型產品多了一個「等滲透壓」的特性,所以吸收到體內的效果比其他產品來得強大;他們利用這樣的說辭,教育客戶購買產品。 然而在生理學與細胞生物學的教科書上寫得十分清楚,「等滲透壓」是在論述細胞內外成為一個等張環境,「等滲透壓」環境並不代表產品有效成分可以快速進入細胞或身體。是否能夠進入細胞被吸收的因素,應是取決於3種輸送方法──擴散、加速擴散、主動運輸,所以就會把這樣的論述當作是偽科學。 但也並非牽涉到偽科學的,就一定是為圖一己私利;在科學研究裡,有些時候也常因假設或實驗設計不周全,而造成錯誤的結果,乃至錯誤的結論,因此便冠著科學之名,教育一般民眾錯誤的觀念。 若以歷史的記載,禪定或接觸禪的領域,從2500多年前提出後到現今,對於超科學性與真實性的論述時有所聞。目前世界各國科學家對於禪定的好奇與研究,也不少於一般所認知的實證醫學。 藉由現代科學儀器量測的工具,證明禪定的學習可以減緩許多複雜性的疾病發生,例如高血壓、糖尿病、減緩老化、預防失智、解癮戒毒等,精神方面則可減緩與預防憂鬱症、提高正向思維、保持心情愉快、生活作息也會跟著正常(註5)。 禪定的科學驗證與超科學觀 「禪」所產生的不可思議力量,雖然目前的科學研究還無法完全證明,但不可否認的,人類有自我覺察的能力,不受任何宗教信仰的限制與語言文化隔閡。藉由「眼耳鼻舌身意」去感受,也就是打開身體所有的感覺器官與外界接觸,領受「禪」或「聖光」所帶來的祥和與美好。經由一段時間的禪定練習,自己會非常清楚身體的機能有所好轉,人生目標與價值觀也會得到昇華。 禪的超自然與超生命力現象,常因坊間一些不道德或怪力亂神的行為,而被冠以偽科學的標籤。在正邪之間,常讓人有無所適從之感。但由於目前的科學發展仍非常侷限,故常讓許多人「以管窺天」地看待禪修。 借用幾年前賣座電影「奇異博士」的一段話:「你以為你知道世界如何運作,如果我告訴你,你認知的現實只是眾多之一!」如同3、400年前的人們對於大自然的無知,也無法想像3、400年後的人類文化發展。相信回到過去的時空,去宣說現今科技所帶來的便利,應該也會被歸類成「超科學」或「偽科學」吧! 感恩科學發展的歷程中,總有一些讓科學與哲學有所突破的天使與傳訊者,譬如天文學家伽利略、博學者達文西、細菌學家巴斯德、遺傳學家孟德爾、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等。接下來的發展,必定是以「身心靈」全方位的照護,也會尋找精神體的存在、明瞭它的來處與去處,甚至運用靈性智慧轉識成智,進而改變整個世界。 蘇立仁博士 小檔案 學歷: 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 現任: 國立中央大學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副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科技反毒教育與研究中心主任 國立中央大學高通量實驗分析核心設施主任 財團法人博愛文化基金會董事 財團法人世界領袖教育基金會董事 中華民國天然藥物協會永久會員 愛群生醫國際董事 社團法人婦幼健康促進協會專業諮詢委員召集人 修行資歷: 自1990年修行印心禪法迄今 註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7%AF%E6%98%93%C2%B7%E5%B7%B4%E6%96%AF%E5%BE%B7 註2: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A7%91%E5%AD%A6 註3:https://pb.psroc.org.tw/catalog/ins.php?index_m1_id=1index_id=76 註4: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Zlq7-f4hM0 註5:通往聰明、快樂的大腦祕徑。康健雜誌第142期。
文/黃金龍博士 iscim雲端計算中心執行長 日本宮崎縣的海邊,有一座名叫「幸島(Kōjima)」的小島嶼,沿著海岸繞一圈,大約只有4公里長,島上住著將近100隻日本猿猴,這些猿猴會到海邊游泳,吃蕃薯時,還會先用海水洗乾淨再吃,因此獲得「文化猿猴」的美名。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今西仁治(Jinji Imanishi)和板谷潤一郎(Junichiro Itani)曾在1950年投入幸島猴群的研究,他們成功地利用蕃薯飼養野生猿猴,並提出「人類以外的動物都有文化」的理論。京都大學研究員水戶小月(Mitosatsue)對所有猿猴進行了戶口登記,同時發現猴子洗碗和吃蕃薯的習慣,以及牠們模仿學習的過程,為猿猴研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猿猴水洗蕃薯vs.山雀開瓶喝奶 根據文獻記載,在無人居住的幸島上,住著約20隻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天然國寶級動物的日本猿猴,京都大學的研究人員於1950年後,開始對這些猿猴餵食蕃薯。研究員發現,猿猴在吃蕃薯前,會用手拍落蕃薯上的泥巴,但是到了1953年,有一隻1歲半的母猴突然開始把蕃薯拿到水中清洗後,再吃乾淨的蕃薯;很快地,一部分的猿猴也開始模仿這隻母猿猴的清洗動作。 到了1957年,約有3/4的猿猴會將蕃薯放到水中清洗後再吃。不可思議的是,研究人員發現,當幸島上清洗蕃薯的猿猴數目增加的同時,其他島嶼,包含遠在200多公里外的高崎山(Takasakiyama)的猿猴,也被發現有同樣清洗蕃薯的行為,這些猴群與幸島的猴群相隔非常遙遠,完全無法接觸,更不可能互相模仿。 幸島猴群遠距離傳播洗蕃薯習慣的過程,後來被稱為「百猿現象」,也就是當某種行為的個體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可能會超越距離空間的限制,從原來的地域散布到其他地區。 然而,研究人員也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12歲以上的公猿猴,顯然很難接受周遭猿猴的影響,而改變吃蕃薯的習慣。這個現象在人類身上也可以看到,一般居於領導地位、年長的、男性,都會抗拒新潮流,不易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 除了猴子會洗地瓜,還有山雀偷喝牛奶的故事,也一樣引人入勝。英國鳥類學家Robert Hinde曾蒐集數百份針對英國鳥類觀察者、送奶員及訂奶人所作的問卷,並於1949年發表在「British Bird」雜誌的文章中,詳細記載了人們與山雀長達2、30年的牛奶之爭。 由於鳥類的消化道無法消化乳糖,因此漂浮在牛奶上層、不含乳糖的奶油層,一向是鳥類極佳的食物來源。早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期,英國奶農會在清晨把未封口的牛奶瓶放在訂戶門口,而英國的山雀就會搶在這個時間,衝進瓶口吃掉上層的奶油層。 為了避開山雀的突襲,奶農從改變送牛奶的路徑,一直進化到使用蠟紙板、金屬蓋等;然而到1930年時,英格蘭10個鎮的山雀已經全部學會開金屬瓶蓋,甚至會把整個牛奶瓶抓到安全的地方,再去啄食瓶蓋內側的奶油。 經過近數十年的鬥智鬥力,直到1939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奶農結束了瓶裝牛奶的銷售,才讓這場人鳥大戰告一段落。 Hinde於1949年發表1920至30年代的調查結果後,在各國引起迴響,諾貝爾獎得主荷蘭動物學家Nikolaas Tinbergen也運用Hinde的方法,進行了問卷調查,他驚奇地發現,荷蘭有些地方的山雀也會開蓋喝奶。 讓Tinbergen感到訝異的是,由於二次大戰的關係,荷蘭的奶農在1947年之後才開始送牛奶,而山雀的壽命一般不超過3年;也就是說,荷蘭的山雀可能天生就知道如何開蓋子。這個研究成果顯示,文化的傳播可以超越距離,甚至超越世代,傳給下一代子孫。 心理學家榮格提出集體潛意識概念 近代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曾提出整體性的心理結構概念,他認為人格結構由3個層次所組成,分別是意識(自我)、個人潛意識(情結)和集體潛意識(原型)。 意識是個體清醒時的知覺;個人潛意識則與個人的童年經驗與養成環境息息相關;至於集體潛意識,是人格結構最底層的意識,指的是全體人類共有的某些潛意識內容,包括祖先在內的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以及經驗庫存在人腦中的遺傳痕跡。 榮格曾用「島」作比喻,露出水面的小島,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識;因潮來潮往而顯露的水面下的地面,是個人潛意識;而島的最底層是作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體潛意識。 從榮格的集體潛意識概念,妥切地解釋了猿猴與山雀可以遠距離與隔代傳遞文化的現象。 佛教經典《心經》曾提及「眼耳鼻舌身意」,前5項(眼耳鼻舌身)在生理學上屬於器官物質體,再以人體感受的「色聲香味觸」加以比對,可發現兩者是互相對應的。 也就是說,「眼」相對應於「色」;「耳」相對應於「聲」;「鼻」相對應於「香」;「舌」相對應於「味」;「身」相對應於「觸」。 「色聲香味觸」,可說是身體感官接受外界物理化學的刺激後,所產生的感受,這些刺激源分別可用不同的方程式來表示: 眼色 光波方程式 耳聲 聲波方程式 鼻香 擴散方程式 舌味 化學平衡方程式 身觸 運動方程式、電磁方程式 意法 信息方程式 然而,有趣的是第6項「意」相對應於「法」,如果照佛經的對仗規律,「意」應是身體的感覺器官;「法」則可用一能量方程式來代表,依推論,很可能就是信息方程式。 從榮格集體潛意識的角度分析,人們心中的意念,事實上可能不一定是個人的主觀想法,而是接收空間中的信息場而產生出來的。 科學家對身心靈的探索 近年最熱門的天文物理發現,莫過於隱密物質(占宇宙能量23%)與隱密能量(占宇宙能量73%)理論,科學家估算,宇宙中的一般物質(星星、月亮、太陽等)僅占4%。台灣大學前校長李嗣涔教授於2014年發表於佛學與科學雜誌的文章認為,「信息場」有意識、有能量,可能就是隱密物質的成分;「意識體」能與物質世界產生交互作用,應該也是隱密物質的一部分。 另外,李嗣涔也曾藉由「手指識字」的實驗,接觸到看不見的靈界,因此他進一步推論,真實的宇宙是一個8度空間的「複數時空」;我們身處的物質世界是4度的實數時空,而另一個4度的虛數時空,就是俗稱的「靈界」。 李嗣涔認為,意識其實是一種量子現象,任何一個實數時空的物體,在實虛空間都有一個形狀一樣的結構,此為「一物兩象」,只要物體進入宏觀量子狀態,當虛數部分出現,意識就出現了,因此萬物皆有靈。 量子力學中,任何粒子或物體的運動,必須滿足薛丁格(Schrodinger)或狄拉克(Dirac)方程式。粒子的波函數解,或是量子場論的量子場,都是複數函數。科學家無法理解複數函數解,於是將波函數做絕對值平方,得到粒子的機率密度。雖然,機率解幫助我們用另一種角度詮釋波函數解,但也喪失了很多原本的物理性質。李嗣涔提議用8次元複數空間來解釋物質界與意識界的變化,很有機會可以解答長期以來量子物理學的瓶頸。 德國理論物理學家Burkhard Heim畢生追求統一場論,他提出包含12個維度的時空理論(如下圖),包括空間、時間(d1至d4)和一個能量控制場(d5和d6),以及全球信息場(d7和d8)和精神思想的意識場(d9至d12)。 場及意識場,看似已完整敘述了身心靈現象,可惜文獻中的資料甚少,無法進一步理解研究。 東吳大學物理學教授陳國鎮所提出的生命多重結構,包含物質體、能量場、信息場與心靈、本性等,提供了科學界研究的線索。 修行要先超越意識 對身心靈討論最多的,應該是佛教界。唐三藏創立佛教唯識宗,唯識經典以「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來解釋世界;唯識的理論認為,世界上所有現象都由有情眾生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所變現,而前七識(眼耳鼻舌身意識)再根據第八識所變現的外境影像,進行接收、思考與運作。因此,阿賴耶識蘊藏著變現世界的潛在功能,即所謂種子。 悟覺妙天禪師曾說,禪修就是要超越時空;超越了時空的世界,才能超越潛在意識,進入智慧的世界,也就是心靈的世界。 禪師解釋,修行要從意識開始修起,佛家說的末那識,就是第七意識,也就是潛在意識;第六意識是經過五官「眼耳鼻舌身」的資訊所產生的意識;所以修行要修回到原點,也就是讓意識歸零。 妙天禪師依其自身的禪定經驗,提出15次元世界;7次元以下是物質體生命的世界,8次元以上是意識與靈性的世界,而佛是在15次元以上的世界。 從榮格心理學、李嗣涔8度複數空間、Heim 12次元時空、陳國鎮生命多重結構,到佛教唯識理論與妙天禪師15次元時空,都認同高次元時空是意識與心靈的世界。我們可以期待,這些理論對於後續的物理、心理、天文及生命科學,應有極大的貢獻與影響,然而對修行人而言,如何從低次元空間跳脫到高次元時空呢? 佛經《菩薩處胎經》記載,彌勒授記後,將於56億7000萬年後成佛。依傳統佛教觀念,彌勒佛是下一個成就的佛陀,然而人生只有短短100年,能投入修行的歲月相當有限,因此,這個觀念讓一般佛教徒陷入迷茫的五里霧中,甚至落入累世累劫難以解脫的境地。 對於這段經文,悟覺妙天禪師從身心靈的角度,提出了不一樣的見解,禪師認為,修行人若能跳脫五官、六意、七識,就能見證內在的自性佛;換句話說,自性佛就是未來佛彌勒佛。 透過禪定進入高次元時空 禪師認為,修行要從禪定中進入智慧的層次與法界,經過「深定、正定、妙定」的禪定層次,超越六根意識(現在所想的、所做的一切)、超越第七識末那識(過去累世的業力)、超越第八識阿賴耶識(空識),最後進入第九識菴摩羅識(清淨的光明本體,也就是自性),達到身空、意空、心空、業空,進入光明智慧。 從悟覺妙天禪師的解說,可以讓我們清楚明瞭修行的目標與方法。現代物質文明進步迅速,令人目不暇給,人類的心靈被侷限於低次元的物質世界,而產生各種迷惘與痛苦。愛因斯坦曾說:「直接領悟的心(intuitive mind),是上天給我們的神聖禮物,理性思考(rational mind)是祂的忠誠僕人」,我們的社會居然把一切榮耀歸於僕人,卻忘了禮物的存在;愛因斯坦的這段話,頗有禪宗大師棒喝世人的味道。 近代科學進展已經將遮蔽在世人眼前的薄紗漸漸掀開,讓人們更容易理解複雜的身心靈世界;然而如何跳脫,還是要靠扎實的修行功夫。如果現代人也能修禪定,從三次元的物質世界,超越到高次元的心靈世界,跳離五官、六意、七識的束縛,而得到解脫、自在與歡喜,無非是一個更有智慧的選擇。 黃金龍博士 小檔案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工學博士 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 美國自然醫學醫師 現任: 世界自然醫學大學整合醫學系教授 中華兩岸三和文教美容養生交流協會榮譽理事長 台灣長生學會理事長 DynaDx cooperation Senior Advisor 杏群診所康活麗苑自然醫學部主任 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淡水禪修會館負責人 修行資歷: 自1996年修行印心禪法迄今
各位關心台灣政治的人:我學的是科學,我一生所受的訓練就是科學的態度來看待事情。基礎教育的學校老師,教我們的就是倫理道德要有良心要有善念。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吳敦義主席證明了他是一個好的領導人,而別人沒有與他同級的事實證明。 縣長丶市長丶行政院長,黨秘書長丶黨代理主席丶黨主席,他的績效我相信沒有人可以否定。 這是科學例證。 吳敦義主席的言詞非常犀利,可是他是對著黨外對著事件。他有曾經在任何公開場合用力批判過自己的同志嗎?我相信沒有。其他的年輕到老呢? 再把觀察角度放到公與私的配比,我相信沒有人可以否認吳敦義主席把公放在私之前。具體例證就是,在2014年年底吳敦義秘書長代理主席的期間,在議長補選(當時違反選罷法者眾),打了個5比0的成績;吳敦義主席當時還說過台南是高(育仁)先生的功勞、不是他。那場選戰,又是一場五敦義主席把岌岌可危的黨救回來的證明。我想在當時大家都以為他會順理成章成為國民黨的主席,但是當時因為我黨馬吳二位主席要讓年輕的朱立倫先生出來選總統並領導黨,所以他選擇了以代理主席的身分不競選主席,讓朱立倫先生同額競選,所以朱立倫主席才會有十萬份的連署書。這就是公大於私的例證之一。這段,我相信委員很清楚。 這是倫理道德與良心。 我基於科學以及倫理道德,堅定支持吳敦義主席代表我黨出來選總統。 如果大家拿出科學的態度以及良心來思考一下我上面所說的,吳敦義主席的民調應該那麼低嗎? 問題就在我們自己沒有用科學的態度沒有拿出良心來看待這件事情,我在這裡很鄭重的呼籲大家用科學的態度來看事情,這樣對於國家、社會、我黨、甚至於個人才是一條正確的路! 作者為美國猶他州立大學電機博士,567大聯盟召集人,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記者孟蘇菲/洛杉磯報導】迎接南加州的暑假是一波波熱浪,許多著名的海灘與旅遊勝地,已經快成為被「火」紋身的地方。日前著名景點,優勝美地的森林大火,已經造成附近封路。很多家長或夏令營只好另尋覓室內的避暑場所遊玩,像是博物館、美術館、或科學中心都成旅遊了首選。 加州科學中心(California Science Center)位於洛杉磯市中心的知名大學南加大旁,包括有IMAX劇院、創意世界(Creative World)、生命世界(World of Life)、特展區(Special Exhibits),以及全世界知名的太空梭館(Space Shuttle Endeavour)等分佈在不同樓層或地面的展覽區。圖/加州科學中心門口的大型槓桿。(記者孟蘇菲攝) 其中太空梭館,可以親身體驗觸摸的美國奮進號太空梭;IMAX劇院,可以觀賞3D立體電影,也是最受歡迎的項目之一,每每大排長龍,要耐心等上一陣子,才能進入劇院。加州科學中心的門票是採自由捐獻,但是IMAX劇院是每張8.96美元,相當於臺幣269元,另外,參觀美國奮進號太空梭,門票是每張3美元,相當於臺幣90元,其他特展區的門票約在2到5美元不等。民眾可先上網預購,印出條碼,現場就刷條碼換得門票,就可避免現場排隊買票,節省不少等待的時間。 加州科學中心精心設計了許多親子互動遊戲、實驗或是觸摸海裡的生物區,像是觸摸海星、海葵、貝類等,讓小朋友驚喜又興奮;大型水族館區,可以觀察到多種海洋物種,包括鯊魚、海龜、水母及大型藻類等生物,是大家最喜歡駐足觀看之地;而沙漠區,則可以觀察在沙漠中,鳥類及爬蟲類的生活方式;另外,還有親自體驗海水潮汐的變化,或是攀巖、高空纜繩腳踏車等比較刺激的遊戲。至於,特展區會常常換主題展出,像是目前舉辦的埃及古文明展,都是適合全家增廣見聞知識、消暑又有益身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