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福德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 悟覺妙天禪師 圖文提供/禪天下雜誌 內文: 功德與福德的差別在哪裡?如果是對「色身」有助益的布施,是福德;如果是有益於「靈性」,可以讓靈性成就的布施,才是真功德。有相布施是福德,無相布施是功德。 一般佛教徒都知道「功德」的重要,修行人除了開悟之外,就是要修善德和功德,功德圓滿,才能夠明心見性,見佛成佛。 福德不等於功德 什麼是功德?很多人以為布施就是功德,所以常會捐錢給一些慈善團體;當然發心做善事是一項美德,也是我們應該要做的事,但這種金錢布施只能算是一種人間福 德,並不是真功德。 功德與福德的差別在哪裡? 如果是對「色身」有助益的布施,是福德,比方像捐錢給醫院或慈善團體、救濟難民⋯等等。如果是有益於「靈性」,可以讓靈性成就的布施,才是真功德,比方像開設道場、接引人們來修行,讓他們的靈性有機會成就,或是自己來修行,讓自己內在的靈性早日成就無上菩提,這才是真功德。 一般常見的人間布施,都是當他人有難的時候去幫助他,最直接、最快速的方法,就是捐錢或募款;這是造福德,是人間的小福報,頂多讓你往生到天界,仍然還是停留在「六凡」之內,一旦福報享盡,還是要繼續輪迴,所以並不究竟。 宇宙中有十個法界,由上而下分別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及地獄;前四者為「四聖」,後六者為「六凡」,又稱「六道」。由此可知,在天界以上還有「四聖」。如何才能超越六道輪迴而進入四聖?就是要具備真功德。 有相布施與無相布施 其實,福德與功德的差別就在於有相與無相布施的分別,所以行善不論大小,不論隱匿與否,皆只是人間小福報,不能稱為功德。 在三界中,行有相善法,得三界福報因果,這是有相的福德。這種有相福德,人人皆能行之。如果得遇明師,傳無相心法,修無相法門,德無相功德,這才是修行的真功德。而無相功德涵蓋了有相福德,也涵蓋三界內一切諸法,所以可以圓滿入世法、出世法。 所謂「無相法」,就是宇宙生命的本體,是宇宙之心;所以修無相法門,可真正成佛。而有相法是指宇宙生命的現象,是宇宙本體的變化表相,如電如露般快速無常,如夢如幻之虛妄不實,所以不可捉摸,無法掌握。 有相法,就是有為法,形成三界六道,一切無常,不能永恆實有,它的變化規則就是因果律。 無相法,就是無為法,包括了三界、超三界,統攝六凡四聖。無相佛法就是成佛正法,由修行成就的明師,傳付佛陀心法,有體有用,體用兼修,就可以達到「體用一如」的境界。一般文字經教只具法相,沒有法體,理事不能兼備,所以不能理事圓滿。 見性為功 平等是德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曾對「功德」下過定義,祂說「見性為功,平等是德」。修行無相佛法,能生智慧、破一切無明、消累世業障。業障清淨,才能見到光明自性,到達宇宙本體,能轉無相法輪,消眾生業於無形無相,普度眾生,名為「功」。見到真如本性,是佛的自性,也是眾生的自性,也就是宇宙自性;此時身心合一、理事圓融,知道萬有一體,感受同體大悲,心中一片光明,破一切相,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是真平等心,名為「德」。 莊嚴萬德要圓滿四大功德 修行人要修到萬德莊嚴,才能夠成就。如何莊嚴萬德?就是要圓滿四大功德:一是修行功德,包括現世及過去累世的修行功德;二是「行」的功德,諸如布施、接引、設道場弘法、護持正法⋯等;三是禪定功德,只有在禪定中,才能直接進入靈性,見性成佛;四是與上師相應之功德,修無相佛法,雖然尚未證道,但藉由明師的力量,可以消除身心業障,度化自身諸法界眾生,故有無量的功德,而且功德所及,五代超生,所以六祖對五祖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修無相佛法,護持無相佛法,供養佛師,都是真功德。 一切功德,若不知感恩,縱然擁有無相法力,皆是魔類。眾生雖有佛性,也有魔性,如果不修行或修行不精進,永遠佛魔不分,真妄不辨,捨體逐相,所以會生死輪迴。 修行本來就有無量的功德,要把握修行正法的機會。印心佛法是禪宗傳承「涅槃妙心,無相實相,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世間唯一正法眼藏,可以接引靈性回歸佛國,是真正能夠成就佛陀的真如實相法門,只要一心修行,一門深入,再行六度波羅蜜功德,與宗師相印,就能證得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