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相應法

已找到 2 則相關結果

【禪師說禪】靈性就是大醫王

講述/禪宗第八十五代宗師悟覺妙天禪師 修行的時候,要放棄「貪瞋癡慢疑」三毒二邪,要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也就是要離開一切有形有色的法相。因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都是在實相界,而人間是在現象界,也就是有相界,所以要離相修行。 當我們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時,就是一尊菩薩。菩薩要做什麼?要六度萬行,也就是六度波羅蜜,這是可以度我們到佛國的六種大智慧。 修行要得到般若智慧,這種般若智慧不是一般的智慧,是到佛國的超智慧。有了這種超智慧以後,才能到佛國淨土,這是修行的目的,也是我們投胎為人的目的。 穿透智慧眼 看破紅塵夢 我們今生為人,即使做到了總統,或是像郭台銘這樣的富豪,到最後都是一場空;因為每個人的色身都會有滅亡的一天。我們在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為色身的存在而存在,當離開人世時,一切都是空的,只剩下靈性。此時,如果不曾修行,靈性會到哪裡去呢?如果是繼續轉世為人,那還算是不錯的,萬一是到比「人」還差的法界,後果就不堪設想了。所以修行真的很重要。 禪宗的修行方法和一般法門不同,一般法門修的都是方便法,像唸佛、唸經、看經、持咒……等。以唸佛來說,要唸到一心不亂都很不容易了,有的法師甚至還規定一天唸五百遍、一千遍,唸到最後,口乾舌躁,也不知道阿彌陀佛在哪裡。其實唸佛的目的是讓心清淨,如果心不能清淨,唸再多的佛也沒有用。 像這種方便法門是幫助我們向善,但真正的修行是修究竟法,也就是可以成佛的法,比方像禪定,這是智慧法、般若法。不過要成就,必須要有一顆善良的心,然後再提升到慈悲心。有了慈悲心,才有智慧;有了智慧,才有慈悲心。所以修唸佛、持咒的人,應該要趕快轉入禪定修行,才能得到般若智慧,成就佛菩薩,這是修行要有的觀念。 禪宗不同於一般修行的地方,就是「佛心傳心,以心傳心」,也就是所謂的相應法,每個修行人都要跟師父相應。什麼是相應法?比方搭電梯,只要按下按鈕,電梯門就打開了,不必再用鑰匙開門,這是電腦科技,和禪宗的相應法類似。如果每個修行人都能和師父、和佛菩薩相應,心門就會打開,心開才能見佛,修行人一定要明白這一點。 修行不像讀書,要一直看、一直讀,那是「人」在修,這種修法即使修了一百年,最後還是一個「人」,不可能成「佛」;就像台灣俗諺「牛,牽到北京還是牛」一樣。 我們修行,是從平凡人提升到聖人,既然是聖人,當然跟一般人不一樣,包括他的想法、做法,乃至於氣質、本性。所以禪宗的傳法很特別,就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一般的修行方法不外乎是看經、唸經、唸佛…,但禪宗除了看經以外,最重要的是要開悟,要去了解佛經中,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這麼說,我們要去參,要去開悟。 知識明事理 智慧見般若 開悟以後,佛經的文字相就會變成智慧,讓我們從內在開始變化。什麼變化?就是我們內心的黑暗,會因開悟而得到光明,這就是真修實證,也是禪宗的修行方法。 真修實證的禪宗法門,就是印心佛法和印心禪法。印心佛法可以讓我們得到般若智慧,印心禪法是讓我們證到這個般若智慧的境界;換句話說,就是「智境同輒」。如果只有智慧,而沒有同步到達那個境界,是沒有用的。 智慧不同於知識,也不是人的意識,是來自於內在的靈性,所以一定要經過禪定,進入無相實相的法界,才能見到佛性,得到真正的智慧,也就是般若智慧。到那個時候,就會明白,原來修行這麼重要! 每個人的身體都會老化退化,甚至慢慢失去健康,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很多疾病都是我們過去的業力顯現,雖然現代科學很發達,醫學也很進步,但還是有很多醫藥無法醫治的疾病,比方癌症,或是免疫力、白血球之類的病,其實這些都是由業障引起的。 一般我們都把色身稱為「假體」,色身所生的病就是「假病」,醫治色身疾病的藥就是「假藥」,所謂「假藥醫假病」。但「真病」是沒藥醫的,什麼是「真病」?就是靈性的病,靈性如果落入黑暗的層次,就是真病,這種病不能用一般的藥物來醫治。 真病要用真藥醫,什麼是真藥?就是靈光、佛光、聖光,以佛的光明普照黑暗的靈性,使其恢復本有的光明,自然就康復了。由此可知,我們每個人內在的那尊本尊,就是大醫王,祂什麼都會,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一般人都習慣向「外」求,身體的小毛病要求醫生,但大毛病就要向「內」求了,怎麼求?就是求自己的靈性,祂是大醫王,就在身體裡面,從禪定中就可以見到。 因為靈性是大醫王,是大智慧者、大能力者,所以祂可以到佛國。因此,我們要回佛國,就要與這尊本來清淨、智慧、圓滿、圓覺的靈性合一,要與祂相應,所以不要用意識來做事,要以靈性的想法來做事。 本來靈性就是來自於佛國淨土,因為輪迴流轉了千百億萬年,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我今天在各地成立禪修會館的目的,就是要接引大家回佛國。 我們的修行,是依照釋迦牟尼佛傳承下來的經教,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佛心傳心」的方式而修。以佛陀為例,祂也是從「人」而修行成就的,當年,祂為了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放棄太子的地位,到深山修行,經過艱苦的修行,最後成就佛陀。 既然釋迦牟尼佛可以從「人」修成佛陀,當然我們也可以;因為祂有佛性,我們也有,只要我們學習祂的修行方法和精神,還有祂的慈悲與大智慧,就可以跟祂一樣成就佛陀,而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禪與科學】相應共振生正能量 上師相應法實驗探討

文/黃金龍博士 iSCIM雲端計算中心執行長 坐在開往北車的捷運裡,身旁坐的是一位約莫4、50歲的女士,只見她左手拿著一本《金剛經》唸唸有詞,右手沿著經文一行行地爬著。另外在不遠處,一位頭髮斑白的男士則手拿念珠,嘴巴不停地動著,從嘴型判斷,應該是在默唸「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長久以來,台灣佛教盛行,大小寺廟林立,佛教徒比比皆是。據「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於2015年隨機訪問2034位民眾的抽樣調查報告顯示,台灣人信仰佛教的比例為19.9%、道教16.6%、民間信仰35.5%、一貫道1.5%、天主教1.5%、基督新教4.5%、沒有宗教信仰則占19.9%。 從這份報告結果可知,除了一般民間信仰外,佛教可以說是台灣最大的教派。 再把眼光放到全球,根據2012年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發表的最新「全球宗教概觀」報告,在全球69億人口中,約有5億名佛教徒,約占全球人口7.1%。 這麼多的佛教徒平時都在做什麼呢?唸誦佛號、佛經應是最常見的修行方式,「唸佛」以其方法簡單、方便執行、容易量化的特性,幾乎是最容易被佛教徒接受的一種的修行方式。 念佛不是口唸 要用心相應佛 然而,這些佛教徒唸佛時都在想什麼呢?計算次數、數佛珠?省事一點的做法,是放一台唸佛機,每天24小時播放;專業一點的佛教徒,會準備一個計數器,以保證自己不會少做功課。 唸佛源於佛教「往生淨土」的思想,雖然開始於印度,但成為宗派卻是在中國。據佛經記載,久遠劫前,阿彌陀佛的前世名法藏比丘,祂在修行時曾立下48大願,其中第18大願為「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後人依據阿彌陀佛此一願力,認為眾生經由誦唸「阿彌陀佛」可以往生西方淨土,成為阿彌陀佛的眷屬。 唐朝初年,道綽法師與弟子善導法師被認為是後世淨土宗的創始人,善導法師大力推廣「持名唸佛(即誦阿彌陀佛名號)」的唸佛方式,認為「末法眾生,神識飛揚,心粗境細,觀難成就」,在他們的推動下,淨土修行以簡易、貼近一般人的面貌深入民間。中唐時期,淨土宗已經在民間流傳十分廣泛。此後一千多年,弘揚淨土宗的高僧大德都沒有違背此一宗旨,以至今日在台灣的路邊亦常可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的標語。 探討唸佛的文獻,有所謂的「觀想唸佛(唸佛三昧)」和「持名唸佛」兩種,學界一般認為「觀想唸佛」為早期淨土宗的修行方式。唸佛的記載最早出現在《雜阿含經》〈如來記說〉的「佛隨念(buddhanusmrti)」,後世逐步演變為三唸、四唸、六唸及十唸等。 這些記載的原文,對於「唸」的敘述其實是「心念」、「觀想」、「內觀」等意涵(參考網路維基百科)。從這些經典角度來看,近代流行的「持名唸佛」方式,均以口唸為主,似乎是有違佛陀本意。 禪宗宗師悟覺妙天禪師對於念佛亦有諸多敘述,禪師云:「所謂無念而念,不是用嘴巴唸,而是用『心』念、用心靈去懷念佛陀、懷念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從禪師的敘述可以明白,禪宗認為念佛應該是懷念佛的「念」佛,而不是用嘴巴「唸」佛。 禪宗修行講究先「相應」而後「相印」。妙天禪師認為,真正的念佛法門是一種相應法,也就是與佛相應,這樣所得到的清淨力量才會更大。基督教、天主教的祈禱應該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能在心理不斷懷念上帝的偉大,懷念祂的慈悲以及大智慧、大圓滿的精神,心靈就會很自然地產生淨土、產生天國,並直接通達皈依之處。 相應法就像共振原理 禪宗的相應法可以用物理學的共振原理來理解,一般人用嘴吧唸佛時,「眼耳鼻舌身意」都還處在人的世界裡,無法與阿彌陀佛的高次元空間起共鳴;但如果能用「心」念佛、時時念佛,當人與佛彼此心靈相通時,就起了共振,也就是起了相應。 禪宗相應法的運用不僅在修行上與佛相應,更包括了世間法的各個層面,諸如學生讀書考試時,若能與書本相應、與老師相應,可以增加學習速度與理解程度;業務人員若能與顧客相應,可以明白顧客真正的需求與問題,進而找到最適合的產品。 相應法最殊勝的運用是「與上師相應」,也就是所謂的「上師相應法」。藏密佛教對於上師相應法的描述頗多,譬如堪布噶瑪拉布就說,上師相應法不是看書就能學會,它不是頭腦所能理解,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很深奧;它是金剛乘的入口、密續修行的地基。另外頂果欽哲法王也曾說,行者透過上師相應法,將可清除所有障礙,並領受一切加持。而將自己的心和上師的心相融合,並保持在無別雙運的境界中,將可了證究竟的自性。這就是我們之所以應該恆時將上師相應法視為珍寶,並讓它成為我們最首要修行的原因所在。 妙天禪師解說見性的步驟時曾提及,滅度業障和靈障要靠修行的功德,修行要圓滿四大功德,一是修行功德,包括現世及過去累世的修行功德;二是「行」的功德,諸如布施、接引、設道場弘法、護持正法等等;三是禪定功德,因為只有在甚深禪定中,才能直接進入靈性,見性成佛;四是與上師相應的功德,藉由證道明師的力量,可以消除身心業障,度化自身諸法界眾生,所以有無量功德。 證道的上師已與宇宙法界圓融一體,相應證道上師時,與上師的法身產生共振,因此可從上師身上得到源源不絕的加持力。依筆者本身經驗,在相應上師時,常有一種從頭頂到腳底、由上而下的酥麻感。妙天禪師曾說明,修行人修鍊精神體,當精神體修鍊成法身時,法身的力量是走人體的神經系統,因此當上師用法身力量幫弟子加持時,會有一種通電的酥麻感,這與一般練氣功者所感受的經絡運行的氣感不同。 上師相應法實驗 為了測試上師相應法對修行人的影響,筆者利用類似O環檢測的單臂肌力法,設計了一套實驗如下,實驗條件是以慣用手自然垂下時為0度,舉起啞鈴至與地面平行時為90度。 【上師相應法實驗-1】 受測者為修行印心佛法1年以上的10名健康男女(3男7女),年齡介於20至40歲之間。 1.前測:挑選適當重量的啞鈴,使受測者在舉起時,手臂與身體的角度大約為45度。若舉起時超過60度,表示啞鈴太輕;低於30度則表示太重,需重新選擇啞鈴,直到重量適當為止,並拍照計算舉起角度、存檔。 2.觀想上師:請受測者觀想上師3分鐘。 3.後測:接著再請受測者舉起與前測相同重量的啞鈴,並拍照測量角度、存檔。 結論:整理前後測數據發現,每位受測者在相應上師後,都能舉起更大的角度,平均增加22.8度。其中增加幅度最少者為3度(修行時間1年),最多者為40度(修行時間20年),表示受測者在相應上師時,身上的能量有提升的趨勢。 【上師相應法實驗-2】 再進一步分析資料後發現,增加角度的大小與受測者的修行年資有關,故再將實驗結果依各人的修行年資分為資淺組(修行1至3年,共6位)與資深組(修行3年以上,共4位),計算兩組平均數據為資淺組增加了16.33度,資深組則增加了32.5度;也就是說,資深組增加的角度約為資淺組的2倍左右。 實驗後,訪問受測者的感受,大部分都覺得前測時會有使不上力的感覺(因為挑選的啞鈴重量剛好重於受測者的力量);但相應上師後,則覺得有股力量可以撐起啞鈴。 以下是其中兩位受測者的訪談: ◎受測者A: 前測:感覺手臂比較無法施力,只能微舉至低於心臟高度。 後測:相應上師時,突然覺得很有力氣,再次測量竟可舉起同樣重量的啞鈴,甚至可舉至頭部的高度。平時在日常生活中相應上師時,則會感到有一種安定的力量,有時能接到一股清涼的力量由頭頂進入心窩,甚至全身,讓心情很平穩,並產生很強的能量。 ◎受測者B: 前測:感覺啞鈴很重,舉不起來,已經盡力舉到極限。 後測:感覺很輕易便可舉起啞鈴,與前測的感受差很多,後測明顯比較輕鬆,很意外、很感動、很開心。 相應法是成就秘訣 佛經記載,菩薩從發願到成佛,須經三大阿僧祇劫,因此很多教派都認為人不可能一世成佛。然而禪宗達摩祖師則說,三大阿僧祇劫不是指億萬年的時間,而是指貪瞋癡等無量妄念;釋迦牟尼佛更是以身示範,證明一世成佛是可行的。 禪宗的上師相應法,對修行人的幫助相當直接,尤其是追隨上師修行多年的修行人,得到的助益更大。念佛要用心念,一心相應佛陀、一心相應成就上師;修行人若能如同禪宗歷代祖師一樣,虛心接受成就上師的調教,相信「一世成就」絕不是難事。 黃金龍博士 小檔案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工學博士 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 美國自然醫學醫師 現任: iSCIM雲端計算中心執行長 世界自然醫學大學整合醫學系教授 中華兩岸三和文教美容養生交流協會榮譽理事長 台灣長生學會理事長 DynaDx cooperation Senior Advisor 杏群診所康活麗苑自然醫學部主任 釋迦牟尼佛救世基金會淡水禪修會館負責人 修行資歷: 自1996年修行印心禪法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