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癲癇

已找到 3 則相關結果

台灣之光 中山醫大全新抗癲癇藥獲多國專利

癲癇是中樞神經異常放電的疾病,病患人數眾多,尚無很好的治療藥物。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何應瑞教授研發全新抗癲癇藥物,獲得多國醫藥發明專利,可望為癲癇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 何應瑞教授指出,癲癇的盛行率大約在0.3%~1%之間,全球癲癇患者大於6,000萬人,台灣的癲癇患者大約20萬人。每位癲癇患者每年的醫藥負擔大於3萬台幣。癲癇發作是由於腦神經異常放電所致,依據放電的位置不同,所出現的症狀也不同。某些局部放電,可能導致患者出現部分肢體抽動或知覺到異常的視覺、情緒或體感覺。 許多文獻推論梵谷可能有視覺知覺的癲癇發作,他的畫作畫出了他所看到的絢爛繽紛的世界;另外,俄國大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將他自己的癲癇經驗寫入他創作的小說(例如:白痴、腹膜者、附魔者、卡拉馬助夫兄弟等)中的人物特色,使得這些人物具有鮮明的色彩,此外他也經歷過癲癇發作時情緒上的極樂感受,在醫學稱這種症狀為「杜氏癲癇症」(Dostoevsky epilepsy)。然而在大發作的時候會出現全身痙攣及喪失意識,如果這時候患者正在從事機械操作或駕駛交通工具,就非常的危險。 導致癲癇的病理原因非常多樣化,包含:先天基因缺陷、神經退化或受損、細菌或病毒感染,導致發燒或腦膜炎,都可能導致出現癲癇發作。目前市面上的癲癇藥物,無法對所有的癲癇疾病都達到療效,而且許多藥物會出現噁心嘔吐、疲倦、複視全身無力、甚至干擾認知功能等副作用。大約三分之二的患者無法經由目前市面上的抗癲癇藥物達到有效治療。 中山醫學大學何應瑞教授,發現一項全新的藥理機轉,可以經由清除腦組織內過多的興奮性神經傳遞物質麩胺酸,恢復神經抑制調節活性,不只降低癲癇發作頻率與強度,調節運動協調能力、提升認知功能,更可以修復受損的神經。這項醫藥發明,已經獲得許多國家(中華民國、中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加拿大)的醫藥發明專利,目前正在推動人體新藥試驗,預期可以提供患者更好的治療效果。全球癲癇藥品的經濟規模大於1,500億台幣,何教授的這項醫藥發明預期可以大幅貢獻國內新藥產業的量能。

國中生聽到上課就生病 慎防功能性神經疾患

「一上課就睡著」這樣誇張的情節或許在動漫中常見,但沒想到竟然出現在現實生活中!一名國中生近來常出現莫名腿軟、下肢無力狀況,嚴重影響學習與生活自理能力,父母帶他四處求診後仍找不出病因,有時休息幾天後就會康復,但只要提到返校、上課等關鍵字症狀就會再度出現,直到前往雙和醫院小兒神經門診就醫,透過一系列檢查,主治醫師周正哲醫師最終診斷為功能性神經疾患(functional neurological disorder)並安排他接受兒童心智科和復健醫學科的復健療程,所幸情況逐漸改善,也幫助他順利重返學習路。 周正哲醫師指出,過去這類症狀的孩童常被認為是「裝病」逃避課業或學習,或是遭質疑心理素質不夠堅強、挫折忍受力低如「玻璃心」般;然而,其症狀的根本的原因在於其腦部相對脆弱,更容易被外界環境影響,進而導致身體方面出現問題。 周正哲醫師解釋,就像是腦部的「軟體」出現問題,而非「硬體」有缺陷,進而影響到肢體的動作與感覺等。值得注意的是,青春期是人格養成的關鍵階段,正面臨著升學、人際及同儕關係等各種壓力,此時家長們如無法發現問題癥結,並給予關懷及心理支持,反倒持續成為壓力來源之一,往往只會讓情況更嚴重。 功能性神經疾患常見症狀包括肌肉無力、手抖、感覺異常、暈厥伴隨類似癲癇的動作,周正哲醫師表示,常被診斷為癲癇,但從腦波檢查來看,則看不出無明顯異常。目前該症狀機轉未明,但有研究傾向與跟腦部控制肌肉以及感知功能的部分相關,常見觸發因子為壓力,如課業、考試、社交及關係經營等,或過去曾發生過的心理創傷、身體創傷,甚至是病毒感染,都可能導致本來運作正常的腦袋突然「當機」,日前就有研究指出,新冠肺炎帶來的封閉式生活與高壓、緊張環境導致類似個案增加。 因此,家長們如發現孩童有出現類似情況,周正哲醫師建議先以同理心來面對問題,並前往小兒神經科進行相關檢查,透過腦波檢查、頭部核磁共振,或是周邊神經傳導檢查,抽血等檢驗排除其他疾病影響的可能性。在治療部分,除安排職能、物理復健課程或心理諮商外,也希望與家庭、學校一同建立正確的觀念與支持系統,幫助孩童在治療的路上更順遂。 原文出處

中西醫聯手治療遲緩兒 無痛雷射針灸活化腦部

今年四歲的張小弟(化名)一歲時因癲癇反覆發作而至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周宜卿副院長門診求醫,經檢查後判定為染色體異常造成中/重度「全面性發展遲緩」。周宜卿副院長建議讓張小弟接受早期療育,並於112年5月起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兒科許有志醫師的門診接受每周一至兩次的傳統針灸合併無痛雷射針灸治療。經七個月療程後,張小弟對於日常指令的理解、環境和情境認知顯著提升,原本不太活動的雙手開始出現探索性動作。在定期追蹤與治療下,張小弟明顯改善吞嚥和咀嚼問題,癲癇發作頻率與嚴重程度也有所下降,逐漸開始培養起部分生活自主的能力。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約為6至8%。衛福部統計,民國112年台灣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通報數約三萬人,其中以2至3歲兒童所占比例最高。周宜卿副院長表示,「發展遲緩」是孩童在6歲以前,因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等因素,導致在認知、粗細動作、語言、社交行為與情緒及心理發展等五大面向,較同年齡的兒童發展來得緩慢。 目前約只有2至3成能夠找出明確的病因。除了基因及染色體變異,有些早產、難產兒出生後,常伴隨神經系統發育問題,造成癲癇發生及發展遲緩。然而,大多數「發展遲緩」的孩童屬於輕度或中度程度,因此常容易被認為只是發展較慢而被忽略。實際上還有許多遲緩兒尚未被發現。許有志醫師說,臨床上視孩童情況會使用一種或併用數種治療方法,包含針灸、口服中藥、小兒推拿、穴位敷貼、藥浴等,其中以針灸療法最為大宗。傳統針灸是透過針刺在頭部與全身的穴道,以達到活化腦部及促進腦部血液灌流等療效;雷射針灸則是透過低能量的雷射作用在穴道上來達到調控神經系統、促進神經再生等作用,由於其「無痛」、「安全」及「非侵入性」的特點使兒童接受度較高,近年來被廣泛用於發展遲緩孩童治療上。 此外,臨床上同時也會針對睡眠、呼吸道(過敏或感冒)、腸胃道(吞嚥或消化不良)及情緒等「共病」治療,從而減少孩童整體身心不適狀況,改善其生活品質。 周宜卿副院長提醒,若孩童疑似發展遲緩時,請不要灰心,建議應及時就醫諮詢,把握6歲前黃金治療期,且依醫師評估接受中西醫跨團隊治療以提高療效,使孩童身心靈能健康成長。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