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當代藝術
已找到 3 則相關結果
台灣當代藝術,正式進入教廷大使館了。7月3日,教廷大使館正式發出邀請函,舉辦「世界之光-台灣當代藝術展(The light of the world-Contemporary arts from Taiwan)」。這是教廷大使李世明(Matthew S.M. LEE)日前在拜會我國新加坡代表處,看到新加坡代表梁國新善用我國藝術銀行的台灣當代藝術家,妝點辦公廳舍與官邸,效果卓著。返台述職時,即約見當代藝術家賀蕙芝,表達以她的作品《上帝之愛》等,妝點教廷大使館的意願,也獲得藝術家,善意回應及配合。教廷,除了是宗教聖地外,藝術風氣鼎盛,身為教廷大使館的駐外人員,以藝術作為話題,廣結善緣,無往不利。這回經過台灣當代藝術家作品妝點後,公開邀請外交界以僑胞鄉親,分享藝術家創意,深受好評。身為促成媒婆,駐新加坡代表梁國新喜形於色,直誇李大使悟性與效率一樣高。梁代表說,「哇,這不僅是藝術外交,而且直通天庭了!」「李大使堅持動力,希望未來可以看到更多的世界之光!!」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撰文:陳盈蓁│攝影:jujuphoto studio】 "他的作品在每一次展出後,總是會掀起一陣預訂潮,毫無意外地,雞年才剛開始,他的工作量早已滿到了年尾巴。" 圖/墨西哥鈍口螈背上的細緻圖騰。 聽過「墨西哥鈍口螈」嗎?也有人稱牠為「美西螈」,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兩棲類,由於外型的關係,又被稱作「六角恐龍」,這種瀕臨絕種的生物是日本當代藝術雕塑家井上裕起主要的創作題材。 在進化之前 四歲開始學習繪畫的井上裕起,人生一路走來都是在藝術中打滾,最初,他的創作多為抽象化石雕,直到舉辦第一次個展之前,或許是對創作出來的作品還存有懷疑、感到心虛,總之,他先去了一趟義大利,打算重整自己的創作方向,碰巧在旅行途中看到古羅馬遺址中的爬蟲類雕刻,井上裕起被牠們的形體和四肢動作所吸引,於是萌生了雕刻爬蟲類的想法。回國後,他閱讀了大量的生物圖鑑,其中最令他著迷的,是墨西哥鈍口螈奇異的外型,牠們有著如火蜥蜴般的身體,頭部相對之下卻無比巨大,兩側各長出三根角,顏色多變,模樣相當天真可愛,井上裕起便決定開始創作墨西哥鈍口螈的雕塑。 只是剛從大學畢業的井上裕起,和許許多多從藝術科系畢業的學生一樣,因為缺乏藝術市場,難以在競爭激烈的藝術圈中嶄露頭角,而為了養育剛出生的孩子,他拋下了藝術創作者的身份,在一位墓碑雕刻師傅的旗下工作,一邊兼職其他打工貼補家用。直到二○○五年,也就是工作將近兩年的時候,井上裕起從朋友那聽聞了一場為期一個多月的土耳其雕塑創作論壇,但是如果要參加,唯有辭職一條路,內心陷入取捨夢想與家庭的掙扎之中,詢問了妻子,她卻回答:「我只知道我是嫁給一個藝術家,不是一個墓碑店的員工。」 持續進化的過程 圖/這個可動式雕塑是井上裕起的最新的嘗試,打開嘴巴裡面有一隻小墨西哥鈍口螈在腦部中央操控整台機器人,並坐在日式榻榻米上,模樣十分可愛。 從土耳其雕塑創作論壇回國後,井上裕起對於當地種族間對立的情形以及鄰國戰事頻傳有所感悟,繼續創作墨西哥鈍口螈的同時也加入反戰、和平的精神在其中。但由於石頭的可塑性不高,早期的作品表現並不多元,直到使用了FRP(玻璃纖維強化塑膠),不僅能夠展現作品光滑的質感,也能在雕塑表面上色、繪畫日式圖騰,作品也日漸成熟多元;有身穿和服的墨西哥鈍口螈坐在日式榻榻米上,或者將墨西哥鈍口螈製作成一頂盔甲,展現雄風之餘又不失淘氣,屢屢創作出新穎又可愛的題材,漸漸地奠定他獨特的雕塑風格 「提到當代藝術,許多人會去思考作品背後是不是有更深層的涵義,其實我反而希望別人在看我作品的時候,能不帶任何想法,當你看見墨西哥鈍口螈,你覺得它很可愛,那就是它的意義。」井上裕起認為看待他的作品不需要太多精密的分析,也不用沈重的凝視,只要相信你所看到的樣子。 墨西哥鈍口螈從出生一直到產卵為止都是以幼體型態生活在水中,產卵之後便會進化成為陸上生物。這一段產子、重生的過程,就如同井上裕起在創作的路上,不斷地嘗試終將使得一個又一個作品進化成熟,因為有家人的支持,秉持愛的信念,加入各種新奇元素,我們不難在井上裕起的作品中發現許多令人莞爾一笑的小巧思。我這才不禁聯想到,其實井上裕起就像他喜愛的墨西哥鈍口螈,有著親和力十足的外表,卻能傳遞出簡單且深刻的人性哲思,藝術的意義,也許就是這般平凡,而偉大。 .本文經潮人物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潮人物網路平台(2017): https://chewpeople.com.tw/inoue-yuki/
圖/主題《超日常》結合了藝術、文學與建築多元呈現,《超日常》宣傳海報。(圖為有章藝術博物館 Our Museum官方臉書提供) 【實習記者謝涵宇/新北市】 2018年第二屆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Greater Taipei Arts Festival)以《超日常》為主題,自11月21日至2019年1月3日隆展出,結合了藝術、文學與建築三個領域,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區域的的有章藝術博物館、九單藝術實踐空間、北區藝術聚落。 總策展人為校長陳志誠,偕同國際資深策展人查理・卡克皮諾(Charles Carcopino)、有章藝術博物館研究員張君懿、知名小說家駱以軍及建築團隊賀昌申、王維周等共同策展,包括1.當代藝術國際及國內專家,2.書寫創作文學專家,3.建築團隊。還有表演領域的時光島嶼團隊。 陳校長表示,創作理念源自於策展團隊對於文化演進的觀察,工業革命後,人們的思維日趨「單向」,而在現今新媒體迅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思維模式是否也在轉換?在這個網路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還有沒有機會再次擺脫環境的轉變,回到較為『自然』的狀態呢?「超日常」就以板橋浮洲的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的各種不同的狀態的場所擴散開來。 這次雙年展集結了來自法國、盧森堡、日本、奧地利及臺灣,近20名藝術家共同展出,挑戰跳脫原有的日常框架為創作出發點相互激盪的方式,呈現一系列豐富多元的藝術。該展除了接軌國際外,讓東西方藝術文化的實質對話。對於11月21日後登場的《超日常》的藝術饗宴,精彩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