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環保

已找到 8 則相關結果

成立ESG永續發展推動小組!麗寶樂園宣示發展綠色旅遊

台灣預計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其路徑將涉及四大領域,包含「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以及「社會轉型」。麗寶樂園渡假區做為全台規模最大,遊客最多的綜合娛樂園區,是放鬆渡假、購物享樂、企業團建及文化展演的多元園區,為了有效實現這些轉型目標,渡假區針對能源資源有效管理、產業發展重新定位、全民共創綠色生活等重要領域,制定了相應的行動計劃以符合政策。 交通部觀光署為接軌國際,呼應全球淨零趨勢,推動旅遊業者參與ESG之前瞻性工作,麗寶樂園渡假區率先響應,結合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低碳化與智慧化輔導單位--全星國際有限公司,共同投入溫室氣體盤查等工作,為確保這項前所未有的任務能順利執行,麗寶樂園渡假區6/20由董事長陳志鴻主持動員月會,宣布成立「ESG永續發展推動小組」,朝向發展綠色旅遊,推動永續觀光目標前進。陳志鴻表示,麗寶樂園渡假區接下來將啟動園區各場域進行ISO 14064-1溫室氣體盤查輔導,提升園區對自身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掌握度,擬定碳管理政策,設定與執行相關減碳策略,此專案將攜手永續經營輔導經驗豐富的全星國際共同策畫,將使渡假園區更有效達到淨零減碳的目標的。 事實上,麗寶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陸續建置節能設備。 像是2010年就啟動太陽能光電之布建,目前全區建築物屋頂設置容量已逾5300kW,每年預估發電量約740萬度;水樂園馬拉灣亦於建置之初就配備節能循環過濾系統,儘管馬拉灣開園總需水量近萬噸,但透過這套過濾系統,每月含自然耗損,僅須補水約300噸;雙樂園及福容飯店亦透過雨水回收再利用進行全區植栽澆灌;除了建置節能減碳設備,園區也強化落實垃圾減量、分類,雖然遊客人數增加,但垃圾量不升反降! 麗寶也創全台遊樂園先例,率先數位轉型,建構支援電子入園設備軟硬體,與全球各大OTA平台串接,全面邁向無紙化入園新里程! 麗寶樂園渡假區期待能於台灣淨零路徑上盡份心力,共同邁向淨零轉型,成為永續觀光之典範。

【張瑞雄專欄】從SRF爭議 看發展綠能和環保四大挑戰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桃園地區最近頻繁停電,雖然台電老是說不是因為缺電,但事實是怎樣也沒人知道。但最近經濟部重新允許桃園觀音地區蓋三座SRF(Solid Recovered Fuel, 固體再生燃料)發電廠不免引發疑慮,導致桃園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之間的爭議,也引起在地居民的強烈反對。 SRF發電廠之所以備受爭議,主要原因是環保與空污疑慮。雖然SRF被視為綠能發電方式之一,但製造SRF燃料和燃燒過程都可能產生有毒物質如戴奧辛。再加上觀音已有多家火力發電廠,居民擔心SRF廠一旦啟用,會加重空污負擔。 居民和地方政府的疑慮是合理的,因為SRF燃料來源複雜,製造過程技術門檻低,品質良莠不齊。燃燒時的排放標準雖有規範,但監控機制恐仍不足。因此桃園市府當初拒絕3家SRF廠進駐觀音工業區,是基於維護居民健康權益的考量。 但是中央對於發展SRF綠能政策理念不同,經濟部撤銷市府處分,准許3家廠商設廠,顯然是希望藉由SRF發電來達成再生能源發展目標。不過中央單純以政策推動為優先,卻忽略了地方民眾的健康權益,這種作法難免面臨反彈。 在地里長已經發起連署抗議,未來恐將進一步加劇中央與地方對峙升級。這顯示政府在推動政策時,缺乏妥善溝通協調和風險評估。當利益相關方意見分歧時,應該建立對話機制尋求平衡點,而不是相互指責責任推卸。 綜觀這起爭議,政府在發展綠能和環保政策上,面臨幾點重大挑戰。首先,如何在發展再生能源和環保之間達到平衡。SRF發電被質疑為「假綠能」,顯示綠能發展若忽視環境影響,恐將違背環保初衷,政府應審慎評估各種綠能方式的得失,而非單純追求發電量。 其次,如何透明溝通並獲得民眾認同。地方民眾對於中央單方面核准設廠十分不滿,政府未來在重大政策推動上,應先徵詢多方意見,了解各方權益關注,透過充分溝通獲得認同,以化解爭議紛爭。 第三,如何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目前監管SRF設施排放的規範可能不足,只要求一定規模設施才需自動監測設備。政府應檢討現有法規,健全監測和處罰機制,確保廠商遵守環保標準。 最後,中央和地方政府應在政策推動上加強協調。不應無視地方民意或互推責任,而應該透過協調溝通機制,共識出完善的政策方案,在民眾健康、環境保護和政策目標間取得適當平衡。 經濟部負責經濟發展和國內能源政策,不應該死抱教條,前陣子才說核能是不錯的綠能選項,核二核三可試著延役,但過幾天馬上改口,顯示能源政策的左支右絀。綠能發展雖然是大勢所趨,但落實過程需要權衡各方利益,透明溝通獲得認同,並完善法規把關。中央和地方政府也應放下成見,本於對話合作的態度來化解爭議。唯有如此,才能兼顧民眾健康與能源需求。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降低瓶裝水消費 慈濟與奉茶推出App

【愛傳媒特約記者陳冠宇報導】國人普遍對環保意識有一定共知與共識,不少人出門在外已養成隨身攜帶環保杯的共行習慣,一款將全臺各飲水資源整合為手機可下載的「奉茶行動」App,透過「按圖索驥」的搜尋方式,讓一個個位處在自身遠近不等的「奉茶站」,一一在「飲水地圖」上呈現,3月9日下午慈濟基金會與奉茶行動簽約合作,慈濟位於全臺北、中、南、東共計有43處的分支會所聯絡處將納入成為奉茶站。 「環保清淨在源頭,奉茶減塑有看頭」!曾受總統府獲獎肯定的「奉茶行動-飲水地圖」為CircuPlus(循環經濟創業生態系社群)的外部合作,奉茶計畫也獲得行政 院環保署的共同合作方案,慈濟以「力行環保」結識好夥伴,共同推動環保理念,期望藉由推動社會大眾減少購買瓶裝水,落實「垃圾減量的根本之道,即為從源頭不製造垃圾」。 慈濟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表示,雙方合作共同推動環保,也啟到環境教育的涵義,達到相輔相成的成效;奉茶行動App創辦人黃暐程指出,以網路社群媒體的科技力量 ,將供水者、取水者之間穿起連結,不但讓善的力量不斷擴大,也讓「喝水」行動讓全球看見臺灣永續環保、社會影響力;環保署水質保護處吳盛忠處長則肯定慈濟在推廣及實踐環保的作為,具體達到「源頭減量」的最佳典範。 去年(2020)為慈濟向社會大眾推廣環保理念屆滿三十周年,今年慈濟在傳遞實踐環保又更進一步,期能發揮的具體行動力,即為「帶著你的環保杯,走進會所,享受好水與好人文」;「奉茶行動」App自2020年三月正式上線以來,整合政府部門、大型企業、地方商圈等「供水者」,至今全臺已累計超過七千個「奉茶站」納入飲水地圖 ,將近十萬人次下載,藉由結合臺灣傳統的奉茶文化與精神,串起最美的人情味風景,促進社會公益、擴散環保行動力。 「我裝水、我驕傲!」塑膠減量近年來已成為全球共識,根據統計,臺灣一年使用約有47億個寶特瓶,其中有10億是瓶裝水,這類塑膠製品從生產到遺棄,都會產生毒物,除了在陸地造成環境汙染,海島型的臺灣更對海洋環境及生態造成嚴重的傷害,每一位加入奉茶行動的民眾,為減塑成果的數據清楚統計在App頁面,期待民眾自備容器前往「奉茶站」取水飲用,降低瓶裝水的消費,以具體行動支持環保減塑,一同實踐綠色生活。

零廢棄做得到 5招讓塑膠從生活裡消失

有感於塑膠垃圾造成的環境危害,國內外有不少的零廢棄生活達⼈,已身體力行無塑生活多年,最知名的當屬美國的會計師部落客Beth Terry,她從2007年起撰寫部落格分享減塑妙招,後來迴響太好,擴展成更齊全的網站《My Plastic Free Life》,上面的減塑挑戰專區還吸引了許多來自英國、法國和新加坡等16國人士參與,定期每周上傳生活垃圾總量紀錄,互相比較、督促。 台灣的零廢棄生活達人則有在台中開貓旅館的呂嘉齡和她先生,從2016年1月份開始,2個人加7隻貓一個月的垃圾量竟然只有「104公克」!(去年台灣人均每日垃圾量是1.13公斤)讓她下定決心展開零廢棄生活的是一趟澎湖之旅,「沙灘上看到很多保特瓶、塑膠袋、甚至連冰箱都有,」想到丟棄到垃圾通的垃圾都有可能出現在海裡,讓她回來之後更有動力讓垃圾減量。 呂嘉齡認為,過零廢棄的生活一點都不難,而且力行環保還可以省錢,「很多以前買的東西都夠用了,現在會因為需要才買,不再因為想要而買,」每個月可以省下1萬5到2萬塊的開銷。她建議,一般人不妨以省錢為動力嘗試零廢棄,會發現從省錢開始,可以有不一樣的生活改變,「當一個有意識的生活者,而不是當一個無意識的消費者。」 綜合她們與其他無塑生活多年的達人經驗,以下整理5個展開減塑(無塑)生活的妙招: 一、永遠記得自備購物袋,這大概是所有無塑達人的第一招起手式。人難免有時候會忘記或者進行不預期的消費,而面臨使用塑膠袋的狀況,建議在隨身包內攜帶可折疊的輕小型購物袋,就可以避免不小心要用到塑膠袋的情況。 如果還是忘了或者購物袋竟然不夠用,請隨機應變,善用你的t-shirt或其他隨身物品,變通一下,很可能就找到其他的盛裝物品方式。 養成隨身攜帶購物袋的習慣之後,不妨挑戰下一步:「使用自備的食物袋」。國人外食人口趨近8成,早、午兩餐的外食族更突破千萬,平均每人每天有1.2次的外食機會,外帶食物時,如果買的是湯湯水水,大蓋至少會拿到3件塑膠(內袋、外袋和封口繩),紙製的便當盒和湯碗內層還有一塑膠淋膜,無法回收,湯碗還會附上一個塑膠蓋。 外食可自備的食物容器選擇非常多,可使用不鏽鋼或玻璃餐盒、矽膠食物袋和可重複使用的天然蜂蠟保鮮膜等等。 二、自備水瓶(放棄瓶裝飲料)攜帶個人可重複使用的水瓶,出門前先裝滿,不論在辦公室或健身室,往往很容易隨時補充。建議選擇不鏽鋼、玻璃或陶瓷材質,不僅易於清洗,盛裝酸性或高溫的飲料也不會產生毒素。自備水瓶不僅僅是為了友善環境,更有利於個人健康。瓶裝水使用的保特瓶在運輸的過程中,可能受到陽光照射或高溫影響,釋放出塑化劑等有害物質。 習慣攜帶水瓶之後,不妨試著減少飲用其他的瓶裝飲料,市面上的茶飲、可樂和果汁等等,都裝在全新的塑膠瓶裡販售。台灣人年均用掉45億個保特瓶,即便只減少1成、等於4500萬個保特瓶,也是極可觀的減塑量。 三、自備飲料杯、餐具和吸管,比起瓶裝水,自備飲料杯的減塑量也非常可觀。據統計,台灣人每年喝掉10億杯的手搖飲、6億杯的外帶咖啡(冷飲杯還要用到塑膠杯蓋),建議外帶咖啡或飲料時,自備可重覆使用的飲料杯。如果一開始不容易記得或者臨時想喝,無塑生活達人Terry建議,可試著循序漸進,她當初也是從要求店家不給杯蓋和吸管開始,現在則是如果忘記自備杯子,就強迫自己去找可以提供馬克杯或玻璃杯的飲料店,透過這個略為麻煩的過程,讓自己下次記得自備杯子。 此外,根據「荒野保護協會」發表的2015-2018之淨灘廢棄物數據,「吸管」已連續3年穩坐台灣海廢十大排行榜之第3名(每撿拾1萬件海廢中,就有近1300支吸管),台灣人一年的實際消耗量則是30億支。目前市面上已開發出不少的替代品,玻璃、不鏽鋼、竹子或紙吸管都是不錯的選擇。可隨身攜帶的餐具則選擇更多,耐用的不鏽鋼等之外,也有麥梗等製成的可生物分解餐具。要淘汰每年用掉的45億雙免洗筷並不難。 四、在傳統市場購物,創造無塑廚房廚房是家中一個充斥塑膠用品的角落,各種食材的包裝往往免不了用到塑膠袋。幸好台灣還算相對容易找到傳統市場,可自備容器輕易買到無包裝的新鮮蔬果以及肉品等食材,回家料理一頓減塑大餐。如果要進一步做到無塑,還可以自備容器到無包裝商店採購,食材之外,連清潔劑都可以用多少買多少。新北市三重區的老社區裡就隱身了這樣一家無包裝商店「Unpackaged.U」。 創辦人黃尚衍是位7年級生,在2年前以減少浪費為初衷,開了這家店,無論是個人盥洗用品或保養品、調味料、零食或柴米油鹽醬醋茶,希望大家用多少、買多少,不要浪費,要求顧客自備容器,連帶地也減少了垃圾。 去年7月底,「Unpackaged.U」公佈了開店一年的成果報告:「捨棄以往的消費模式後,各位U粉一同為地球減少了近2000公斤的垃圾,包括1060公斤的塑料、450公斤的鐵鋁、400公斤的玫璃,還有塑膠淋膜紙器14公斤。」在粗淺的數字之外,也看見了顧客對惜物和永續概念的支持。 五、浴室減塑,改用竹牙刷、個人衛浴用品中第一個被檢討、也可以輕易做到無塑的就是牙刷。以平均3個月換1支來計算,全台灣每年丟掉1億支以上的塑膠牙刷,最容易減塑的小動作就是改用竹牙刷。如果到浴室檢視一圈,會發現更多消耗性的個人衛生用品,都不免用到塑膠,要進一步挑戰減塑,很多達人會連牙膏(用小蘇打粉等取代)、沐浴乳(改用香皂)和洗髮精(用洗髮皂)都全部換掉。 香港的環保工作者Natalie就是其中之一,她研究以不同的100%天然食材,例如橄欖油、精油、鹽和果皮等自製洗髮水已經6年,期間也不時開工作坊傳授如何裸製洗髮水,但她坦承,自製洗髮水其實頗為複雜,「因為頭髮很敏感,小小的環節出錯就變成災難,」即便當面在工作坊中傳授,也要用足1個半小時仔細教學她才放心。她最後的建議是沒時間上課學就去裸買,自備容器去購買無包裝的天然洗髮精。 要減塑看似麻煩,卻也沒有想像中的困難,當然,幾乎每個無塑生活達人都建議,減塑要循序漸進、不逞強,才能夠貫徹到底,而不是中途放棄。如果覺得減塑生活很孤單,想讓減塑生活更有趣,可以考慮加入「不塑之客」臉書社團,近20萬個成員,每天都有許多「不塑之客」分享各種輕鬆做到的減塑生活實踐。 靈鷲山心道法師亦言:地球的生命是一個整體的結構,今天我們面對的是生態嚴重破壞,地球暖化、空氣和水資源等都被汙染,人類的科技把地球破壞掉,消費主義把地球資源浪費掉了,整體生態系統都出問題。當地球無法承受、無法啟動自癒的時候,它就會把整個文明摧毀掉,一切重新開始。聰明的人用加法追求人生,智慧的人則用減法享受人生,知道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一層層去除,只留下需要的,少了造成煩惱的欲望,也利益了共生的大自然。 ●本文由「靈鷲山平安禪網」授權刊登,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疾呼一個都不能少!2019地球日「與野共生」 號召各界響應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即將到來,地球日網絡(Earth Day Network)以及台灣地球日公布今年(2019)的地球日主題為「與野共生Protect our Species」,呼籲各界關注物種生存危機,一同守護生物多樣性。 2018地球生命力報告指出,過去40年來野生動物的數量下降了60%,而除了老虎、大象、等明星物種之外,生活中常見的動植物們也正以飛快的速度消失在地球上。今年世界地球日即以「蜜蜂」作為代表物種,象徵「再小的生物,都具有無可取代的生態地位」,一個都不能少。  今年台灣地球日以「生活中的生物多樣性」為主軸規劃一系列活動,包含講座、工作坊以及生態工作假期,並攜手國立臺灣博物館、田裡有腳印市集、彎腰市集以及數個NGO共同舉辦地球日市集,邀請民眾認識居住在城市中的生物鄰居們,期望建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城市。 系列活動由4/20、4/21的地球日「與野共生」市集拉開序幕,市集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舉辦,精選50組綠色店家、10個NGO共襄盛舉,12場精采的講座、DIY、地球電影院輪番上陣,現場集點還能獲得限定版紀念品,讓民眾吃喝玩樂也能愛地球!同時會推出線上市集「生態學家夢のSupermarket」,展現餐桌上的生物多樣性。環境資訊中心也與林務局合作,共闢「與野共生」專欄,介紹人與野生物共處的案例。圖/ 地球日市集精選50組綠色店家、10個NGO,讓民眾吃喝玩樂也能愛地球!圖/ 地球日系列活動即日起開放報名。  4/28(日)的「城市養蜂初體驗」將帶領民眾認識全球正夯的城市養蜂,活動中近距離接觸蜜蜂、學習如何與蜜蜂相處、DIY製作蜂旅館,還有機會嚐到最新鮮的蜂蜜!而5/12(日)的「一枝草的阿木傳情」歡迎民眾帶著媽媽參加,跟著講師走進菜園觀察蔬菜、野草、昆蟲間的微妙互動,然後利用葉拓做出獨一無二的母親節卡片送給最親愛的阿木!圖/ 「城市養蜂初體驗」,將帶民眾體會城市養蜂的樂趣。 5/25(日)「與野共生:森林夜探體驗趣」則是新竹自然谷難得一次對外公開的生態工作假期,更加碼推出夜間生態導覽行程,一窺夜晚生態的神秘面貌。自然谷是全台唯一的「環境信託」案例,保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堪稱淺山生物的秘密基地。這次的活動,民眾可以親身參與棲地守護行動,並利用在地的竹子自製竹吸管;享用完客家風味晚餐後,便進入越夜越熱鬧的淺山森林裡,靜下心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圖/ 歡迎民眾參與自然谷的棲地守護行動,響應2019地球日「與野共生」。 今年的「綠色生活21天」將於4/2正式展開,已在社群媒體上引起討論。綠藤生機自2017年起,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共同發起綠色生活21天,響應台灣「百萬綠行動」,目前已累積超過 86,000 個綠行動,並透過社群力量強化參與度,讓1+1>2!。綠藤生機:「2019綠色生活21天slogan 是「一起習慣為自然」,希望更多人一起養成綠色習慣,透過彼此交流,感受到環保也可以是快樂的事!」為呼應「與野共生」主題,更與知名插畫家咻咻熊合作 LINE 貼圖,此外,今年還有 RE-THINK 加入共同主辦,將綠行動化成趣味插畫,期待帶動更多人參與綠行動!圖/綠色生活21天於社群媒體上引發熱烈迴響。來源:綠藤生機 士林科教館將於4/20~6/9舉辦「大海的塑囚Out to Sea?」特展,展示塑膠如何改變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為響應地球日,凡參與地球日指定活動並留下email者,即可以優惠票價入場參觀,了解塑膠汙染的議題。 台灣地球日鼓勵民眾從生活中做起,支持友善農產品、親近大自然、關心環境議題等,都是守護生物多樣性的好方式,「現在開始採取行動,就有機會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世界!」

左化鵬/威風凜凜的「海盜環保船」

蒼鷹在天際盤旋,午後,靜謐的基隆港,忽然駛進兩艘幽靈海盜船,威風凜凜的海盜,正佇立在船首,賊眉鼠眼的向岸邊窺探。 哪裡來的幽靈海盜船?會是從加勒比海越洋而來的海盜船長傑克、史派羅嗎? 我趕緊趨前一探究竟。海盜船黑色的旗幟,正迎著海風飄揚,我睜眼細瞧,骷髏頭下的兩根枯骨,已換成了一紅一綠的兩個寶特瓶。明白了,原來這是基隆港務公司的清潔船,為了吸引來港口的遊客,將船取名為「海盜環保船」,船上穿著海盜服的是環保工作人員。船長傑克、史派羅威風不再,長槍換成了長竿子,像撈寶一樣,正彎腰打撈漂在港內的垃圾。 我坐在海洋廣場的長椅上,享受基隆難得一見的陽光。望著蒼茫的海面,沒有大船入港,沒有郵輪泊靠,只見兩艘海盜船,來回不停的在港內轉悠,越看越有趣。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楊秉儒/讓塑膠產品提早分解碎裂,是真的環保愛地球嗎?地球乘載更多塑膠垃圾

標榜『環保愛地球』(實則為了降低成本,並縮短產品使用年限,大幅提升消費者回購率),許多國際知名球鞋廠商都大量採用保用期限短,非常容易水解(半年或一年內粉碎崩壞)的環保塑膠材質做底,穿在運動量超乎一般人的球員腳上,其實非常危險。 威廉森腳上肇事的球鞋,還真的就是鞋底分解。 我自己買過好幾雙該品牌的球鞋,沒穿過幾次,卻都遇到大底碎裂水解的問題,拿著殘骸去問客服,客服都表示材質本身特性就是如此,他們也愛莫能助。 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臺灣兩大皮鞋(氣墊鞋與休閒鞋)廠商的產品上。而且,也出現在許多歐系汽車身上。 在塑膠原料中加入容易讓塑膠成品提早分解碎裂,縮短使用年限的做法,真的是『環保愛地球』嗎?這些提早損壞的塑膠產品,就算水解粉碎,也依然不會自動消失或被大自然分解吸收,只是讓消費者不斷地當冤大頭,然後讓地球乘載更多塑膠垃圾而已。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

臺灣海域遍佈微塑膠,民間盼政府盡速啟動長期調查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於2018年5月份執行「島航計畫」,開船繞行臺灣一周針對藍色國土進行首度全臺海域塑膠微粒調查,航跡遍及臺灣本島包括澎湖、小琉球、蘭嶼等離島,共計51個檢測點進行海水表面微塑膠的打撈與蒐集,經半年多分析,今(1/3)公布統計結果,確認臺灣領海範圍佈滿塑膠微粒! 首度公布全臺海域塑膠微粒調查報告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表示,對於日益嚴重的海洋廢棄物問題在過去一年雖引發熱議,環保署亦展開限塑政策,但國內對於臺灣海域塑膠微粒(或微塑膠)的現況調查卻十分缺乏。而本次記者會公布內容,是由民間自發性進行第一筆全臺海域塑膠微粒調查,也是繼2018年9月黑潮發佈「全臺海漂垃圾目視分析調查」後的第二階段重要成果。    相較於同為黑潮流域的海島國家日本,從2014年開始便針對全國海域進行一年兩季以上的海漂垃圾、塑膠微粒調查,進而掌握數據制定國家海洋環境汙染防治政策;美國加州於2018年10月更進一步針對微塑膠對人體的影響制定「加州安全飲用水法案」,嚴格管控微塑膠對健康的風險,各國積極投入資源調查海域塑膠問題,以制訂更有效益的限塑政策。對於臺灣長久忽視海域汙染調查的重要性,張卉君籲請政府盡速投入相對應的資源、積極探討對策,以回應全民對於塑膠微粒造成健康風險的疑慮。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表示籲請政府盡速投入相對應的資源積極探討對策(照片由黑潮文教提供) 生活來源塑膠占比高,工廠原料粒、漁業活動皆影響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研究員溫珮珍根據51個檢測數據結果指出,此次採樣在每個測點都發現有塑膠微粒,每立方公尺海水中有0.016到64.12個塑膠微粒不等,若將水體換算成國際標準游泳池大小(長25m✕寬21m✕深度2m),可想像有30幾個到10數萬個不等的塑膠微粒在游泳池中。其中量最多的測點位於嘉義八掌溪出海口附近,每立方公尺有64.12個塑膠微粒,相當於國際標準游泳池中有十三萬五千顆塑膠微粒,其次為高雄後勁溪出海口與基隆和平島,每立方公尺海水中分別有4.90與3.10顆塑膠微粒,等於泳池中有約1萬顆上下的塑膠微粒漂浮其中。    溫珮珍說明,本次研究採用美國非營利組織 5 Gyres的網具設計及分析方法,將撈到的塑膠分成硬質塑膠(如瓶蓋)、軟質塑膠(如食品包裝)、發泡塑膠(如保麗龍)、塑膠纖維(如漁線、漁網)與圓形塑膠粒(塑膠原料)五種,結果在全臺海域中都發現硬質塑膠的占比最高,可見生活塑膠仍佔大宗;西部海面八掌溪出海口測點計數到最多圓形塑膠粒,遠高於其他海域,來源大多為塑料加工的原料,推測與上游或鄰近縣市的工廠活動有關;臺灣西南部海面(包含小琉球)可說是各項人為活動最頻繁的區域,其中曾文溪出海口、安平新港外、後勁溪出海口、高屏溪出海口、楓港溪出海口以及小琉球的花瓶岩、龍蝦洞、厚石裙礁等8個測點塑膠微粒數量皆相對偏高;其中可能由塑膠袋、食品包裝為來源的軟塑膠佔9.7%;漁業活動如支撐蚵棚架的發泡塑膠佔6.9%。 圖/台灣海域塑膠微粒分布密度圖(照片由黑潮文教提供)圖/塑膠微粒種類分布比例圖(照片由黑潮文教提供) 找出解方,長期調查不能少    塑膠微粒中「發泡塑膠」主要來自崩解的保麗龍,調查顯示遍布於臺灣海域各區海面。長期進行海灘廢棄物監測調查的台南社區大學環境小組研究員晁瑞光表示,透過長期統計發現,在台南排名第一的嚴重問題是牡蠣浮棚養殖使用的保麗龍浮具所造成、其次是塑膠相關製品,有時甚至超越保麗龍;第三來自一次性飲料杯、寶特瓶、瓶蓋、吸管...等,逐年增加。此外,資料中亦顯示垃圾多來自陸域及河流,且量體多寡與颱風大雨有很直接的關聯。    晁瑞光強調長期調查累積資料的重要性,除了發現問題之外,透過長期調查的資料分析才能進一步追索問題背後的成因,並對比改變行為之後是否有所改善。例如保麗龍飲料杯在台南市禁用之後,這幾年沙灘上的量就明顯減少;而保麗龍浮具的問題也並非無解,晁瑞光多次向政府建議,應借鑒國際的經驗改用PE浮筒,盼能逐步改善來自陸域及近海的發泡塑膠汙染問題。 圖/塑膠垃圾示意圖(照片由黑潮文教提供) 海洋學者︰海塑缺乏關愛的眼神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榮譽講座教授、第八屆全國不分區立委邱文彥表示,依據黑潮島航調查結果,海洋塑膠微粒的污染,在台灣周遭海域已達普遍而嚴重的程度。科學家發現,塑膠經過光的作用日益碎裂分解,成為極小微粒,不但漂浮於海面,也逐漸沉入深海,透過食物鏈的累積,勢必造成海洋生態系統生理、海洋使用功能和人體健康的莫大威脅。    因此,國際上對於塑膠微粒所衍生的問題越來越關注,所採應對措施的力度也更趨強大,但此一問題在台灣並未受到應有的關注。依據《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組織法》第二條之規定,海洋污染防治之整合規劃、協調及執行,係屬海洋保育署之職掌,海洋污染的防治業務也由環保署移撥。然而,無論人員或預算,海保署所獲得的資源卻不成比例。先進國家對於預算的分配,通常以民眾健康風險為依據。海委會和海保署經費如此拮倨,顯見政府對於海塑問題認知尚淺,對於民眾健康關心不足,令人堪憂。 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榮譽講座教授邱文彥表示海洋污染的防治業務已轉移到海洋保育署然而無論人員或預算海保署所獲得的資源卻不成比例(照片由黑潮文教提供)島航普拉斯,黑潮續航東部海域四季調查    島航計畫的調查結果傳達了一個訊息:面對整體海洋環境的惡化,不容我們遲疑等待,需要持續調查尋找解決方案。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今(2019)年將延續島航計畫的調查成果,在有限的人力與經費下,繼續針對東部海域展開一年四季塑膠微粒調查航班,調查範圍北起基隆潮境、南至秀姑巒溪出海口,建立8個測點的長期調查資料,盼能進一步瞭解塑膠微粒的時空分布狀況與來源。    張卉君表示,在去年島航計畫執行透過民間募款近四百萬得以推動,而在國家108年的年度預算中,僅有海保署的一百萬預計做調查,實在太少。呼籲政府應當跟上國際海洋趨勢,編列經費與人力,根據一年四季洋流特性、氣候等變因,長期調查台灣海域的塑膠微粒問題,透過調查問題根源提出因應解決的政策,展現守護海洋生態與民眾健康的決心。 圖/塑膠微粒示意(照片由黑潮文教提供) [1] 塑膠微粒(或稱微塑膠) 在國際學術界的定義為直徑小於5mm的塑膠碎片。海面上塑膠微粒主要是來自各種人造塑膠用品,如保麗龍、塑膠袋、寶特瓶、吸管、漁網及各種人造纖維產品,因光照或外力導致脆化斷裂而成;各式塑膠製品及塑膠原料、衣物纖維等,可能經由地下水道、農業灌溉渠道、河川逕流等途徑流入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