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深層活動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禪與科學】脈輪禪定可改造大腦

專訪/羅佩禎博士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暨電控所教授 雖然大腦深層組織掌控人體生命系統多項關鍵性功能,但其電磁特性卻是相對微弱,即使用腦電波或腦磁波,都很難測到大腦深層區的活動。但從禪定者的腦電波中,竟能測出高比例的深層活動,實在不可思議! 「禪定可全方位重塑大腦」,這句話在近年科學家不斷對大腦進行深入研究之下,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究竟這些科學家們在學術上證明了什麼?本刊特地採訪腦科學研究專家、同時也是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暨電控所教授羅佩禎博士,請她談談個人在這方面的研究,以及國際間的相關論點。 科學家發現大腦會因靜坐而改變 羅佩禎教授舉Sara Lazar博士的研究為例,這位美國哈佛醫學院及麻省綜合醫院的女性科學家,透過靜坐與瑜伽,發現了大腦產生改變的證據。Sara Lazar博士以核磁共振攝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簡稱MRI)的技術,探索長期靜坐者的大腦結構變化,發現他們的大腦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和右腦半球的島腦前區(right anterior insula),要比一般人明顯增厚許多(註)。 註:請見S. W. Lazar et al. (2005), Meditation experience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ortical thickness. Neuroreport, vol. 16(17), pp. 1893-1897。 特別要說明的是,所謂「右腦半球的島腦前區增厚」,表示一個人在覺知內在能力(指體內器官的運作及微妙的情緒變化)方面得到提升,而且對他人的身心情緒,在感同身受上也提高了敏銳度和悲憫心。 Sara Lazar博士認為,這個效應是因為這些修練者長期以專注呼吸或聲音的方式來止息念頭,所以感官功能得以增強。 至於「大腦前額葉皮層增厚」,則表示由前額葉所主導的做事、學習、決策等相關記憶功能區,得到了強化。 後來,Sara Lazar博士為了更加了解靜坐的短期效益,特別又針對毫無靜坐經驗的初修者,進行為期8週的專注靜坐訓練,觀察他們在訓練前後,大腦功能結構的變化,結果發現腦部有4個區域產生變化: 1.位於額葉後方的前扣帶迴(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灰質增厚,表示此區所主導的「認知與專注的調節能力」增強了。 2.前額葉皮質區灰質增厚,此區負責多種高層心智活動,包括做事與規劃、處理與解決問題和情緒調控,其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位於顳葉內側的海馬迴皮質增厚。海馬迴負責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的轉換,以及空間定位作用;同樣地,它也得到了強化。 4.位於深層顳葉區的杏仁核(Amygdala)變小。杏仁核是專司「決鬥或逃避」的情緒反應機制,開始交出主導權給前額葉皮質區;而前額葉皮質區,如前所述,是負責高層心智活動的區域,由它來主導情緒反應,可使我們更加理性。 脈輪禪定的力量可深入大腦深層 羅佩禎教授追隨悟覺妙天禪師學習禪定多年,對禪定時的腦電波反應有深入研究。她以腦功能定位的方法,分析禪定者與一般人在放鬆休息時的腦電波差異。她的這項研究成果,近期已投稿於國際期刊。 悟覺妙天禪師所傳授的印心禪法禪定,不同於一般以練習呼吸、聆聽音樂或冥想的靜坐方式,而是將精神力專注於人體內的10個脈輪,也就是10個能量中心。羅教授的這項研究,除了與國際各研究團體的發現類似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新發現,那就是從這10個脈輪的禪定中,產生了獨特效應──功能活躍區竟可深入到大腦深層! 羅佩禎教授表示,在這份50分鐘、禪定者與放鬆休息的非禪定者的腦電波資料中,她分別選取了數千個不同時間點的腦電位分布,來進行功能性的定位分析,發現禪定者的腦波約有3分之2的定位源是落在前腦(額葉)深層區;而在休息狀態下的非禪定者,其腦波定位源則有50%落在左頂葉區及左枕葉區。 「頂葉」及「枕葉」這兩個區域是負責視覺資訊處理、不同感官資訊整合及空間的覺受與認知,其中約35%的活躍區屬於所謂的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簡稱DMN),這是一般人在放鬆休息的狀態下、大腦沒有專注於特定事物或工作時的特別活躍區,通常發生於作白日夢、胡思亂想或回想過往的時候,此時大腦處於漫遊狀態,無意識地一念接著一念。 相反地,禪定者的腦電波則顯示頂葉區及枕葉區的功能被抑制,與預設模式網路有關的「前扣帶迴(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簡稱PCC)」和「前葉楔(Precuneus)」,均涵蓋於功能抑制範圍內,但僅約9%。 羅佩禎教授指出,這是禪定改造大腦習性的具體證實;透過禪定訓練,可將人們原本如同猴子一般活潑、不安定的思緒,轉變為「寧靜無我」的安定狀態。 就腦科學最先進的研究現況,羅佩禎教授指出,雖然大腦深層組織(subcortical structures)掌控著人體生命系統多項關鍵性功能(如視丘),但其電磁特性卻遠弱於新皮層(neocortex);不論是以腦電波(electroencephalography)或腦磁波(magnetoencephalography)來探索大腦功能區,都很難偵測到深層區的活動,尤其視丘的神經電流很弱,僅為新皮層的10分之1。 但我們竟能從禪定者的腦電波中,偵測到大於60%、高比例的深層活動!羅佩禎教授說,「這或許意味著,妙天禪師的這種脈輪禪定法,可以重建大腦功能性結構,也就是重新架構一個寧靜、高效能、而且如佛家所說的『無住、離相』的腦。」 反覆練習 改造腦神經網路 學習禪定的人都知道,最好每天都要禪定,而且禪定的時間愈長愈好;這是為什麼呢?羅佩禎教授從科學角度提出了解答。 她說,從近年對大腦可塑性的學術研究結論可知,一件事情如果沒有每天進行或處理超過15至20分鐘,就會被大腦忽視,大腦會覺得,不需要為這件事物重新改造原來的腦神經網路,而這也是佛家說「眾生性剛強」的原因。 由此可知,不論禪定或修行,甚至在生活、工作及學業等各方面,我們都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精進不懈,才能讓大腦得到重塑,進而讓自己更上一層樓。 羅佩禎博士 小檔案 現職: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暨電控所教授 學歷: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博士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    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學士 經歷:美國佛羅里達州甘城榮總醫院研究助理    美國猶他大學醫學院腦波實驗室研究員兼工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