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淨零
已找到 3 則相關結果
氣候變遷影響全球生活,景觀專業與自然環境高度相關,從規劃設計到施工,都可以回應淨零時代下的各種環境倡議行動。中華景觀協進會今天(19日)舉行「淨零時代,景觀與自然共好倡議論壇」,邀請來自產業界與學術界專家分享並交流經驗,共同討論未來景觀發展與環境保育的挑戰與機遇。 成立逾年的中華景觀協進會,19日舉行第1屆第2次大會,協會創辦人蔡秀瓊細數協會過去一年完成的階段性任務,協會理事長藍麗珠則以「雁行理論」譬喻一群人走得更遠更快,感謝協進會團隊成員背負著承先啟後的重責,讓大家朝著共同目標「景觀與自然共好」邁進。 台灣海洋大學教授邱文彥表示,塑膠微粒、海洋保護區等議題近年來成為海洋的嚴重問題,海洋會流動、跨界,公海如何保育,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今年1月他前往南極,看到到處都是浮冰,感慨氣候變遷是真的眼見為憑,無法否認也無法迴避。以台灣來說,一場颱風暴雨可能導致河口滅村,宜蘭南澳濕地可能逐漸陸化,景觀建設可以扮演重要角色,而景觀師更應該引領氣候行動,扮演領導者的平台,讓各行各業都能善盡職責。 台灣生態學會、鳥類學家蔡嘉陽研究大杓鷸超過30年,追尋大杓鷸跨海數千公里的遷徙路線,發現台灣是東亞的物種「諾亞方舟」,靠著台灣的地理位置,保留非常多生態原始物種,而台灣的生態變化,更反映氣候變遷以及土地開發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他也表示,綠能不是唯一的價值,如果我們不能反省調整我們的能源政策,未來恐怕將削足適履:「削台灣生態環境之足,適2025年非核家園之履。」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劉柏宏表示,掌握「環境基質」,包括城鄉綠地空間,再結合六都生活圈建築物分布狀況,就可以提供國土規劃很多重要的資訊。像台北是盆地,桃園有台地、埤塘,基隆有河谷、山城跟海港,把這些微地景的資訊整合起來,當要做北部國土規劃跟城鄉發展時,就可以知道哪裡可以發展、哪裡應該被保護起來。 高雄大學智慧城鄉永續發展中心教授曾梓峰表示,景觀工程不再是視覺上美不美的問題,它必須是一個環境和生態的載體,必須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創造多元混合地景,並聯繫生物多樣性與社會福祉,整合綠色與藍色基礎設施。 此前德國柏林市政府提出「柏林城市自然公約」,重新檢討對於自然成長都市發展的控制,以及在都市中融入各種不同綠植,現在全球也愈來愈趨向城市的自然發展。 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于玻表示,現在已經沒有人會質疑為何要做生態保育了,因為企業要做ESG,而且不但要做,還要做好,否則評比會影響產業發展。因此他認為生態保育也應該融入既有的產業與公部門業務,避免生態保育成為產業發展絆腳石。 文化大學景觀學系教授郭瓊瑩表示,大家現在理解到,景觀專業就是整合的、互動的系統,氣候變遷、政經變遷、社會變遷,是淨零時代大家面對的挑戰。未來全球有70%、80%的人要住在都會區,現在談景觀與自然共好,其實兩千多年前老子《道德經》就說到「道法自然」。台灣有天賜的物種多樣性,但台灣也非常脆弱,景觀專業者一定要跨界合作,景觀專業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終極目標就是讓人們更好更愉悅生活。
台灣現在的能源配比讓人很不安。黃丙喜表示,如果將來50%用電要靠燃氣,但天然氣儲存量僅1、2周,這是非常大風險!何況現在四接根本還搞不定。另一個問題是電價不敢調整到符合成本。 魏國彥則指出,國發會之前做了一個「2050淨零路徑規劃」,他稱之為「三明治式的規劃」,它就是把建築、運輸、工業、電力等的排碳量都列在平面二維座標的縱軸,橫軸是時間,然後畫一條直線過去,到2050年排碳要「齊頭式地歸零」。「說真的,這種規劃誰不會做?」 國科會2050淨零路徑規劃。圖/魏國彥提供 綠營至今沒有長期能源規劃 魏國彥說,台灣現在不要說到2050年,就說到明年或到2030年就好,賴政府對於淨零排碳有甚麼規劃?核能歸零之後,都靠燃煤、燃油、燃氣,碳足跡會很高;2026年歐洲開始採碳關稅,台灣外銷怎麼辦?賴政府想過嗎? 李敏指出國家要用低價電力協助經濟發展,但也要注意電價平穩。核能三大好處,第一個就是燃料體積小、運輸儲存方便,安全期可以長到18至36個月;第二是不排碳;第三是發電成本穩定,包括建廠成本、運維成本、買燃料成本。舉例來說,天然氣發電成本有超過80%都花在買燃料,所以天然氣價格一旦上漲就會影響很大;核能剛好相反,購買燃料的成本只占10%,就算燃料漲價,影響也很小。 電價上漲別再牽拖俄烏戰爭 李敏說,他整理了台電從俄烏戰爭之前到今年年初的發電成本,很特別的是,核能發電成本在俄烏戰爭當中沒有變,但是燃煤、燃氣成本都大幅上升;而且燃煤成本上升幅度居然比燃氣還要大。這是很奇怪的。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台灣的政策是讓中油吸收天然氣上漲的價格,台電就不用承受那麼高的成本。 李敏表示,所以說如果要經濟穩定,生產成本必須可控,電價必須可控,那麼發電組合就必須要有核能。2018年通過「以核養綠」公投,政府同意讓核一、二、三廠延役,核四商轉,8部機組1年就有600億度電,都不用重新蓋電廠。所以電價上漲真的不要再牽拖俄烏戰爭了,電價上漲是因為政府推動「非核家園」。
黃丙喜表示,最近經濟部公布未來10年用電量,AI用電量是一般的10倍。我們若要發展AI為下一個「護國神山」,缺電問題怎麼解決?台灣今年上半年就有64天尖峰備轉容量率低於10%,太陽一下山就沒有光電,又該怎麼辦? 葉宗洸表示,再生能源到去年只占發電的9.5%,原本規劃明年要到20%,後來又下修到15.2%,但可能連15.2%也做不到。 葉宗洸抓7月8日、9日台電官網的資料,發現驚人事實:太陽一下山、光電歸零,夏天也沒有太多風,到晚上台灣居然有逾9成電力靠火電。7月27日核三廠1號機停止運轉,夜間供電占比火電超過92%。預料未來幾年都將是「火電家園」。 天然氣陷入「有機組沒接收站」窘境 最近《遠見》雜誌有民調問核電除役之後,擔不擔心缺電?結果9成民眾都擔心。葉宗洸說,經濟部之前規劃2024到2033年新增燃氣機組,必須搭配天然氣接收站,但台灣現有的第一和第二接收站,營運量都超過100%,來到120%,一定要有新的接收站。不過預計明年中蓋好的桃園三接可能會推遲,因為要接大潭;如果三接沒蓋好,就是要挪東牆補西牆,換言之,至少到明年中天然氣供給還是不足。 基隆四接最近是熱門議題,專門提供天然氣給新的協和電廠2部燃氣機組,現在環評一直沒有過。可以預期,就算有機組,但是接收站沒蓋好,電一樣發不出來。 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台中的五接、雲林由台塑負責的六接,台塑的3部燃煤機組,麥寮1號機已經延役到明年底,麥寮2號機原本今年9月要除役。葉宗洸說,大家等著看2號機是否如期除役,「台塑就是看準了台電缺電,所以根本不急著改成燃氣機組。」 七接是為了高雄興達4部燃煤機組,現在也是要停運改成大裝置的燃氣機組,現在完全看不到進度。 所以說,政府能源政策太躁進,根本沒有準備好,苦果全民承擔。 魏國彥表示,未來是高燃煤的發電組合,會有排碳問題、空汙問題。國人肺腺癌死亡率也是逐漸增加,現在有一些所謂環保或工業方法說是可以去除系懸浮微粒,其實就是把顆粒打碎,把PM2.5變成PM0.1,這樣環保法規就測不到PM2.5。但是PM0.1更可怕,從毛細孔都可以進去。 台灣核電設備、人才、法規良好 黃丙喜提到,很多民眾會擔心核廢,李敏和葉宗洸特地花時間講核廢處置。 李敏說,為何會有人擔心核電輻射風險的「偶然」,而不擔心空汙風險的「必然」?台灣的核電機組安全紀錄在全世界是非常好的,我們有很好的設備、技術人員和法規,台灣是地震帶,所以在蓋核電廠選址時已經盡量去找適當的地點,防震設計系數也比其他國家高。 「現在很多人說韓國也要蓋核電,說到這個我就難過,當初是韓國來台灣學核能,台灣的精密工業是世界出名的!結果現在政府把這些人才的手腳捆起來。」李敏說。 核廢處置早有成熟流程 葉宗洸表示,台灣早就訂出一套非常完整的核廢處置標準作業流程:用過的核燃料從爐心退出之後,第一階段會先在燃料池冷卻5到8年;等到輻射餘熱較少之後,第二階段會移到室外乾貯,一般執照核給是40年,國外也是一樣作法;第三階段是最終處置,台灣已經立法規範2055年要把最終處置場要蓋好,而且要營運。所以核廢料都是可以處理的。 全世界有先例嗎?葉宗洸說,當然有,芬蘭就已經做好最終處置場,高階、低階核廢都已經送去最終處置場,在地底下封存;瑞典也打算跟芬蘭一樣的做法。 有人會問,為何其他國家不跟著做?葉宗洸說,因為其他國家不急,乾貯階段時間很長,可以發展出更新更好的技術,現在正在研發降低輻射劑量甚至轉化為不具放射性的核種,甚至第四代核反應器已經直接把用過的核廢拿來做為燃料。這些都是解方。另外也可以境外處置,就是不放在台灣,這需要國際共識,但也是一種做法。 李敏批評,台灣反核就是為了意識形態,部分人士不去擔心現在正在發生的空汙,而去擔心數百年甚至千年、萬年之後的核廢輻射;全世界除了台灣,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說因為無法處理核廢,就不使用核能,而且全世界都用同樣的方式處理核廢。這就是民進黨政府搞民粹,拿一些不存在的風險做藉口。 台灣不能再延續蔡政府能源政策 提到他山之石,魏國彥以英國為例,英國有一個氣候變遷委員會(Climate Change Committee,簡稱CCC),每次編5年預算,不受政黨輪替影響。他問負責人最大預算花在哪?結果居然9成以上在做現有核電廠的除役,而且每除役1個就要新蓋1個。換言之這個委員會最重要任務,就是做英倫三島的核能建設,這是一個百年規劃。 這讓魏國彥非常驚訝,一來是英國有這樣的民主,二來是他們國人是這樣支持。所以未來不管是歐盟或是英國,對於溫室氣體排放沒有問題,他們核能準備好了。 葉宗洸認為,台灣需要第二階段能源轉型,不能讓現在政府繼續遵循蔡英文政府時代提出的能源政策,要面對現實解決問題。亞洲主要競爭對手的核電比例,日本2030年要提高到32%、韓國33%,台灣的碳足跡都輸他們,未來競爭力在哪?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建議核電占比要到30%,我們現在是到不了,但至少應該趕快把手邊有的核電廠恢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