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沈春池

已找到 2 則相關結果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31】擇善而行 我的幸福方程式

編按:凋零不可逆,搶救不容緩,兩岸故事在時間的字句中飛奔。沈春池文教基金會「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計劃,期能為大時代的悲歡離合留存歷史見證,珍藏可歌可泣的「我家的兩岸故事」。 「我是獨子,我前面四個哥哥一出生就夭折,所以父母就把我當寶貝一樣。」 95歲的胡善民,是個標準的肉食主義者,無肉不歡的他,1929年生於湖南耒陽,家境雖然稱不上富裕,但前面四個哥哥都夭折,因此他一出生就被父母捧在手心上呵護,既不用幫忙幹活、在家裡也吃香喝辣,甚至為了讓他上初中,家裡還賣了一頭豬替他繳學費。 「我初中畢業後,家鄉就被日本人攻陷了,那我也沒書可念,就決定從軍。」 17歲時,受到在軍中的親戚影響,胡善民進入貴州的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一路從野戰醫院的看護士,當到醫官,曾照顧許多前線傷兵,抗戰勝利後,他隨軍回到衡陽服役,卻沒料到父親不久後因病過世,那一年他20歲,身為獨子,本想退伍回家照顧母親及妹妹,結果長官一句話,讓他決定繼續從軍。 「我長官叫我要『移孝作忠』,他說中國人受盡日本鬼子侵略,我應該要繼續為國為社會服務,所以我守孝一個月後就離開了。」胡善民說 胡善民萬萬沒想到,從那之後便跟著軍隊一路遷徙,最終到了台灣,再次回到家鄉,已經是40年後的事,老母親早已不在人間,而他這一輩子都沒能盡到孝道。 抵台後的胡善民,陸續在新竹、基隆擔任醫官,直到1952年才在嘉義的陸海空肺病療養院安頓下來,當時,台灣有許多軍人因長期勞累罹患肺病,由於感染人數眾多,國防部便成立陸海空肺病療養院,全台共4個分院、超過兩千張病床,而在前線見過大風大浪的胡善民,卻對肺病的照護難以適應。 「肺結核那時候很厲害,醫學又不發達,那個病人膿胸、咳血,老一輩的醫師護理師都不願意去換藥,所以都叫我去,我每次換完之後,都吃不下飯了」胡善民回憶。 半年後,胡善民轉任司藥官,改做藥品調劑,後來又轉調至竹崎的灣橋分院,也是在這裡遇見了生命中的另一半──李甜,太太當時在診所工作,讓胡善民一見鍾情,便展開熱烈追求,不料女方家是本省的閩南大家族,親友擔心若與軍人結婚,以後若反攻大陸變數多,因而反對兩人交往。 「我不死心啊,因為我是軍醫嘛,我就幫他們家人看病、對他們很好,慢慢的她們親戚也都對我很好,連等公車的時候都會幫我買票呢」胡善民笑說。 經過三年努力,兩人終於修成正果,結婚時,由於是灣橋醫院第一對「芋頭番薯」,能跨越省籍的藩籬,在當時造成不小轟動,更傳為地方佳話,而夫妻倆一個說台語、一個說國語,但相處起來完全沒有隔閡。 胡善民的女兒胡語芳表示:「我們小時候都跟媽媽講台語、跟爸爸講國語,雖然常常聽不懂爸爸在講什麼,但媽媽很開朗,他們夫妻也從來沒吵過架,因為爸爸曾說過,他隻身一個人來到台灣,媽媽願意嫁給他,娘家那裡也給了他很多幫助,他很感恩」。 1965年胡善民退伍後,考上了藥劑師,後來更努力通過行政特考,當上了醫務行政主任,這讓只有初中的他備感驕傲,而受到他的影響,胡善民的子女也多半從醫,甚至連孫兒都就讀醫學院,可說是傳承三代的志業。 走過戰亂,這輩子胡善民最後悔的,便是當年沒有留在家鄉照顧母親,盡到做兒子的孝道,但從醫48年來,他始終勤勉不懈,而今95歲,能在兒孫的包圍下頤養天年、餐餐吃肉,也算是最大的福報,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樣,擇善而行,以助人為樂。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 透過無數真實經歷口述影音,還原大時代的離合悲歡。 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透過無數真實經歷口述影音,還原大時代的離合悲歡。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官網】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臉書】 【遷台官網】 【遷台臉書】 【遷台YouTube】 【遷台LINE@】

沈春池?沈春華?原來他超級有來頭

【愛傳媒特約記者吳思賢報導】早期知名的電視節目《八千里路雲和月》,最近因為新聞又受到關注,外界才知道這個節目原來是受惠於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的贊助。 很多人看到沈春池三字,常常想到知名的資深主播沈春華。沈春池出生於1909年,比沈春華早出生五、六十年。沈春池雖然沒有擔任主播的沈春華那麼出名,但是卻大有來頭,他的父親沈滄海曾經追隨國父革命,算得上是開國元勳;他的兒子沈慶京則是知名企業家。 沈春池(1909-1988)是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的創辦人,福建詔安人(照片為沈春池與夫人)。沈春池的父親沈滄海在清朝末年追隨國父孫中山先生革命,雖不富有,仍多次捐獻革命,更曾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參與「饒平起義」。民國成立後,沈滄海雖然是開國元勳,卻功成不居,後來英年早逝。 沈滄海常年捐輸革命,家計日見貧困,其子沈春池完成師範中學的學業之後,只能留在家鄉從事教育工作。後來因為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勃勃,沈春池毅然決然投筆從戎,在1936年進入南京的中央軍校受訓。1948年隨軍隊來台,全家曾經居住在台北市以前「南機場」的達德新村(現在青年公園國宅附近),後來以中校官階退伍。 沈春池自幼困苦,退伍後事業有成,經常從事社會服務工作。在他八十歲生日時,以親友賀壽的禮金加上個人捐輸,在1988年成立沈春池文教基金會,以回饋社會。不久後仙逝。 沈春池過世後,他的兒子沈慶京秉承父親遺志,繼續發展基金會,成為臺灣較早從事兩岸文化交流的專業非營利組織。獨家捐助拍攝的《八千里路雲和月》電視影集,1989年在台視播出以後,在兩岸及世界華人圈引起廣泛迴響,有助於後來兩岸的各種交流。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2017年發起「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活動,至今以口述歷史方式,紀錄採訪將近1100人,希望這段遷台的真實歷史故事,能夠永留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