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標籤汪德
已找到 1 則相關結果
指揮家汪德(Günter Wand)的布魯克納錄音有許多隱藏版,尤其是唱片公司Profil的發行,一不小心就會錯過,大家都專注於汪德與柏林愛樂、與北德廣播交響樂團的實況,但他帶團的本領不僅僅是這些而已。 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Deutsches Symphonie-Orchester Berlin)的前身是美國佔領區廣播電台交響樂團(RIAS Symphonie-Orchester,RSO),樂團改了兩次名,背後有一段相當複雜的歷史。 該樂團由美國廣播電台RIAS(美國區廣播電台)於1946年創建,並以RIAS Symphonie-Orchester(RSO)的名稱用了整整十年。後來,美國人不再資助樂團,改由德國人接管,保留了舊的縮寫RSO,更名為柏林廣播交響樂團。改名後的樂團最初被分配給柏林地區電台自由柏林廣播(Sender Freies Berlin,SFB),但SFB無法單獨提供樂團資金,因此成立一家公司,其股東包括柏林市、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 RIAS,廣播交響樂團一直以這種方式維繫到1993年。 然而,柏林還有一個名字相似的廣播樂團叫柏林廣播交響樂團(Rundfunk-Sinfonieorchester Berlin,RSB),該團成立於1920年代,1945年後由蘇聯轉交東德廣播部門。兩德統一後,決定將較年輕的廣播交響樂團RSO改為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Deutsches Symphonie-Orchester,DSO)。 指揮家弗利柴(Ferenc Fricsay)於1948年被任命為RSO第一任首席指揮,1954年離任。1959-1963年間又回鍋。弗利柴對樂團貢獻極大,他在短短時間內提高了樂團的水平。上個世紀的1980年代由夏伊(Riccardo Chailly)擔任首席指揮,1983年4月3日,汪德客席指揮了他的第一場RSO音樂會,當時他已經71歲。從1983到1996年,汪德共客席了15場廣受好評的音樂會,1993年樂團更名前,汪德成為RSO的首席客座指揮,3年後,他又被任命為榮譽指揮。 1993年4月20日,汪德與樂團在柏林音樂廳(Konzerthaus Berlin)演奏了兩首未完成的交響曲:舒伯特第八號與布魯克納第九號。過去,指揮家克納佩茨布施(Hans Knappertsbusch)也曾這樣安排曲目。這場音樂會的布魯克納第九號詼諧曲令人印象深刻,尤其強大的定音鼓充滿靈氣。其實,汪德很不喜歡人家把他定位為布魯克納指揮,同時他也不贊同刻板地把布魯克納當成「音樂廳裡的教堂作曲家」。 所以汪德詮釋布魯克納時,完全避開那些「偽天主教」的虔誠,但另一方面,汪德又認為布魯克納音樂強大的結構,以及音樂的內在精神層面,都反映了一種超凡、神聖的秩序,只有擁有深厚宗教信仰的人才能創作出如此強大且富有內涵的作品。因此,當他指揮布魯克納時,一直都朝向揭示那必要的靈性層面而奮戰。 汪德說:「當我指揮布魯克納時,我想要表明他是一位偉大的交響曲作曲家,而不僅是被莊嚴神聖所定義的音樂家;我想按照布魯克納的意圖來演奏音樂。」 汪德想強調的是音樂的內在戲劇性,他以透明卻不犧牲音色的方式演奏布魯克納,讓音樂有呼吸的空間。「在布魯克納的音樂中,音樂的架構變得可見,也就是說,可用耳朵來明顯感知,這表現在音塊、節奏和節拍之間明確的對立上,這些元素並不是融合在一起,而是像建築的磚瓦一塊塊堆砌。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節奏之間有意義的關聯性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這樣,無論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即使演奏得很美,或聽起來多麼好聽,都會缺少一些必要的東西。」 儘管汪德的早期錄音主要以準確呈現布魯克納音樂的複雜性為特質,他的後期錄音自由度似乎更高,無論他如何嚴格地塑造這些偉大交響曲的結構。隨年齡的增長,汪德控制樂團的智慧越來越與他的心靈結合。他的布魯克納,簡言之就是「聽起來必須是如此」的感覺,一種非常純粹的音樂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