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搜尋標籤污染

已找到 2 則相關結果

人們每年正吃入五萬個塑膠微粒

英國衛報報導,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日前發表一項研究,科學家估計,在塑膠製品氾濫的現今,成年人每年大約攝入 5 萬顆塑膠微粒,兒童大約為 4 萬顆的驚人數據。這項研究是第一次估計人類攝入塑膠的研究,真實數字可能會高出許多,因為只有部分食品和飲料被分析,並沒有全面性的研究了解,攝取塑膠微粒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尚不清楚,但它們可能釋放出有毒物質。有些碎片小到可以穿透人體組織,也可能引發免疫力問題的反應。國際零廢棄組織GAIA,在2015年7月3日發起「國際無塑膠袋日」(The International Plastic Bag Free Day)。想想,一個塑膠袋通常被我們使用多久?根據臺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TOCA)2015年參與統計的ICC國際淨灘行動成果,塑膠袋是台灣海洋廢棄物種類中的前十名,2015年僅在兩個月的淨灘活動內就撿到共10,243個塑膠袋,總面積相當於十戶臺北市住宅。塑膠微粒主要是由塑膠垃圾分解而成,由於人類大肆製造塑膠製品又不能有效的回收廢棄塑膠產品,使得地球上塑膠原料與微粒存在於空氣、土壤、河流和世界上最深的海底中,似乎無所不在。專家發現,塑膠微粒已經在自來水、瓶裝水、海鮮和啤酒中存在。而被認為較乾淨衛生的瓶裝水的塑膠微粒平均比自來水更多出 22 倍。研究人員表示,僅飲用瓶裝水的人每年約食入 13 萬個顆粒,而飲用自來水則為 4 千個。塑膠微粒回到人類身上首見於2018 年 10 月所研究的人體糞便樣本中發現。科學家不清楚塑膠微粒對人體會有何具體影響,但此研究推測,大多數吸入的顆粒是從口中攝入,而不是經由咳嗽或打噴嚏進入人體。科學家基蘭.考克斯(Kieran Cox)表示:對於塑膠微粒的數據仍然不足,其他食品如麵包、加工食品、肉類、乳製品和蔬菜,可能也含有同樣多的塑膠微粒。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歐盟委員會的首席科學顧問在 2019 年 4 月的一份報告中,就已提到要關注塑膠微粒的環境和健康風險的證據,並提出必須關注與採取預防措施的理由。最後得出結論是,「考量有關四處衍生的塑膠微粒污染的科學證據越來越多,導致其不斷增加也不可避免的現實面,人類應該立即採取合理與合比例的措施,以防止塑膠微粒的排放。」生活中塑膠無所不在,但如果有心減少塑膠並非難事!靈鷲山平安禪邀請大家一起響應出門自備環保袋,愛地球,愛物種,不使用免洗餐具,不買瓶裝水。7月20日,誠摯邀請您來到國立台灣圖書館,觀賞這部記錄「海洋塑膠垃圾與生態危機」的紀錄片。讓我們不見不散。

家被塑縛了?!大海的塑囚特展帶你看海洋不可承受之重

海洋廢棄物污染嚴重,聯合國世界海洋會議更指出「每分鐘都有幾乎一噸的垃圾被倒進海洋,如果人類不採取行動,2050年海洋裡的塑膠會比魚還多。」這樣的呼籲自2016年起幾乎是老生常談,但近年來海洋生物誤食塑膠或遭纏結致死的新聞畫面卻逐漸形成常態,「減塑」你真的開始行動了嗎?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特別選在世界地球日前,於今天(4/20)開幕自瑞士蘇黎世設計博物館(Museum für Gestaltung Zürich)跨海引進的《大海的塑囚》”Out to Sea? The Plastic Garbage Project”特展,透過科學與藝術角度一一剖析全球海廢問題,並邀請大眾在細看海洋垃圾污染演變的同時,亦能檢視自身的生活習慣,以期突破海廢污染之困境。科教館更延伸策劃臺灣限定「海呀!我的家」展區,邀請觀眾一起試想當我們的家在2050年被塑膠製品包覆與侵蝕,如同海洋生物的家充滿著廢棄物般,你我該如何應對?在還來得及挽救的現在,我們除了減少或拒絕使用塑膠袋、吸管等一次性產品,還有哪些是可以做、應該知道,或是需要關心的?圖/觀眾觀看海廢裝置。科教館館長陳雪玉表示:滿腹塑膠垃圾的鯨豚,以及被漁網纏身的海龜,儼然成為海洋垃圾問題的代言人,但其實位居食物鏈頂端的人們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塑膠垃圾最終會進入人類的餐盤,且可能對健康造成危害。研究指出,每一平方公里的海洋已經都有塑膠顆粒了,這正是今日塑膠危機最長遠的影響。科教館引進”Out to Sea”特展,期待由展覽中呈現的海廢垃圾與日常生活、塑膠相關科學研究,帶領觀眾重新檢視也正視生活中的塑膠濫用問題,並能從己身做起落實減塑甚至不塑的行動。《大海的塑囚》特展自瑞士飄洋渡海而來,已陸續至法國、義大利、德國、丹麥、突尼西亞、北非及香港…….等31個國家及地區展出,而科教館是在臺灣的第一站也是唯一的一站!展覽的主軸和展品中的海洋廢棄物是由各個海洋(尤其是夏威夷海洋)的塑膠漂浮物組成,展覽主要訴說著海洋廢棄物問題的背景,及其對海洋、動物和人類的致命影響;也介紹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塑膠,更詳實地闡述了其用途、健康危害、微型塑膠或生質塑膠等問題;同時展覽更指出要解決塑膠危機的方案,即是再生(recovery)、減少(reduction)、再利用(reuse)和回收(recycling),更重要的是鼓勵參觀者能即刻採取行動!其中在展覽中央走道映入眼簾的巨型海廢裝置,即是由大西洋及太平洋打撈上岸!更令人驚訝的是,佔滿走道,光卸貨、傾倒在走廊就需要耗費兩日的垃圾,竟然是現實中每十秒人類向海洋排放的塑膠量。這樣的反差,在展覽中不斷出現,如「未來考古學」展品,即告訴參觀者,不易腐壞的塑膠製品在未來就像青銅器等將在海灘、海洋中不斷出現並代表著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或許未來的人們因此稱呼21世紀為「塑膠時代」也不一定;「美人魚的眼淚」展品則以詼諧語氣詮釋海洋中的塑膠微粒,在沙盤中模擬了海灘上塑膠微粒的存在現況,參觀者透過放大鏡可以仔細地觀查,並發現區分沙粒和塑膠顆粒有多麼困難。臺灣是一座海島國家,身為海洋子民的我們,更不可能自外於海洋污染的問題,移展策劃人蘇珮婷小姐表示,數位時代、快速消費、虛擬社群使生活變得多彩多姿,卻也造成了海洋的災難,除了引進瑞士展以外更策展臺灣展區「海呀!我的家」,透過家中起居空間的規劃,連結廢棄物和生活之間的關係,反思我們取之於自然而又回歸於自然的是什麼呢?圖/策展人導覽展覽。進入「海呀!我的家」臺灣展區,科教館打造玄關、客廳、遊戲間、浴室、餐廳以及書房等空間,真實呈現塑膠充斥我們生活的樣貌,其中客廳餐桌上的臺灣小吃以及披薩等,都是由打撈自臺灣東部海岸、墾丁海邊的海洋廢棄物打造而成,看似美味的刈包、小籠包、芒果冰,皆由塑膠及保麗龍等不易腐壞的一次性廢棄物製作而成,你敢吃嗎?而海洋裡的生物們就是這樣默默的把這些塑膠製品當作食物吃下肚...因應世界地球日,科教館亦舉辦兩日「塑蝕市集」活動,邀集食、衣、住、行、育、樂、科學與藝術各領域,長期致力於海廢、海洋、減塑、減廢等相關單位共同響應,包含「不廢的塑求」攤位、蘭嶼銀盔生態展示、「海廢電影院」等,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一同來體驗。《大海的塑囚》今起開幕,並將展至6月9日,展覽期間舉辦一系列特展限定活動包含「電器醫生回來了」電器檢修活動、「和藝塑奇遇」藝術家駐點:藝術創作體驗、「不廢的塑求:不塑之客的午茶時間」、「海廢轉世記」專題演講及「海廢窩克夏」工作坊等,民眾可至科教館八樓西側特展區共襄盛舉。